万家姓首页 | 万姓新闻 | 姓氏文化 | 文化古迹 | 古代人物 | 自强英模 | 励志越超 | 心身健康 | 为人处世 | 快乐人生 |
 
《中华姓氏的起源与演变》之五 —— 窦学田
中华万家姓 2010年11月30日    中华姓氏网

太史公司马迁是大家熟悉的伟大史学家,鲁迅先生称赞他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但每年到他陵墓祭祀的多不是姓“司马”的,而是“同”、“冯”两姓。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变换姓氏结构造成的结果。当初,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激怒了汉武帝,不仅杀了李陵的全家,还要治罪司马迁。汉武帝考虑到司马迁尚未完成《史记》的编撰,饶他一死,施以宫刑。司马迁后人为避祸而改姓:长房仅取“司马”之“司”,并在“司”左加一“丨”而为“同”;2房则取“司马”之“马”,并在“马”左加两点“冫”而为“冯”。所以当地冯姓、同姓都是司马氏之后,这两家自己就有约定,两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
山东有一个“骂”姓,本来姓“马”,不知道怎么惹恼了雍正皇帝,一道圣旨:“以后不许他们再姓‘马’,改姓‘骂’,世世代代挨人骂!”圣旨一下,这马姓人家不得不遵旨改而姓“骂”。后来,清王朝灭亡了,皇帝被打倒了,“圣旨”也不圣灵了。山东的“骂”姓族人,觉得世代挨“骂”实在委屈——“你个皇帝老儿也太欺负人了,凭什么让我们祖祖辈辈都挨骂?”所以决定改姓:去掉“骂”上的两个“口”,而为“傌”,虽仍音M,但已不是“挨骂”的“骂”了。在“马”左旁加了一个“亻”而为“傌”,表示我们也能站在马的旁边,正正堂堂地做人了。
姓氏在汉字音、形变化中表现出强大的活力。除此之外,也有从字义的变化造就新姓的,这就用利用“同义词”,虽说与形、音比较,以“义”发展新姓的频率要小得多,但仍不乏其例,比如“敬”姓改而为“恭”、“庆”姓而而为“贺”、“庄(庄)”姓改而为“严”:
春秋时齐桓公之孙有个叫庆克的,也叫“庆父”(不是鲁公子“庆父”,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鲁公子不是同一个人),他的后人“以名为氏”而称“庆”氏,系出姜姓。汉安帝的父亲名叫刘庆,庆姓人家当有所避讳,于是改“庆”为“贺”——“庆”与“贺”词义相同,古时通用,所以才有此改。
前我们提到“敬”姓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名讳而改“敬”为“苟”、为“文”的事例,那是改变字形结构发展新姓的实例之一;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叫赵敬,赵匡胤当了皇帝,他的父亲赵敬不就是“太上皇”了么。“太上皇”的名讳也是不能让人随便叫的,所以“敬”姓人家又要改,不过这次并未再改为“苟”姓、“文”姓,而是利用“同义词”改而为“恭”。
战国之际有位大哲学家庄(庄)周,世人尊之为“庄子”,我们都知道庄子姓“庄(庄)”。“庄”姓是楚庄王的后人。“庄”本来是个谥号,以谥为姓而为“庄”氏,系出芈姓。庄姓人到东汉又出了位名人,叫庄光,字子陵。他是汉光武刘秀的老朋故友,学识渊博,很得刘秀的赏识,但却不得不改姓!事情是这样的:刘秀当了皇上以后,想起他的颇有才华的好友庄光,便招庄光来做官,而庄光一向清高,不愿在老同学面前违心地曲意奉承,就没有应命。直到光武去世、明帝继位,庄光觉得:要不要应命做官是一回事,老朋故友的情份是另外一回事。故友的情份还是要讲的,所以在刘秀死后,他来到长安悼唁。通报姓名时犯了难:新登极的汉明帝叫刘庄。——庄光心里明白“皇帝的名字应避讳”,“但我不说自己叫‘庄光’,又能说什么呢?”琢磨了半天,想到利用“同义词”,只说“我是严光。”朝中并没有知道“严光”的,不予接待!后来“严光”便到南方隐居去了,隐居在湖边,取名“子陵滩”。毛主席有一首词,大伙可能比较熟悉,那就是给柳亚子先生的和诗《七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柳亚子是清末最后一批举人,当时的名气挺大。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他来了以后,觉得没事可做,所以写诗呈毛主席,发发牢骚,最后一句提到,“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就是严子陵隐居的地方,那就是我的老家,我要回到那儿去得了。后来毛主席就说,在北京好好住着吧,以便治理国事。这里说的“子陵滩”中的“子陵”,就是指严子陵严光,也就是庄光。历史上不少人为此提出来异议,说叫“严子陵”,“严陵滩”等等情况,难道不知道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误会? 宋人俞成《七绝•严滩怀古》:“千古英风想子陵,钓台缘此几人登。谁知避讳更严氏,滩与州名总误称。”潘素心《七绝•过严州》:“谁改州名姓自香,钓台千古属严光。岂知隐士终埋姓,当日先生本姓庄。”这算是因姓氏的改变所引发的一些历史轶事吧。
第四个话题,中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族谱是姓氏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有机的组合。在历史发展当中,姓氏文化跟我们的关系实在紧密了,从姓氏的产生,就和婚姻捆在一块儿,成了鉴别婚姻的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就成了宗法制度的核心——要传宗接代,特别是当权派,要确保自己的血缘纯之又纯,代代相传,制定了世级的制度。所谓“世”,就是世袭,嫡系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及”就是“旁及”,兄弟相传,兄可以传弟。于是乎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社会概念:一个是“公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是“家天下”,国家为私家所有,或称此为“小康”社会。“公天下”和“小康”社会,是孔老夫子提出来的。孔子在追述历史时深有感触地写有《大同》、《小康》两段文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孔老夫子追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原始公社”吧,但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单独个体无法生存,要生存必须依赖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集体狩猎。即使如此,所获仅能维系氏族成员最低生活所需,而不会有多余的收获(我们还不能称其为“财货”)为个人私自占有。所以,孔子所描述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亦如孟子诠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际之间和谐相处、各得其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理想很美,但也只是个美好的理想而已。
自然,孔子所谓“小康”,也不同于邓《百度》小平所称“人均收入800美元”的“小康生活”。孔子的“小康”,是指“以礼治国”的奴隶社会。所谓“礼”,就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制订的宗法制度、人际关系、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是奴隶主,或封建统治者,也不希望他治下的社会是乱七八糟的,希望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良好关系,抑恶扬善、“示民有常”,依法办事,以求社会的安定和谐。历史证明,这也不过是他的理想!奴隶主、建封统治者,订有条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甚至放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口风,又有哪个统治者认真执行过!
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家族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以姓氏为核心所构造的家族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家族文化,再扩大一些,就是氏族文化——同一个姓氏,同一条血脉,同一的发展历使,造就了同一的家族文化。这种文化,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趋向和发展。我国历史典籍丰富而厚重。国史、地方志(省、州、郡、县各级方志)、家谱(族谱、家乘)是我国史籍的三大支柱。应了“盛世修谱”的老话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着急,而要追求文化、精神上的满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油然而生,于是乎便想到寻根觅祖、想到追宗溯源、想到续修家谱。
民《百度《》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寻根觅本、追源探流,为人之天性,中外皆然。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爰加应用。”毛zhuxi主席也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江《百度》泽民同志也说过:“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革命领袖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家族文化的论述,是当代的“谱论”,无论是对续谱,还是对谱牒研究,都具有难以磨灭的指导意义。续修家谱,已然成风。我的感觉是:发展不平衡,外地较北京为盛;农村较城镇为盛。所修亦是良莠不齐。我希望对家谱及家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认真学习、领会革命领袖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家族文化的论述,引导拟修或续修族谱的朋友,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谱写出社会主义家族文化的新篇章!
我有一位宗亲,山东诸城人,是“天下文官祖,一代帝王师”窦光鼐的后人,一位优秀的实业家、收藏家,名叫窦宝荣。投巨资购得诸城长山的使用权,整修“碧霞宫”,新建“窦公(光鼐)祠”,拟建“万姓园”,开辟家族谱牒收藏和展览,把长山建成旅游景点,建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雄心勃勃,令人叹服!
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已是(下午)五点半了!看来原要谈的第四个话题——家族文化,没时间跟大家交流了。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家谱是由谱名、谱序、谱论、堂号、家训、世系、家传、艺文等等诸多方面所构成,有其丰富、浓郁的文化内涵。这样吧,只简短介绍几个“堂号”,管中窥豹,借以领悟族文化的内涵:
赵匡胤死后,弟弟继位登极,他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太宗以族人赵普为相。赵普治国还算用心,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内外团结祥和。皇上深感满意,甚是欣赏。有一天,太宗皇帝当朝问赵普:“爱卿用什么办法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赵普谦虚地说:“回禀陛下:我本没什么才能,治理国家我只是用了半部《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就这样传扬开了。赵普的后人名其祠堂为“半部堂”,以纪念这位倡导儒学、“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先人。
五代时渔阳窦氏家族出了位名人,叫窦禹钧,号燕山。开办义学,免费教授贫苦好学的孩子,他的五个儿子也都培养成材,蟾宫折桂、中第仕进。时人称其为“燕山五龙”,成语“五子登科”,说的就是燕山五子。时任宰相的冯道,曾有贺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人王应麟所编启蒙读物《三家经》也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叙述。窦燕山名声远播,妇孺皆知。燕山后裔,为纪念这位“教子有方”的先人,便将家祠堂号命名为“五龙堂”、“五桂堂”。
关西杨姓祖上有位杨震,学问很大,人称“关西夫子”。杨震为官清廉,有人想走他的“后门儿”施以重贿,悄悄对他说:“这点小意思您且收下,别怕,除了你我谁都不知道送礼的事!”杨震厉声道:“一派胡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怎么会‘谁都不知道’?”杨震拒绝贿赂,授贿者羞愧而退。杨氏后人为祖上的高洁清廉而自豪,名其家祠堂号为“四知堂”,永远怀念先祖廉洁的品格。
姓孙的有“兵部堂”,以纪念“兵圣”孙武、孙膑;姓周的有“爱莲堂”,以周敦颐的《爱莲说》名其堂号。“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借“爱莲”、借“爱莲堂”,表现出周姓族人崇尚高洁的文化品味。
好了。今天就讲这些吧!
很愿意跟大家交朋友,在姓氏文化方面与大家互相交流。可以通过电话或其它方式进行联系。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谢谢!
提问:麻烦问一下,刚才您提到的姓氏读音,比如“查”姓,有读成zhā的,也有人念成ch,两种读法是不是都可以?
回答:“查”有zhā,ch两读,各表一个姓氏。“查”所表示的两个姓氏,不仅读音不同,姓源也不一样,不能混同。有些人对自己的姓不够尊重,误写误读,这很不好。不只误读,还有误写的。比如“阎”,有人就写成“闫”,省事!却不知在不经意间“改姓”了。“阎”、“闫”都读Yn,音同字不同,是两个姓,不能混,也不应该混……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双周论坛就到这儿了,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窦学田教授的演讲。
 

 


中华万家姓 www.10000xing.cn  中华姓氏网、中华姓名网、中华百家姓、中华万家姓
Copyright by 中华万家姓 E-mail:fangshuang888@hotmail.com    y17@sohu.com 粤ICP备07015447号
本网宗旨:繁荣华夏姓氏文化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振我家业兴我中华
百家姓、万家姓、姓氏文化、中国万家姓、中国百家姓、姓氏家谱、姓氏图腾、姓氏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