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胆忠臣—中华历代廉吏故事集之范仲淹

    中华姓氏网 2008年11月3日 万家姓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他的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吴县)人,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一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一直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杯醋汁,吃完继续读书。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都已了然于胸,吟诗作文,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工程建设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苦难,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停止了宫殿建设,并号召臣民学习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敢于斗权贵。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不要议论国事,干涉朝政。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和性命,也不姑息养奸。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没想到范仲淹到任后,克服各种阻力查处贪官污吏,打击刑事犯罪,很快开封府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三胆:敢于举腐败。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恶行,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上奏给宋仁宗。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范仲淹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采取政府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了任职考核,很快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同时,把那些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提拔到重要位置,为仁宗时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五胆:勇于不留财。范仲淹为政清明,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后来,当了大官,他还始终教育子孙要“保持节俭,不要贪图富贵”。到了晚年,范仲淹没有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在洛阳买栋房子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决地说:“我们应该安贫乐道,不要追求那么奢华的物质享受。如果我有余钱,不如去赈济那些穷苦人。”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者有了安身之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地方。而他自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他待人亲热敦厚,乐于帮助他人,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带病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只好借官屋临时居住,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痛哭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