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2009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

    中华姓氏网 2009年12月28日 夏国初

2009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

李德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禹裔宗亲代表、各位朋友:

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大禹文化研究所和绍兴市大禹陵风景区管理处承办的“2009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要结束了,我受大会主办单位委托,现作如下小结。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出。

一、关于本次会议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会议主题鲜明,论文均有新意。参会的中外学者共有64人,其中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53人,外国学者11人。本次大会共收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与外国学者交来的论文55篇(其中韩国学者3篇)。按中国省份统计,浙江12篇、河南6篇、四川5篇、安徽3篇、湖北2篇、上海2篇、江苏1篇、陕西1篇、贵州1篇、广东1篇,山西、河北、内蒙共2篇、山东2篇、江西3篇。

这些论文,选题得当、内容丰富、研究深入,均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充分体现了“新视野、新观点、新成果”的特点。

(二)研究机制和运作方式创新。本次会上浙江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大禹国际学院,可以说这是在全世界的高等学校中开创了先河,充分体现了他们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办学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本次会上还成立了大禹后裔宗亲总会联络处,为海内外禹裔宗亲建立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浙江外国语学院与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型运作方式,值得倡导和各地借鉴。

(三)会议的意义非同凡响。本次会议不仅广泛交流了大禹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成立了大禹国际学院和大禹后裔宗亲总会联络处,实现了会议的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以说通过本次会议把大禹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本次会议是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又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创建者大禹的归葬之地召开的,使得这次会议更加不同寻常,必将对弘扬中华文化,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大禹文化走向世界,为建立享誉世界的大禹文化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必将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二、本次参会论文的内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彰显了大禹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方面的论文有12篇,其中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刘亦水先生在《大禹文化的魅力》一文中提出了四个魅力:大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是中国第一王朝的奠基人;大禹是“协和万邦”国策的积极执行者;大禹是古代君主的品格典范。河南登封市政协常松本先生在《大禹和儒家》一文中,提出“大禹是儒家尊崇的圣贤,大禹是儒家道统正宗,大禹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他在《大禹和道教文化》一文中提出“大禹是道教的赫赫远祖,大禹是道教的重要神灵,禹学是道士维法时的重要法术,禹碑是道教符灵的源头”。常松本先生这两篇文章中的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先生强调了《禹为儒学之祖》的观点。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日辉先生和其他学者也都对大禹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作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阐释。大家一致认同,大禹文化是中华的精髓,是中国政治文明、民本思想、水利文化、德政文化、廉政文化、儒道文化的源头,是科学发展原始理论的奠基人。

(二)凸显了大禹精神的核心价值。这方面的论文有7篇,其中复旦大学教授邹选麟先生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了《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安徽蚌埠市大禹文化研究会王绍义先生的《解读大禹思想,继承大禹精神》一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大禹精神,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思想体系,至少包涵了八个方面:(1)公而忘私的公仆精神;(2)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3)顺应规律的科学精神;(4)从善如流的民主精神;(5)心系民生的民本精神;(6)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7)德法兼顾的善政精神;(8)崇尚节俭的廉洁精神。大禹的这个思想体系,不仅与当今中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相吻合,而且能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解读。与现在的“以人为本”思想、“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法德兼顾的治政精神等等,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很值得我们去大力弘扬和继承的。夏惠元先生强调了《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基石》。其他学者也都对弘扬大禹精神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共同之处,即大禹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的楷模,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弘扬大禹精神是弘扬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涵。

(三)展现了大禹文化的国际传播。这方面的论文有7篇,其中韩国学者3篇、中国学者4篇。韩国学者的论文中以李大路先生《探寻韩国与中国浙江地区文化交流足迹》一文和尹哲洙先生《中韩禹氏祭祖文化考略》一文为代表。中国学者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李光仁先生的论文《探浙江会稽山与几千年历史中的中韩友谊》,安徽丰埠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刘华先生的论文《展现大禹文化的民族特色,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浙江外国语学院刘训华、朱子彦先生的论文《浅论大禹后裔的历史分布与大禹文化的国际化路径》,河南中国夏氏族史研究总会禹化兴的论文《大禹文化的跨国传播》,都有广度和深度。中国和朝国学者的共识是:大禹文化、大禹精神、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加强大禹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倡导“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探寻了禹裔姓氏的源流分布。这方面的论文有9篇,其中韩国学者的论文以禹相浩的《丹阳禹氏》和禹钟禧的《谈中国大禹后裔和韩国丹阳氏间的交流》颇具代表性。中国学者的论文,湖北省文物研究所佀庆琪和内蒙古满洲里市委宣传部姒传双合作的论文《大禹后裔在夏朝亡后的四国之兴衰》(即多忧的杞国、风云多变的越国、心系大一统的闽越国及东越国)。山西学者佀敬泽、河北学者佀庆琪、内蒙古学者佀传双合作的论文《论禹裔诸姓中四个同音姓的源流关系》,江西都昌县林业局夏国初先生的论文《夏氏迁徙繁衍》,都有重要价值。学者们认为,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禹裔姓氏文化是大禹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研究禹裔姓氏文化,对弘扬中华文化和大禹精神、促进民族融合、团结和睦、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提出了大禹文化与文化产业开发、大禹研究的发展及方向。这方面的论文有2篇,河南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政府陈智勇先生提出了《大禹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发展》,河南郑州禹树森先生的论文《谈大禹研究发展及方向》,都具有一定的新意。

三、关于大禹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既要唯书又不完全唯书,要不断拓宽视野,运用新发现的史料和出土文物,研究新回题提出新观点,取得新成果,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的基础上,把大禹文化研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坚持“多学共和”与“中外结合”。即文献学、考古学、地理学、地质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结合,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相结合,共同研究全世界共有的大禹文化,把大禹文化研究成果推向全世界,为倡导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相结合。倡议建立全国大禹文化联谊会,每年在绍兴大禹陵祭典期间聚会一次,交流信息、交流成果、求同存异、联手开发大禹文化资源,发展大禹文化产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平台和智力支撑,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学术力量。

最后,对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这次国际学术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会务工作人员和宾馆服务人员,表示衰心的感谢!祝大禹陵所在地的浙江绍兴市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

二OO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李德书:西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