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仲联学术生平追溯

    中华钱氏网 2010年11月13日 东吴之声


公元2003年12月4日12时18分,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国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在苍茫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在古老宁静的苏州古城里,一代名师钱仲联先生一直在为汉赋、唐宋诗词以及清代的诗作这些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注入新的生命力,履行着作为一代名师的责任。钱仲联先生享年96岁高龄,其70余年的学术生涯著作等身,名满天下。

  黄炎培拍案叫绝:骨秀气昌,瑰玮有芒

  钱仲联之所以名满天下,主要是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钱仲联擅长古诗文的笺注和校注,他做笺注并不只是局限于诗人本身,还广泛涉猎古典文学的方方面面,博通群集,由专而博。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钱仲联开始从事前人诗集的笺注。他笺注的第一部诗集是黄宗宪的《人境庐诗草》,十一卷。这是晚期诗歌革新的代表,爱国诗歌的典型。钱先生的《人境庐诗草笺注》一书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其在书中的旁征博引而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注意。当时钱仲联29岁,风头日健。不久,“9.18”事件爆发,战火四起,国难当头,严酷的现实打破了钱仲联个人的书斋天地,他开始用黄诗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量的反映现实、感咏时事的诗篇,并发表于《申报》的副刊上,其中《哀沈阳》一篇中,他写道:“沈阳城中十万兵,城南城北屯严营。夜半贼来兵尽走,四天如墨无战声。平明贼队搜大户,穿门为狼入为虎。母从儿走妻求夫,我军已远空号呼。”针对当时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有力的抨击。黄炎培先生读后曾拍案叫绝:“其骨秀,其气昌,其辞瑰玮而有芒!”

  莫砺锋崇敬不已:他和钱钟书一个档次

  在“文革”动乱的岁月里,钱仲联先生的家曾遭受过查抄,他还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未影响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当别人在兴风作浪的时候,他却埋头耕耘,大有“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做派与气度。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培恒这样说:“在这样一个处境下,他还是不断地钻研,不断地做学问,我觉得这种精神很使人佩服!”

  正是在这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钱仲联著了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剑南诗稿校注》。此集卷帙巨大,正集有八十五卷,外加题外诗,钱先生又另外做题校、补录轶诗,剔除误入陆游集的他人诗作,并将诗文中的典故、人物、篇词、地理、背景等等一一注释。由于陆游诗全集向来无注本,钱先生的这部巨型校注,是一个创举,工作之艰难、工程之浩大,无人能及!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一个文学博士莫砺锋对钱先生崇敬不已:“九千多首诗,不容易,钱先生全都做了注解,而且注得非常好,非常详细,我研究宋代诗歌的时候着重读了钱先生的书。人们常说,钱钟书先生和钱仲联先生研究的路子不太一样,但是在学术上,应该说,钱钟书先生对钱仲联先生也是很钦佩的。因为我看过钱钟书先生评钱仲联先生韩愈诗的注,提出了一点意见,但总的来说,评价很好。我们知道,要得到钱钟书先生的好评是很困难的。事实上,两位先生是一个档次的。”莫砺锋还这样说:“钱仲联先生完全具有老一辈学者的深厚功底。当时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里的那些老前辈,就是从清朝过来的。那些老学者,钱先生跟他们都有过交往,钱先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传统的学问,非常深厚,根底非常深厚。现在我们搞这些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你要我们自己来写骈文,写古诗,一般都写不来,只能研究。钱先生他会写。所以说,他是处于转折关头的人物,新学问和旧学问两方面都非常好。这样的学者现在我们国家已经不多了,应该说是国家级的了。”

  钱钟书由衷感叹:我没有资格在钱仲联面前做博导

  “文革”浩劫之后,中国教育又重新走上了正轨。1981年,钱仲联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说来有趣,这其中不能不提到钱钟书先生。198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那时候全国古代文学方面博士生导师仅8个,有4个集中在江苏。当年苏州大学为钱仲联教授申报的是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时,钱仲联的材料经评委钱钟书看过。钱钟书惊讶于钱仲联的谦逊,对在座的评委感叹说:“钱仲联教授只申报硕导,我们这些人可是没有资格申报博导的啊!”在座的评委感到很为难,钱钟书又说:“如果钱仲联先生只带硕士生,那么,我也只能带硕士生,我是没有资格在他面前做博导的。”钱钟书一言九鼎,钱仲联被定为博士生导师。

  钱仲联先生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纂委员会顾问,《全清词》编纂研究室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全宋诗》编委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韵文学会第一届副会长,苏州大学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获江苏省政协委员会“祖国统一、撰写文史资料工作”成绩显著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二等奖,同年被江苏省教委定为普通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1995年被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96年被江苏省教委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钱仲联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专于诗文词赋,尤其对明清诗文有较深的研究。他主编的《清诗纪事》,获国家古籍整理评比和全国图书学会评比一等奖,还主编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主要著作有《人境庐诗草笺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鲍参军集注》、《近代诗钞》等,其中有许多著述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钱仲联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国际人物传记辞典》和国内《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等。1991年起,钱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唐文治谆谆教诲:栽培树木如名节

  在钱先生的书斋──梦苕庵里,有一部巨帙,楹联精装,烫金题签,二十二册,千余万字,这就是斋主钱仲联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全唐诗》《全宋词》两部巨作后的又一部──《清诗纪事》。

  钱仲联一生爱诗,具有诗人的情怀,他承袭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的中国诗歌传统,也益于家庭的熏陶。1908年9月,钱仲联出生于江苏常熟,其祖父钱仲仑为光绪年间著名的学者和骈文家。其祖母之弟为清末的两朝帝师翁同龢,母亲沈氏乃清代著名诗人沈如瑾之妹,四五岁的钱仲联常倚母怀听母亲柔声唱吴语山歌,吟诵唐诗,讲弹词故事。

  钱仲联对中国古代知识的了解是在不断地抄写过程中学起来的。钱先生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亦很有出息,可惜患病而中途回国,当时钱先生正在读小学,钱父边养病边教子,每日放学之后,钱父都要严督钱仲联抄读祖父的著作,抄完了一部又一部,就是在这过程中对古奥精深难认的古诗文由懵懂无知而逐渐领悟入门,由动手试写到写得像个样子,打下了深厚的根底。钱仲联十四岁的时候诗就写得蛮好了。

  17岁时,钱仲联从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入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此走出了常熟,开始了新的人生里程。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钱先生遇到了日后对其教学生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近代著名的理学家、古文家、教育家,原交通大学校长──唐文治先生。唐文治是一个哲学家,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先生。唐先生非常开通,学生喜欢做诗就让学生去做诗,学生喜欢注解就让学生去注解,学生喜欢考据的就让学生去考据。唐先生办的国专主要讲授四书五经、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唐集、说文、通鉴和先秦诸子。这样的环境,更加激发了钱仲联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唐文治对学生除教授学问外,尤为重视道德的教育,并以身示范。钱仲联说,当时校园中“栽培树木如名节”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并以此作为他日后几十年教学生涯的准则。

  2002年9月26日,钱仲联先生95岁寿辰之际,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云集苏州大学,为钱先生从事学术活动七十五周年举办了专门的研讨会。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特地在香港挥毫泼墨:“昆仑万象”。《解放日报》刊登了著名学者王元化所做的寿序:“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贤者多以文学创造为旨归,而传统文学创造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一代诗豪也!”

 


分享按钮>>神童钱观龄墓志铭解析与钱氏家族
>>文化泰斗、著名国学大师钱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