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李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李氏论坛 >>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五千言《道德经》流传千古---道家鼻祖老子李聃的传说 已阅:10592 / 回复:23(楼主)

老子的历史考证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好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我们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的人(今河南鹿邑县),也有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是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就成了楚国的地方了。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出生的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1:07:37)   回复此贴
  回复:道家鼻祖---老子李聃的传说 第 1 楼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座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
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1:08:34)   回复此贴
  回复:道家鼻祖---老子李聃的传说 第 2 楼

老子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道教为什么尊老子为祖师呢?老子生平失传,当时流行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传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多岁,他的学问如何高深莫测,连孔子也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的时候,对老子就非常崇拜。后来,对老子的渲染越来越多,简直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成立后,为了吸引百姓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老子为祖师,称他为“太上老君”。他写下的《道德经》(即《老子》),也成为道教的最高经典,被千百万教徒所颂阅。

    其实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家学派的著作,例如《伊尹》、《辛甲》、《太公》和《管子》等。《老子》这部书,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该书的问世,标志了道家学派的形成。之后又有《关尹子》、《庄子》、《黄帝四经》等著作,在先秦时期就形成庞大的学派,成为君主“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学说,更在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形成一次道家学术大综合,将黄帝和老子联称,产生黄老之学,成为道家的代名词。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老子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两个名词也就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对于“道”(包括“德”)的描述,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国家、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各项内涵。老子之“道”运用到社会方面就是他的政治思想;运用到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后世的许多思想家,诸如庄子、列子、葛洪等人的著作均走不出老子的思想。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1:09:35)   回复此贴
  老子的宇宙观 第 3 楼

老子被后人尊奉为道教之祖,其本人如人中之龙神秘莫测,老子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即使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有诸多的研究者不断地研究老子的思想,并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的深度和魅力。这里将老子的思想简单地加以概括,虽是挂一漏万,若能让读者因此产生兴趣或有所收获,则我愿可达矣!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概括起来,《老子》有三大内容,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老子思想中,首要的是老子的宇宙观。老子的宇宙观是其政治观和人生观的基础。

《老子》第一篇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老子描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这个神奇的“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诉我们:“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好神秘的“道”!那个被称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发生起源的根本了,研究者指出,有和无是“道”运作时的两种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有是万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后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今天我们所谓“无中生有”大概是出于老子的这段论述了。

道法自然

这个称为宇宙本源的“道”生发的结果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是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三”被认为是八卦。于是整个宇宙的演变在道的作用下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道”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大道无形,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并非不讲仁义,而是“道”顺任自然,无所偏爱精神的体现,所以万物在它看来,来去生灭,都如刍狗一样。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层次的仁、义、礼、智、“道”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大道无形,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并非不讲仁义,而是“道”顺任自然,无所偏爱精神的体现,所以万物在它看来,来去生灭,都如刍狗一样。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层次的仁、义、礼、智、信,虽然如此,读者当知,修道或修德者,须从细微处着眼,如佛法所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须知没有开悟之前空言“得道”,妄言“视万物为刍狗”,则为悖道,遂成恶趣。 信,虽然如此,读者当知,修道或修德者,须从细微处着眼,如佛法所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须知没有开悟之前空言“得道”,妄言“视万物为刍狗”,则为悖道,遂成恶趣.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1:10:26)   回复此贴
  老子的政治观 第 4 楼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样,老子也认为知识多了就要妨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事情复杂,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所以老子不重视为学,反而重视为道。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绝学无忧”。所谓“为道”,就是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道”的方法究竟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法门被道家称为“观止”。“观止”的法门,向来被认为是属于“玄学”的范围,对此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一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是说不通的,然而从气功和特异功能角度来看,却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有为,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认为“道”和“德”是属于无为的范畴,仁以下是属于有为的范畴。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称为圣人之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所尊奉的东西,如他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向来治理天下,或者以“人”治,或者以“法”治,或者“人”“法”并治。老子主张“人”治,并给统治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标准,其实最难做到的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了。

    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如其所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只可惜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象老子想象中的那样,所以说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的很多观点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成为现代人尊奉的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1:11:14)   回复此贴
  老子与气功 第 5 楼

老子之道用于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后人称之为“长生久视之道”,并有许多人将之发挥,形成诸多的气功派别。老子的思想成为气功修炼的基本原则,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老子研究天道,如果承认他的天道确实是对宇宙客观的真实描述,那么,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人与天应该有相通之处。所以气功修炼的最高法门理所当然是无为大法。纵观世间的各种气功修炼法门,事实确实如此。

  老子以言简意赅的话语深邃而透彻地指出了气功修炼的基本原则,为后世诸多的气功大师所奉行。然而从《道德经》里却很少看到气功修炼的具体法门,这或许是因为在气功界,许多高层次的功法需要秘密传授;或许是因为老子已经修炼到极高的境界,不肖去探讨一般的修炼法门。而在老子之前,已有诸多关于真人、至人、圣人的神仙形象的论述,如《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似这般腾云驾雾的本领,不是气功又是什么呢?

    人体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奥妙,同时也蕴藏着惊人的能量,所以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橐龠就是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说天地之间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然而何以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使用?这也是气功研究的关键所在。中华养生益智功宗师张宏堡先生指出:“......阴窍(指会阴穴)者,上通泥丸,下透涌泉,阴窍一开,先天一气自然来。”一般的气功理论认为,人体修炼到某一程度,自然会打通玄关,从而得到人体自身的升华。

  修炼之法,当求根本,老子曾指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关于玄牝之说,武当派的长春子邱处机曾在他的《邱祖秘传大丹直指》中有详细的论述:“......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牝,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两者所说相互应照。

  气功修炼其实是返修,所以有“返扑归真”之说,用老子的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关于修行的法门,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说气功修炼过程中要求身体松静、意念专一、渐入虚无,反归本来。一般气功修炼者知道,当修炼到虚无境界时,会静极生动,出现万物并作的景象,此时切不可心生妄念,为出现的景象所引动,须有无俱谴,直至证悟到事物的本来,达到“道”的层次。

  老子在《道德经》为我们描述了修行有素者的特异之处:“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何以如此?老子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有“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仅仅是因为有赤子之“德”就会有如此神奇的能力,那么到了“道”的层次时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老子说:“以道莅(莅乃君临之义)天下,其鬼不神。”道的层次究竟如何,可以想见了!

  高层次的气功修炼者其实就是修“道”,是要克服种种障碍的,也是受人景仰的,对此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1:12:1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3 每页5条 当前1/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5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李氏论坛  执行时间:34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李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