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郡马府及其家族谱系

    中华周氏网 2011年9月13日 万家姓


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位于西关与中城区的结合部。此巷通过小北城门(即为北关)东连中城,南接北水路巷(即今之大同路),此巷与古民宅院中大城学街(中华西路)、砚房背后、重新街和西关二郎巷(今育生巷)、关爷巷(今忠义巷)、(石头巷)、飞将巷可以媲美。

  (一)天水周氏传承史实

  澄源巷72与74号院,两院一门两进,各有前后两院,72号乃为天水周姓始祖金朝郡马周 与完颜氏金蝉郡主之故宅,74号为其家祖金元时期的家庙,周氏迁徙天水之第一代始祖为天水周姓之始祖,由周 传至周鑫辈按辈分顺序排列,依周航家祖之谱系簿按辈分顺序排列,共历五十余代,约为七八百年,大致与金王朝相当,其谱系为:来福署永和,天元禄明存,尚白传受瓜,进礼成义隆,熊根戍为桂,青明梅花 ,喜考田龙荣,康宁凤祥印,扭八鸿业长,世鑫铸伍口,传至周鑫辈恰巧为四十七代,他家的城内始祖,自周公、高祖太祖,高祖、二高祖、大曾祖、三曾祖、四曾祖、大祖、祖、三祖、四祖、六祖、大伯、二伯、叔均成其系。

  据上辈人传闻,天水周姓原来只有两家,其一为金元传家的周氏家族,因为祖上周公招赘金代皇祖完颜氏之郡马,故有传承,经数百年之传袭多有分支,遍布城乡,惟城内所居者,天水六城均有分布,时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其家族认亲,均以冥纸上所书第一代为“故始祖昭周 公,穆完颜氏金蝉郡主”为准,另外姓周之家族为兰州迁来的,以示区别,其周姓家族因代有人出,家族庞大,明清后弃此家庙,另行扩建于东关,今之市政府招待所在改建前尚且保持原型,其内部分花木尚保持原貌。由于以上原因,周姓大族多居东关大城,派系遍布城乡,每年清明节会上无论贫富始能一聚,共祭先祖祠后坟茔之上,其族大姓人家有抗击白俄为国殉职的忠武将军周务学家族,一代文史家,诗人周希武,实业家周酉山等。随着家庙的扩迁,澄源巷的郡马府家庙及郡马府为中心所连带的五套十一座院落,反而遭到了冷落,以至达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周姓子弟不知其原故者大有人在,原居住在72号院里周姓老人尚可说出一些根由者,已属难能可贵了。

  (二)古宅的调查勘测

  周氏郡马府坐落在小北城门巷(即澄源巷72号)中部,坐东面西,入其大门而左进,一进三院,由前院穿过庭进入中院,最后为第三院,右进,为一进二院的家庙,其后似有后花园是其当年的格局。两院大门为悬山顶两坡水门庭,门枋上有双层角背,檐柱高2.26米,前后4檐柱、山柱均向倾,似为元代建筑风格,柱础成独特的高台鼓式样,在埋入地下的座基上,台面为25厘米,础壁高28厘米,此柱础在陇东南发现尚属首例,大门顶脊饰吻兽为唐宋之砥吻向明清时期的过渡产物,正视其形为由外向鸱尾状向龙首状过渡的猫头形吻首,这是天水古建中所见之首例,应有一定的源渊,不知可与金文化有关?大门为双开扇,每扇门钉三排十二枚之榻板门,正面檐下横枋上,中饰简单的穿璧云卷纹,柱面榫头饰蛇头状象鼻纹,门楣装有筒状如意牡丹纹及缠枝卷叶纹雀替,正面装饰质朴简约,大门内侧,花饰精美,雕花考究,檐下上层为缠枝花饰被中心托起斗下小枋及小斗,小耍头为三朵云,其上为两朵云的大耍头,其斗特低,左右两侧变各出两朵云,后面的拱板为倒竖梯形双线花板内刻浮雕如意纹,拱板间饰透花宝相牡丹纹,枝叶写实,枋下雀替部左右接为一体,整个花板中心部位托出圆月型图案,中雕口含桂花的玉兔一只,左向而东双耳高耸,圆眼正视,憨态可掬,此应与女主人有关。以此为中心左右下三面有宝相式牡丹花相簇拥,再两端另有一简约的折枝牡丹,其含苞花枝均向内伸展,下面以粗线条与牡丹草叶纹相衬,枝叶写实风格特强,整个布局富丽堂皇,有宋代遗风。
  现存过庭为全院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屋顶厚重有异于明清两代天水特征,其庭坐东面西,两坡水悬山顶,有飞椽三开间之建筑,山柱山墙及檐下饰件历经数百年之风雨剥蚀,后院庭房已被拆除,而南北厢房尚存,厢房均为一坡水悬山顶,檐下有补作铺间,大耍头为两朵云,其间中饰圆珠纹,有元代遗风,第三院原有花园,树木花草,亭廊齐全,五十年代被占作他用。

  家庙院(即该巷74号)兴建之初,原由大门向右而入,其两院房屋与宅院平行并列,大小规格略如前者,穿过过庭二院有楼,原为周氏祭祖神龛之所在地,今已被外姓人家改建,至今北房依然保持原貌,檐下有补作铺间,大耍头为两朵云,其风格应为明代以来建筑,现房主哈氏在1992年拆除正庭庙堂时,从庭内拣得一张洪武三年(公元370年)100两一张绿色纸质银票,长约20厘米,宽15厘米,由此足以证明初建于金元时期,明初曾进行修缮过,与此同时他们在该院挖出一块方形青砖,上有朱书文字,是为修建房屋时所现之迷信“用物”,亦为我们提供了两件实物旁证材料。

  (三)我们的看法与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天水周氏自周 (荣)以来,历经700余年,传承有序,至今“天水周氏”遍布城乡,仅以东关、大城和中城、西关数处而论,也已形成许多脉系,自金元以来发展至明清形成一定气候,明代以来天水周氏每有聚会多集会于东关周氏家庙,随着时间的推移竟将最原始之宗庙忘于脑后,所幸,天水民间传说尚存部分在市民中仍有流传,再加上数户周姓子弟仍居原处,并得有书写冥纸之家牒谱系歌诀,为我们考察天水周氏民居古建创造了极有利之条件,结合古建调查得出与民间传闻相吻合的结论,招致天水周氏后裔重新回到追根究源的澄源巷周氏故宅及它的古老庙堂中来。
  我们从周氏现存故宅古建中认识到至今保存的大门、过庭基本上保持有别于明清两代形成的中国北方古建高大厚重之风格,明初此古建里有改造大修,但从门庭建筑中依然保持着建筑格局梁架结构,建造比例尺寸的前代风格。倘若再加上前代建筑材料,装饰法与手法,以及随着时代风化剥蚀之程度,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之烙印,仅以建筑构件尺寸,装饰部件风格,例如元代建筑其柱向内倾斜,条砖尺寸大小,砌砖明代以前不用扣缝,大耍头两朵云之间有圆珠纹,图案装饰具有两宋绘画风格,吻兽保持金元风格,足可证明此建筑虽经明清多次维修,但基本上依然保持了金元风格,所有这些被周氏原家庙出土两件文物与其家传承谱系,自周 至周鑫46代传承世系所证实了的。
  此一古建筑民居被发现和证实将使天水古文物增加金元时期的古建珍品,添补了这一时代之缺环,同时为我们研究宋金元王朝的关系,研究周姓氏族历史增加和丰富了它早期家族史实,获得不可多得的历史历料,并为开发天水旅游丰富了新的内容。

 


分享按钮>>致周氏宗族一封信
>>王亢之创办报纸— 解放后王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