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郑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郑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郑氏名人、社团、字辈、分布等 已阅:37620 / 回复:66(楼主)

五、历史名人

郑 玄:汉代创立郑学。 郑成功:明末名将。 郑 和:明航海家。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郑绍忠:清广东水师提督,抵御外侮名将。

六、宗亲社团

  40年代后期起,组织或恢复、改组成立的宗亲团体有台北郑氏宗亲会、嘉义县郑氏宗亲会、彰化鹿港郑氏宗亲会、台南郑氏宗亲会、全台郑氏宗亲会,台北市郑氏宗亲会、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等多个宗亲会、家族会。这些宗亲会在各地均建有宗祠,多数且设有各类教育、文化基金和经济、慈善、互助等分机构。冠以“世界”两字的宗亲会,除个别无固定会址者外,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宗亲团体没有隶属关系。 1974年4月29日,海内外郑氏宗亲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次大会制订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章程》,成立了组织和管理机构,选举出《总会》领导人。郑彦(台湾)当选为理事长,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正式成立。总会的宗旨是:"阐扬祖德,增进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为宗亲举办各项服务与福利,及致力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七、郑姓字辈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姓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同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的宋代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5人共用“祖”字,郑思明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姓人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过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姓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姓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一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十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的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姓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姓人都集中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姓人就无法编入,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姓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如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泉州惠安小蔗乡郑姓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武荣网洲派郑姓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所表示的也都是尊祖敬宗、寻根追祖,龙凤呈祥、家业昌盛、诗书传家、世泽延绵等良好愿望,在郑姓字辈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上谱中的每一个字拆开来就是派序,合在一起又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也就更具有文化意义。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0 16:15:28)   回复此贴
  回复:郑氏名人、社团、字辈、分布等 第 1 楼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
“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字辈谱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等地,则分别使用:
“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
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
语江派:
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
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
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
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
(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作者:tsccwjx (2007/1/30 16:16:18)   回复此贴
  回复:郑氏名人、社团、字辈、分布等 第 2 楼

八、当代郑姓及其分布
华北、东北地区
郑姓在北京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是华北,东北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 0.567,分别位居第22和第31位,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姓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姓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姓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姓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来,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姓人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少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忄音)、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代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姓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上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代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度贵显,说明至少
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作者:tsccwjx (2007/1/30 16:16:34)   回复此贴
  回复:郑氏名人、社团、字辈、分布等 第 3 楼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的郑姓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有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郑姓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 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o。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姓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浙江郑姓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的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姓2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姓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作者:tsccwjx (2007/1/30 16:16:54)   回复此贴
  回复:郑氏名人、社团、字辈、分布等 第 4 楼

江苏郑姓人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迁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畜牧学家郑正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至于当代郑姓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姓1万多人,全省和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姓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姓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姓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当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姓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姓的著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徽州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 (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日文)(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
上海郑姓人迁较晚,早期郑姓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名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25092人中就有159人姓郑,占总数的 0.634。
中南地区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南、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宋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

作者:tsccwjx (2007/1/30 16:17:13)   回复此贴
  回复:郑氏名人、社团、字辈、分布等 第 5 楼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代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以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清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三水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孙中山先生缔造的建国粤军将领郑润琦(三水人)、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代以前。至宋代时,出自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代的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出自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代中期抗英而死的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姓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姓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姓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只)弟郑(音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甫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姓则是从广东郑姓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从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西北、西南地区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姓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姓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的人数分别位于第26和36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姓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郑宽中(咸阳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姓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作者:tsccwjx (2007/1/30 16:17:3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6 每页5条 当前1/14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郑氏论坛  执行时间:523.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郑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