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 经商路上入仕途

    中华王氏网 2011-9-13 10:58:39 万家姓


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的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静升县王氏家族初期,或以农为本,或肩挑小卖,小日子小打小闹,全只靠自己勤劳俭朴、节衣缩食地艰苦度日,虽也置地修房,亦不过零敲碎打,为只为餬口养家和聊蔽风雨而已。数世之后,方有人延师读书,出过一个生员,从此耕读传家。但直到明末清初,尽管十三世王兴旺曾是静升首户,十四世王斗星、王列星兄弟也富甲一方,却终因早期创业不具规模,难得全方位顾及,以致他们的生活历程、人生踪迹,除前述《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中关于士农工商的简要言及外,至今还极少发现其它文字记载。

  倒是十四世另一支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审时度势,同晋及蒙,尔后由晋蒙又到燕赵齐鲁一带,初为行商,后为坐贾,初则近处交易,后又长途贩运,初时自营自销,后便入股成董,初在小县城镇,后便扬名京畿。总之是财路越来越广,家资越来越厚,直到可以雄踞一方之后,既沟通了“黑道”,也打通了“红道”。简直是“王”者天下任我走了。

  这里所谓“黑道”,无非是土匪、痞子、山大王之类。至于“红道”,当然是指官府衙门了。据说谦受、谦和兄弟俩全都擅长交际,能言善辩,既会逢迎,也能自持;既能测得“风向”,也可听得“风声”;只因朋友到处都有,机遇便从不放过。

  他们以其经营牲畜之优势,首先向平阳府献马24匹,果由此受命,得以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于是,借得官威,如虎添翼,官商一气,凡事顺利。转眼,战事结束,朝廷嘉庆功臣,又不想凡此番涉及之军方地方,无不奏章为王氏兄弟请奖,王谦受、王谦和乃名噪一时,生意做进了京城,店铺骤然增多,家境很快殷实。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举办皇恩浩荡的“千叟宴”时,年届古稀的王谦受作为京畿富绅,更还有幸成为赴宴者997人中的一位。康熙帝此番赐给王谦受的一把龙头拐杖,一直供奉在王家祠堂,到20世纪50年代初,它才被一位爱好音乐的农民,用以改制为二胡杆把。

  另一方面,王家在步入官场之后也并非就此完全弃商。至今当地老年人们还记得,直到民国初年,仅以人称“花甲子”的二十一世王饮让一家为例,他的当铺钱铺杂货铺等商号,除占静升半条街外,南自洪洞、赵城、霍县,北经介休、平遥直到保定、京津一带,几乎一路都有他的店铺。

  王氏家族从道光年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致沦为纨绔,奢靡成性,坐吃山空,无度挥霍。尤其在一些人染瘾鸦片之后,昔日少爷公子,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王氏举家南迁。自此,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豪宅大院仅仅成为黄土地上的一段历史话题了。王家和旧时许多大家族一样,从最初的艰苦创业,渐次走向辉煌,但终究还是逃不了兴衰起落的一般规律。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