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生:印度人不相信放弃民主印度会发展更快

    中华王氏网 2012-7-18 10:38:37 新浪公益


王红生:印度人不相信放弃民主印度会发展更快

  王红生: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下午好!印度的发展是渐进的,所以转型自己先定为在某一天、某一个月发生的某一个时间转型,我们经常谈90年代改革在历史上是重大的,但我作为历史学家强调的是历史的延续性。

  王红生:搞历史的,简单比就像田径赛,就像刘翔110米栏,作为历史学家重视全部过程,包括发令枪响之前,发令枪响后的几步对历史学家也很重要,非历史的人重视的是结果,谁拿到了冠军。我想这是历史学家和非历史学家的区别。今天这个话题讲“现代化”,就从“现代化”的开始说起,就涉及到英国。我的观点是:印度现代化并不是从独立后开始的,而是从殖民统治开始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印度现代化进程开始于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给印度留下的遗产有积极的、有负面的。首先是印度的统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国统一印度之前是没统一的,英帝国介入印度中的精英分子以后才有整体的概念,这是英国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看到英国人为自己的利益有意识的推行分而治之政策,这种政策加强了印度的分裂感,造成后来的地方分裂,到今天为止很强的地方分裂主义。我们说民主主义有自上而下的民主主义,也有自下而上的民主主义。知识精英所推崇的大英帝国民主主义是自上而下的,各个地方是自下而上的。这两种东西都给现代化留下影响。

  印巴分治——印度斯坦与巴基斯坦,南方问题——“达罗毗荼斯坦”,东北部问题——“那加斯坦”,西部问题——“阿卡利斯坦”,还有一个种姓问题。所以有美国学者在50年代就开始担心:有可能出现欧洲“巴尔干化”的问题。关于统一、分裂问题始终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这是第一个遗产。

  第二个遗产,殖民地印度的制度性建设。文官制度,教育制度、民主政治文化价值观、政党议会制度、经济发展政策一系列制度性建设,这种制度性建设给印度提供了发展秩序,也为印度独立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制度带有很大的缺陷性,它的建立是为殖民统治者服务的的。所以独立后的运动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原来为殖民者利益服务的机构、制度转变为印度人民、印度现代化服务是关键,这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二个重大遗产。

  第三个遗产是殖民主义与现代化进程。英国统治印度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建立铁路网,在印度独立时,印度的铁路密度是我们的10倍;运河水利设施;区域开发。另外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印度的现代工业有一定规模,1990年之前,以当时的纺织业来说,在数量上比日本更多,当然后来日本反超印度。在印度独立时可以说印度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工业、农业最全的,也是水平比较高的。

  印度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英国统治印度,所以英国可以从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的转型,如果没有印度这就不可能,英国把印度看成宝石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这是从正面来看的。

  我们在谈英国的成就时也应该看到印度仍然存在贫困,有很先进、西化、现代的经济部门,同时也有落后、贫困的广大农村。所以一些经济学家有一个概念叫“二元经济结构”来表述独立前的印度经济。

  印度经济在起步阶段是强于中国的,有一个数字可以看出:1950年时,印度总体经济水平高于中国,当年印度的国民收入为美国的2.3%,而中国仅为美国的1%;印度钢的自给率为75%,中国不到50%;印度石油自给率为8%,中国几乎为零;印度氮肥自给率为16%,中国为11%。铁路里程印度为6万多公里,中国不到2万公里。中国的面积是印度的3倍,这是一方面。

  知识精英是印度社会变迁的重要阶层

  第一,印度的社会结构。英国统治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印度社会,并形成一定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有半封建的土地制度下的地主与农民、印度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印度城乡小资产阶级。我们分析印度,一个社会阶层背景要注意,就是印度知识精英的政治成长,在英国统治时期印度的知识精英逐渐成为政治精英。在印度独立前后一段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政党是国大党,国大党从阶级结构层面来说是知识精英与大资产阶级的政治同盟。有钱的和有话语权的两者在印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1885年形成国大党,这个党掌握话语权。印度发展模式的选择形成、确定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这个资产阶级既包括印度的工商,又包括印度知识精英。主要的奠基人是两位领袖人物,一位是甘地,另一位是尼赫鲁。他们二者在最后达成了妥协,形成了共识,这种妥协、共识体现在印度建国之前的三个中心原则。

  第二,印度发展模式的指导原则。印度建国思想体系的三个中心原则:(1)保证政府按人民的利益行事的民主;(2)推动快速工业化和防止穷人受本国资本家剥削的社会主义;(3)防止地方教派主义冲突兴起,危及社会成果的世俗主义。 所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世俗主义成为印度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第三,在印度独立后,尤其在尼赫鲁时代,它的发展政策、主要内容和特征,我这次使用的是印度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钱德拉在1947年出版的一本书的结论,他将印度独立后的发展政策进行了总结概括:印度幸运地在独立后应该追随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性质问题上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甘地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资产阶级以及共产党人,在如下问题上或多或少达成一致: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之上的多取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进口替代包括资本货物工业的进口替代为基础的快速工业化;防止帝国主义或外国资本的支配;涉及废除柴明达尔、租佃改革、引进合作制、特别是服务合作社(市场、信贷)的土地改革;注重平等原则的经济增长,如带有福利、亲-穷人取向的改革主义增长模式;积极正面的区别对待或保留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对印度社会中最受压迫的群体--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有力的政策;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包括通过直接国家干预推动经济发展,如通过建立公营部门等等。这是印度独立后的政策各个方面的高度概括。

  这些政策尼赫鲁定了一个调,认为是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发展模式,因为它是世界历史中最好的东西,认为是“从一切现存制度(俄国的、美国的、以及其他的)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它寻求创造某种适合本国历史和哲学的东西。”吸收世界所长,同时体现了本国的历史和哲学的东西。作为中国学者以及西方学者、印度本国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印度在中国刺激下开始经济改革

  印度独立以来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可以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这里我主要谈三部分:一是经济——印度独立以来经济不断进行调整,90年代印度进行经济调整,只不过没有像90年代那样的态度坚决。50年代、60年代代主要是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确立:马哈拉诺比斯-尼赫鲁工业化模式;60年代中期印度的危机与自由化调整;80年代的危机与自由化调整;90年代初印度的危机与调整:自由市场经济的确立。如果说前面是一种偷偷摸摸的改革,90年代就是光明正大的改革,赢得国内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国内的大力支持。经济上从原来的计划、指令性经济到一种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不断的改革完成的。

  在谈论印度经济时经常与中国进行比较,90年代印度积极的进行经济改革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这里有“90年代中印两国一些重要产品产量的比较”,独立时印度把中国甩得很远,通过几四、五十年的发展,中国把印度远远甩在最后,比如钢、煤、原油、发电、水泥,这些都被拉开了距离,比较接近的是棉布。由于这样的距离,对印度朝野有了很大的刺激,使改革更坚决。

  所以在1991年,拉奥政府实施了被称为“四化”(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涉及以下一些方面:(1)取消或放松各种经济管制,基本废除许可证制度;(2)取消或削减各种不必要的财政补贴,改革税制,缩小财政赤字;(3)实行市场自由化,引进竞争机制;(4)改革国营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有限度的私有化;(5)改革银行金融体制;(6)降低关税,放松管制,实行外贸自由化;(7)积极引进外国投资。

  有了这些政策后,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有了明显提升,我根据印度学者的文章列了一个表: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率。独立前30年(1950—1980年),印度的年增长率是3.5%,相对于东亚的经济增长得比较慢,被讥讽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中国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跟印度没有太大的差距,与印度拉开距离主要是改革开放。80年代由于推行改革有所上升,上升到5.5%——但到1991年出现危机,掉到0.8%——1996年上升到7.6%——1997碰到了亚洲金融危机下降到5%-6%之间——2003到2008年是8%到10%——2008年到2011年又碰到实际经济危机只有7%,这里列的2011—2017年五年计划的预期目标印度掉到9.5%。所以有些人说印度的崛起是不是指上谈兵或者马上要结束。我觉得不能这么看印度,有些时候出现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但印度经济整体发展是不断上升的。

  二是阶级结构——分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要考察这个国家的阶级结构,印度的中产阶级比较庞大,这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的稳定都有关键性作用。总的来说,印度原来就像模像样,现在人数上大量增加,在构成层面上更加多元化。

  首先印度老牌的阶级仍然存在,仍然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世纪50年代发酵到今天已经100多年,仍然在印度乃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很大作用。在老牌的资产阶级财团旁边站了一个由于国家作用、公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公营队伍的增长,出现了官僚资产阶级阶层。这个阶层独立前就有,独立后大大膨胀。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讨论,有一些人不太赞成把印度官员也纳入印度的资产阶级队伍中,认为印度官员只不过是司机、车夫,而不是车主,认为印度官僚只不过是给资产阶级开车的人,这种观点有许多学者是反对的,认为这个车夫既是车夫又是车主,而且整个国家是他的,这在政治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

  第三是农村资产阶级的崛起,伴随绿色革命的展开,印度农村资产阶级不断崛起,他的活动已经不限于农业,在城里有他的工厂,有他的小区,他的子女很可能是首席科学家、进入大学当教授,掌控了社会资源。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一切都有的部分和一无所有的阶层。

  第四个阶层是伴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地方财团不断坐大。独立后地方感觉到外发展自己的经济,地方上的政治人物和地方上的有钱人构成一起,地方财团用钱养地方上的政客,地方政客通过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扶持地方财团,两者形成独立利益共同体,这是独立后出现的。

  最后一个是阶层是海外印度人,今天世界上汇款最多的是华侨。我们的华侨过去经常汇款,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帮助很大。今天印度人汇款远远超过中国人,另外海外印度人起到了很多国内资产阶级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倒卖军火,印度的军火生意很多时候是海外的印度人穿针引线。

  从知识精英到大众民主的过渡一直在进行

  三是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在1947-1967国大党一党独大,印度虽然是多党制,但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挑战国大党的权威。但1967年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大选结果国大党虽然勉强维持住了全国的政权,但在很多重要省份中失去了执政地方,被反对党赶下来,所以1967年被看成是印度政治转型的标志年:从一党独大变成国大党执掌中央政权,地方上有反对党执掌政权的政策格局。1977年大选国大党第一次成为在野党,失去了中央权力,这也是关键性的。1989—1999印度十年政治动乱时期,改变了过去以及今天五年换一届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多次政党轮替,最短的执政党只存在13天。当时很多学者,国外研究都对印度的民主政治能否持续产生了很深的怀疑,但我们今天看到印度渡过了这个时期,经过三次印度人民党都是五年,未再出现前面所看到的局面。到1999年印度联合政府模式确立。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有能力在全国大选中独自获得超过50%的选票,要过半的人才能组阁,当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过半数,必须与别的党联合才能获得组阁的合法性,所以正式成立联合政府。从国大党到一党独大到今天的多党制是几十年印度民主化的变化。印度独立以来,经济上从指令计划经济到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上资产阶级扩散化、多样化,政治上从原来一党独大的民主制度到今天的多党制,印度实现了从精英民主到大众民主的过渡,这种过渡还在进行,印度一直在变化中,这种变化是渐进的。

  如何评价独立以来印度发展进程

  第一,西方人看印度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批评。2008年《亚洲调查》中有一篇文章说:独立60年来,印度尽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它的近期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可圈可点,虽然今年印度成为外国人的'医疗旅游的天堂",但占其人口0.9%的艾滋病患者却得不到治疗。虽然有2亿印度人现在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但有1/5之多的孩子营养不良。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印度政治和社会精英头脑中的辉煌成就感是浅薄的。这不是今天西方人说的,而是独立以来就说的。这是西方人对印度的一种声音。

  另外一种声音是对印度抱有很强的希望、期待与信心。1977年美国召集世界上顶级的研究专家在美国开会,讨论印度的前途问题,这是会议上的结论性意见:“尽管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意见不一,但大家一致强烈反对那种认为印度无力发展自己的陈旧论调,许多人都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印度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甚至是不平凡的进步。印度保持了自己的统一并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环境中,维护了自己的独立。在国内建立了政治、经济、科技基础,外贸增加,使自己在国际上的作用日益加强。独立后的前三十年,我们看到印度打下了跻身主要世界强国行列的基础,而后三十年将看到这一愿望的实现。”到今天已经过了30年,这个评价是非常到位的,前30年创造了跻身世界的强国,而后30年将看这一愿望,而这个愿望已经实现。

  还有一种更为看好印度的观点,是1998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一个英国学者在一本著作《亚洲在衰落》中所说的:现在我最看中的还是印度。它可能会并已经让你震惊了,可以说,印度的政治局势是一团糟,政府上上下下什么也没做。新德里和孟买的街道堵塞得一塌糊涂,任何到那里的人都知道对他们的成本来说,污染是极端的惊人并且贫穷的水平超过了非洲撒哈拉地区。不过印度有一些相对优势使得它长远看来还不错。后面他的书里详细分析:一是教育,在他看来印度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中国之上;二是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印度人口有很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有优势;三是改革共识。这三点是他看好印度的。

  印度经济学家帕特奈特的一段话告诉我们看待第三世界国家包括印度、中国应该历史的看问题,不应该得出结论说独立以后的发展甚至不如独立前,殖民主义发展更快的结论。“印度独立以来已经取得显著的进步,不仅仅在诸如发展工业基础或在人均GDP的增长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减轻殖民地时期不时发生的灾荒上;人均粮食可得性上升、城乡贫困人口比率下降、寿命期望翻番、识字率上升、婴儿死亡率下降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本来应该更大的事实不应该完全否认它的成就。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奇迹'不应该让我们得出结论说印度倒退了。印度经济发展产生的好处以一种极其不平衡的状态分配是事实,但也不能说底层的人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有失去。这样想,不仅仅会为殖民主义找到借口,而且是对独立前后的印度人民的斗争以侮辱,印度人民毕竟在自己的条件中获得某些改善。”我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重视这段话,在评价印度时要分清西安和延安,如果过分的贬低印度,你的立场要考虑,是肯定殖民主义统治还是否定殖民主义统治。

  第二,印度人看印度。Bipan Chandra所说的一段话是强调不应该将90年代之前的印度政策和90年代之后的印度政策割裂开,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观点:认为尼赫鲁搞糟了,如果没有尼赫鲁搞的那一套不知道今天的印度会怎样的,那是另外一种状态。尼赫鲁时期的印度政策和尼赫鲁之后今天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联系性。Bipan Chandra这样说“经济改革并不意味着,早期尼赫鲁战略是错误的。那一战略有其历史重要性,如同我们看到的,它给予印度经济某种程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其谈判的力量和独立自主性,给印度经济与社会带来尊重。只是在一段时间后,负面的东西发展起来,面对变化的世界,为取得相同的目标,需要进行战略转移。比如,在50年代,自力更生和快速增长需要进口替代,而在今天,则需要资本和技术流动,并通过此,提高效率或生产力水平才是自力更生和快速增长之路。”这是对印度发展的评价。

  印度人不相信放弃民主印度会发展更快

  第一南亚地缘政治因素。西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伊朗。东部:缅甸。南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北部:尼泊尔、(中国)

  第二是印度的人口与贫困问题。虽然几十年随着经济发展贫困在降低,但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印度。

  第三,印度式的民主能治理好印度吗?

  结语:第一,印度的经济发展特征在很长时间里一是“稳”,二是“慢”,所以人们形容印度为“乌龟” 和“大象” 。第二,印度的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发展不能伤害农村农民的利益,并制定一些照顾弱势群体的政策,但同时印度政府又反对任何可能危及富人的激进的变革,这些影响了印度的发展速度,实际受害者还是穷人。第三,印度调和式民主的发展道路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印度也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因为它是由印度的国情决定的,而且,独立后印度毕竟获得了比殖民地时期更快的发展。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下阿马蒂亚-森论对印度民主前途论述的一段话:有些人有时会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一旦放弃了民主,事情反倒会进展的更好--也就是如果放弃民主,印度可能就会成为像韩国那样的国家(尤其是在其1998/1999年的改革后),而不是朝鲜这样的国家。印度也可能成为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补充更多的言论自由),而不是像苏丹、索马里或阿富汗那样。但是很少有证据能指望印度会那样做,而我也不认为印度人民会相信这类话。

  谢谢!

  主持人:感谢王教授的精彩报告,我听了王老师的报告受益匪浅,开了眼界,感谢王红生教授。下面有请陈峰君教授做点评,大家欢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