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汉冯氏源流及宗族文化考略

    中华冯氏网 2011年9月13日 万家姓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族理应有家史族谱。因为国史、县志是国情、县情的载体,家史族谱是社情、民情、下情、风情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追寻陕南石泉、汉阴一带冯氏之源流和宗族文化使我明白了许多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明清时期,一场跨世纪的移民运动猛烈冲击着陕南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场移民运动中,以湖、广为主的全国各地姓氏移民向陕南迁徙,从而使各姓氏家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成为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源望出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历始平(今陕西省咸阳、户县以西,兴平以南,秦岭以北),宋元开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乾隆时期迁入安康紫阳、汉阴,继而拓展到石泉县中池乡军民村、山岔村、关王沟、新疆等地的冯氏家族极具传奇色彩。经通读《始平堂冯氏族谱》并查阅《史记》、《汉书》、《后汉书》、《明史》、《二十五史》等有关史料,特述其石、汉冯氏源流及家族文化如下:
一、源自黄帝,三姓到冯
据《史记》载: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玄嚣之孙为喾,喾之子为后稷,后稷下六代传至差弗,差弗下六代传至古公亶父时,生子太伯、虞仲、季历。季历生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病逝后,太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武王伐纣得胜建立了周王朝。此时,追随武王伐纣的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今陕西长安西部的“毕”地,遂以封地为姓,取名毕高,亦称毕公高。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帝对外征战,接连吞并霍国、魏地、耿国。因此论功行赏,毕万受封魏地,更为魏姓。其子魏武子一直追随亡命公子重耳,颠沛流离,义无反顾。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重耳回国继承大位,即晋文公。魏武子因功被封于魏地。到魏武子的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魏献子之孙魏恒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这时,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姓,弃魏姓冯。在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之前,郑国大夫简子辅佐郑国君纵横往来,攻战联盟,决策精当,深得郑国君赏识,封地冯邑,这正是后来并于魏国的冯城。于是,以封地为姓的冯简子后裔与毕万受封冯城长卿一支冯姓,为冯姓之源,谓之冯氏正宗,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二、世事沧桑,人才倍出
西周以后,到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冯氏宗族逐步由冯城(今河南荥阳)向周边地区拓展,向南进入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冯氏子弟中的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重臣,成为楚地冯姓留史第一人。向西进入陕西的关中等地,其中一名叫冯长的列祖,居于骊山,善观天文,精于历算。向北进入山西等地。秦昭王45年,秦大将白起伐魏,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战而降,与其相邻的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所面临的形势是: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眼前一面是虎视眈眈的秦兵,一边是信息断绝的故国,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之后,果断背秦举地归赵,使赵、魏合力抗秦,避免了上党百姓荼炭。向东,来自战国初期魏地的冯氏宗族进入齐鲁大地,其中冯煖(又名冯谖),弹铗三唱,协助孟尝君“狡兔三窟”,载入《史记》,留名千古。
秦王朝统一后,上党地区的冯姓族支最为活跃。其中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引许多乡里归附,形成冯姓望族。但是,上党献地不久的“长平之战”中,由于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难抵秦统一大势,冯亭虽有勇有谋,却无力回天,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双双战死疆场。
冯亭战死后,留居上党的冯氏家族,一部分逃往赵国,一部分看清六国必亡之势,顺应时代潮流,转辅秦国。其中冯去疾官至秦国右丞相,冯毋择、冯劫为军事将领。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嬴政皇帝出巡,暴卒沙丘,宦官赵高胁迫左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篡改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胡亥为帝。留守京城的冯去疾、冯劫得知真相后刚直不阿,冒死揭露赵高等奸佞的罪行,结果双双下狱,宁死不屈,凛然正气流芳千古!
逃往赵国的冯姓一脉,在赵国灭亡后,隋其宗室贵戚北迁至代北郡(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后汉朝廷访得代北郡冯氏为豪杰之后,特迁其大部分入关中,定居安陵。其安陵的冯唐家学深厚,早年选为郎官,后任中郎署长,辅佐汉文帝几十年。
西汉中期,上党冯亭后裔冯奉世登上高层政治舞台,初选为郎官,后作军事要令,在出击匈奴,出使西域,护送大宛等国使臣归国,平息西羌叛乱中屡立战功,由此官至右将军加光禄勋衔,并授予关内侯。这一时期,上党、杜陵冯氏屡出俊才,声望渐高,两地自然成为冯氏早期的郡望所在。
东汉时期,石泉、汉阴冯氏之祖,上党冯亭后裔,颖川(今河南宝丰东)的冯异,人称“大树将军”,平王莽、镇赤眉,东征西战,佐刘秀创建东汉,官拜征西大将军,其子孙袭爵位,亦有建树,成为颖川郡的名门望族。同期,南阳郡(河南省唐河西南)的冯鲂因追随光武帝打江山有功,受爵关内侯。迁入巴蜀的冯焕,安帝时任幽州刺史。
东汉末年至西晋中叶,冯氏宗族聚居的中原地区遭受战争严重破坏,作为西汉时期的名门望族、达官显贵,冯族自然处于朝代更替中的冲击对象,这一时期的冯氏列祖隐匿者多,入正史者少。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源自上党、代北的冯氏又开始勃兴。公元407年,长乐信都的冯跋在其弟冯素弗的支持下,在今辽宁的朝阳建立北燕政权,称帝21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河北长乐信都的冯郎之女成为文成帝拓跋浚贵人,孝文帝即位后,被尊称为皇太后,她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成就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开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先河。冯姓的另一支领军人物冯道根为建立梁朝立下大功,受封于增城县南,官拜又卫将军。北魏后期河北及中原冯氏继续发展,其中魏郡冯元兴官至光禄大夫,领中书舍人。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冯氏宗族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展。其中战国时期魏地冯氏后裔冯宁任西魏的宁州刺史。上党冯氏重新崛起,冯世基、冯煜等依旧以勇气兵谋著称于世。北燕后主冯弘后裔分两支,一支留守,一支南下广州。留守者冯慈明历仕北齐、隋两朝,位至兵部尚书郎,南下广州求发展的冯业漂流到番禺一带沿海,今珠江三角洲定居,其子孙冯融、冯宝、冯盎在梁朝、唐初均有建树。
到了唐代,冯氏宗族整体发展。其中浙江京华的冯宿任徐州节度使;柏州安阳(今河南安阳)的冯元常、冯元淑先后任监察御史、诩卫车骑将军等职;河北河涧的冯师任监察御史;魏州元城的冯伉登五经秀才科,授秘书郎,为太子、诸王侍读。
北宋、南宋时,以长江为界,虽北方传统冯姓郡望依然存在,但南方冯姓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其中山东东平的冯起官至兵部侍郎;四川普州的冯澥为左谏议大夫;河南孟州的冯拯及其子孙均为朝廷显贵;石、汉冯氏列祖,湖广的冯京曾为御史中丞;河北的冯继业、广东的冯元、江西的冯去非均入仕朝廷,有功有名。
元代由于蒙古人对中原文化的对立以及民族矛盾的尖锐,汉族政治地位低下,冯氏宗族入仕者少,正史留名的更少。仅从上湘原本四德堂藏版冯氏族谱中所载其祖冯海粟的百首咏梅诗中,就可体察出其志高不遂,归隐山林的失意心情。
明清时期,冯姓宗族与两宋一样,南方胜于北方。安徽定远的冯国用、冯国胜(又名冯胜)佐洪武定天下;浙江山阴的冯景隆授户部主事,累迁湖广佥事;浙江慈溪的冯元扬、冯元飙累官至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山东的冯子履官至河南参政。
清朝恢复科举制度后,冯氏宗族后裔承祖宗好学多才之风,纷纷入仕谋求发展。其中山东益都的冯溥最早高中进士,后官至吏部侍郎,迁为都御史。浙江的冯光熊、杭州的冯培元、广州的冯成修、江苏的冯煦等官至三品以上。广西的冯子材成为抗法爱国名将,创造了名垂青史的“镇南关大捷”,使法国内阁茹费理狼狈下台。
乾隆32年前后,及公元1767年,湖广冯氏开谱第19世冯汝能之妻周氏率子由湖南宁乡县迁至安康汉阴县平梁镇蔡河村落户,随后其子孙扩展到石泉县中池乡军民村,迎风镇关王沟、新疆等地繁衍至今。湖广冯氏开谱第21世冯长仁弟兄三人在陶继祖的率领下,由湖南湘乡县迁至安康紫阳县东明里马家营木梓河落户,后又迁至汉阴县平梁镇蔡河村,其子孙先后拓展到汉阴县酒店镇沙河村,汉阳坪大涨河、石泉县中池乡山岔村、红卫乡双河村等地繁衍至今。
就在湖南冯氏迁陕之时,全国其它冯氏支脉名人倍出。至20世纪后,河北的冯国璋历任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副总统、代总统等职。广东恩平的冯茹是我国第一位研制飞机成功的科学家,其飞机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安徽的冯玉祥是近代爱国将领。冯安邦,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烈士。此外还有农学家、考古学家、作家、哲学家、无线电子专家等等。他们和全国其他各姓氏族人一道,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迁入石、汉的冯氏家族,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助弱扶困,倡学上进的世家风范带到了陕南,在汉水文化的递进中注入了新的内容。
三、倡学重教,文史留名
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必须以文化教育为基础。纵观冯姓宗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倡学重教是重要特征。上湘原本四德堂《冯氏族谱》“诫家十条”中的第二条就明确规定:“族宜教子弟。凡有子弟,文读诗书,武习韬略......”并在“诫家十则”中再次强调:“父母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后秀者早入书堂。”甚至对族内子女上学也制定了奖励措施。在今中池乡军民村冯家湾保存下来的冯氏祠堂石碑中铭刻的第一条就规定:“族内有子女入学者,会内(指冯氏清明会)帮出钱24串文整。若应试未入者,于会内丝毫之事,凡我族人不得异言。”其实早在公元110年前后的汉安帝时期,石、汉冯氏之先祖冯衍之子冯豹就在陕西的骊山之下办学,讲授《诗经》、《春秋》。到了明万历年间,冯从吾在陕西创办“关中书院”(今西安文理学院的前身)并亲任主讲,从学者多达5000余人,使其成为我国北方享有盛誉的学府之一。清乾隆时期,湖南冯氏迁陕于中池乡军民村、山岔村定居以后,在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拓荒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创办了3处私塾,其中冯氏祠堂私塾免费供冯氏子女和乡邻子女上学。那个时期的冯氏子弟几乎没有文盲,还涌现出了颇有书法造诣的冯万庆。正是这种倡学重教之风,造就了冯氏家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崎岖坎坷,但仍然文有文才,武有武将,兴旺不衰,其人口列中国大姓第27位,占全国总人口的6.4%。
其中文学方面,冯衍成为西汉著名辞赋家,所著赋、谏、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说、自序、官禄说、策等50篇文章流传后世,被明代人编辑为《冯曲阴集》。诗赋显志篇7首被《后汉书》载入,评曰:“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照章玄妙之思也”。宋代冯元为翰林学士,预修《三朝正史》,参与著述《景佑乐记》。元代冯海粟,集贤学士,文如泉涌,请其诗赋作文,待酒酣耳热之际,随纸多少,顷刻辄尽。留存《冯氏族谱》中有其咏梅百首,其余作品被收入《元曲三百首》、《元代优秀散曲》、《千篇雪》、清《四库全书》等。明代冯惟敏、冯惟重、冯惟健、冯惟讷号“临朐四冯”,均以诗文享誉齐鲁,其作品有不少讽刺、揭露、批判社会腐朽,官吏贪暴的内容,这在当时,难能可贵,被收入《海浮堂祠稿》四卷,计小令170余首,套曲近50首,传世著述有《石门集》、《冯兴府诗集》,另有不少作品失散。明代冯梦龙,通儒法经学,善诗文,尤工小说词曲。其《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是我国明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他还曾修改和改编汤显祖、李玉等人的大量文学作品和理论作品,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清初,冯班、冯舒兄弟以文采而名,人称“海虞三冯”,是虞山诗派传人之一。之后还涌现出了冯廷 冯景、冯敏昌、冯桂芬、冯承钩等文学家、法学家、和科学家。
四、开明进步,追求和谐
客观公正的说,冯氏宗族文化,其行为支配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忠孝仁悌和门阀世弟等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其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扶弱济困、邻里和睦、惩戒贪腐等,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其内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人与人之间营造一种价值取向,营造一种和谐关系。特别是在冯氏家族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主主义进步思想,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是少见的。
乾隆3年(公元1738年)续修的《始平堂冯氏族谱》里就有“孝父母,爱兄弟,信朋友,和邻里”的条款。《诫家十条》要求“族宜解仇愤,受人之恩,不难弃置,而言语之伤,遂成切齿,故集而成仇,常思报复,不知申怨,自一人而祸及数家,血耻在一日,而殃及子孙,揆厥所由是不肯自己悔悟。故致如此,诚能以责任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即冰释矣”。同时族中还制定了《十当恤爱》,即:“营工度活者爱之;鳏寡孤独无依靠者养之;遭枉事诬陷者尽力以救之;牵连瓜累者设法以脱之;有冤莫白者极力以伸之;被人凌辱投叩无路者秉公以扶之;腊月无衣者随意而施之;饥饿将死者升斗而济之;有聋盲哑断手跛足者小惠以拯之;罹难失散迷离故土者,指引而归之。”在《勉族十箴》里规定了“族宜恤佃”、“族宜宽债”等等。试想,如果都能做到这样,社会当中,人与人的关系岂能不和谐。因此这些思想与族规至今在平安创建中仍有着现实意义。
历史上,冯氏宗族入仕为官者甚多,但大多数以清廉为本。早在西汉时期,石、汉冯氏先祖冯奉世之子冯野王,元帝时因“志行高”出任左冯翊,一年后即以严惩当地贪官污吏而扬名京畿。西汉末,被封为“立汗将军”的冯衍,管辖狼孟县,屯兵于太原郡,并负责地方治安。当地有大姓令狐略等豪族,多为富不仁,冯衍秉公处置首要分子,给后来仕途留下了致命的阻力。汉武帝时期,官拜虞令的冯鲂,秉公执法,对违法乱纪的人,无论其身份如何高贵,该惩则惩,不徇私情。武则天称帝时(公元6905-702年),冯元淑历任清彰、浚义、姑平三县县令,上任时单人匹马,平常与仆人一道吃饭,其官俸多用以接济部属,“政有殊绩,素有重望。”类此事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正直清廉,惩戒贪贿不仅是百姓的希望,也是永恒的正义。
冯氏宗族的民主主义进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女权。《始平堂冯氏宗谱》在《诫家十条》的第四条明确规定“族宜养女”,并愤而指出:“今人喜男嫌女,独不思人无母可乎?身无妻可乎?子无妇可乎?他人之女则娶之,己女则溺之,天下之狠人也。”此外吾族在提倡“族宜旌节”,“妇人从一而终”的同时,也提出“若子女公姑无靠者,不得已为饥寒所迫,应母家退还原聘财礼,任其择配另醮,不可过为需求,不可欺母家逼嫁。”即谓夫死可改嫁。
二是古时生女不得入谱,即使婚配,女方也只冠姓不冠名,如“x氏”。尤其是下堂外姓者及眷属入谱,更是有悖封建礼法。但是,道光11年修编的《始平堂冯氏族谱》世系中,就将“正”字派并已改嫁陶姓的喻氏祖母予以详细记载。同时对陶继祖的生、卒、迁徙地址也记得很详细,这在其他族谱中是没有的。其实这也是与迁石、汉冯氏宗族祖上女性有为有一定的关系。迁石汉冯氏之祖冯奉世长女冯媛为汉元帝昭仪,为人善良果敢。一次观看斗兽,当一头大熊从围栏中爬出,向元帝及嫔妃冲来时,众人乱作一团,自顾逃命,惟冯媛挺身而出,挡在大熊面前,使在场武士汗颜。冯嘹为当时优秀的外交家,多次持汉节充当公主的使臣外出交涉,为西汉在西域建立有效的统治,加强各民族与汉朝的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撰联曰:“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满西域号双星。”东汉光武帝时,官拜“征西大将军”的冯异(即冯大树)常年征战在外,其母一再告诫他:“汝今尽忠,何必思孝。”逝后光武帝下诏立庙祠之。同一时期,官至司徒,位列三公的冯勤之母,教子有方,光武帝十分钦佩,特昭告冯母上殿不行参拜大礼,派专门侍者搀扶赐座。南北朝时,长乐信都的冯郎之女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贵人,生子献文帝,被立为皇太后。她颇具政治眼光和施政才略。在其子年幼即位的时候,略施小计就诛杀了欺君,把持朝政的宰相王浑,继而亲临听政,积极推行改革,为北魏国力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吾冯氏祖上有这么多女中豪杰,就不难理解要尊重女权了。
三、戒崇信释道。《始平堂冯氏族谱》明确指出:“世有三教,儒宗除外,厥有仙释。朱子曰:释氏之教,都不管四方,只是理会一个心;老氏之教,只是要存一个神气。此朱子持平之论,可知释道之本旨矣。故释道之教,最易诱人,愚夫愚妇惟一念贪生畏死,求解罪愆乃释道谬为。赦罪幽冥,接引天堂之语以诱之遂汰中其术而不知其非。”在《勉族十箴》中规定:“族宜谨记:人家妇女,听信鬼神入庙烧香,祈嗣保厄,口念阿弥,身履异地......风俗之坏,势必由思,且有子孙,不可出家......族有如此,不待而诛,先责家长,后警冥顽。”这在我国各地普遍崇尚佛道的大环境下,冯氏家族能勇敢提出向释道挑战,戒崇信释道,实在难能可贵。
总之,纵观冯族三千多年的源流文化史,其历代列祖走出了一条充满传奇、坎坷、悲壮的历史长途。从长平之战到汉宫奇冤,从北燕信都到金陵池水,从垂帘听政到呕血“三言”,从长城抗日到血洒龙华,冯氏族人把文明之风、希望之光传遍神州大地,用忠贞爱国、刚直不阿精神谱写了一个不仅属于冯姓世家,更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
乾隆上湘四德堂藏版《始平堂冯氏族谱》
上载:“上世祖源望出上党,历始平,宋元开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世系中列有周朝“简子”“冯谖”,并有“毕万封侯食采冯城”之 语


分享按钮>>吴氏家族的族徽
>>顺德冯姓家族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