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楼--被历史尘封的共青人

    中华陈氏网 2009年11月8日 陈启尝


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野岭,人际罕至,50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型城市。50年,半个世纪,对一座城市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般的短暂。共青城的诞生,缘起于上世纪50年代那帮上海知识青年们,陈家楼是其中一位。当年,就是他带头写血书向陈毅要求去边疆垦荒。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位垦荒队副队长差点被历史淹没。作为这个城市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半个世纪的风云在他眼里犹如昨天往事依稀在目。

当着陈毅市长的面,陈家楼写下血书,要求去边疆垦荒,为共和国分忧。

1955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大量人口失业,粮食等食品严重短缺,党中央号召祖国各界青年志愿到边疆去开荒种地,解决粮食问题。当时的大上海,人口共有500多万,大约有几十万工人待业和失业,光是失业、失学的青年就有30万左右。

陈家楼当时是上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0年,他念高二,学校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毁了,只好辍学。失学后,他在街道积极工作,加入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还当选为上海民主青年联合会执委,全国青联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当他和街道里的青年了解到国家和上海的困难,从描写苏联共青城建设小说《勇敢》和电影《第一个春天》里知道了苏联青年的英雄业绩,热血沸腾了。陈家楼联络了十多名青年给陈毅市长写了血书,要求组织上海青年去垦荒,像“二战”胜利后苏联青年到西伯利亚垦荒那样,为国家分忧排难,用自己的双手去垦荒,去创造一个“中国的共青城”!

陈毅市长接见了我们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我很赞赏你们,可以说你们是帮国家挑担子,是帮我陈毅添了担子,你们建设是个大好事。但是到边疆去不是上海能办锝了的事情,要报请中央批准。大家去垦荒就是要吃很多的苦,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你们想过吗?你们怕吗?”“不怕!”陈家楼和他的同伴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那行,我就要调中央工作了,你们决心那么大,我一定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这事。”陈毅市长被他们的热情感到了。

陈毅市长调中央工作后,陈家楼等人天天翘首盼望有好消息。

不久上海团市委书记从北京带回了好消息,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了去垦荒的要求,毛主席听了陈老总的汇报后说,上海是南方,上海的垦荒不适宜到北方去,我认为到江西革命老区去为好。带文化去,要搭配各个行业的青年,年龄可稍大点,年龄小离开父母会哭鼻子咧。

周总理说,这些青年是要在那里安家落户的,不能少于30%的女青年,还要带上医生去。

共和国的领袖们日理万机,这时候却像慈父慈母一般,联最细微的事情都考虑进去了。

1955年8月31日,从首都北京传来了“北京市率先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萝北开荒”的消息。上海的青年们再也坐不住了。

9月11日,上海市召开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陈家楼代表其他四位青年在会上向1000多名代表宣读组建垦荒队的倡议书。

9月12日,上海团市委一致决定接受社会青年陈家楼、吴爱珍、石成林、韩巧云、吕锡龄的倡议,组织第一支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到江西垦荒。

倡议书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在社会上即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十几天的时间陈家桥收到来信五六百封,都要求根他去垦荒。

一万多名各界青年川流不息,把报名点围得水泻不通。已在江湾体育场当电工得周承立来了,建筑公司的四级木工李少秋来了,就要到派出所当干警的韩巧云来了,办好了手续要进公交公司得王保华来了,上海农业社得第一个女社长周文英也来了??????

人世间的沸沸扬扬,还感染了意欲跳出三界外的清净佛门,上海玉佛寺得达远师傅也欲率30多个弟子要求还俗,报名垦荒。

报名得人太多,共青团上海市委从一万多人中严格挑选1000多名青年,经体检、政审合格后至上海华东团校学习一周,到市郊区进行农业劳动锻炼,体验江西生活,学吃辣椒,练挑担,插秧、耙田…….。

经过一段时期的考验,1955年10月15日,第一支由团市委挑选的98名上海热血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打着,在队长周文英、副队长陈家楼得带领下打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来到鄱阳湖畔的九仙岭下创业。

没有毛笔,胡耀邦就用小山竹夹着药棉写下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共青社”,勉励青年

烈火烧荒的燃爆声,劳动号子的呼喊声,垦荒队员的欢歌声,在九仙岭上汇成了一支壮美的歌曲。

劈开山坡,路修通了。砍去杂树、蒿草,搭起了临时牺身的四面透风的窝棚。

从此,荒山有了生机??????

就在垦荒队员到达九仙岭的第40天,也就是1955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带着中央和毛泽东对青年人的无限关怀,专程来看望大家。

胡耀邦踏着草丛中的小径,健步登上山城,参观了垦荒队所有的宿舍、饭堂、牛棚、猪圈和新开垦的梯田,告诉他们,牛棚过不了冬,茅棚还要加上盖草。那天,县里一早派人担来一点肉、鱼和蔬菜,交给垦荒队食堂管理员,让加工一下,好招待耀邦同志。胡耀邦巡视到食堂,得知后,坚决不让做,要求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开饭了,是炒黄豆和稀饭,他招呼炊事员坐到他身边。炊事员既高兴又不安,说:“你不让我做县里送来的肉,偏要跟我们一起喝稀饭。我真不好意思。”胡耀邦笑着说:“小鬼,你没有给我做那个饭,我表扬你,做那个饭我就要批评你了,你很好。”他一边抓炒黄豆,一边与队员拉家常,“我今天吃你做的稀饭、炒黄豆、萝卜干,等你们把这里建设好了,我再来吃酒席。”青年们抢着回答:“那时我们一定请耀邦同志来我们这里做客。”

“茅棚住得惯么?”胡耀邦问。

“住得惯!”大伙儿异口同声。

“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有个同志一激动,喊了一句“茅棚万岁!”

“为什么要永远住下去?”胡耀邦爽朗地大笑着说:“茅棚终究是临时的,我们只能让它三岁,不能万岁!”“你们将来要把这里建设得象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才行。”胡耀邦还仔细询问大家的生活、家庭、学习、婚姻、劳动等情况。

队员们请他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起个名字。没有毛笔,胡耀邦就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饱蘸了浓浓的墨汁,,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这是共青城的乳名。垦荒队员们拿出自己的日记本请耀邦书记题词。胡耀邦当即掏出钢笔在队员们的本子上题写了“决心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努力做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做祖国的好儿女”等勉励的话。后来,垦荒队将胡耀邦题写的社名锲成立体字,竖在队部门楣上。一个以垦荒青年为主体的“共青社”——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个高级合作社在沉寂千年的荒滩野岭上诞生了。此后又先后有第二、第三批上海和全国各地青年来到江西德安,先后建立起“中国青年社”、“曙光”、“八一”、“红星”等农业合作社。

胡耀邦回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二胡、唢呐、三弦、篮球、闹钟等文体用品千里迢迢邮寄给共青社。他在信中写道: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开展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买了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1958年初,为了纪念耀邦同志题字命名“共青社”,德安县委决定将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包括中国青年社、红星社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部份垦荒队),并改名为“德安县共青综合垦殖场”,一大批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青年,纷纷来到共青垦殖场落户。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共青人”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来到这片湖滩、荒丘,荆棘丛生的土地,开始了一项历史性的火热的青春开荒事业。当时,这里,没有住房,没有人烟,有的就是一片蓬蒿遍野、钉螺密布土地。于是,这群满怀豪情的年青人就在湖畔搭起了简易的茅棚。开荒,没有机械,粮食也不够。他们硬是手把锄头一锄一锄地挖。锇了,拿着萝卜就着稀饭“呼哧呼哧”得吃开了。这群从没干过农活的年青人个个肩膀都压起了馒头似的肿块,手上打起了一个又一个血泡,锄头把都染红了。可他们却乐呵呵在那儿相互比起了谁的“光荣泡”多!

有次队员们抓到了一些鲫鱼,炊事员不在,一个队员临时上马,错把桐油煎鱼,结果队员们全部中毒,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年轻女青年陶金娣晚上起床小解,穿鞋时,感觉软绵绵、很光滑,借着微微的月光,妈呀,一条蛇,吓的大叫起来,把整个垦荒队员都惊醒了。大家起来把蛇赶走了,但小陶却惊吓了半个多月才缓过神来。

“生是上海人,死是共青鬼!”虽历经磨难,但陈家楼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为共青奉献出自己所以的才智

1969年夏到1970年春,共青陈被迫解散。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基业被糟蹋了,共青人想不通:这里有我们的青春、汗水,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呀!垦荒队员们想起了当年的血书、誓言,想起耀邦书记语重心长的嘱托:“我们面前还有两条大河,这就是愚昧和贫穷。这两条大河,我们还没有闯过去,但我们一定要闯过去!”听说胡耀邦已挨了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共青人把“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缝在棉衣里,穿在身上,决心把这面光荣的旗子永远扛下去。10年后这面宝贵的队旗才重见天日。

“文革”前,陈家楼便因为批评地方干部挪用垦荒工作经费,被打成了右派。处分决定开除党籍,里面有一条:经本人申请可以回原籍上海。陈家楼对工作组坚定的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我坚决不做共青的逃兵。陈家楼不但没有走,还动员家人和他一起来到共青。

无情的岁月在鞭笞和考验着这儿的每一个人。

共青社也历经磨难,天灾与人祸致使“共青”非常的困难,这时,陈家楼一些仍在上海的亲戚纷纷责怪他:“哪个不想往城里跳,你倒好,城里不住,让一家子跟着你到乡下去受罪!我们帮你想办法弄个回城指标。”陈家楼郑重地宣布:“这里就是我的新故乡了。我要做一辈子的江西老俵!”就这样,一阵又一阵的“砍场风”、“解散风”、“回城风”,都再也未能把这位年青人刮走,他的心里已经深深得爱上这个地方。时至今日,当我们问起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在“共青”与上海之间哪个感情深时,他还诙谐地说,生是上海人,死是共青鬼!

1985年,“共青”经济发展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需要大量的钢材,可是钢材奇缺。陈家楼主动请缨,来上海找到宝钢集团,来回坐公交跑了48趟,找到党委书记张浩波(当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为“共青”争取到1000吨910多元/吨的计划内钢材,为共青节省了200多万。按规定,陈家楼当时可以拿到12万现金奖励。但是他推辞了,说:“能争取到钢材也是整个垦荒队的荣誉,‘共青’的发展到处都需要钱,就用这些钱去干支援建设吧。”

“共青”的事业在许许多多象陈家楼那样的热血青年中一路豪迈地走向辉煌。经过三次搬迁、三次开荒,共青社规模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好。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再次为“共青”题词“共青垦殖场”。

共青人永远惦记当年耀邦同志的承诺,耀邦也没有忘记他们,18名“垦友”终于又相聚在一起

日子开始越来越好,但是在陈家楼等人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夙愿没有实现,那就是当年胡耀邦同志答应过他们要来“共青”吃酒席。1984年春节期间,陈家楼等几位老垦荒队员在一起商议,明年就是“共青”垦荒和建场30周年了,是否能邀请耀邦同志再次来“共青”看看这里的变化呢。他们决定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写信,汇报“共青”这30年的巨大变化,并希望他能抽空再次来“共青”做客。

1984年12月12日,是“共青”人民的大喜日子。中共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第二次来到共青看望全体新老建设者,当见到30年前的老垦荒队员时,耀邦同志亲切地称他们为“恳友”“棚友”,一句简单的称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共青人和总书记的距离。当看到共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耀邦同志感慨万分,欣然第三次为“共青”题词“共青城”。

29年前胡耀邦视察共青时。共青人只能让他吃稀饭、盐豆。大家一直想还个愿,请他吃一顿“共青”的酒席。在胡耀邦与大家谈心时,招待所的同志忙开了。从湖中捞上了新鲜的鱼、养殖的鲫鱼、准备了“共青”自产的板鸭、猕猴桃酒、全汁葡萄酒,用瘦肉型猪肉包了饺子。胡耀邦不喝酒,可是在“共青”却破例畅饮,“这是你们用自己种的葡萄酿的酒啊,我愿意用它为你们的事业干一杯!”胡耀邦愉快的招呼老垦荒队员共进午餐,他问:“这里还有多少老垦荒队员?”“17名。”胡耀邦说:“那好,把17名同志都请来,我们合个影。17个加上我一个,共18人,18棵老松!我们是恳友,是棚友。”

1985年10月15日,在“共青”建场30周年之际,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给“共青”新老建设者写了一封信,对“共青”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鼓励新老建设者们一如既往的发扬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共青精神,把“共青”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胡耀邦对共青的关怀无微不至,但是几十年来却从未给过“共青”一点特殊的照顾,没有批过一分钱给“共青”。他倡导的垦荒精神是几万共青人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

今天的共青城已是一个充满活力富于个性有着深厚文化品位的城市。今天的共青人依旧秉承着半个世纪来一如坚持的垦荒精神美化着这个城市,2005年12月10日,在党中央及各界领导的关怀下,共青城再次吸引了青年人的目光,由共青团江西省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共青精神与青年创业——纪念共青城创业50周年青年企业家论坛”在共青城隆重举行。来自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以及上海、江西的149名青年才俊在此相聚。目前正深入开展的“弘扬共青精神,加快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一系列活动,更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积极创新创业创优,推进二次创业的进程。共青的明天依然会为有着这样特殊的人,特殊的发展史创造着更多的奇迹!


分享按钮>>老陈家的好榜样——陈家金同志事迹
>>乾隆到底是不是海宁陈家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