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陈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陈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我的家乡张家塘 已阅:7370 / 回复:18(楼主)

我的家乡张家塘

  

    我的家乡张家塘是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东南部边缘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虽然不是很大,也有百多户五六百人,在我们那一带还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村子。我们那儿有句流行的话叫“上有八秀王,下有张家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八秀王是本乡一个王姓的村子,也有一百多户,四五百口人。这两个村子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大村落。

    我们村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民同姓同宗,属于有着“天下第一家”美誉的义门陈,是明末清初江西填湖广时从江西迁徙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叫张家塘而不是陈家塘,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这里的原住民是张姓,在江西填湖广之前的湖广填四川时迁到四川或是别的地方去了。现在那一带还有很多地名都是这样,什么夏家垄、余家坟山、左家立子等等,都是空有地名没有村庄人家了。

    我们湾子有四大特色。

    村名张家塘,顾名思义,村子门口的那口水塘肯定要首当其中了。一般村子的门口塘面积都不大,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碟子塘、碗底塘。我们村子门口塘面积很大,应该有3万平米左右。塘的四周都是用大青石从上到下垒砌而成,东西北三方各筑有两个宽大的阶梯状傍岸,供村民们洗衣洗菜等之用。以前门口塘蓄水很深,水质清澈,是村民们夏天戏水、游泳的极好所在。每到夏日黄昏,门口塘里总是人头攒动,水花四溅,笑语嘈杂,水塘上面一派热闹欢腾景象。我们这些人的狗爬式游泳技术,都是小时候在帮岸边自己瞎扑腾无师自通的。

    水是生命之源,门口塘也是我们的生命之塘。除了日常洗衣洗菜洗刷各种用具外,门口塘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灌溉塘下几百亩水田。门口塘蓄满水时,蓄水量达七八万方,相当于一座小水库。多年以来,无论遭遇多大的天旱,塘下的几百亩水田都没有真正干裂过,至少能保证土壤湿润,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门口塘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每年为全湾几百口人提供过年时所需的年鱼。每年

一到腊月二十四五的时候,湾里就会架上抽水机,抽上几天几夜,到腊月二十七八

塘水被抽干了后,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就挽起裤腿打着赤脚下到塘里捉鱼。捉起的塘鱼一筐筐被抬到塘塍草地上,过秤后分到三个生产队,然后队里再分到各家各户。每年门口塘都能产出两三千斤塘鱼,湾里平均每个人口可以分几斤。过年抽塘鱼捉塘鱼和分塘鱼的那些天,村子里都非常热闹,小孩子们整天围在门口塘和抽水机旁边,急切地盼望早点抽干好捉鱼。

    我们的祖辈人很重视对塘堰等各种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重视蓄水保水工作。在水塘西边的帮岸上,至今还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大青石碑刻。由于长年累月被人们当着砧石用来捶洗衣服,碑文已经湮灭、模糊。但从断续、模糊的碑文仍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先辈已经将门口塘的维护管理制度用村规民约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并且立碑代代相传。1990年,我在村小教书时,还向县文化局写信反映过此事,文化局局长亲自带着博物馆的一个老专家下来踏访,实地查看了这块石碑,建议乡、村组织采取保护措施,可惜他们走了之后此事还是不了了之了。至今这块石碑仍然躺在帮岸上被日晒水浸,被人们踩踏、捶打。


作者:982075137 (2012/10/6 8:34:55)   回复此贴
  回复:我的家乡张家塘 第 1 楼

第二大特色要算是湾子里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属于典型的明清建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纵横交错。其中东西纵向的主干道两条,长达千米,南北横向的主要有三条,加起来在一千米以上。家家户户门口全部用青石板铺筑,和石板路连通。在石板路没有遭到损坏以前,村民们雨天在村子里行走,基本上是脚不沾泥。

     与石板路配套的,是完全用石块砌筑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跟现在城市里的下水管道一样,主管道是封闭式的,就在石板路下面。连接家家户户厨房、后院的支管道是开放式的,方便人们倒水、排水。小时候,我们总对排水管道充满好奇,猜想里面会不会有鱼,有乌龟等东西,总想能打开石板盖看个明白。

     第三大特色是村东头高坡上两棵三人合抱的大枫树。林业专家说,这两棵枫树树龄在400年以上,属于国家挂牌保护的古树。据村子的老辈人讲,我们村子过去古木参天,村前村后到处都是两三人合抱的枫树、樟树。抗战时期,我们村成了武昌县的大后方,国民党的县党部、县政府都搬迁到我们村里办公。因为我们村子古树遮天蔽日,高大茂密的树木完全遮蔽了从上向下俯视的视线,日本人的飞机用炸弹炸、用机枪扫射都无济于事。直到抗战胜利后,县政府才迁回武昌城。可惜大跃进时为了大办钢铁,村子里的古树大都被砍伐用作炼钢炼铁的燃料了,只有这两棵枫树幸免于难,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关于这两科枫树能保留下来的原因,老辈人说,当年砍伐这两棵树时,刚一开锯,树体就流出了鲜红的血液,一条大蛇从树洞中飞逸而出。于是人们相信,这两棵树是有灵气的。于是乡亲们顶着公社、大队干部的压力,拼命保住了这两棵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村子四周荒坡上到处还能看到长着新枝新叶的大树桩子,被我们当着休憩、游戏的用具。包干到户后,人们将这些大树桩子统统挖掉做了烧柴,将荒地荒坡翻耕后用来种菜种庄稼,而今再也看不到那些树桩子了。

    大枫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童年时期,农村生态环境还算不错,枫树上常年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儿。白天,人们在大树下的草地上纳凉谈天,耕牛在树荫下悠闲地甩着尾巴、煽着耳朵不紧不慢地反刍,也有的闭着眼睛安静地跪在地上休息。各种小鸟在枝叶间上下翻飞,不停地啁啾鸣叫。有顽皮的小青年还借助水牛背,沿着枝丫一直往上攀爬,上到很高的地方,掏取鸟窝中的鸟蛋或小鸟。暮色四合时,那些离巢的乌鸦、喜鹊、白头翁等鸟儿纷纷鸣叫着从远处飞回,箭一般投入稠密的枝叶间,与大树暮色融为一体,享受家的温馨,安然结束一天的生活。

    第四大特色就是村子后面的那座山林,我们习惯称之为后头山。后头山有几百亩面积,山林主体部分长满了各种高大的乔木,外围则是草地和茂密的荆棘、灌木丛。夏天,山林里清幽凉爽,是我们放牛、嬉戏的好地方。我们往往一边放牛,一边爬树掏鸟窝,摘野果子,有时也或坐或躺地在草地上看娃娃书、打扑克,海阔天空地神聊,畅谈自己的理想,争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

     后头山东边有一处小池塘,俗称后头池。池塘不大,估计也就两三亩面积,纯粹是由山林中的泉水渗出汇集而成的,水质清冽见底,游鱼历历可数。池子东南西三面为山林环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北面是一条土堤,后面是开阔地带。土堤上碧草如茵,可坐可躺。坐在堤上,可以看见池塘靠山林的三面岸壁上一条条水流蚯蚓一般曲曲折折地沿着岸壁流进池塘里,流水滴下的声音叮叮咚咚,有如丝竹,极为悦耳。因为在山林中,寂静幽深,极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初中时,我写过一篇记叙后头池景色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狠狠地满足了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另外,湾子东西两头过去还有废弃的地道,据说是抗战时为了躲避“老东”(乡亲们对日本人的称呼,因为日本人也叫东洋人)开挖的。每个地道都有两个进出口,地道口上面长着荆棘丛,不熟悉情况的外人即使从旁边走过也不容易发现。每条地道都有几十米深,里面有很大的空间,还建有放置灯烛的灯台等。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地道里玩打仗的游戏,往往是一队人在地道口进攻,一队人在地道里面防守,两队人以石头、土块相互对掷,头破血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后来,地道和树桩子的命运一样,洞口被堵塞了,上面也开荒种起了庄稼蔬菜。

    村子留给我们的记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作者:982075137 (2012/10/6 8:36:20)   回复此贴
  回复:我的家乡张家塘 第 2 楼

[align=center]老灯故里三日游[/center]


     中原腹地,华中首府,鄂东南中心,有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小村庄—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张塘村张家塘湾。张家塘湾是有着 “天下第一家”美誉的义门陈氏族人聚族而居的一个村落。全湾有百多户人家,五六百口人(相关情况可参见《我的家乡张家塘》一文)。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无名小辈老灯的故乡。

10月3日至5日,我们一行数人,利用国庆长假的机会,前往老灯故里踏访,追寻老灯当年生活、战斗的踪迹,感怀老灯当年的生活场景。

(一)10月3日

因为当天湾子里有一户人家在纸坊(区政府所在地)办结婚喜宴,湾子里唯一的一台公交车被包租,要等到湾里人晚上贺房后才能回家。为了能早点到达张家塘,10月3日下午,我们乘坐纸坊至舒安集镇(舒安乡政府所在地)的班车,首先来到舒安集镇,然后包租了一辆面的,直接驱车回到张家塘。

回到湾子,放下行李后,首先来到童年伙伴海军家。海军的老娘(我喊她彭家嫂)正在门口挽柴草把子,我要去的另一家叔吾(另一个童年伙伴)的大嫂也正好坐在她旁边跟她一起闲聊。叔吾离家出走20多年,在广东成家立业,家里一直没人去过他那儿,对他的情况心里没底。今年9月初,我趁着单位在广东开会的机会,去了他那儿一趟,并为他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次回来的使命之一,就是把他的全家福带给他的哥哥嫂子,让他们亲眼看看叔吾一家的情况。

来到他们挽把子的地方,我掏出照片,递给他们传看,并简要介绍了叔吾的相关情况。叔吾十七八岁时盲目出走,多年以来,一直杳无音讯,现在有了一份可以傲人的家业,有了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看着叔吾一家,特别是他那三个帅气的儿子,大家都唏嘘不已,连声说真没想到他有这样的造化。大家边看照片,边叙说他当年在家的情景,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介绍完情况后,我来到湾子门口塘边,围着门口塘走了一圈,看到了塘边新修的排污设施。以前,湾子里的污水直排门口塘,对门口塘水质污染很严重。排污设施建成后,所有的污水不再排到塘里,而是通过专门的排污管道流进净化池,经过净化后再排到下面的农田里,这样就减少了对塘水的污染,使水质更加清净。

晚饭后,前几天从武汉回家过节尚未返程的海军老婆河枝(海军在那家贺房还没回来)得知我回家来了,来到家里小坐,同家里人一起话家常。不一会儿,湾里另一个40来岁的留守人员、智障患者友文也跑来,跟大家一起东扯西拉。友文刚出生时被湾里人从另一个同姓不同湾的族人家里抱养,开始不知道他是一个智障患儿,等到长大发现后木已成舟,他的养父母也只好认命。友文有点烟瘾,养父平时不准他抽烟,他一看见湾里在外的人回家,就跑上前去打招呼,目的是要别人给烟抽。在给他抽了2枝香烟后,他就回家睡觉去了。

现在农村人大多数都进城打工去了,湾里只有一些老人留守,晚上村子里非常静寂。老家没有电脑,不能上网;家里人出去打工后,电视也没装数字接收器,信号不好,也看不成电视。草草洗过手脸后,我便来到四哥外出后空置的房间准备睡觉。

房间的简易窗帘宽度不够,不能完全遮住窗户,外面清冷的月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投射在墙上,形成一个菱形的幕墙,使夜晚越发显得静谧。伴着这朦胧的月光,我们度过了回乡的第一个夜晚。[align=center][/center]


作者:982075137 (2012/10/8 16:30:53)   回复此贴
  回复:我的家乡张家塘 第 3 楼

(二)10月4日

吃过早饭后,我便来到海军家。事先我们约好了,回家后一起去离湾子不太远的梁子岛游玩。梁子岛是梁子湖上的一个小岛,属于鄂州市管辖。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湖水面积2085平方公里,是著名的“武昌鱼”原产地。梁子岛状似鞋形,面积约2.2平方公里,是一个袖珍小岛,原先是镇级建置。上世纪90年代,鄂州市开始对梁子湖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后来将梁子镇更名为梁子岛生态旅游区,目前,梁子岛生态旅游区已成为湖北省十大重点旅游度假区之一,并被列入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

为了轻松休闲,我和海军夫妻俩一共三人决定徒步前往梁子岛。一路上,大家边走边看路边田园风光。路边地里大多种的是花生,花生收获后,一些散落的花生又重新长出了一簇簇嫩绿的新苗。在大队林场路边,我们看到了一棵挂满淡黄色果实的野生柿子树。大家折下一根结果最多的树枝,边走边品尝野柿子。野柿子没有多少果肉,薄薄的果肉里包裹着几颗很大的果核,味道有些涩口。吃野柿子不是因为我们喜欢那种涩味,而是可以勾起儿时在山上采摘野果的回忆。小时候,大家经常跑到湾子后头山、附近八斗邱的后头山、熊家对面山去摘野柿子。柿子采摘回来后,把它埋在米糠里,等它自然熟透,去涩,这样口感相对要好一点。第二天下午,我在朱家海一个地炕子里还见到了一棵结满深红色扁担子的野果树,采摘了一些扁担子放进嘴里嚼着。扁担子不大,每颗有两粒圆形的果核,外面包着果皮果肉,呈8字型,在枝上互生,一簇簇的挂满枝头,果肉是甜的,有滑腻感。

步行约一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距离梁子岛最近的毛塘旅游码头。在等接送游客的快艇的间隙,我们站在码头边照了几张相。接送游客的快艇过来后,我们同船主谈好价钱,说好快艇在湖上环岛一周,包括上岛在内(单独过渡上岛要买门票),一共300块钱。

快艇载着我们三人围着梁子岛转了一圈,让我们看看梁子岛的全貌,然后把我们从一个不需要买门票的小码头送上岛去。

在岛上,先是沿着比较僻静的水泥路游玩。路两边有荷塘、鱼池,荷塘、鱼池旁边是岛上居民的菜园子,里面种着时令蔬菜,如小白菜、红薯尖、莴苣等。

走完水泥路,就来到比较繁华的正街。正街是新铺的沥青路,黑白分明。因为是国庆长假,又正值梁子湖开湖捕鱼、举办捕鱼节期间,武汉、鄂州等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客从几个码头一船船往岛上涌,街上游人摩肩接踵,小岛每天接待量达到万人以上。

正街两旁主要是餐饮和水产品市场,家家门口摆满了螃蟹、乌龟、甲鱼以及武昌鱼、皇姑鱼、针鱼等鲜活水产品以及各种风干鱼制品,也有应游客要求,为游客现场宰杀、腌制的,到处都是一片鱼腥味。还有卖珍珠饰品或者其它旅游纪念品的。

我们边走边看,一直来到小岛最有代表性的景观娘子(一对母子。关于梁子湖的传说附后)塑像前。塑像建在湖边一处突兀、狭长、陡峭的巉岩上,走在上面,必须万分小心。在塑像前,海军夫妇留影纪念。然后,我和海军两人下到湖边,参观了传说中的仙人洞。仙人洞洞壁的岩石已经崩塌了不少,将仙人塑像遮挡住了,必须爬上岩石崩塌下来形成的石堆才能看到仙人塑像。出于安全考虑,我们看了一眼就赶紧撤了出来。

看完塑像,我们原路返回。已经是中午一点多钟,到了吃饭的时间。海军一个表叔是在码头边开餐馆的,他说有几年没去过这个表叔家了,这次正好去看望一下,顺便就在他那儿吃饭。于是他买了一些礼品,找到他表叔的餐馆。

临湖边几十家餐馆生意十分红火,一拨一拨的游客蜂拥而至,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家家屋里屋外游客爆满,座无虚席。他表叔让我们先坐着休息一会,等客人稍微松散了一些,再安排我们吃饭。

他表叔很热情,在百忙中还不时抽空出来陪我们说说话。吃饭时,端出来的都是几个档次很高的菜肴,有清蒸螃蟹、鱼丸子汤、黄颡鱼炖豆腐、油炸小米虾、花生米等。大家慢慢喝酒、吃菜,慢慢聊天,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到四点左右,我们才吃完告辞。

离开餐馆后,又到街上转了一会,才来到码头等接送的快艇。之后,又是坐上午那艘快艇回到对岸,然后我们再步行回家。


作者:982075137 (2012/10/8 16:31:33)   回复此贴
  回复:我的家乡张家塘 第 4 楼

(三)10月5日

10月5日,是自由活动日。海军说他今天就在门口塘钓钓鱼。我则打算到村子周边过去曾经劳作、活动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上午走东边,下午走西边。

那天天公不作美。头天晚上就下了小雨,当天白天也还是零星小雨不间断,地面是湿的,草木上沾满水珠。

上午八点多钟,我换上侄子的旧衣服,穿上四哥扔在家里的破力士鞋,踏上了怀旧之旅。

我首先沿着村后阳武干渠朝邻近一个村庄大屋鲁走去。跟以前不同,现在阳武干渠堤面上已经修成了水泥路,直通大屋鲁。在我们湾子与大屋鲁交界的地段,碰上了叔吾的二爷又喜哥。又喜哥一生单身,已经八十多岁了。多年前,乡里就把他送到区福利院集中供养。但是他在福利院待不住,经常跑回家种地。他耳朵有点背,我大声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点粪”,已经挑了一担来了。“点粪”就是点种油菜籽。因为油菜籽非常细小,播种时不容易掌握播撒的量,人们就把油菜籽和土杂肥混拌在一起播撒,俗称“点粪”。八十多岁的人了,每月政府有几百块钱的生活补贴,他不在福利院享福,还要回家种地,除了让人觉得他身子骨硬朗外,也让人对劳动人民的本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这一刻,我不由得对这个老哥哥肃然起敬了。

大屋鲁属于鄂州市太平村,是鄂州市涂镇到梁子之间的一个村级小集镇。因为这里辐射的地域较广,人口较多,所以一直以来就有一点工商业。过去,当地人有一句顺口溜,叫“大屋鲁,小汉口”。早在人民公社时期,这里就有供销社、食品站(杀猪卖肉的)、铁匠铺等,是我们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地方。小时候,去大屋鲁就相当于“上街”,我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往那儿跑。至今,我依然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挑了一担柴禾去卖给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做烧柴的情景,还有一次跟着四哥一伙人一起去大屋鲁玩,他们买了皮蛋吃,也给我吃了一个。那是我第一次吃皮蛋,对皮蛋的味道有点不习惯。吃完皮蛋后打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味,应该是石灰味吧。现在,这里仍然还有一些商业店铺,经营农资以及百货副食等日用品。

大屋鲁离我们湾子不过千米左右。十来分钟,就来到了大屋鲁。穿过几年前新修的公路,来到老街面,供销社、食品站那些老建筑依然还在,只是大门紧锁,墙面更加斑驳老旧,充满沧桑。

新店铺都是个体小店,没有看头。街的一头靠近新公路处有几个村民端着饭碗站在在一起闲聊。

看到了大屋鲁的样子,这个心愿就算完成了。

看了大屋鲁,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两村交界处沿着土路折转到八斗邱对面那片叫“上下等”的台地上。那里原来应该是一个小山包,后来改成了梯田,因为是一级一级的像阶梯,所以俗称上下等。以前放牛的时候,我们经常去上下等。有一年春耕时节,麦苗正青的时候,一天凌晨,趁着朦胧的月色,我赶着自家的老水牛来到上下等。因为是初春,地上青草还不茂盛,水牛光靠吃草吃不饱,所以就让它偷吃了一点大屋鲁湾子田地的麦苗,结果被正在不远处放牛的主家发现了。他大喊一声,吓得我的心碰碰直跳,赶紧赶着老牛往我们湾子这边跑。可惜老牛跑不快,在快到我们湾子的渠道里,被他赶上了。好在他看我是个小孩子,经过一番询问后,他说我们是老亲戚,就没有再追究。

农村人进城后,很多田地都抛荒了,原来的田间小路长满了一人多深的杂草,荆棘丛生,根本无路可走。在已经收获的花生地里走了一会儿,裤脚、鞋子就全部湿透了,鞋子上沾满了黄泥巴,走起路来沉甸甸的。我踏着荒草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在这些地里穿去穿来,走了不少回头路,总算走下了上下等,来到八斗邱对面的农田。接着又踏着农田的泥土,从八斗邱对面绕行到八斗邱侧面,想去一个叫橄榄湾的地方看看。来到路口,只见荒草连天,榛莽遍地,已经看不出道路所在,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向熊家对面山下的熊家畈走去。在我家老大的田里,因为荆棘太深太密,简直无处落脚,被野草灌木绊倒在地,左手巴掌也被划开了一条小口子。


作者:982075137 (2012/10/8 17:04:02)   回复此贴
  回复:我的家乡张家塘 第 5 楼

好不容易走出来,来到我们湾子进出熊家村的路口,想沿着这条比较宽、以前走过无数次的机耕路进去看看,还是无法通行,只得放弃,又穿过门口塘下面的农田来到“水库里”。 “水库里”原来是一座水库,分田到户后改做了水田。因为淤泥很深,耕作极其费力。我家在水库里也有一块田,泥脚最深,耕田时,牛的肚皮紧贴着泥水拖行;每次栽田时,淤泥都没过了膝盖。在那儿耕作,人和牛都很吃亏。现在,这块田被改成了藕田。藕田里荷叶已经凋残,有一头水牛在田里吃草。我想从水库里上来去上面的“朱家海”看看,也是四处无路可走。雨也有越下越大的趋势,无奈之下,只有折返,从新塘边上经过北畈来到门口塘,从西边塘埕回到家中,这时是十点半左右。

回家后换下早已湿透的衣裤和力士鞋,坐着休息了一会。想去问问海军上午钓鱼的收获,家里人说,湾子里八十多岁的方奶奶昨晚去世了,今天火化后送骨灰回来安葬,海军去丧户家帮忙去了。果然,没过一会儿,就听到鞭炮声、鼓乐声传来,方奶奶的骨灰在亲人、八抬的护送下回到了家中。

吃过午饭后,和海军一起去门口塘西岸看了我们湾子的文物—清代光绪年间湾子重立的(可见以前已经立过)关于禁畜和门口塘、后头山管理制度的村规民约石碑。这块石碑一直横躺在岸边,被湾里人当作洗衣石头用,经过长年的水浸、日晒、捶打、风化,许多字迹已经磨蚀得无法辨认了。为保护这块石碑,1990年,我在村小教书时,曾经给县文化局写信反映过,当时文化局局长还带着县博物馆的一个老专家在乡村领导陪同下来实地察看,专家建议将石碑竖立起来加以保护,可惜没有引起重视,石碑还是照样躺在那儿供人踩踏、捶打。海军说以后有空时我们出资出劳把它竖起来算了,也算是为湾子保存了一件文物。对这个建议,我非常赞同。

下午,海军陪回湾子的有关人员打牌,我继续我的寻旧之旅。下午的首要目标是去梁子湖边。同上午一样,过去熟悉的道路已经不再,映入眼帘的仍然是蓬蓬勃勃的荒草荆棘。我在花生地、玉米地、杉树地里穿行,需要越过地块之间时,必须手脚并用,抓着野草杂物上蹿下跳,好不容易来到了村里抽水的机站沟(港沟)旁边。机站沟以前是通畅的水道,没有生长杂物,过去我们经常在这里捞鱼捞虾,现在,与机站连通的小湖里的莲藕穿行到了沟里,机站沟里全部是荷叶、荷梗,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


作者:982075137 (2012/10/8 17:09: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陈氏论坛  执行时间:5,847.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陈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