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渊源的七大来源说法

    中华卫氏网 2008年11月1日 中华卫氏网


卫[衛、衞,读音作wèi(ㄨㄟˋ)]←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和《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典籍《辞源》记载:“卫,古国名。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

  周成王姬诵元年(公元前1043年),姬诵继位时年仅十二岁,少不更事,由叔父周公姬旦与召公姬奭摄理政事。

  担任监督殷商遗民的“三监”之职的周文王第三子管叔姬鲜和第五子蔡叔姬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当时,被封于殷地(今河南安阳)的商纣王之子殷君武庚禄父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东夷等诸多故殷商部族,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到了周成王姬诵三年(公元前1040年),终于杀死了武庚禄父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在这场平定“三监之乱”的过程中,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封立了大功,周公姬旦将黄河与岐河之间原武庚禄父的封地“康”及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给了姬封,使这七族商遗民成为姬封的臣民,因此姬封又称康叔,他后来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创国号为卫,因此又称其为卫康叔

  在周公旦在晋封姬封为康叔时,曾作文相诫,那就是著名的《周公康诰》。

  历史上的卫国在强盛之时,疆域拥有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一小部分,与晋、宋、齐、鲁等诸侯国相邻。

  由于卫国居于周王朝的北方,与狄族为邻,经常遭到狄族人的侵扰。到了春秋中期卫懿公姬赤执政时期(公元前668~前660年在位),他淫乐奢侈,还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部(今鹤岭)、东南鹤城(今河南长垣鹤寨)等处,均大肆养鹤。他养的鹤都赐有禄位,其如官有品位,还有俸禄,上等者竟食大夫禄,可以乘大夫一级的车出入宫门。对此,臣民都非常不满。

  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狄族人大举进攻卫国,卫懿公赶忙号召国人抵抗,然而臣民们却说:“您的鹅有禄位,让鹅去作战吧。”因此卫军将士全无斗志,结果卫懿公被杀,全军覆灭。狄族人攻入卫都,抢掠一空。后齐、宋两国出兵援救卫国,再立公子姬申于漕(今河南滑县旧城),是为卫戴公,漕地也成为了卫国的第二个国都。

  周惠王十九年(卫文公姬辟疆元年,公元前658年),卫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重新建国,建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在楚丘时由卫文公当政,卫文公接受亡国教训,修明政事,积极生产,奋发图强,重整军备,使国力、军力大增。

  周襄王姬郑十年(卫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42年),北方的邢国联合狄族人再次攻卫国,这次却遭到了卫国的强大反击。到了周襄王十七年(卫文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卫文公发动了对邢国的反击,一举攻灭了邢国,并吞占了其领土。

  周襄王二十三年(卫成公姬郑六年,公元前629年),为避狄族人的骚扰,卫成公又将都城迁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卫国虽为周王朝的十二诸侯国之一,但却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诸侯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卫国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卫怀君二十九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魏安釐王派军队攻占了卫国的都城濮阳,从此卫国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国土都成了魏国之地,最后仅保有濮阳一城。

  秦王赢政六年(卫元君十二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及其支属迁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未触及到卫国公室。

  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卫君姬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终于废黜卫君角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因此,卫国实际上是西周最初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卫国自姬封于公元前1040年开国,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姬角为庶人,共历四十二代君王,八百三十一年国祚。

  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卫氏正宗

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关于卫国的君主世系,基本上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西周时期

  姬 封:周武王之弟,公元前1045~?年待考,卫康叔,葬地待考

  姬 牟:姬封之子,生卒年待考,卫康伯,葬地待考

  姬□□:卫康伯之子,生卒年待考,卫考伯,葬地待考

  姬□□:卫考伯之子,生卒年待考,卫嗣伯,葬地待考

  姬 疌:卫嗣伯之子,生卒年待考,卫庚伯,葬地待考

  姬□□:卫庚伯之子,生卒年待考,卫靖伯,葬地待考

  姬 箕:卫靖伯之子,公元前?~前867年,卫贞伯,葬地待考

  姬□□:卫贞伯之子,公元前866~前855年,卫顷伯,葬地待考

  姬□□:卫顷伯之子,公元前854~前813年,卫釐伯,葬地待考

  春秋时期

  姬 余:卫釐伯之子,公元前813~前813年,卫共伯,被姬和所杀,葬地待考

  姬 和:卫釐伯之子,公元前812~前758年,卫武伯,葬地待考

  姬 扬:姬和之子,公元前757~前735年,卫庄伯,葬地待考

  姬 完:姬扬之子,公元前734~前719年,卫桓公,被姬卅吁所杀,葬地待考

  姬卅吁:姬完之弟,公元前719~前719年,卫君,被国人所杀,葬地待考

  姬 晋:姬完之弟,公元前718~前700年,卫宣公,葬地待考

  姬 朔:姬晋之子,公元前699~前696年,卫惠公,出奔齐国,葬地待考

  姬黔牟:姬晋之子,公元前695~前688年,卫君,出奔周朝,葬地待考

  姬 朔:(复位),公元前687~前669年,卫惠公,葬地待考

  姬 赤:姬朔之子,公元前668~前660年,卫懿公,被狄人所杀,葬地待考

  姬 申:姬黔牟之弟,公元前660~前660年,卫戴公,葬地待考

  姬辟疆:姬申之弟,公元前659~前635年,卫文公,葬地待考

  姬 郑:姬辟疆之子,公元前634~前600年,卫成公,葬地待考

  姬 速:姬郑之子,公元前599~前589年,卫穆公,葬地待考

  姬 藏:姬速之子,公元前588~前577年,卫定公,葬地待考

  姬 衍:姬藏之子,公元前576~前559年,卫献公,出奔齐国,葬地待考

  姬 焱:姬藏之弟,公元前558~前547年,卫殇公,被杀,葬地待考

  姬 衍:(复位),公元前546~前544年,卫献公,葬地待考

  姬 恶:姬衍之子,公元前543~前535年,卫襄公,葬地待考

  姬 元:姬恶之子,公元前534~前493年,卫灵公,葬地待考

  姬 辄:姬元之孙,公元前492~前481年,卫出公,被其父所逐,葬地待考

  姬蒯聩:姬辄之父,公元前480~前478年,卫庄公,被其弟所杀,葬地待考

  姬 起:姬元之子,公元前477~前477年,卫卫君,被姬辄所杀,葬地待考

  战国时期

  姬 辄:(复位),公元前476~前456年,卫出公,葬地待考

  姬 黔:姬辄季父,公元前455~前451年,卫悼公,葬地待考

  姬 弗:姬黔之子,公元前450~前432年,卫敬公,葬地待考

  姬 纤:姬弗之子,公元前431~前426年,卫昭公,被姬但所杀,葬地待考

  姬 但:姬纤之子,公元前425~前415年,卫怀公,被姬颓所杀,葬地待考

  姬 颓:姬弗之孙,公元前414~前373年,卫慎公,葬地待考

  姬 训:姬颓之子,公元前372~前362年,卫声公,葬地待考

  姬 速:姬训之子,公元前361~前333年,卫成侯,葬地待考

  姬□□:姬速之子,公元前332~前325年,卫平侯,葬地待考

  姬□□:卫平侯之子,公元前324~前283年,卫嗣君,葬地待考

  姬□□:卫嗣君之子,公元前282~前252年,卫怀君,被魏安釐王所杀,葬地待考

  秦朝时期

  姬□□:卫嗣君之弟,公元前251~前230年,卫元君,葬地待考

  姬□□:卫元君之子,公元前229~前209年,卫角君,被秦二世胡亥废为庶人,葬地待考

 

  本书按

  自从历史上诞生了卫氏之后,后来从中又分衍出许多其他姓氏,其中:

  单姓主要有二十九氏

  石氏、孙氏、宁氏、晁氏、卷氏、会氏、雅氏、孔氏、孤氏、羌氏、元氏、邃氏、乩氏、宅氏、佗氏、漕氏、鸿氏、汲氏、海氏、邳氏、弘氏、猷氏、箴氏、鍼氏、兼氏、嗣氏、监氏、薄氏、辄氏。

  复姓主要有三十氏

  世叔氏、子齐氏、司徒氏、公文氏、析龟氏、公叔氏、公南氏、公上氏、公孟氏、王孙氏、史龟氏、将军氏、子强氏、强梁氏、梁余氏、赵阳氏、田章氏、羌宪氏、北官氏、北宫氏、胥弥氏、承叔氏、悬潘氏、城鉏氏、似先氏、戏阳氏、商丘氏、三伉氏、尹公氏、太阳氏。

  由复姓再省文简改为单姓的主要有

  司徒氏→司氏、徒氏、涂氏、图氏

  商丘氏→商氏、丘氏、邱氏

  太阳氏→太氏、泰氏、阳氏

  析龟氏→析氏、龟氏、归氏

  三伉氏→三氏、伉氏、抗氏

  公上氏→公氏、上氏、尚氏

  公文氏→公氏、文氏

  公叔氏→公氏、叔氏

  公南氏→公氏、南氏

  公孟氏→公氏、孟氏

  王孙氏→王氏、孙氏

  史龟氏→史氏、龟氏

  将军氏→将氏、军氏

  强梁氏→强氏、梁氏

  赵阳氏→赵氏、阳氏

  田章氏→田氏、章氏

  羌宪氏→羌氏、宪氏

  北官氏→北氏、官氏

  北宫氏→北氏、宫氏

  胥弥氏→胥氏、弥氏

  承叔氏→承氏、叔氏

  梁余氏→梁氏、余氏

  城鉏氏→城氏、鉏氏

  戏阳氏→戏氏、阳氏

  尹公氏→尹氏、公氏

  似先氏→先氏

  世叔氏→叔氏

  悬潘氏→潘氏

  子齐氏→齐氏

  子强氏→强氏

  这些姓氏,皆源出姬姓卫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姓氏家族。在这些姓氏的世家族谱上,皆标注为“姬源卫姓□□氏”、或“姬源卫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卫满朝鲜,亦称卫氏朝鲜,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汉朝初期由故燕国流亡者姬卫满推翻了原朝鲜半岛上的箕子朝鲜自立的一个政权,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但是对建国过程目前没能够考古学的考证。卫满朝鲜在早期自称为韩王。

  在战国时期,燕国在全盛时期势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其地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亦归入秦朝的统治之下。

  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汉朝初期,有一个名叫卫满的故燕国人,原来是燕王卢绾的属下。后燕王卢绾背叛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率军镇压,卢绾大败之后亡命到匈奴,卫满亦一同前往。后卫满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地区。

  卫满率领部属刚到朝鲜时,曾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曾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并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

  汉惠帝刘盈元年(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机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轻松地攻占了王都后,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满朝鲜”。而箕准战败后,则逃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卫满朝鲜建立后,逐步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与西汉的燕地相邻。此时正值西汉惠帝执政时期,天下初定,辽东太守经汉廷批准,主动与卫满朝鲜君主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作为回报,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汉廷的军事、经济的支持,卫满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的弱小邻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数千里。这在史籍《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有记载:“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可见当时的卫满朝鲜已经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国家和部落,领土有较大的扩展。

  到了卫满的孙子卫右渠成为朝鲜王时,更是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朝贡。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朝鲜半岛的小番君南宫等人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制,率众二十八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为了明确卫氏朝鲜对大汉王朝的藩属关系,派涉何为使节前往卫满朝鲜,劝谕右渠王改变对汉朝的不友好政策,结果无效。涉何对出使没有结果非常气恼,在回国途中,将护送他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并将情况飞报汉武帝。汉武帝不但没有责怪涉何,还任命他做辽东郡东部都尉。右渠王则对涉何怀恨在心,发兵突袭辽东,杀死了涉何,这便是著名的“涉何事件”,它成了汉武帝对卫满朝鲜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

  就在这年秋天,汉武帝发兵五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杨仆的水军先到达列口(今韩国大同江入海口处),未等荀彘的陆军到达就单独率领水军进攻,结果战败。而荀彘的陆军也遭遇到卫满朝鲜的西部大军,久战也没有取胜。两路大军相互不协调,造成出师不利,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大怒,再派卫山为使臣,前去晓谕右渠王。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表示愿意降服,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

  然而,当太子带领一万士兵前往汉朝时,使臣和左将军怀疑朝鲜太子有阴谋,要求他的军队不能携带武器;朝鲜太子则怀疑汉朝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率军返回王险城。此事激起汉武帝的震怒,命令在朝鲜的两路大军加紧进攻王险城。由于王险城长期被汉军包围,在抵抗汉军的问题上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分歧。在第二年的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季,朝鲜右渠王被主和的臣属们杀害,王险城终于被汉军攻陷,卫氏朝鲜就此灭亡。

  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设置情况有所变化。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王险城,管辖貊、沃沮等部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部族。

  汉王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朝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汉朝先进文化在朝鲜汉朝郡县地区的传播。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史学家将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文化称作“乐浪文化”,其实就是汉文化。

  卫满朝鲜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以及臣子、国民多被内迁中原,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卫氏,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焦作地区,逐渐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要注意的是,该支卫氏一族皆为汉族,绝非朝鲜族。近有该支卫氏族人翻出“卫满朝鲜”的旧史,却没有了解卫满的来龙去脉,竟然要求更改民族属性为朝鲜族,这不但是完全错误的,还很有些滑稽,但历史的玩笑是绝对开不得的。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后燕录》记载:晋朝时期,居于昌黎地区(今河南昌黎)鲜卑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隶属于鲜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昌黎卫部随之进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昌黎卫氏、渴烛浑氏皆汉化为单姓卫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奉命迁驻中卫(今辽宁沈阳)。明朝中叶以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sut Hala,在明朝时期即已冠汉姓为卫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蒙语为,以部为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mo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卫氏。

  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蒙语为,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称为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哈出,完颜氏族成员,是明朝时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原为女真胡里改(火儿阿)部首领。

  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时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颜·胡里改(乌延·胡里改),曷懒路星显水人(今黑龙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后为爱也窟(今黑龙江图们江一带)谋克,后授世袭河东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阳河)谋克,其族逐渐来壮大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国东北部边境地区的总称,镇所在今黑龙江省的依兰市。

  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统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强大一时的金国政权。以后,部分女真族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东北地区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时期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在明朝初期,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

  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明朝政府在当地设立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后东海女真时常侵袭海西和建州,建州与海西女真各部为了躲避东海女真的侵扰,并加强与辽东及关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向南迁移。到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建州女真主体分布在抚顺关以东,而海西女真则散居于开原以北。

  “建州女真”之称,来源于迁到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的女真民族,成员主要为元朝时期胡里改、斡朵怜、托温三个万户府管辖下的女真族人。明朝初年,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斡朵怜(吾都里)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李思诚)、猛哥帖木儿(孟侍穆)的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再东行,越过今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该地区,其时绥芬河下游的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即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

  到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胡里改部酋长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进京朝明,明朝政府以其所部居地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即始于此。

  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建州卫之后,任命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为卫官,当万户之职,驻防辽东,成为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还娶了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女儿为皇妃。据成书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朝鲜世宗李祹二十七年,公元1445年)、由王氏朝鲜学者权、郑麟趾、安止等人创作的《龙飞御天歌》中记载:“阿哈出是火儿阿(胡里改)万户”。

  在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叶就汉化称卫氏,为满族汉姓卫氏之先。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巴佳尔氏,亦称巴佳拉氏,满语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汉义“皇帝卫士”,出自金国时期宫廷侍卫军,成员大多为完颜氏族人。

  “巴佳尔”,实际上原是一种官职称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元朝时期演变为一批由原金廷侍卫组成的部落名称,后成为该部落的族人姓氏。这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人数甚少,仅有四个小分支。

  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大多冠汉姓为卫氏、富氏、巴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傣族、侗族、朝鲜族、白族、京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卫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卫康叔(姬封)、卫满(姬卫满)、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

 


分享按钮>>褚来源,褚氏家谱源流
>>蒋来源,蒋氏家谱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