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鹤壁辛村卫国墓地”

    中华卫氏网 2011年7月25日 中华卫氏


鹤壁辛村卫国墓地

西周初年,卫康叔先封于康,后转封于卫,都于朝歌,并且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都以此为都城,朝歌在今淇县境内。在鹤壁市南郊20公里,淇水北岸的辛村(原属浚县,后划归鹤壁市),早年曾发掘西周卫国贵族墓葬,墓地可分早、中、晚三期,其下限可到周平王时期。

鹤壁辛村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也是西周卫国王室贵族墓地,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1932至1933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和河南古迹研究会,曾在此作过四次考察与发掘,共发掘西周墓葬80余座,其中包括大型公侯墓8座,中型公侯和侍从墓11座,54座小型墓和14座车马坑等。总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竹木器等共千余件。这批文物现在一部分保存在台湾,一部分在美国,被称为“浚县彝器”。


辛村西周卫国墓分大、中、小3种,皆为南北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南北向,墓口比墓底稍微大些,墓室一般长3~4米,宽2~3米,深5~7米,而大墓有的长达10米以上,宽9米、深达12米。大型墓的南北两端分别带有斜坡或阶梯形墓道(即“中”字形墓)。墓内皆有二层台。大型墓内均有木质棺、椁;中、小型墓内多有棺无椁。木椁一般用4条圆木构成,逐层加高,但也有四角立4根柱,以档撑椁板,且在椁底竖铺圆木。而墓底有腰坑的很少。葬式皆为头北足南仰身直肢。随葬的青铜器有鼎、簋、尊、卤、爵、盉、方彝等礼器;戈、矛、戟、钩戟、镞等武器,以及斧、凿、削等生产工具和輨、辖、轴、轭、衡、镳、当卢等车马器。陶器有鬲、垒、瓿、大口尊,原始瓷器有豆、垒、连底器、器盖等,原始瓷器的胎质灰白,豆绿釉。玉器有璧、璇玑、马蹄形、匕、戈、柱、兔、蝉、蚕、鱼等。骨角器有雕花骨板、骨笄、骨珠、鸟形骨管、骨贝、鹿角枝等。另有蚌饰、贝和木器。


辛村墓地在淇水之滨,距卫都朝歌不过20公里。而淇水又是卫国境内的风景区,正好选作卫先人的长眠地。从郭宝钧先生《浚县辛村述略》记述的八座大墓中,可以看出墓室的宏阔,墓道的长大、随葬物的丰富,珍品的繁多,而且附有车辆乘马的专坑,御车饲犬的殉者,这些异乎寻常的铺张,若不是贵族阶级,那得有此奢侈?况且在M2中又有“侯”字戟出土,M8中有“白(伯)矢”戟出土,M42中有“成周”出土。而M60的侍从墓尊铭又说明他曾从公格于官,到过宗周,特别是在出土的钏器上还铸有“卫候”的铭文,充分证明了辛村墓地不仅是卫国的墓地,而且还是一处西周的卫国贵族墓地。


辛村基地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对研究西周卫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也有重要价值。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