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乍浦支谱越洋寻踪记

    中华沈氏网 2009年3月18日 沈春晖


一本遗失40多年的沈氏家谱,不知道书名、不知道作者、不知道成书年月,仅有极其有限的一点线索……

祖孙三代花费数十年搜寻未果,却在两天之内突然显现……

一本中国人的家谱,为何会在日本和美国犹他州,而国内图书馆却没有收藏……

作为祖孙三代人中的孙辈,我亲历这一不可思议的寻谱过程,众多巧合让我感到惊异,遂记录下这段经历,希望可以给同样在苦苦寻根的人们带来一些启示。



沈氏家谱万里寻踪记



家谱遗失无线索,师桥寻根无所得



近代历史上,因注重传承书香门第的读书教育传统,沈氏家族人才辈出,众所周知的沈括、沈钧儒、沈葆桢等都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沈氏祖先。而我高祖沈翊清这一支派同样曾经光耀一时。过去的100年中国历史变化巨大,家谱或在战火中被烧毁、或者在频繁的举家搬迁中遗失、或者在政治运动中被当成四旧而上缴焚毁。家族的历史记忆被迫中断,而我们这些70后的年轻人竟成了不了解自己的祖先、不了解自己根在何处的一群人。约从十年以前大学毕业后开始,因为祖父时常念叨的原因,我开始了一些寻根的行动。



我没有任何寻根的经验,仅凭我的逻辑思维,我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切入点或者说线索,而最有效的线索往往是家族历史上的名人。我家的这一条线索当属我的高祖沈翊清,号逋梅莫属,也即我祖父的祖父。

因祖父仲理弱冠之年循高祖翊清公教导而从事传统医学,不仅顺利度过了动荡的近代中国社会,得以养家保命,更于晚年以出色的医学经验而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获得无数荣誉;有感于此,祖父对于高祖当初的教导深怀感恩之情,专门于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为逋梅公设立衣冠冢。祖父仲理曾在十多年前对他的祖父逋梅公作过这样的回忆性记录:



“沈翊清,号逋梅。诞生于清朝,咸丰五年,乙卯年十月十七日子时生. 逝世于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夏时卒,享年八十八岁。回忆祖父大人简历,因家谱佚失,仅根据大概情况的经过和记忆所及叙述如下:祖父大人为清朝末年时期的文学士,私塾攻读文学史书,经会试及第进士;随后于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期间,荐任为薛福成出使大臣(即今外交官衔)随从秘书职,当时年仅37岁, 出使英、法、比、意四国,集著有《欧游杂记》一书(木版本四册)。嗣后因年高体弱隐居上海,定居于南市小南门小石桥,自筑"匏庐"宅,以书法、丹青为消遣,以娱晚年。当时,曾祖父经商木材行业于平湖、乍浦一带,遂以平湖籍贯(祖籍应为宁波、慈溪、沈师桥人,由我始正名) ,并请文人编修家谱,同时,因曾祖母、祖母均为苏州籍,故首先筑墓于西跨糖,继而祖母立墓于光福镇、邓尉山麓处,建祠堂和墓地,安葬有祖父母、姨祖母、姑母(早亡故),父亲和母亲、继母等三人,暨外祖父(祖父同胞弟)一人,分左右前后合葬,建有看坟人住屋,计十亩基地(在文革期被掘毁),其后于1993年至原墓地追访,仅见祠堂两进瓦房,已被公社启用,墓地石碑均已荡然无痕迹可查实。特记述如上文,藉以留念了解原墓和新纪念墓设立的原委。”



据此记录,以及祖父和父亲的籍贯同为浙江慈溪,所以曾于2000年中赴上海图书馆查阅修订于民国时期的浙江慈溪师桥沈氏家谱,结果查遍所有资料却未能发现高祖沈翊清逋梅的名字。其后父亲亦曾亲赴浙江慈溪寻古,几无所获。2008年9月16日,祖父以97岁高龄与世长辞,未能如愿找回家谱,成为一大憾事。



2009年春节期间,1月28-29日,我将祖父所藏的家族老照片及其所写的一些家族回忆记录扫描至电脑中,以期多种媒体方式保存,减少再度流失的几率;同时期望根据仅有的资料,整理家族资料,从我这代人开始重新续写家谱。我认为传统的书籍形式有很大局限性的,所以希望以电子形式保存于互联网上,而且可以将家人的照片,甚至影像资料都保留下来。先后使用过数种软件和网站,例如寻根网虽然不够完美,但也算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我相信一个好的家谱网站应该集合谷歌、脸谱的技术及管理,但是将建立网上家谱的工作完全放手于每个用户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本人眼前权且先用寻根网来建立家庭树,期待今后会有更好的家谱网络产品问世。



2009年1月30日,春节假期的倒数第2天,我送女儿和母亲回常州老家,晚饭后在家中电脑上试着用谷歌搜索高祖沈逋梅的名字,意外地得到了三则重要链接:

一则,据清·梁恭辰《安乐康平室随笔》记载,“江苏候补知府、平湖沈逋梅先生翊清,现年八十五(咸丰乙卯生)。”得知高祖的确切身份,以后可以进一步查证。

二则,在浙江国拍网站上,得知高祖逋梅,名翊清,一作翊青,号逋梅,或作补梅,另号瓠叟,浙江平湖人。工书,擅画梅。才明白为何高祖字逋梅,而且将上海的老屋命名为“瓠庐”。同时还找到高祖亲笔书写立轴书法照片,该作品曾于2007年在秋季书画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注释为 “作者:沈逋梅;尺寸:132×33cm; 估价:3,000-5,000(元); 简介:钤印:瓠叟; 款识:拱北仁兄大雅属正,瓠叟。” 又得知深圳市荣峰拍卖行有限公司也曾拍卖此条副,“质地:水墨纸本;拍卖会名称:2007年中国书画夏季拍卖会;拍卖会专场:中国书画; 拍卖日期:2007-06-26”。我已将条幅照片拷贝下来供参考。


三则,从一个印鉴收藏网站上得到高祖逋梅的两枚印鉴样本,由名家吴昌硕刻。照片如下。 网上亦记载有高祖的简单履历,与祖父的记载完全相符。



感觉运气不错,我就开始试着在谷歌上搜索沈氏家谱,结果发现了一本叫做《百世门风》的书籍,详细记载了沈氏家族的渊源、关键的历史人物事迹等。作者沈宁的叔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沈钧儒。我曾从父亲处得知,以前祖父在家庭困难的时候曾经试图上门求助于沈钧儒,看来我们这个沈姓应该与沈钧儒离得并不遥远,说不定沈钧儒可以成为一条新的线索。从这本书的介绍上看,作者根据手头的师桥沈氏家谱,已经将沈氏家族追溯到3000年的周朝,而且对于历史掌故多有考证。这本书起码是我了解沈氏家族渊源的一个重要线索。所以马上在卓越网上找到此书,并且订购两本。



搜索继续进行。由于祖父祖籍为浙江慈溪,所以我依然认为家谱名称应该起码包含主题词“慈溪”或者“师桥”。根据网上的记录,名为《慈溪》的沈氏家谱就有约6种之多,较多收藏于上海图书馆,浙江天一阁文物所,并且还有流失到海外的版本,存于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而我之前已经于2000年查阅过上海图书馆的胶片记录,并没有发现高祖的名字。



我将后面的谷歌链接逐个打开,结果看到“台湾网”上列有各大姓氏的家谱清单,估计是让迁居台湾的中国人认祖归宗检索而用的。由于不知道确切书名,我就试探性地逐条浏览沈氏家谱的所有书名,期望能够发现新的线索,忽然间我有了重大发现:



沈氏家谱清单中显示有一本家谱名《浙江平湖乍浦沈氏支谱不分卷》,“(民国)沈颂清、沈翊清等编,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这条发现起码告诉我三则重要信息:

第一, 书名为浙江平湖乍浦,而非慈溪师桥,这与祖父的回忆记录可以对应起来,但显然浙江慈溪的籍贯对我起了误导作用。

第二, 沈翊清,也即高祖逋梅公本人就是作者之一,所以其中必然有他自己的名字;由于著于1926年,祖父仲理已经出生,应该有曾祖父沈振钧甚至祖父沈仲理的名字在内。我的分析告诉我,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祖父所指的曾经佚失的家谱。至此家谱书名及作者终获确认,这是家谱搜寻中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第三, 该家谱依然存在于世,收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由于我曾经在北美读过书,英文没有问题,自然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应该成为我的主要搜索对象。



第二天也即1月31日,春节放假的最后一天,我返回了苏州家中,晚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试图从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得到家谱的确切消息,并决定联系该图书馆。极为巧合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1周后即将赴美国出差之前,而这是我四年来的第一次赴美。



在网站上我得知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的网站链接为www.familysearch.org。在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我顺利进入网站,经过一番研究,发现SEARCH DIRECTORY可以用来搜寻家谱。由于是英文网站,也没法确认是该输入英文还是中文,只好尝试。首先我输入了家谱的简体中文名字《浙江平湖乍浦沈氏支谱不分卷》,搜索没有结果,又输入“平湖”,依然没有结果,我于是尝试根据作者名字“沈翊清”搜索,还是没有结果,心中不免开始有些紧张。最后只好霸王硬上弓,我在作者的SURNAME搜索框中用英文输入拼音”SHEN”,结果搜索出了所有沈姓作者的家谱清单,相当的长,而且全部信息是中文显示,这让我相当的兴奋,我感觉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果然很快,在第一页,我就发现了高祖的大名“沈翊清“赫然在列,真正的书名原来是《平湖乍浦沈氏支谱》,与台湾网网站上的书名又有出入。不过此时我还是不敢肯定实际的书名是什么,图书馆使用缩略的书名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不管怎样,我已经证实我家的家谱是被收藏于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中,这让我万分激动。点开链接,得到以下屏幕显示:


显示作者是沈翊清等,心里相当后怕,因为台湾网上写的作者有两人,以沈颂清为第一作者,沈翊清为第二。台湾网或者图书馆把第一作者沈颂清放在此处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写成“沈颂清等修”,而我是根本不知道沈颂清这位祖先的大名,也没有任何线索,就完全有可能错过这条家谱栏目。



备注栏中记到,“原书: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5年[1926]”,原来还是正规出版商出版,我做过出版行业,可以估计得到那时的出版成本相当昂贵,看来高祖是有相当实力来做这件事情的啊。



“收藏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也就是说原出版物实体是在那里。这让我感觉相当蹊跷,怎么我家的家谱跑到美国去了呢?



始迁祖“沈九峰”,如果可以从这位祖先向上接到沈氏世系的主干,那么我就可以成功地将我们的这个分支上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对自己的家世渊源就可以了解地清清楚楚。



下一步应该是试着联系图书馆的负责人,争取得到切实的支持,以便决定得到该家谱的可行途径。根据我的理解,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可以得到对方图书馆管理员的帮助,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请对方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家谱的复印件软拷贝,或者出邮资请对方寄送一个硬拷贝到国内;而较复杂的办法就是要上门,因为正好可以借出差的机会去美国,所以上门倒也不是一个难事。由于平时是工作出差,而且行程已经全部确定,只有周末才有可能去办理这件事情。幸亏该图书馆是周一至周六开放到晚上9点结束,这就给了我充裕的时间来利用周六赴犹他州盐湖城去拜访这个图书馆。



由于对方周六上班,而我们周六晚上正好是美国早上,所以从网上查到图书馆的电话后,我拨了电话过去,当然是用最便宜的SKYPE电话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简单描述了我想找的书籍,对方总机将我转到了国际部,接听人变成了一位男士,非常和蔼可亲且耐心地听我介绍完后,告诉我会安排一位会说中文的、专门负责中文家谱的管理员来帮助我,英文名陈姐,人称”Sister Chan”,所以我称她为陈姐。他还把陈姐的直线电话告诉我,且让我留下电话,称会让管理员联系我,于是我留下了手机号码。怕错过电话,我把手机放在了枕头边上,准备深夜随时接听。



2月1日星期天凌晨7点半,手机响了,我赶紧接听,果然是陈姐打电话过来,我还是有点惊讶,这是国际长途哎!美国图书馆的服务居然好到如此程度。听到我的描述,陈姐表示一定会尽量帮助我;同时她让我留下了我祖父和曾祖父的名字以便查对核实;我还留下了电子邮件地址,由于是电话交流,不敢确定她记下了我正确的地址。



过了1天,我还没有等到消息,心中有些着急,便又打了陈姐的电话,留了电话留言,希望她可以先发个邮件给我以便作进一步的交流。因为我的美国行程在即,到底要不要订机票去盐湖城是眼前的实际问题。2月4日早上,我终于收到了陈姐发来的第一封邮件,告诉我她已经查看了目录,要从石库中调出微卷副本,明天下午会送到图书馆,而且还把她的备用邮箱及手机号码留给了我,这下我有点定心了。



但这个家谱是不是就是我家的家谱呢?里面有没有我祖父的名字呢?到底值不值得我去盐湖城专门跑一趟呢?为了引起重视,我告诉了她一点搜寻家谱的背景,如果能够得到复印件的话,正好可以趁祖父今年清明下葬的时候作为随葬品一起下葬,也算是了却了祖父的一个重大心愿,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可以赴美和她当面交流。这次陈姐很快回复,而且告诉我欢迎我去参观家谱图书馆。此时我正式决定亲赴盐湖城,行程就定在下周六2月14日星期六,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够当天去当天回,幸亏盐湖城离我的上一站旧金山也就是2个小时的飞机行程,如果是纽约的话就惨了。



第2天早上,我又接到了陈姐的来电,告诉我她已经查看了胶片,拍得非常糊涂,她已经去调原版胶片了,不过好消息是她已经在里面看到了我爷爷和曾祖父的名字。这简直是个天大的喜讯,但同时我的心又吊了起来,糊涂是什么意思?不至于一大半都无法辨认吧。



寻根美国盐湖城,终得家谱慰祖先



2月8日我赴美国出差,经过1个星期东奔西走,终于离开硅谷住到了离旧金山国际机场较近的宾馆。望着窗户外面的海湾,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明天我就要去从未去过的盐湖城,到一个从未曾想到过的图书馆去看我的家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经历啊。那么这本家谱又会长什么模样,我下了决心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记,也要把24页的内容全部抄写下来。于是我直接拨了陈姐的手机,与她约定明天下午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碰头。



睡了4个小时,早饭也没吃,我早早地就去赶7点半的飞机,这样上午10点半就可以到了。飞机进入盐湖城,居然是鹅毛般的大雪纷飞,零下2度!也怪自己以为这里和旧金山温度差不多,没有查下天气预报,只穿着休闲西装,不过幸亏里面穿了一件棉毛衫。不过此刻,在国内最怕吹风受冻的我却并不觉得冷,连个喷嚏都不会打,难道是因为激动使然吗?



一路上出租车司机一直抱怨这个鬼天气,说是第一天下暴风雪,我心中一惊,如果像国内一样恐怕这个航班应该被取消或者延迟了吧。似乎冥冥中有天意在帮助我,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这个陌生之地。



10点半我就到了图书馆,站在雪地里拍了几张照片,穿着春秋装我的回头率相当地高。试想鹅毛大雪中,铲雪车在我身边开过,人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衫,只有我穿着休闲西装,里面是衬衫,脚下是单皮鞋,然后站在那里拍照,看起来应该是非常另类吧。图书馆里面相当地温暖,我想除了暖气以外,他们的服务也是一个因素吧。图书馆管理员基本上都是年纪超过50岁的人士,非常和蔼可亲,数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让我感慨国内的图书馆虽然硬件一流,这服务水平是相差得实在太远。



由于和陈姐约定是下午1点钟,所以没有碰到她。其他的管理员主动帮助我联系陈姐,打她的手机并留言。没有其他事情,我就直接用图书馆的电脑上网,找出了家谱的胶卷号码,请其他管理员帮助调出胶片以一睹为快。2个管理员找了半天结果根本就找不到,我想大概陈姐放起来了吧。到了中午11点半,陈姐回电话过来了,指点我去约瑟斯密中心吃午饭,说那里的三明治相当不错。在皑皑雪地里我发现我所处的地方相当地漂亮,一整幢的教堂在冰雪中犹如童话雕塑,巨大的教堂、巨大的圆顶建筑,高高的办公楼宇,我了解到这里其实摩尔门教的中心,很多人都是摩尔门教徒。对于摩尔门教,我所知甚少,而这个“摩”字又多少让我有点畏惧。



来来往往的人们都非常和蔼,主动与我打招呼,关切地让我多穿几件衣服。呵呵。约瑟斯密中心里面原来就是另外一个家谱搜索地点叫做家族历史中心,也是供人们寻根探源用的。三明治味道果然不错,早饭都没有来得及吃的我早就饿了,狼吞虎咽后才静下心来观察周围。我发现大部分人们都是衣着整齐,漂亮的女孩们穿着红色的裙子在排演,似乎正在准备或举办什么重要的会议。饭后在家族历史中心简单参观了一下,居然看到布什父子、尼克松、丘杰尔、约翰斯密都拥有同样的祖先!这让我非常意外!看来中国人的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并非虚言也。那么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家谱都整理出来,用电脑数据库来处理,时候也完全可能得到一张庞大的中华民族的家族树图,而所有的人都能够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国内的家谱网站渐多,个别网站如寻根网还是做得相当不错的。这些网站能否最终成为有效的家谱管理网站还有待时间检验,毕竟从技术到商务模式都有待摸索。



午饭后我回到图书馆,陈姐已经在那里了,我见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姐,似乎我们原本就是朋友,坐下来后就开始没有拘束地交谈。我拿着这堆复印件,似乎是在掂量着家族的百年历史,这本书的作者正是爷爷最为崇敬的高祖沈翊清逋梅公,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家族力量的传承。我向陈姐介绍了家谱寻找的简单过程,她告诉我,我是国内第一个主动打电话写邮件找她寻找家谱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相当意外的事情,真是祖父的在天之灵在冥冥中保佑我寻回家谱吗?



迫不及待地翻开家谱,读着其中的繁体文字,我就好像是在聆听高祖的教诲,似乎那80多年前的声音跨过了时空飘进我的耳朵,让我无法平静。



而至于祖父在记录中提到的《欧游杂记》一书,我估计同样是由于时间久远而没有记忆清楚。其实他所指的是薛福成所著的《欧洲四国日记》,该书已经于2007年出版。我已购买数本。



今年当清明来临的时候,祖父的骨灰将从从殡仪馆中迁出,葬于他老人家亲自选定的苏州东山华侨公墓,附近是他老人家为高祖和曾祖所立的衣冠冢。我将把家谱复印件和薛福成的《欧游四国日记》作为随葬,相信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因此而可以得到莫大安慰了。





无法回避的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沈氏家谱会现存日本和美国?

根据陈姐的记录,这本家谱1940年就已经到了美国。我们猜想这和抗日战争有很大关系。1937年11月15日,上海守军失败,正式沦陷。作为一本正式出版物,我估计这本家谱是有保存在某个图书馆或政府部门的,所以为日本人所侵占也是毫不奇怪的。而日本人侵略中国目的就是要长期占领,建立所谓的“共荣圈”,把被占领地人民看成是被征服者而将其户籍家谱资料搬运到日本保存便是其狼子野心的一个表现。看来当是日本人是做了永久占领中国的春秋美梦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这本家谱的一个原本就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了。

而其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又怎么得到重复的版本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当时美国人确实从香港中国等地购买了一大批的中国人家谱并保存至今。不过据陈姐介绍的确有大批的中国人家谱胶片都是拍摄自日本博物馆。

这些藏于美国的家谱见证了历史,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深深地感到了历史之痛,但同时又为这些家谱文物能够逃过文革浩劫而略感欣慰。



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犹他州图书馆要保存这么多世界各地的家谱?

达了盐湖城,我才明白家谱图书馆其实并不是由政府资助的图书馆,而是由美国摩尔门教创建并发展至今。难怪盐湖城正是今天摩尔门教的总部所在地。

摩尔门教的另一称谓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约180年前由斯密约瑟于美国创建。根据斯密约瑟的自传式记载,创建这个教会的原因是他得到了耶稣及上帝的现身指示,说当时在美国的各派教义都已远离神的最初宗旨,所以需要恢复基督的教会。他在诸位天使的指导下重新获得了埋藏于地下的写在黄金叶片上的古老摩尔门经,经过翻译后留存于世,而后正式创建了摩尔门教,至今全球已经有据称1300万摩尔门教徒。

根据摩尔门教义,家庭关系能够永恒,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家人会再次相聚,等待复活,而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如果子孙不能够和自己的祖先心心相印,或者说不了解自己的“根”的话,整个世界将会成为荒芜,所以创建家谱图书馆为世人留根,就成了摩尔门教的核心宗教行为。现在,摩尔门教已经花费巨资建立了全球最为庞大的家谱数据中心,拥有可以抵御核弹的巨大石窟以收藏全球的家谱和微缩胶卷,并在全球主要国家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建立了4500多个家谱查询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查询中心得到家谱图书馆的帮助而了解自己的祖先。据陈姐介绍,家谱图书馆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将收藏数字化,让任何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到家谱的电子版本。

在陈姐的引导下,我参观了盐湖城的摩尔门教设施,包括可以同时容纳21000人的室内会议中心,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会议中心,由摩尔门教设计师设计,耗时仅仅3年时间即建成使用,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陈姐告诉我,她曾仅仅根据一位祖先的名字,而帮助一位菲律宾华侨找回了整套家谱。这其中固然有诸多不可思议的因缘巧合,但坚持和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



如果本文能够给你带来帮助,我将倍感欣慰。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根,光耀我们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分享按钮>>【童氏家谱源流】童氏族谱序五
>>【童氏家谱源流】童氏族谱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