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名人】中国文化之典型——沈曾植

    中华沈氏网 2009年8月19日 沈氏


 

沈曾植(1850——1922)
  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甚多,有寐翁、睡翁、随庵、谷隐居士、浮游公、东轩、东轩支离叟、姚埭老民、逊斋、逊翁、巽翁、巽斋、余斋老人等等,计一百多个。浙江嘉兴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他也是书法大家。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
  沈曾植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墨”,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寐叟在临终前数小时仍握笔挥书,写成三联。甲联书于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有陈散原、冯梦华、吴昌硕等39人题跋。乙联写在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锈断肋薪纰。”题跋者有马一浮等16人。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书法艺术是书法家的自身涵养、文学功底、学问积蓄、学识个性和天赋、气质等贯融的表现。沈曾植作为一名大学问家,他的书法艺术日臻化境。评论家认为:“书法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书卷味;碑学书家的字有金石气;帖学书家的字滋润丰腴肌理;唯寐叟翁(沈曾植)全有,故能兼美。”
  沈曾植的书法独树一帜,章士钊评其为“奇峭博丽”;沙孟海称他“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著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汉律辑补》、《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菌阁琐谈》、《辛丑札丛》等。
  印鉴:子培父、海日楼、曼陀罗花馆、象莲花未开形、知一念即无量劫
  沈曾植(寐叟)(1850--1922),浙江吴兴人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乙庵,号巽斋等,别号乙公,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生于诗书之家,学识广博,为晚清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学识渊博,精音律史地,诗文书画。其书初师包世臣,后工章草,参以二爨及北魏碑刻。清曾熙评其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七律》行书作品有“极缤纷离披之美”,在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沈曾植书擅各体,尤以草书为佳。初学包世臣,复取法于邓石如,晚年转宗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倪元璐,因而其书风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书多用方笔,风格挺健峭拔,沙孟海先生评其书曰:“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清末官至安徽布政使,民国时以遗老自居。 
   

     

     中国文化之典型”——沈曾植

沈曾植,浙江嘉兴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于民国11年(1922年),享年73岁。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馀斋,藟轩,持卿,,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睡翁,东轩支离叟等。清末民初法学家、国学家、书法家、大诗人。

沈曾植在晚清先后任职刑部贵州司员外郎、刑部江苏司郎中等,在刑部工作约18年,研究古今法律甚有心得。在两湖书院也曾任教。后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安徽布政使等官职,曾东渡日本考察制度文物。沈曾植以学人而出任地方官员,卓有政绩,但沈曾植自觉性情疏放,与官场作风不合,于是请求辞官,隐栖上海。在上海,他与王国维结识,王国维向他请教音韵学。沈曾植后来参与了“辫子大帅”张勋的复辟,被封学部尚书。复辟失败,闲居上海。他的寓所海日楼中,常有中外学者前来问学。俄国哲学卡伊萨林经辜鸿铭介绍来见沈曾植,见面后,结果写下一篇《中国大儒沈子培》,感叹沈曾植是“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1916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到海日楼中,和沈曾植讨论契丹、蒙古、畏兀儿文和摩尼、婆罗门教源流。日本近代汉学的开创者内藤湖南对他学生说,到中国务必要见沈曾植,因为沈氏是“通达中国所有学问的有见识的伟大人物”。1922年,沈曾植在上海病逝。归葬于今嘉兴秀州区马桥乡笮篰村。其墓尚存。

沈曾植于法学之外,博通语学、史学、佛学,治西北舆地。他在京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做章京时,俄罗斯使臣喀西尼将俄人拉特禄夫《蒙古图志》里所载的《唐阙特勤碑》等3篇碑文送到总理衙门,似有故意考校中国人的学问的意思,沈曾植就写了3篇精彩的考证性跋语,俄国人大为佩服,“译以行世,西人书中屡引其说,所谓总理衙门书者也”。据说沈曾植能背《资治通鉴》。学生胡小石(也是嘉兴人)向他请教学问,举凡小学、经学、史籍、诸子、诗词、书画、金石诸学,沈常能大段背诵古书原文或指点出处,随作解答。事后胡核对原书,丝毫不差。王国维为沈曾植七十寿辰而作序说:有清一代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昆山顾亭林开其先,志在经世,实学以兴;乾嘉一变,休宁戴东原、嘉定钱竹汀开其先,肆意稽古,言经考史;道咸以降,又一变,盖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沈曾植之学,合国初、乾嘉二派“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其忧世之深,有过于龚(引者按:龚自珍)、魏(引者按:魏源),而择术之慎,不后于戴、钱,学者得其片言,具其一体,犹足以名一家,立一说……”。

园田一龟所著的《新中国人物志》,称许沈曾植与劳乃宣(嘉兴桐乡人)以硕学孤忠著闻,为浙江之二名流……

王森然著《沈曾植先生评传》表彰沈曾植:先生为浙江守旧派最后之大人物,并为旧时代旧人物之鲁殿灵光,博学坚贞,足以自夸。

言沈曾植博学多闻,固然;言沈曾植守旧,未必。沈曾植所持者,君主立宪也;与晚清“革命”道不相同罢了。与“辫子大帅”张勋,也实道不相同,——盖“辫子大帅”,一介赳赳武夫,只要君主,不要立宪。

今天,沈曾植故世已80多年,清亡至今也逾90多年,回望百年,沈曾植的文化价值也逐渐从历史的深处凸显。煌煌几大卷《沈曾植文集》已整理完毕由中华书局出版,位于嘉兴秀城区南门姚家埭1号的沈曾植故居,也于2001年重修一新。 
     沈曾植故居在嘉兴城内姚家埭1号。坐北朝南,系清末建筑四合院式三进两层楼住宅,砖木结构。内为走马堂楼,有厅堂、花园等。第一进五开间,中间是厅,两边有厢楼联接,和第二进形成走马堂楼。第二进五开间,中间是厅,两边各有两间。第三进为三开间楼房;东边有一水井。楼房后有五间平房。大门朝南,有门厅,大门之东有五间平房和一边门。沈曾植故居外形完整,除花园园址已建房外,基本保持原貌。
    其忧世之灵魂长存,学术之精神永在。王国维寿沈曾植七十华诞序道:

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者愈至……若先生者,非所谓学术所寄者欤?

诚哉斯言,王国维有感而发啊。

 


分享按钮>>【安氏优秀人才录】唐山丰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安建勋
>>中国各地师姓字辈(2009年8月24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