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沈氏】 连城沈氏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月2日 沈在建


2009年02月10日 星期二

 连城县沈氏 沈氏是连城世家,始迁祖沈彪,更名沈勇,先世居杭,宋入闽,居连城。其家世情况,散见于明初状元张显宗、明末邑人黄康和族人沈孟化的有关碑记中。张显宗《重修丰山沈氏碑记》略曰:  公讳彪,在宋有护卫功,诰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国,御赐名勇……娶夫人胡氏,生子二:长永钦,家连城,为连令;次路钦,家清流琴源。……(沈勇慕仙好隐,卒葬连城县与清流县交界处的丰山,其子)钦奇其事,乃构堂宇塑像祀之,复置田数百亩为住持资。……于是食其土者,檀越公于左亦并祀,人人咸知有沈氏丰山云。迄今百有余载,沈氏螽斯衍荫,诜诜数万,而赋税田园,强居一邑之半;缙绅豪杰,鼎食钟鸣者累累,奚能屈指?
  沈孟化《沈氏重建石门岩碑记》略曰: 


  出连城东门八里许,为石门岩……有宋元祐,吾宗永钦公来居……再传宣尉寿宁公,衣冠之藏在焉,乃即岩而祠之。自始祖侍郎以下数公,皆治主以升,岁时禋祀,从者数千人……在洪武时,则有若彦和公;在嘉靖时,则有若长权、瑁源、珍等;越今万历时,则有若世鼎等,鸠材孔良,协谋孔臧,乃肯之堂,乃锡之光。……当侍郎公卜藏丰山……六百年来,或通籍而树骏,或立言而流鸿,不下数千百人,固宗德之垂荫远,亦宁可谓地之无灵也?
  黄康《沈氏重建东塔记》略曰:
  宋绍兴三年开县,宣尉寿宁翁令兹邑……乃建大刹,塑如来像于中……禅堂数十楹,香田数十亩,饲夫山僧野衲,而缁流弥增。翁仍构“栖幽书院”于侧,日与士夫翻阅图书子史,时娱观恬(原文为“甜”,误)乐,以终天年。翁卒,士夫仰之,乡人德之,乃图其像祀于院。……迨孙训导德卫翁、知府仲继翁,嗣修葺之。既而岁月弥深,日就圮。弘治雨辰,孙仪隆辈率子姓供事翼之,越五年,乃落成。……又若干年,院碑倾仆,十二世孙廷翰辈适柄家政出纳(原文为“内”。误),凡蒸尝租长,概不入私帑,且争先仗义鸠赀以足费。于是寿宁翁祠重建一新。
  综观以上三记,沈氏家族从北宋元祐迁至连城创业,至南宋初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已能修道观、建佛寺、设书院、置田业、作檀越,在乡村社会确立了本家族的地位,又经过二百多年的积累,到明初已发展成了多财旺,田连阡陌,人才辈出,在县中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其间,南宋时在石门岩设神主牌祀祖先,至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建立家祠(或宗祠),并逐步增修扩建。这些寺院、道观、家祠(或宗祠)及书院的费用,有家族(或宗族)的蒸尝田亩收入维持。
  蒸尝田如何管理,对于家族的历史如何能够越六百年而一清二楚,上述碑记没有说明,但从“十二世孙廷翰辈适柄家政”一语,可以看出家族蒸尝田是有一套族人轮值管理制度的,而家族历史能如数家珍般细细道来,则必有族谱作为依据”。祠堂、族谱、蒸尝田产,这些构成宗族社会的基本元素都已具备,还设有以家族为支撑的书院,族中子弟人才辈出。显然,连城沈氏家族(或宗族)社会至迟在明初已初步形成,到明中后期则已发展壮大为在地方上有巨大影响的大家族了。


分享按钮>>【各地沈氏】 福建连城沈氏一支族谱
>>【安氏优秀人才录】吉林档案馆管理处处长安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