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沈姓概述

    中华沈氏网 2011年2月9日 沈氏裔族


      西周、春秋时代有沈国,其地在今河南平舆县北。关于这一沈国的来源,古人有二说。南朝沈约说,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而《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被封于沈,其地就是后来的平舆沈亭。近人据传世铜器“沈子”考订,知道作器的沈子是周公曾孙,其父始封于沈。因此这沈国是姬周的后裔。(注:①沈国于公元前506年被蔡国所灭,后裔遂以国为氏。)
  春秋时楚国又有沈县,其初也许是所占领的沈国的一部分。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于此地,据《通志》说,其后裔也为沈氏。
  汉代以后,沈氏以居于吴兴武康(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西)者为最鼎盛。
  今存最早的叙述沈氏源流的文献,是齐梁时代沈约所撰《宋书》的《自序》。这是仿司马迁、班固的体例而作。《自序》开头所说沈子国是少昊金天氏之后云云,并非事实,是受了《左传》中五行家说的影响。但所叙秦汉以后史事,时代越近,可信度应越高。
  沈约说:汝南平舆的沈子国被蔡灭亡以后,子孙因国为氏。“自兹以降,谱牒罔存。”秦末有沈逞,征丞相,不就。逞曾孙保,汉初封竹邑侯。保子遵,自本国迁居九江的寿春(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官至齐王太傅、敷德侯。遵子达,骠骑将军。达子乾,尚书令。乾子弘,南阳太守。弘子勗,河内守。勗子奋,御史中丞。奋子恪,将作大匠。(注:此据温廷敬《沈子·订释》,载《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3卷3期。郭沫若则以为“沈子为鲁壻”。见其所著《金文丛考》中之《沈子簋铭考释》。)恪子谦,尚书、关内侯。谦子靖,济阴太守。靖子戎,字威卿,仕于州为从事,劝说剧贼尹良投降,东汉光武帝奖励他的功劳,封为海昏县侯,戎辞不受,避居于会稽郡乌程县的馀不乡,子孙遂家于该地。汉灵帝时分乌程、余杭各一部分立永安县,晋武帝平吴后,改永安为武康县,属吴兴郡。沈戎为吴兴沈氏的始祖。
  沈戎生三子:酆,零陵太守;浒,安平相;景,河间相。景为官以强能称,《后汉书》卷五五有他的事迹,刘宋吏部尚书沈演之、太尉沈庆之等都是景的后人。浒十二世孙沈林子为刘宋名将,宋武帝刘裕赐宅于建康(今南京市)都亭里的运巷,沈约就是林子之孙。
  近代沈氏宗谱,多录有南齐沈士的所谓《沈氏述祖德碑》。士,宋、齐间隐士,是沈约的宗人,居武康馀不溪,著书讲学。曾撰《述祖德碑》,立于金鹅山的祖墓。碑至唐代已蠹蚀,大历中裔孙沈怡别刻一碑,请颜真卿作记而刻于碑阴。新碑又毁于北宋,碑文也佚。今所传碑文,据陆心源考证,“为明人伪撰无疑”,“作伪者盖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加以捏造耳。”例如参军官名,始于魏晋,最初称参某官军事,稍后有某曹参军之名,至于改曹称司,则在唐代龙朔改官名之后,而今传碑文叙春秋时代祖先有为“楚内史司户参军”者。实则生于南朝的沈士也不可能知道这一官名。(注:其文字也不类南朝人作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叙述的汉代以前沈氏世系,与沈约《自序》歧异也较多。如说始迁乌程的沈戎生有四子:酆、懿、齐、恭,酆又生四子:浒、仲、高、景,等等。《宰相世系表》内容驳杂,有些错误十分明显,例如说平舆之沈子国于春秋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被晋所灭,沈子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嘉生尹戊,尹戊为楚左司马,生诸梁云云。按《春秋》经传,成公八年以后沈国还数见于记载,直至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才被蔡所灭。沈诸梁之父为沈尹戌,他是楚庄王的曾孙,与姬周后裔的沈并非一回事。于此可见《宰相世系表》之谬。因此在它与《自序》有分歧而又无其他参证的情况下,我们还(注: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二。)是宁愿相信《自序》。不过在吴兴之沈始于沈戎这一点上,《自序》、《元和姓纂》、《新唐书》都是一致的。
  后世吴兴沈氏,也并非都是沈戎的后裔。北宋沈括说:“自汉以后居武康者为大族。齐郡、丹阳、下邳皆沈望,其人微,不足称,自以其望卑,稍拆而入于武康,故武康之沈亦不坚知其所出。”(注:这是说,后来齐郡等地的沈姓,也有陆续迁于武康,或认同于武康的。)
         北宋沈姓官僚中,沈括、沈遘、沈晦是比较有名的,而且是同宗,后世有不少沈氏宗谱都攀附于这三人。为便于检核有关宗谱,先据王安石撰沈周墓志铭(《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墓志铭》)、沈扶妻翟氏墓志铭(《乐安郡君翟氏墓志铭》)、沈遘墓志铭(《内翰沈公墓志铭》)、不知撰人的《沈睿达墓志铭》、沈遼的《伯少卿埋铭》,及《宋史》沈括、沈遘、沈遼、沈晦等人的传,列世系简图。

         沈同,进士,官至太常少卿。他的高祖自武康迁钱塘,遂世为钱塘人。
  沈周,字望之,进士,历知润州、泉州,判开封府,知明州,卒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七十四。娶许氏。(注:《长兴集》卷三〇《故天章阁待制沈兴宗墓志铭》。)
  沈振,字发之,官至司农少卿,熙宁六年(1072)卒,年七十三。
  沈扶,历官金部郎中、知苏州。
  沈披,曾官常州团练推官、卫尉寺丞。
  沈括,字存中,嘉祐八年(1063)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权三司使、龙图阁学士知延州等,晚年居润州梦溪园。元祐八年(1093)卒,年六十五。括博学多闻,天文、地理、典制、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撰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宋史》说沈括是沈遘从弟,实际上是错误的。
  沈遘,字文通,举皇祐元年(1049)进士,廷试第一,大臣说已官者不得为第一,于是得第二。历知越州、杭州、开封府,明于吏治,令行禁止。迁翰林学士、权判流内铨,治平四年(1067)卒,年四十三。有《西溪集》。娶陆氏。
  沈遼,字睿达,以荫入仕,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本被王安石所赏识,安石赠诗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来意见不合。摄华亭县事,因事下狱,流放永州,徙池州,元丰八年(1085)卒,年五十四。长于诗文,有《云巢编》。夫人张氏早卒。
  沈晦,字元用,号胥山,宣和六年(1124)状元。绍兴四年(1134)知镇江府,迁两浙西路安抚使。进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晦当官有才具。 

以下检查几种宗谱。
  一,武进、溧阳、宜兴、金坛等地的部分沈氏宗族,据说早在南宋就曾统宗,奉北宋沈渊字静之为湖州东林始迁祖。据说渊生思,字持正,号东老。思生晦与昭,晦生四子,昭生五子,其后遂分八支。今可见到的有关宗谱有宣统元年《沈氏宗谱》,这是由溧阳、宜兴沈氏主修的统宗谱;光绪四年与光绪三十三年的《金台沈氏宗谱》,金台轩二房、轩三房、轩四房、轩六房合修;1927年《金台沈氏宗谱》,金台轩一房修。金台就是武进奔牛镇,古时筑有金牛台,故称。
  谱载所谓元至正十五年的赵孟序说:
  沈为大姓,世为显闻。而居建昌新城之邮桥者,自季公食采于沈,因以为氏。其后子孙蕃衍。迨于宋室,有讳渊者为湖州刺史,卜居东林。其嫡孙晦宣和间大魁天下,仕至仆射。次孙昭亦第进士,职任乌台,持风裁,振纪纲,牴牾权贵,致其子孙千一兄弟八人播越各方。寥寥七十年后,永城、无隐两公轸念骨肉散徙,旁求博访,尽得八支之后,集于武进之黄土岸,千一之故宅,考订谱系……
文中所说建昌,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修县,东汉分海昏县置,1914年改今名。所谓湖州太守沈渊,今查《嘉泰吴兴志》,历代郡守无其人。说宣和状元沈晦是沈思之子,当然是妄语。修谱的永城、无隐,就是世系图中宗训(千二)之孙金(万三)和鉴。看这篇文字,似乎这一族的祖先是自江西迁来,但现在已不可确知。
  武进金台谱有《东林八派迁徙图注》,今录于下。溧阳谱题作《静之公至千字行八宗四代世系图》,起于沈渊,止于千字行,但内容与金台谱相同。

         这一世系,今因文献不足,难以证明它的真伪。序说璞为承信郎,更名訚,初随其兄迪功郎琮自崇德别居苏州的阊门,后又自苏州迁居金华孝善里。璞之孙明善(行曾十九)咸淳初转迁义乌双溪,为义乌始迁 祖。
  序又说珂迁嘉兴的麟湖,分郡城、池湾二派,“若今枢密公讳炎者乃其孙也”。按沈炎,《宋史》有传,字若晦,嘉兴人,宝庆二年进士,景定元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与此族相关的还有浦江太平坊沈氏。据《浦阳太平坊沈氏宗谱》(有嘉庆五年本)中署作明洪武二十八年苏平仲撰的《冠桥沈氏宗谱源流序》说,唐沈既济传至北宋有沈望之,生二子:披、括。披生逌,逌生焕,焕,翰林学士,生晔、晦、暄,这些当然都是无稽之谈。晔生戬,戬生五子:瑄、琮、瑾、珂、珪。琮为迪功郎,监平江(今苏州市)税,由吴兴迁居苏州阊门。琮生昌宗,昌宗生清宇,清宇的长子本立为元处士,由苏州阊门迁居浦江冠桥,其后裔遂名冠桥沈氏。太平坊一支,是冠桥第七世永新(行科八)于明正德年间迁来。
  一,江阴青旸沈氏,自称北宋沈括之后。今存的宣统三年《澄江沈氏宗谱》绘有《上世源流图》,起自第1世受封于沈的聃季,下至第83世青旸始迁祖沈义。第70世是沈义伦。今将沈义伦以下世系摘录于下:
  沈义伦,后避宋太宗讳名沈伦,宋太宗朝宰相,《宋史》本传说他是开封太康人。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七十九。义伦有子继宗,《宋史》中也有传。继宗生惟温、惟清、惟恭。谱将义伦配作沈括祖父,当然不是事实。
  沈典,谱说字朝文,号我庵,签书镇南军节度推官,迁大司农丞。又说:“考马元调《梦溪笔谈后序》云括父名周,谓典为谬,存之以俟考信。”今按常州、无锡一带沈氏宗谱,多以沈典为沈括之父。
  沈义,谱说字义甫,号乐宁,又号东阳,元进士(今按《嘉靖江阴志·选举表》无其人),浙江金华府知府,居江阴青旸的杨庄,为始迁第1世祖。
  江阴又有南街沈氏,今存1947年修《澄江沈氏宗谱》。谱也有类似的世系图。也以聃季为第1世,沈义伦为第70世。其叙沈典以下至沈义一支,也与青旸谱同。本支则说是出于义伦次子沈周。

        按前举青旸谱则将这一支也列为沈括的后裔,77世辅仁生鉴,鉴生真,真生,生晃,晃生正,正生寿一。寿一字千龄,松江府同知,居松江。
  1947年南街谱载有《澄江沈氏原序》,明隆庆三年(1569)8世孙嗣光撰。序说:“……六朝时沈休文为梁仆射,字隐侯,世家吴兴,其后散处吴越,屡经兵燹,谱牒散落,莫能稽考。元至正初,子玉公自松江避兵于江阴,而吾宗沈氏实自此始……”据此,始迁祖子玉以前的世系,都是后来自其他沈姓族谱所转录。
  这一族至民国时有蒋家巷、塘壩头、东门外蒲鞋桥、西门外花园头、南门外沈家村、西塘市沈巷上及沿河堍、双牌南城、谢园李家村、周庄西南吴家巷、蓉城,以及白沙的港西、林家村、华家村、丘家埭、沈家埭、彭家埭等支,常熟栏杆桥长田岸支。
  江阴南街谱世系图中,第76世沈容又有子期哲,传至第83世稹,号梅堂,迁居无锡洛社镇南的藕塘桥,为藕塘桥始迁祖。今存光绪三十年修无锡《沈氏宗谱》就是沈容之后沈松、沈稹二派的合谱。谱说沈容字顺德,曾任江西吉安教谕,南宋高宗朝由乌程始迁无锡,传至明洪武间,沈松字安山,筑宅于洛社桃花衖,为洛社始迁祖,生英,英生翔一、翔二、翔三。翔一迁招义前沈,为前沈支祖;翔二迁五牧莲塘,为五牧支祖;翔三生二子,长子振宏迁洛社中街,为洛社支祖,次子振宣迁居瓦屑壩,为瓦屑壩支祖。沈松后裔各支,至清末,多者有数千丁,少者不下数百。藕塘桥一派则奉沈稹之子沈富为一世祖。沈富曾官通判,洪武年间举为耆老。传至第9世心洁(字鉴明,号乐泉),由藕塘桥迁居城中将军堰桥,遂析为将军堰桥一支。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将军堰桥旧宅夷为瓦砾,仅中市桥巷宅幸存数楹,城中一支人丁也仅存数十人。







 


分享按钮>>鲍氏族史研究会在京讨论近期工作
>>闽西北客家道教圣地——大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