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文学世家的家学传承及其文化指向

    中华沈氏网 2011年3月24日 沈氏裔族



沈氏文学世家的家学传承及其文化指向——关于文学世家的家族文化特征的探讨

吴江沈氏世家是明清时期江浙地区著名的文学世家。文学世家与文学流派的不同之一,是其文学活动往往具有一些家族文化的特征,如吴江沈氏文学世家在文学活动的某些方面就明显表现出家学传承的特点。前人论这一文学世家的作家时于此已有所注意。譬如:尤侗《古今词选序》论沈时栋云:

松陵沈子焦音工于诗古文词,而于长短句尤号专家……因思沈氏之以风雅著者……各极一时之盛。……今焦音烂熳天才,渊源家学。 [1] (《古今词选》,卷首)

周铭《松陵绝妙词选》论沈三楙云:

沈词婉折遒丽,足继家声。 [2] (卷四)

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卷八引陈行之语论沈安云:

(安)诗律工整,雄秀,克绍其家学云。 [3]

沈氏作家自己也持有此见,如沈自友《鞠通生小传》论沈自晋、沈永隆父子云:

(自晋)生有子而才能,世其家学。 [4](《南词新谱》,卷末)

那么,沈氏世家文学上的家学表现在哪方面呢?晚明著名戏曲家冯梦龙曾与沈自晋从兄沈自继语云:

词隐先生为海内填词祖,而君家学之渊源也。 [4](沈自南《重定南词新谱序》,《南词新谱》卷首)

清初著名浙派词人顾贞观为沈时栋《古今词选》作序时云:

至其家学之流传,则《九宫谱》诸书久矣。 [1] (《古今词选》,卷首)

近人陈去病在论及沈彤时亦云:

先生覃精经术,为世鸿儒而亦兼工倚声,洵自有宋时斋以来一人而已,亦见词隐先生遗泽之长。 [5](《笠泽词征》,卷二十七)

据此可知,沈氏文学世家的家学是沈璟的《南词全谱》所代表的曲学理论。

(二)

《南词全谱》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曲学理论,由沈璟完成,并经沈自晋发扬光大,被公认为沈氏的家学。沈氏文学世家作家对这一家学的传承,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沈自晋所修定的《南词新谱》为代表。沈自晋为沈璟从侄,《沈氏家传 · 西来公传》述其与沈璟的家学传承云:

(自晋)尝随其从伯词隐先生为东山之游,一时海内词家如范香令、卜大荒、袁幔亭、冯犹龙诸君子群相推服。卜与袁为作传奇序,冯所选《太霞新奏》推为压卷……其心折何如。 [6]

沈自晋之所以受到同时代曲家的推重,根本原因在于他得沈璟曲学之衣钵。他自己也以传承沈璟的曲学为己任,行为是自觉的,一再申明:“先词隐三尺既悬,吾辈寻常足守。”“先生既以作为述,予何不以述述之,所谓鲁男子善学柳下惠者也。”“先词隐以精思妙裁,成一代之乐府,予则何能而妄增论注?” [4](沈自晋《重定南词新谱凡例》,《南词新谱》卷首) 在《重定南词全谱凡例》中,他规定了编辑《南词新谱》的十条原则,其中“遵旧式”,“禀先程”、“重原词”、“严律韵”、“慎更删”等原则,充分表现了《南词新谱》与沈璟《南词全谱》一脉相承的关系。

但传承并不等同于照搬,《凡例》中提出的另外几条原则:“采新声”、“稽作手”、“从诠次”、“俟补遗”等表明,《南词新谱》在与沈璟的《南词全谱》的曲学理论保持一致的同时也有新的发展,这主要是:

其一,删改旧本。这主要就是将《南词全谱》中“曲同而并载及冗而多讹者”删去,同时将“律拗而尚存及韵杂而难法者” [4](《重定南词新谱凡例》) 更换掉,代之以先辈名词及沈璟《属玉堂传奇》的曲文。

其二,采录新声。从沈璟的《南词全谱》到《南词新谱》相距四十余年,其间“词人辈出,新调剧兴” [4](沈自南《重定南词新谱序》) ,南曲的音律和体式都有较大发展。沈自晋充分注意到这种现状,“肆情搜讨” [4](《重定南词新谱凡例》) ,增收了不少明末新创的曲体,使《南词新谱》增加到二十六卷,较沈璟的旧谱多出五卷,入谱作品增至二百五十余家。

其三、考明作者。词家作曲,而每讳之,或曰无名氏,或称别号某以当之。沈自晋不满意此,他认为“声音之道通乎微,一人有一人手笔,一时有一时风气”,因此,入谱曲文应标明作者,这样可以“一览而知其人,论其世,非止浪传姓字已也” [4](《重定南词新谱凡例》) 。他以沈璟编辑的《南词韵选》和冯梦龙编辑的《太霞新奏》所录姓字为根据,“博访诸词家,实核其作手” [4](《重定南词新谱凡例》) ,纠正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讹传。

其四,兼取律法与才情。《沈氏诗录》沈自晋小传中说:“初,族父词隐先生,为乐府精于法律,临川汤若士先生,则尚意趣,两家相胜也,而不相善。公谨守家法,而词旨加秀润,若士亦击赏无间言。一时词家如上海范香令、秀水卜大荒、吾吴冯犹龙、袁令昭诸君并推服之。” [7] (卷五)沈自晋在《南词新谱》不拘门户之见的具体表现是,在“严律韵”“重原词”的同时,也极看重以文采词情胜的作品,他论汤显祖、冯梦龙、袁于令诸家说:“新词家诸名笔,如临川、云间、会稽诸家,古所未有,真似宝光陆离,奇彩腾跃;及吾苏同调,如剑啸(袁令)、墨憨(冯梦龙)以下,皆表表一时。” [4](《重定南词新谱凡例》) 他的这一思想,与吕天成、王骥德等人提出的“守词隐先生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 [8] (《曲品》卷上)的主张是相通的。

从《南词全谱》到《南词新谱》,正是有了这种传承,沈氏在曲学理论上的家学特点才更为显著地显现在世人面前。

(三)

沈氏在曲学理论方面的家学传承的第二个阶段,是沈时栋的《古今词选》及其词学。由曲学到词学,传承的轨迹有了变化,但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因为沈璟、沈自晋的曲学理论,主要在曲律声韵方面,词与曲同源,均为填词之技,所以沈时栋的词学与沈氏前辈的曲学仍属一脉相承。沈时栋在《古今词选》卷首列有“选略八则”,阐述了他的词学理论。他批评“今人填词恒拘字数而不严句法音律”,强调“词谱惟取调体兼备,虽本调必无佳构亦须采入一首以备调” [1] ,这些很明显与沈璟和沈自晋严于律而宽于词,体与调兼备的曲学思想是一致的。在沈时栋之后,传承曲学的还有沈时栋从侄沈斯盛。《江震人物续志》卷十记云:“沈斯盛……少有文名,屡试乡闱不售。沉酣韵学。” [9]

显然,从沈自晋到沈时栋等,沈氏家族中的后代文人有一种传承先辈的潜在意识。或可认为这种意识是自觉的。沈永隆在《南词新谱后序》中于此曾有清楚地表述:

……顾集未半而烽烟飚起,鼠窜狼奔,从叔君善冒锋镝走书家君以促令卒业。……夫子反鲁正乐其在迹熄诗亡之后乎!家君亦犹是志也。谱既成,乃呼隆而命之曰:“向者若肆举子业时是谱也,吾不若见妄意。若之异日隶太常诏雅乐当进而洞析黄钟肇明律历,庶几煌煌炜炜以勿坠我十五帝风,安用此游人冶女之什唱,和花间邪!……今而后若姑从事此以卒我志。”言未既泪且交下,隆亦不敢仰视。 [4] ( 《南词新谱》卷末 )

沈自晋继承了沈璟的曲学,又明确希望沈永隆能将这一家学传承下去。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家博尔赫斯认为作家与他的先驱者之间的关系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借鉴或经验、方法上的继承,而是一种更为神秘,隐晦的相类性。* 我们对由《南词全谱》到《南词新谱》,再到《古今词选》及其词学,也可作如此理解。尤侗谓“词隐、鞠通两先生有先后订正《南词九宫谱》”,又谓沈时栋“烂熳天才,渊源家学” [1] (《古今词选序》),顾贞观说“至其家学之流传,则《九宫谱》诸书久矣” [1] (《古今词选序》),也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沈自晋和沈时栋的词曲之学与沈氏前辈的曲学在理论本质上的相类性或相同性。

(四)

沈氏文学世家的家学传承,除了表现在曲学理论方面的继承与延伸外,还表现为一种明显的文化指向,即由曲学理论扩展到戏曲创作方面。自沈璟以后,沈氏家族中有戏剧家沈自晋、沈自征、沈自昌、沈永隆、沈永令、沈永乔、叶小纨,共七位,有散曲家沈瓒等十七位,一门之内,三代之中,有如此多的作家染指戏曲,绝非偶然,这与沈璟作为一代曲学大师所开创的家学的文化指向是密切相关的。沈自友谓沈永隆“世其家学” [4] ( 《鞠通生小传》) ,其实也并非指其在曲学理论上有什么建树。王豫《江苏诗征》卷一百十七称:“永隆父鞠通生,以词名家。冽泉(水隆)克嗣音,尝续范香令传奇,识者谓可与《望湖亭》并传。” [10] 《望湖亭》是沈自晋作的一部传奇。由此可知,沈自友谓沈永隆能“世其家学”是包括戏曲创作在内的。沈自征序叶小纨《鸳鸯梦》杂剧,谓“词曲盛于元,未闻擅能闺秀者。蕙绸(小纨)出其俊才,补从来闺秀所未有”。 [11] (《鸳鸯梦小序》)叶小纨是沈璟的孙媳,她选择戏剧这种文学形式写心抒情,也使人不能不隐约感觉到此中沈氏家学传承的文化指向的作用。陈去病《笠泽词征》称:“沈氏自词隐先生后,徵特群从子姓精研律吕,即闺房之秀,亦并擅倚声。” [5] (卷二十二)也就是说沈氏家学传承的文化指向一直扩展到沈氏作家的词曲创作之中。

吴江沈氏文学世家在曲学方面的家学传承,表现出文学世家具有的某种家族文化特征,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文学世家在文化意涵上与文学流派的不同之处,并使人们对中国文化特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 1 )


--------------------------------------------------------------------------------

参考文献:

[1] 沈时栋 . 《古今词选》 . 清康熙五十五年( 1716 )刻本 .

[2] 周铭 . 《松陵绝妙词选》 . 民国刊本 .

[3] 袁景辂 . 《国朝松陵诗征》 . 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刻本 .

[4] 沈自晋 . 《南词新谱》 .1936 年北京大学出版组影印清刻本 .

[5] 陈去病 . 《笠泽词征》 .1914 年铅印本 .

[6] 沈氏 . 《吴江沈氏家传》 . 清同治六年( 1867 )重刻本 .

[7] 沈祖禹 . 《沈氏诗录》 . 清乾隆五年( 1740 )刻本 .

[8] 吕天成 . 《曲品》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9] 赵兰佩 . 《江震人物续志》 . 清光绪刻本 .

[10] 王豫 . 《江苏诗征》 . 清道光元年( 1821 )刻本 .

[11] 叶绍袁 . 《午梦堂集十二种》本 . 明崇祯刻本 .

The Household Knowledge Inherits of the Literary Noble Shens and

—— Concerning the literary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noble family

LI Zhen — 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Literary noble family is the culture phenomenon with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China”. It often shows the characters of household knowledge inherits, such as the literary noble Shens. From Shenjing's Nan Ci Quan Pu to Shenzijin's Nan Ci Xin Pu , and to Shenshidong's Gu Jin Ci Xuan , the literary noble Shen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in household knowledge inherits of drama theories. That reveals the different of l iterary noble family and the schools of literature in the significance in an aspect. It is some characters of household in l iterary.

Key word the literary noble Shens; drama theories ; the household knowledge inherits

*见格非《格非散文》第 166 页,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口 李真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5 )
 


分享按钮>>沈从文及沈氏家族与贵州的渊源
>>区委常委靳鹏一行到燕狮科技调研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