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古代历史名人简介

    中华朱氏网 2011年2月8日 网络


                                                         八、 朱氏古代名人
朱亥:
战国勇士,魏国人。是朱姓最早出人头地的人物。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40斤重的铁锤,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西汉大臣朱买臣:(?—前115)
字翁子,会稽吴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年约六十余岁。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初亦负载相从,久以为羞,求去。买臣道:“我年五十当宝贵,现在已四十多了,待吾宝贵,当报汝功,”妻不从,听之去,适一田夫,武帝时得庄助之荐,拜中大夫,复拜会稽太守,他乘传入吴,见故妻与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车载其夫妇,舍之园中,给食一月,妇惭而自缢,买臣后为丞相长史,时张汤行丞相事,屡加陵折,又因庄助之死,为汤所陷颇以主怨,乃千发汤的阴事,汤自杀,买臣亦遭诛,他作有赋三篇,今已亡佚。
朱买臣(?—前115),今嘉兴市区人。家贫好学,卖薪自给,其妻弃之另嫁。买臣穷困潦倒,随掌计簿的官吏为卒入长安。遇同乡严助,推荐入朝廷,说《春秋》、《楚辞》,汉武帝甚悦,拜为中大夫。时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武帝献平定东越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约一年后,受诏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带兵平定东越叛乱,因功征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元狩元年(前122),受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牵连,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时张汤任御史大夫,因严助被杀与当时任廷尉的张汤有关,朱买臣对张汤有深怨,向汉武帝告发张汤的阴私,张汤惧罪自杀。朱买臣亦被汉武帝诛于长安。著有辞赋3篇,已佚。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曾归故乡,道上见前妻和后夫,接至官署,住在园中。其前妻不久自缢死。后人取其夫妻离异事,作《烂柯山》剧,衍变为“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故事和剧目。嘉兴城区角里街原有东塔寺,传是朱买臣故宅,寺后有朱买臣墓,已毁。相传朱买臣妻崔氏葬于杉青闸,称“羞墓”,亦早已不存。
朱买臣是西汉大臣、辞赋家,吴(今属江苏省)人。他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是酷爱读书,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常常一边挑柴一边吟诵古书,惹得路上的行人指指点点的,还嘲笑他。
渐渐地,嘲笑朱买臣的人越来越多,妻子崔氏觉得难为情,劝他不要这样。但是,朱买臣不但不听,反而念诵得更大声了。于是,他的妻子恼羞成怒,提出离婚。朱买臣没有办法,只好让妻子离开。
后来,朱买臣的妻子改嫁他人,而他一个人穷苦度日。有一次,朱买臣的妻子与新夫上坟,见朱买臣忍饥挨饿地蜷缩在路旁,手里却仍然拿着书,动了恻隐之心,就将带来的食物全送给了朱买臣。
就这样,朱买臣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一个博学的人。几年后,他跟随官员上京城办公,得到同乡相助,见到了皇帝汉武帝。朱买臣侃侃而谈,说《春秋》,言《楚辞》,武帝非常欣赏,于是让朱买臣当了中大夫。


高句丽国君朱蒙:
朝鲜族古代卵生神话之一。见于公元5世纪高句丽广开土王的陵墓碑文以及高丽时期所编成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13世纪高丽诗人李奎报根据这一题材写成长篇叙事诗《东明王篇》,描绘了朱蒙祖先的身世和他创建高句丽王国的艰难过程。我国古代文献《后汉书·东夷传》、《魏书·高句丽传》、《论衡·吉验篇》和《满州源流考》也均有记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黄龟渊和辽宁省苏家屯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金德顺所讲述的神话,比历代献记载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但其人物形象有不少被传说化了。

东汉大将朱儁:(?-195)
字公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察举孝廉,官兰陵令。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任交刺史,以镇压梁龙起事,封都亭侯。征为谏大夫。黄巾起事后,以右中郎将率兵镇压,封钱塘侯。后官至河南太守。董卓迁都长安,奉命留守洛阳,他与山东诸将密谋诛卓。卓败,李、郭汜专政,徵为太仆。后病死。


东汉名士朱云:
字游,原为鲁人,徙居平陵,当过县令,下过监牢。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为丞相,极受成帝尊重。朱云上书求见皇帝,当著公卿大臣的面对成帝说:「现在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皇帝,下也无益於民,都是尸位素餐之辈,请皇上赐我一尚方剑,杀一佞臣,以警其馀。」成帝问:「你要杀谁?」云答:「张禹。」成帝大怒,说:「小臣讪大臣,公开污辱我的师傅,罪不可赦。」御史拖云下殿,云攀殿槛,至於将槛折断,并大呼:「我得从龙逢、比干於地下,也已满足,但不知圣朝将来如何?」云以左将军辛庆忌求情,得不死。后来侍臣要更换殿槛,成帝说:「不要换!修一下就可以了,以此表扬忠直之臣。」
 

三国名将朱桓:(177——238)
(寿62)字:休穆 籍贯:扬州 吴郡吴城(今江苏苏州) 官职:前将军 青州牧 家庭成员:子:朱异 人物传记:事权幕府,除馀姚长。桓抚慰民情,士民感戴。迁汤寇校尉,平丹阳鄱阳贼,后为濡须督,魏大司 马曹仁率众功濡须,桓斩敌千余,败曹仁。迁奋武将军。黄武七年,桓协逊大败曹休,黄龙元年,拜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嘉禾六年,桓与全琮以内应军向庐江,事露引还。桓本傲,耻见部伍,以胡综枉杀部将泄愤。赤乌元年卒。
历史评价: 陈寿: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节度不得自由而而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②朱桓以勇烈著闻。

朱然(公元182-249年)
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本姓施,十三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年时朱然与孙权同学,结为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朱然官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成为统领东吴全军的重要将领。吴赤吴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三月卒,终年68岁。
朱然墓及其家族墓地   朱然墓发现于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三百余座吴墓中,墓主身份以朱然为最高。1996年6月在朱然墓西南33米处又发现了几座东吴大型墓葬,经六朝考古专家鉴定为朱然家族墓。   朱然墓总长8.7米,宽3.54米,最高处2.94米,自南向北分别墓道、封土墙、前室、挡土墙,后室等几个部分组成。整座砖室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显示出三国时高超的建筑技术。附近的家族墓与之互相映证,丰富了我们对当时葬俗及社会意识的了解。
朱然墓出土文物  朱然墓共出土漆器、青铜器、青瓷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铜钱6000多枚。其中的出土漆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汉末至六朝时期漆器工艺史的空白。

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
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往往从他开始。
求法先行者朱土行,颖川人,志向操行方直,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少年时就有悟性和远大的抱负,脱落尘俗,出家之后,专务佛学经典。
  过去在汉灵帝时(公元168年一189年在位),竺佛朔翻译《道行经》,也就是《小品经》的旧本。这个本子语句简略,文义也不周全。朱士行曾在洛阳讲《道行经》,觉得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没有翻译出来,每每感叹道:“《道行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但这个译本译理不尽。我发誓以我的生命为代价,到远方去寻求一部原本。”于是,朱士行于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出发,路过陕西、甘肃,又向西跨过新疆白龙堆沙漠,终于来到于阗国(西域城国,国都在西城,即今新疆和田县内),而且得到了梵文本的《道行经》,全书共90章。朱士行就派弟子不如擅(汉名法饶)送梵文本经书回洛阳。
 在没有出发之前,于阗国许多小乘佛教的信徒对国王说:“汉族的僧人准备用婆罗门教的邪书来惑乱正典。您作为国王,若不禁止这件事,就会惑乱佛教的精妙之法,使汉族地区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果这样,就是您的过错啊!”于是于阗国王下令不准带经出境。朱士行感到非常痛心,于是请求烧经为证,得到国王的允许。人们在大殿前堆积木柴,点上火。朱士行站在火前发出誓言:“如果大乘深妙之法能够流传汉族居住地区,此经书丢到火里也不会燃烧;如果得不到神佛的护佑,这也是命啊!”说罢,将经书投入火中,大火立即熄灭了,一个字也没有烧坏,皮牒还象原来一样,甚至更觉光鲜。众人既惊讶、又敬佩,都说这是神佛的感应,于是将经书送至陈留仓垣城的水南寺。
  当时河南有一位在家修道的居士竺叔兰,本是天竺国人,在他父亲那一代,因避难移居河南。竺叔兰在少年时喜好打猎。有一次他突然暂时死过去了,看到很多善业或恶业所产生的不同的果报,因此而改变了杀生的嗜好,深祟佛法,博通多种语言,尤其擅长梵语和汉语。还有一位僧人叫无罗叉,是西域的和尚,博学多才。竺叔兰与无罗叉合作,将梵文译作汉文,起名为《放光波若》。从于阗国带回来的皮牒原本,现今还保存在豫章。到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支孝龙又校定竺叔兰的写本成为定本。当时还没有品目,原本共用14匹细绢,现在的本子共分为20卷。
  朱士行后来卒于于阗国,终年80岁。依照西方之法将他火化,柴火烧完了,火也灭了,可是尸身还好好的。众人都感到很惊奇,就念神咒说:“你若果真已经得道成佛,就应当被火焚化。”话音刚落,尸体就散碎了。众人收敛起遗骨,盖起一座佛塔。后来他的弟子从于阗国回来,述说了这件事。因此孙绰在《正像论》中说:“朱士行散形于于阂。”就是说的这件事。
东晋名将朱序,

东晋名将朱龄石:(379—418)
东晋末郡沛县(今属江苏)人,字伯儿。世为将帅,初随桓修在京口。桓氏灭后,转归刘裕,从征南燕及镇压卢循。义熙九年(413),刘裕命统军入蜀,出奇兵灭谯纵。十四年夏赫连勃勃攻关中,刘义真败归,他代镇长安,兵败死。
 

南朝梁国大将朱异:(481?-548?)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父巽,以义烈知名,官至齐江夏王参军、吴平令。
  异年数岁,外祖顾欢抚之谓异祖昭之曰:「此儿非常器,当成卿门户。」年十余岁,好群聚蒲博,颇为乡党所患。既长,乃折节从师,遍治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年二十,诣都,尚书令沈约面试之,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达其旨。约乃曰:「天下唯有文义异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其年,上书言建康宜置狱司,比廷尉,敕付尚书详议,从之。
  旧制,年二十五方得释褐。时异适二十一,特敕擢为扬州议曹从事史。寻有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曰:「窃见钱唐朱异,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在独无散逸之想,处闇有对宾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金山万丈,缘陟未登;玉海千寻,窥映不测。加以珪璋新琢,锦组初构,触响铿锵,值采便发。观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高祖召见,使说孝经、周易义,甚悦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后见明山宾,谓曰:「卿所举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省,俄兼太学博士。其年,高祖自讲孝经,使异执读。迁尚书仪曹郎,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鸿胪卿,太子右卫率,寻加员外常侍。
  普通五年(524年),大举北伐,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请举地内属,诏有司议其虚实。异曰:「自王师北讨,克获相继,徐州地转削弱,咸愿归罪法僧,法僧惧祸之至,其降必非伪也。」高祖仍遣异报法僧,并敕异军应接,受异节度。既至,法僧遵承朝旨,如异策焉。
  中大通元年(529年),迁散骑常侍。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谋,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兼掌之。每四方表疏 ,当局簿领 ,谘询详断,填委于前,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从横敏赡,不暂停笔,顷刻之间,诸事便了。
    大同四年(538年),迁右卫将军。六年,异启于仪贤堂奉述高祖 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余人,为一时之盛。时城西又开士林馆以延学士,异与左丞贺琛递日述高祖礼记中庸义,皇太子又召异于玄圃讲易。八年,改加侍中。太清元年(547年),迁左卫将军,领步兵。二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
  高祖梦中原平,举朝称庆,旦以语异,异对曰:「此宇内方一之征。」及侯景归降,敕召群臣议,尚书仆射谢举等以为不可,高祖欲纳之,未决;尝夙兴至武德合,自言「我国家承平若此,今 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悔无所及」。异探高祖微旨,应声答曰:「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慕仰,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国太半,输诚送款,远归圣朝,岂非天诱其衷,人奖其计。原心审事,殊有可嘉。今若不容,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高祖深纳异言,又感前梦,遂纳之。及贞阳败没,自魏遣使还,述魏相高澄欲更申和睦,敕有司定议,异又以和为允,高祖果从之。其年六月,遣建康令谢挺、通直郎徐陵使北通好。是时,侯景镇寿春,累启绝和,及请追使。又致书与异,辞意甚切,异但述敕旨以报之。八月,景遂举兵反,以讨异为名。募兵得三千人,及景至,仍以其众守大司马门。初,景谋反,合州刺史鄱阳王范、司州刺史羊鸦仁并累有启闻,异以景孤立寄命,必不应尔,乃谓使者:「鄱阳王遂不许国家有一客!」并抑而不奏,故朝廷不为之备。及寇至,城内文武咸尤之。皇太子又制围城赋,其末章云:「彼高冠及厚履,并鼎食而乘肥,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陈谋谟之启沃,宣政刑之福威,四郊以之多垒,万邦以之未绥。问豺狼其何者?访虺蜴之为谁?」盖以指异。异因惭愤,发病卒,时年六十七。诏曰:「故中领军异,器宇弘通,才力优赡,谘谋帷幄,多历年所。方赞朝经,永申寄任。奄先物化,恻悼兼怀。可赠侍中、尚书右仆射,给秘器一具。凶事所须,随由资办。」旧尚书官不以 为赠,及异卒,高祖惜之,方议赠事,左右有善异者,乃启曰:「异忝历虽多 ,然平生所怀,愿得执法。」高祖因其宿志,特有此赠焉。
  异居权要三十余年,善窥人主意曲,能阿谀以承上旨,故特被宠任。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 四官皆珥貂,自右卫率至领军,四职并驱卤簿,近代未之有也。异及诸子自潮沟列宅至青溪,其中有台池翫好,每暇日与宾客游焉。四方所馈,财货充积。性吝啬,未尝有散施。厨下珍羞腐烂,每月常弃十数车,虽诸子别房亦不分赡。所撰礼易讲疏及仪注、文集百余篇,乱中多亡逸。
  长子肃,官至国子博士;次子闰,司徒掾。并遇乱卒。
译文:
朱异字彦和,是昊郡钱唐人。
父亲朱巽,因忠义节烈而知名,官作到齐朝江夏王参军、昊平令。
朱异年龄数岁,外祖父颅欢抚摸着朱异对他祖父昭之说:“此儿不是平常的人,当会成就您家闩户。”年十余岁,喜好群聚赌博,极被乡党所厌恨。
长大之后,便强自克制改变恶习从师学习,遍学《五经》,尤其明晓《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戏、围棋、书法、算术,都是所擅长的。
年二十岁,至京城,尚书令沈约面试他,因而与他开玩笑说:“你年轻,为什么不廉洁?”朱异心中迟疑没有明白此话的意思。
沈约于是说:“天下惟有文史经义围棋书法这些技艺,你一时都拿了过去,可称作不廉洁呀。”这年,上书言建康宜设狱司,与廷尉品级相同,诏令交舆尚书详议,同意他的意见。
旧的制度,年到二十五岁纔能做官。
此时朱异刚二十一岁,朝廷破例下令提拔他任扬州议曹从事史。
不久有诏令寻求有特殊才能的人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推荐朱异说:“我见到钱唐人朱异,年纪尚轻,但品德完备办事精明练达,在独处时没有散逸的想法,在没有人看见自己的时候仍然神色恭敬有如面对宾客,胸怀博大深沉,神态仪表高拔不凡。
譬如名山高万丈,难以攀援登上巅峰;碧海深千丈,难以窥视它的深处。
再譬如珪璋刚刚雕琢,佩带的锦组开始编织,一触动便发出很洪亮的声音,饰以文彩便会显现于世。
观察他诚信的品行,不只十户人家所稀有,如果让他负重驰骋于远道,必有千里马的功用。”高祖召见他,让他解说《孝经》、《周易》的义理,听后极为高兴,对左右的人说:“朱异确实特异。”后来见到明山宾,对他说:“您推举的人确是极得当的人才。”于是召朱异在西省当值,不久兼太学博士。
这一年,高祖亲自讲解《孝经》,让朱异执经诵读。
迁任尚书仪曹郎,入兼中害通事舍人,累经升迁任鸿胪卿,太子右卫率,不久加任员外常侍。
普通五年,大举北伐,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者请求带着土地百姓归附,诏令有司商议此事虚实。
朱异说:“自从王师北讨,不断取得胜利,徐州地方势力转而削弱,都想归罪法僧,法僧惧祸将至,他的投降必不会是假的。”高祖便遣朱异报告法僧,并敕令众军应接,均受朱异指挥。
既至,迭僧遵承朝廷旨意,正如朱异所预测的。
中大通元年,迁任散骑常侍。
自从周舍去世后,朱异代替他掌管朝廷机谋,军事长官的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起草,他一并兼管。
每当四方进呈表疏,本管职司的文簿,咨询详断,全都堆积在他面前,朱异挥笔行文.览事决议,才华奔放机敏多智,手中笔一刻不停,顷刻之间,诸事便办妥了。
大同四年,迁任右卫将军。
六年,朱异启奏在仪贤堂讲述高祖撰着的《老子义》,敕令允许。
当他就席讲述时,朝士及道俗听者有千余人,成为当时的盛举。
那时城西又开士林馆以引进学士,朱异与左丞贺琛轮换讲述高祖撰着的《礼记中庸义》,皇太子又召朱异在玄圃讲述《易》。
八年,改加任侍中。
太清元年,迁任左卫将军,领步兵。
二年,迁任中领军,舍人照旧。
高祖梦见平定了中原,举朝称赞庆贺,第二日清晨将梦告诉朱异,朱异对答说:“这是宇内四方统一的征兆。”当侯景归降,敕召群臣商议,尚书仆射谢举等认为不可以接收,高祖想接纳侯景,此事未决;曾在黎明时来到武德合,自言自语地说:“我国家如此太平,今便接受土地,如果因为这样做,万一给国家招致混乱,后悔就来不及了。”朱异探测到高祖隐微的心思,应声回答说:“圣明的皇帝统治天下,在上顺应苍天的意旨,北方亡国的百姓,谁不仰慕您,因为没有机会,未能表达他们的心愿。
今侯景分割魏国大半土地,献纳诚心表示顺服,从速处来归附圣朝,岂不是上天开导他的内心,众人助成他的计谋?推究侯景的本意,审察此事,极可赞许。
今日如果不接纳他,恐怕会使后来者绝望。
这是显而易见的,愿陛下不要疑虑。”高祖极想采纳朱异的意见,又想到前日做的梦,于是接纳侯景投降。
贞阳侯战败被俘,从魏遣派使者回国,述说魏相高澄想再次与梁朝和睦相处,敕令有司定议,朱异又认为应同意此要求,高祖果然听从了。
当年六月,派遣建康令谢挺、通直郎徐陵出使北面通好。
当时,侯景镇守寿春,多次启奏高祖断绝与魏和好,并请求追回使者。
又致信与朱异,辞意恳切,朱异只是转述敕旨回答他。
八月,侯景便举兵反叛,以声讨朱异为名义。
朱异募兵得三干人,侯景进军到京,便用这些人把守犬司马门。
初,侯景阴谋反叛,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司州刺史羊鸦仁并多次奏报,朱异认为侯景孤身寄命梁朝,必不会那样做,便对使者说:“鄱阳王就是不允许国家有一客人!”并压下启奏不上报,所以朝廷没有对此事做防备。当侯景来侵犯,城内文武官员都责怪他。
皇太子又写了《围城赋》,其末章说:“他戴着高冠穿着厚底鞋,并列鼎而食乘坐肥马,登上皇帝居住的官殿,打开皇室的金门,陈述谋略辅佐君王,宣布政刑的福威,四郊因此修筑许多城垒,万邦因此不得安定。试问豺狼他是谁?试问虺蜴他为谁?”这是指朱异。
朱异因此惭愤,发病死去,时年六十七岁。
诏令说:“故中领军朱异,胸怀博大宽广,才力优秀出众,在朝廷商议谋划策略,已有多年。正应辅助朝廷施政,长久委托他重任,忽然死去,悲伤充满我心中。可追赠他侍中、尚书右仆射,赐给棺材一具。
办丧事所需钱财,随由资办。”过去大臣故去不追赠尚书官,当朱异故去,高祖惋惜他,在商议追赠事宜时,左右有与朱异友好的人,便启奏说:“朱异担任的职官虽多,然他平生所希望的,愿能得到执法官职。”高祖按照他的宿志,特有此追赠。
朱异身居权要三十多年,善于窥视人主内心深处的意图,能阿谀奉承顺从上旨,因此特别被宠任。
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这四职皆可在帽子上插貂尾,自右卫率至领军,这四职出行时皆有扈从仪仗队,近代未曾有这样的事情。
朱异及诸子自潮沟建造宅室一直排到青溪,宅院裹有楼台池塘玩好,每暇日与宾客游乐。各方的馊赠,财物充积。性情吝啬,未曾散施他人。厨下珍炉美味腐烂,每月常丢弃十数车,虽是他的几个儿子亲戚也不分送。所撰着《礼》、《易》讲疏及仪注、文集百余篇,战乱中多散佚了。
长子名肃,官作到国子博士;次子名闰,任司徒掾。同在战乱中死去
本文来自【白话史】http://www.baihuashi.com/files/article/html/0/47/488.html


唐朝宰相朱敬则:(653-?)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字少连,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生。历仕高宗、则天、中宗三朝,历官洹水尉、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后迁凤阁鸾台平章事,执行宰相职务。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
唐代名士朱子奢:(公元?年-641年)
字不详,苏州吴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善文辞,通春秋。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贞观时,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义缘饰。每侍宴,帝令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

朱敬则之子朱介:
名光迪, 号炌,行二十二 ,官任灵州别驾 ,娶郑氏 ,金氏, 居婺源。生子四 ,守温, 守同 ,守和 ,守滔(名禹一)。

朱墀(禹一):
朱介四子禹一,一名墀 ,又名钦, 字子敬 ,官任济阳令, 娶汪氏, 尹氏, 合葬香田, 生子二: 师古 ,孟沽。

朱涔(师古):
禹一公长子师古, 名涔, 字山陵, 又字以良, 行三十二 ,官任唐殿中丞, 唐僖宗乾符戊戌年(八七八年)遭黄巢战乱, 奉祖父自金陵避居歙县黄墩 ,娶程氏, 合葬桐川汪庄林 ,乙山辛向。生子四: 古训, 古僚, 古祝 ,古祐。

 

朱珉(古训):
师古公长子古训,名珉 ,一作驯 ,字尧臣, 行二十一, 任南唐杨行密幕下将(后裔居金陵)。

唐代名将朱环(古僚):
师古公次子古僚,名环, 又名瑰, 字舜臣, 行二十二 ,唐昭宗天佑中以剌史陶稚之命领兵五千镇戍婺源。娶杜氏, 合葬万安乡十秋裹地名连桐, 丑山未向, 为茶院始祖(称茶院府郡)。生子三: 廷杰 ,廷隽, 廷滔。次子古僚一支第十代为朱熹。古僚次子廷儁,廷儁长子昭元,昭元长子惟则,次子惟甫,惟甫次子振,振次子绚,绚四子森,森长子松,松子熹。

朱重(古祝):
师古公三子,名重 ,又名璋, 字商臣, 号桐川府君 ,行二十三, 任淮南节度使, 生于唐长庆四年(824-), 居香田。葬金家坞金子尖丁山癸向, 娶汪氏, 葬三都香田新塘源。生子二 : 鬵,鼎。 鼎之子四十八迁德兴。

朱瑾(古祐)(837-902):
师古公四子,名瑾 ,字鼎臣, 号南山黄墩主人, 又号鬲山居士, 生于唐大和元年(丁未)(827年)( 九月二十五日。卒于天复二年(壬戍)(902年), 葬鬲山园壬山丙向。 娶余氏, 续陈氏, 合葬歙之黄墩。生子五: 春, 满, 园 ,林, 秀。
瑾公实录:古佑公于唐大中二年登进士第 ,初授修职即乾符三年(丙申)敕牒马步军总管 ,收捕河中寇升河南节度使 ,广明元年(庚子)敕授马步都总管兼宣歙使, 奋身拒黄巢克复宣歙十五州 ,遂家居歙之黄墩 ,光启三年(丁未)收复浙江诸郡, 制授勇卫将军, 江右(西)招讨军容使, 龙纪元年(己酉)除江南观察讨击使 ,大顺元年(庚戍)除勇卫将军兼宣歙观察使 ,景福元年(壬子)制封银青光录大夫都宪御使, 爵授江南镇将歙州开国亭英侯, 食邑五千户, 光化三年(庚申)隐居休宁鬲山 ,自号鬲山居士。


割地称秦的朱沘:
唐代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卢龙节度使朱沘在京城哗变,被推为皇帝,请素有威望的段秀实为辅佐。段秀实表面与朱沘合作,一天,乘议事的机会,夺象牙笏出击朱沘,被杀害。
朱沘窃取占据京城,源休教朱泄假意迎接皇上,暗中实现叛逆之志。朱沘便派遣他的大将韩曼率领马步兵三千人迅速赶赴奉天。当时处在仓惶之中,没有多少军备。朱沘因为段秀实曾任泾原节度,很得士兵之心,后来罢免兵权,认为他心中怀恨已久,必定肯共同作恶,便召昼秀实一起谋议。段秀实起初假装听从,暗中劝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宣判官岐灵岳共同谋划诛杀朱沘,举兵迎接皇帝。这三个人,都是段秀实平时所褒奖厚遇的人,便都答应了。等到韩曼追赶皇上,段秀实认为是国家的危险,在于顷刻之间,便派人速去告诉些灵岳,窃走姚令言的兵印。没有成功,便将司农印倒着印在兵符上追赶军队。韩曼到达骆驿时得到兵符,军人也不能辨认那印文,急忙返回。段秀实对刘海宾等人说:“韩曼的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泚,不成功就死,终究不能向这叛贼称臣。”便与刘海宾约定,事情紧急时作为后继,命令何明澧在外面接应。第二天,朱泚召段秀宾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都在座。段秀实穿着军服,与朱泚相对而坐,说到越位称帝时,段秀实勃然而起,抓住源休的手腕夺下他手中的象牙笏板,奋力跳跃向前,唾着朱泚的脸大声斥骂:“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成万段,我岂能跟着你反叛!”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沘。朱沘举起手臂防卫,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匍匐而逃。凶徒愕然,起初不敢动;而刘海宾等人没及时到来,段秀实便说:“我不同你们一起反叛,怎么不杀了我!”凶党一起上前。于是将段秀实杀害了。刘海宾、何明礼、岐灵岳也相继被杀。德宗在奉天听说此事,惋惜对他们的任用不能尽其才能,哭泣了很久。
当初,段秀实见禁兵很少,不足以防备非常情况,便上疏说:“臣听说天子叫万乘,诸侯叫千乘,大夫叫百乘,这大概是以大制小,以十制一。尊君卑臣,强干弱枝的意义,就在于此了。如今外面有背叛而不顺服的敌虏,内部有对抗王朝命令的叛臣,私下看到禁兵不精,编制也都很少,突然有了患难,将怎样去对付呢!况且猛虎使百兽畏惧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爪牙。如果去掉它的爪牙,那么狗猪马牛都能成为它的敌手。请皇上稍加考虑,希望有助于万一。”等到泾原兵作乱,召集神策六军,竞无一人到来。段秀实守节操不二志,最终死于贼手,他就是如此地深明事理忠义壮烈。

割地称冀王的朱滔:
朱滔,贼泚之弟也。平州刺史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以滔同姓,甚爱之,常令将腹心亲兵。及泚为节度使,遂使滔将劲兵三千赴京师,请率先诸军备塞。自禄山反后,山东范阳,外虽示顺,实皆倔强不庭。泚首效臣节,代宗喜甚,命滔勒兵东入长安通化门,西出开远门,出师劳还;未有兵还王城者,今而许之,盖示优异。召滔对于三殿,代宗临轩劳问。既而曰:「卿材孰与泚多?」滔曰:「各有长短。统御士众,方略明辨,臣不及泚;臣年二十八,获谒龙颜,泚长臣五岁,未朝凤阙,此不及臣。」代宗愈喜。
大历九年(774年),泚朝觐,因乞留西征吐蕃。以滔试殿中监,权知幽州卢龙节度留后、兼御史大夫。及田承嗣反,与李宝臣、李正己等解磁州围。建中二年,宝臣死,其子惟岳谋袭父位。滔与成德军节度张孝忠征之,大破惟岳于束鹿。滔命偏师守束鹿,进围深州。惟岳乃统万余众及田悦援兵围束鹿。惟岳将王武俊以骑三千方陈横进。滔绘帛为狻猊象,使猛士百人蒙之,鼓噪奋驰,贼为惊乱,随击,大破之,惟岳焚营而遁。以功加检校司徒,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以德、棣二州隶焉。朝廷以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王武俊为恆冀二州团练使。滔怒失深州,武俊怒失宝臣故地,滔构武俊同己反。马燧围田悦于魏州,悦告急,滔与武俊遂连兵救悦,败李怀光于惬山。三年十一月,滔僭称大冀王,伪署百官,与李纳、田悦、王武俊并称王,南结李希烈。兴元初,田悦、王武俊以朱泚据京师,滔兵强盛,首尾相应,田悦常谓武俊曰:「朱滔心险,不可堤防。」遂相率归顺。
泚既僭号,立滔为皇太弟,仍令以重赂招诱回纥,南攻魏、贝,即西入关。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滔驱率燕、蓟之众及回纥杂虏,号五万,次南河,攻围贝州。三月,田绪杀田悦,魏州乱。滔令大将马实分兵逼魏州,营于王莽河。德宗在山南,虑二凶兵合,遣使授王武俊平章事,令与李抱真叶力击滔。四月,恆、潞两军次泾城北,行营相距十里;抱真自率二百骑径入武俊军,面申盟约,结为兄弟。五月四日,进军距贝州三十里而军。翌日,滔令大将马实、卢南史引回纥、契丹来挑战,武俊遣骑将赵珍提精骑三百当之,抱真将王虔休掎角待之。武俊与其子士清自当回纥、契丹部落。两军既合,鼓噪震地,回纥恃捷,穿武俊阵而过。武俊乘骑勒马不动,俟回纥引退,因而薄之,回纥势不能止。武俊父子纵马急击,获回纥三百骑。滔阵乱,东走,两边追斩,俘馘数万计。遇夜,夹滔垒而军。是夜,滔以残众千人奔德州,委弃戈甲山积。滔至瀛州,杀骑将蔡雄、扬布。以其前锋先败,又杀阴阳人尹少伯,以其言举兵必胜故也。
六月,李晟收京城,朱泚、姚令言死。滔还幽州,为武俊所攻,仅不能军,上章待罪。九月,诏曰:「朱滔累献款疏,深效恳诚,省之恻然,良用悯叹!宜委武俊、抱真开示大信,深加晓谕。若诚心益固,善迹克彰,朕当掩衅录勋,与之昭雪。」贞元元年,寻卒于位,时年四十,赠司徒。
刘怦,幽州昌平人也。父贡,尝为广边大斗军使。怦即朱滔姑之子,积军功为雄武军使,广屯田,节用,以办理称。稍迁涿州刺史。居数年,朱滔将兵讨田承嗣,奏署怦领留府事,以宽缓得众心。时李宝臣为田承嗣间说,与之通谋。承嗣又以沧州与宝臣,乃以兵劫朱滔于瓦桥关,滔脱身走,乘胜欲袭取幽州。怦设方略镇抚,宝臣不敢进,以功加御史中丞。
宝臣死,子惟岳拒朝命,德宗令滔与张孝忠同力讨之。及惟岳平,滔怨朝廷违约不与深州,含怒不已。会王武俊亦怨割地深、赵,相谋叛,欲救田悦。怦时知幽州留后事,遣人赍书谓滔曰:「司徒位崇太尉,尊居宰相,恩宠冠籓臣之右,荣遇极矣!今昌平故里,朝廷改为尉卿、司徒里,此亦大夫不朽之名也。但以忠顺自持,则事无不济。窃思近日,务大乐战,不顾成败,而家灭身屠者,安、史是也。暴乱易亡,今复何有?怦忝密亲,世荷恩遇,默而无告,是负重知。惟司徒图之,无贻后悔也!」滔虽不用其言,亦嘉其尽言,卒无疑贰。凡出征伐,必以怦总留后事。及僭称大冀王,伪署怦为右仆射、范阳留守。及泚据京邑,召滔南河,至贝州,挫败而还,兵甲尽丧。怦闻滔将至,悉蒐范阳兵甲,夹道排列二十余里,以迎滔归于府第,人皆嘉怦忠义。

贞元元年(785年),滔卒,三军推怦权抚军府事。怦为众所服,卒有其地。朝廷因授怦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居位三月,以贞元元年九月卒,年五十九,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赐布帛有差。子济继为幽州节度使。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852-912)
汉族,唐朝宋州砀(音当)山(今安徽砀山)人,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砀山午沟里。最初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降唐,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在称帝建立后梁时,又改名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在位时间:907-912年;谥号:神武元盛孝皇帝。庙号太祖;安葬地:河南伊阙县。   朱温幼时,随母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后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882)正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温叛变,降于唐河中节度使(今山西永济西)王重荣,僖宗任命朱温为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次年,改宣武军节度使(今河南开封),加东北面都招讨使。四年,全忠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以后十余年间,同年,宰相崔胤召全忠入关,杀死劫迁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昭宗还长安后,全忠尽诛宦官,废神策军,从此昭宗为全忠全权控制,成为傀儡。天佑元年(904)﹐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随即遣人杀之,立其子(哀帝)。后又贬杀宰相独孤损等朝官三十余人。   四年(907年)﹐朱全忠废李代唐称帝,改名晃,是为后梁太祖。都开封(后曾一度迁都洛阳),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也由此掀开了五代十国的篇章。公元908年朱温统治时期后梁疆域图  朱温在称帝前,对农业生产就比较重视,曾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洛阳地区的生产。开平二年(908),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三年,他与据有太原的沙陀贵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逐渐丧失军事上的优势。他生性残暴,滥行诛戮。晚年,因皇位继承人未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干化二年(912),为次子朱友珪所杀。
后梁太祖朱温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这应该肯定。但朱温的滥杀无辜,荒淫无耻也是历史上极为突出的,为历代人所不齿。称帝后,对外作战时,朱温也实施了一套安邦定国的措施,以期江山永固。他转变了只重军事的做法,认识到民众和土地对稳固政权的重要性。因此,他尽最大努力去恢复生产,奖励农耕,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宽容政策,中原的经济得到一些恢复。同时,为保证地方行政的顺利,朱温又下令给各地将领,不论其军阶多高,部队多少,在行政事务方面一律居地方官之下,听从地方官吏管束、安排。


宋朝医学家朱肱:
宋医学家, 字翼中,自号无求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出生儒门世家.元佑三年进士.官奉议郎直秘阁,人称"朱奉议".因进谏被黜,隐居杭州大隐坊,又称"大隐先生",自号无求子.隐居时著书酿酒,作《北山酒经》.潜心医学,精研伤寒,费时近二十年(1089--1108)撰《伤寒百问》三卷.类聚伤寒条文,设问答百题.政和元年(1111)增补至二十卷.更名《南阳活人书》.时大兴医学,求深于医道者,遂起用朱氏为医学博士.尝谓治伤寒先须识经络,还须识脉辨证,不唯精通医理,且临床多验.

朱敦儒:(1081-1159)
南宋词人.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绍兴三年(1133)以荐补右迪功郎,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弁:(1085-1144)
字少章,江西婺源人。南宋文学家.朱熹族叔祖. 他被誉为第二个苏武。朱弁(1085-1144)南宋文学家。建炎二年(1128)以诸生补修武郎,藉右武大夫、吉州团练使。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随王伦赴金.不屈于金人诱胁,被拘留16年.饱受磨难.守节不屈.至绍兴十三年(1143)方南归。为文援据精博,曲尽事理。所作怀念故国之诗,深切婉转。诗文直追前代,著有《风月堂诗话》、《聘游集》、《曲洧旧闻》、《輶轩唱和集》等。

朱淑真:
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学者朱震:
到了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8年)又有荆门籍的朱震、朱巽两兄弟在书院读书成名,双双考中进士,也是南宋很有名的学者。朱震学识渊博,廉正守道,被称为读书人的楷模。他还对经学颇有研究,有“汉上先生”的雅号。绍兴年间(公元1131至1162年),朱震同一个名叫范冲的文官任太子的讲读官,公元1163年,太子正式继位,成为英明的皇帝(孝宗)。朱震的弟弟朱巽,也很有才学。当时人们把他兄弟二人称为“二朱”。《宋史》也有他们的传记。

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地理学家朱思本:(1273~1333)
元朝地理学家。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祖父以科举仕宋,故思本自幼熟读经史。后因“厌世溷浊”,入龙虎山为道士。大德年间至大都,初师事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留孙死后,助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管理江南道教。至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十年间,利用奉命代天子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的机会,周游南北,足迹遍及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父老,寻求故迹遗址,考察郡邑沿革,核实山河名称,验证《要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等古地图。历十年,著《舆地图》两卷。朱思本采用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先制成各地区分图,再合而为广长各七尺的大图。其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中国制图史上的杰出创造。明罗洪先据该图增补为《广舆图》,基本上保留了《舆地图》的面貌。至治元年(1321),朱思本主持江西玉隆万寿宫。后来又至大都助吴全节管理道教事务。他还善诗文,与文坛名流虞集、范梈、柳贯、袁桷、许有王等交往甚密。著有《贞一斋诗文稿》两卷。约死于元统、至元年间。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1281-1358)
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居丹溪旁,被尊为丹溪翁。幼年时随杭州名医罗知悌学医,得刘完素、张子和、李杲真传。他认为疾病之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致,主张滋阴降火。其治病灵效,冠绝一时,加之为人崇尚气节,布衣素食,清苦守节,当时四方学者,归之如云,名震江浙。
祖国医学中的“养阴论”,便是他最先提出并创建的。所以,医家普遍尊他为“阴派鼻祖”。他一生著书宏丰,主要著作有《丹溪心法》、《局方发挥》、《伤害辨疑》、《外科精要引论》、《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格致余论》、《素问纠略》、《运气易览》以及《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等。
早在朱丹溪之前,古代医家也曾多次论及阴阳。但他们只是认为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原因。至于一般情况下孰强孰弱,却一直没有定论。朱丹溪经过反复研究,明确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养生和治病均应以滋阴为主。为此,他专门写了篇《阳有余阴不足论》,向世人宣告:“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随后,论述了多种疾病的病机都是“阳有余,阴不足”所致,主张“滋阴降火”以治疗。
朱丹溪有句名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为此,他首先强调饮食的科学性。基于人们大都喜欢美味佳肴的特点,他劝告养生者“饮食尤当谨节”。他说:“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他认为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并举例说:“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朱丹溪还特为老年人写道:“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因此,宜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朱丹溪还创制了“延寿丹”、“还少丹”和“补天丸”之类的补药,专供老年人服用,以利于健脾温肾,益寿延年。
朱丹溪还十分重视固精,特地著作了《色欲箴》,提出了“远帏法”和“收心法”。
在《丹溪心法》中,朱丹溪还向人们推介了他研创的“倒仓术”。仓,是指人的肠胃;倒仓,就是倒去肠胃中的糟粕。朱丹溪认为:人遇到自己爱吃的食物,往往进食过量。而过量的食物很容易和体内的停痰淤搅混在一起,若长此下去,必然郁积成疾,威胁人的身体和寿命。所以,很有必要用“倒仓术”清除一番。实行“倒仓术”的方法是:取雄性黄牛肉10~20斤,用长流水将它煮烂,再用纱布滤去渣滓,将汁液倒入锅内;接着用温水熬汁,直至熬成琥珀色。熬成后,先喝一小杯,过一会再接着喝,断断续续一直喝它几十杯。喝后不久,即会出现呕吐,以适量多吐为佳。吐后,安安静静睡上一二日。其间,如果感到饥饿就喝点稀粥。3天后,则可喝点淡菜汤之类;再后来,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了。朱丹溪认为:这一方法可推陈出新,扶虚补损;人到中年以后,若用1-2次倒仓术,则对祛病延寿大有帮助。
朱丹溪还十分注意心理疗养。他在一则心理治疗的案例中曾写道:“一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她无所病,但向里床卧,此思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现代医学证明:过度思虑会导致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因此,自然会不思饮食。此外,它还会引起心惊、失眠等症。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治疗这些病,只有针对其具体心态,对症下药,将工夫用在调理心脾上。

朱德润(1294-1365)
元代画家。字泽民,号睢阳散人。著有《存复斋集》。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居昆山(今属江苏)。少年有成。诗学李白。书法宗王羲之,点画遒劲,格调清丽。山水画初师许道宁,后法郭熙,所作苍润秀逸,笔墨精致。《浑沦图》中向外飘曳的两条藤蔓,极尽线条圆润飘逸之美,令读者叹为观止。他的启蒙老师姚子敬曾劝他勿勤绘事:“艺成而下,足以掩德”。正巧高克恭在旁,就拿过他的画看,大惊,告姚曰:“是子画亦有成,先生勿止之。”赵孟頫荐之予元英宗硕德八剌。一次随英宗游猎,召他作画赋诗,他援笔而成《雪猎图》,并作《雪猎赋》,洋洋万余言,英宗奇之。官至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两年后英宗去世,他失去知遇,便回家闲居。“杜门屏处,讨论经箱,增益学业,不求闻达,垂三十年,声誉弥著。”当然,这三十年,也是他山水画创作的旺盛时期。   《秀野轩图》长卷,纸本,淡设色,纵28.3厘米,横210厘米。画后自题《秀野轩记》,文辞甚美,据文末题识知是他71岁晚年之作。“秀野轩”是他朋友周驰读书之所。图绘疏树平野,坡岸汀渚,后有山峦绵延起伏,烟云苍茫。虽然只画了一间屋宇,两人端坐晤谈,但在平野上有渔夫过桥,游人指划,洋溢着平淡真实的生活气息,而不是深山隐居。构图上略似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但林木稀疏,土坡及远山的披麻皴及点也疏落而随意,望去知是元人的笔墨。只是杂树枝叶的硬挺以及屋宇勾线的爽利,还依稀有郭熙的笔意。这与他存世的其他作品,如《林下鸣琴图》、《松溪钓艇图》中所绘“攒针松”、“鬼脸石”俨然郭熙风格似乎差别很大,但这也许正是朱德润不同寻常之处。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1300前后)
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燕山(今北京)人氏。他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以数学名家周游各地20多年,四方登门来学习的人很多。他的主要著作有《算学启蒙》三卷和《四元玉鉴》三卷。),“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算学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作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中国元代数学家,对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高次内插法都有深入研究,他著有《算学启蒙》(1299年)、《四元玉鉴》(1303年)各3卷,在后者中讨论了多达四元的高次联立方程组解法,联系在一起的多项式的表达和运算以及消去法,已接近近世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通晓高次招差法公式,比西方早四百年,中外数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朱世杰和他的名著《四元玉鉴》.
在元灭南宋以前,南北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学术上的交往几乎是断绝的。南方的数学家对北方的天元术毫无所知,而北方的数学家也很少受到南方的影响。朱世杰曾“周游四方”,莫若(古代数学家)序中有“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四方之来学者日众,先生遂发明《九章》之妙,以淑后图学,为书三卷……名曰《四元玉鉴》”,祖颐后序中亦有“汉卿名世杰,松庭其自号也。周流四方,复游广陵,踵门而学者云集”。经过长期的游学、讲学等活动,终于在1299年和1303年,在扬州,刊刻了他的两部数学杰作——《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杨辉书中的归除歌诀在朱世杰所著《算学启蒙》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罗士琳认为:“汉卿在宋元间,与秦道古(即秦九韶)、李仁卿可称鼎足而三。道古正负开方,汉卿天元如积皆足上下千古,汉卿又兼包众有,充类尽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清代数学家王鉴也说:“朱松庭先生兼秦、李之所长,成一家之著作”。朱世杰全面继承了并创造性地发扬了天元术、正负开方法等秦、李书中所载的数学成就之外,还囊括了杨辉书中的日用、商用、归除歌诀之类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算法,并作了新的发展。
由此看来,在朱世杰的工作中,不仅有高次方程的解法,天元术等为代表的北方数学的成就,也包括了杨辉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日用,商用算法以及各种歌诀等南方数学的成就,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遗产,而且又作了创作性的发展。朱世杰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宋元数学的代表,可以看作是古代筹算系统发展的顶峰。就连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乔治·萨顿说:朱世杰“是汉族的,他所生存的时代的,同时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说《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朱世杰以他自己的杰出著作,把中国古代数学推向更高的境界,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史册,增加了新的篇章,形成了宋代中国数学发展的最高峰。 http://www.maths-edu.net/shen/shiliao/mathman/zhu.htm

 

元代戏曲作家朱凯:
字士凯。生卒年、籍贯均不详。曾任江浙行省掾史,较长时间在杭州生活。自幼孑立不俗,与人寡合,后与钟嗣成相友善,曾为钟所作《录鬼簿》写序。序中盛赞该书"文以纪传,曲以吊古,使往者复生,来者力学"。他又与另一戏曲作家王晔交往,合作散曲《双渐小卿问答》,是元代散曲中独特的形式,人多称赏。他多制小曲,声振江淮、杭州。曾编《□平乐府》,又曾类集当时名公隐语,编为《包罗天地》,并著有《谜韵》 1集。这些著作都由钟嗣成作序。各书俱佚,今仅存杂剧2种。
《昊天塔孟良盗骨》写"杨家将"故事,宋、辽战争时,杨业在虎口交牙峪被围,撞李陵碑身亡,杨景(六郎)与孟良去辽地昊天塔盗回杨业遗骨。第二、三折"孟良盗骨"是本剧精彩部分,刻画了孟良见义勇为、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和"烧天火把"似的个性。第四折写杨景在五台山见杨朗(五郎),由兄弟见面不相识引出误会、盘问等情节,虽有戏剧性,但较勉强。本剧故事在后世甚为流传,不少剧种改编上演,至今不衰。《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写曹操从华容道逃脱后,周瑜乘诸葛亮、关羽、张飞追赶曹兵之际,邀刘备至黄鹤楼赴宴,欲加谋害。但诸葛亮预先周密安排,命姜维扮作渔人,计赚周瑜,使刘备醉后逃出。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本剧以及高文秀《襄阳会》所写故事,大体上与元代至治刊本《三国志平话》的有关部分相同,表明三国故事在元代很流行。

元明之际学士明代大臣朱升:
在明朝开国诸臣当中,朱升算得上是名气较大的一位。他的出名,主要是因为一个三句九字的《时务策》。
朱升,字允升,休宁(今属安徽)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今安徽贵池)学正,讲授有法。元末战乱之中,他弃官归乡,隐居于石门。这期间虽然屡因躲避兵乱,颠沛流离,却始终不肯有一日废
学,是地方上著名的老儒。
元至正十七年,即宋小明王龙凤三年(1357),朱元璋命部将邓愈合军胡大海,一起攻取徽州,并改名为兴安府。邓愈得知朱升的大名,便把他推荐给朱元璋。《明史》史记道: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这便是朱升所上著名的三句九字《时务策》。虽然只是三句九字,却切中时势要的。当时正值元末群雄纷争之际,而群雄之中,大多数都只知杀人抢掠,占地称王,既无远谋近算,也无成就大业之志。朱升看到朱元璋不同于群雄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个关键决策。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曾经评论这三句话说:这是“第一巩固后方,第二发展生产,第三缩小目标,长远打算,对朱元璋后来事业极有影响。”这三句话九个字,成为名传千古的著名战略决策。
毛泽东同志当年也非常赞许朱升的这三句话,他在处理七十年代中国对内对外政策时,曾经援引了这个典故,并将其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
明朝开国皇帝。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朱元璋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庙号明太祖。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6年。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时间: 1368年—1398年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明朝开国将领朱亮祖:
据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后,派兵水陆两路攻下广州,领兵将领叫朱亮祖,因与皇帝同姓,加上开国有功,被朱元璋封为永嘉候,镇守广州。说起这个朱亮祖很有意思,他是安徽六安人,在元朝末年,各地反元运动风起云涌,他先是组织地方义兵自保,后接受元朝皇帝授予的元帅之职,与反元力量对抗,在朱元章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被擒获,朱元章看重他英勇善战的才能,劝降后给予重用,跟朱元璋进兵江西南昌、九江等地,参加了翻阳湖大战,接着又转战湖北、浙江、福建等地,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嘉奖,先后出征过四川和北方,立下了很多战功,在朱元章征服岭南时,朱亮祖派任命为廖永忠的副手,一路上过关斩将,直入广州。廖永忠不久被朱元章召回北方,朱亮祖就成了朱元章派驻岭南的最高将领。 朱亮祖是一个非常迷信风水的人,他联想广州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南越和南汉两个地方朝庭,认为广州可能是一块圣灵宝地,有帝王之资,修建了镇海楼,他的名字也因此楼而被更多的人所知道。但是朱亮祖是一位行伍出身的人,没读什么书,做事常常自以为是,恃功自傲,有时显得非常的骄横,所以他虽然位至封侯,权势倾于岭南,最后却被一个小小的番禺知县斗得身败名裂。知县收集到朱亮祖很多的违法事实,写了一封给皇帝朱元璋的奏章,派人送往南京,直接呈送给朱元璋。这个时候,朱亮祖也觉察到自己与知县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估计知县会告状,所以,先下手为强,也写了一封奏章给朱元璋,述说知县毁谤傲慢,无礼滋事。没想到的是,知县的奏章还在路上,朱亮祖的奏章已到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一看朱亮祖告知县的事,感到非常生气,认为一个小小知县竟敢对朝中重臣如此无礼,应该严查,于是派了一位专使到广州治道同的死罪。不巧的是,这位专使刚走,朱元璋又收到了知县的奏章,朱元璋读后,认为敢于直陈朝中命官的劣迹,造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这个人一定是骨鲠刚直,秉公办事的人,现在正是建设国家的时候,这样敢于碰硬的精神正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精神,于是再派了一位专使到广州,赦免知县。遗憾的是,两个专使虽然同时到达广州,但当后一个专使到达时,前一个专使已经将知县斩首了。知县死后,第二年朱元璋召朱亮祖到南京,将他用乱鞭打死。知县的事迹也就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朱允炆:(公元1377~?)
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惠帝,建文皇帝

朱 棣:(公元1360~1424年),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宗,明成祖,永乐大帝 朱元璋第四子。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曾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

朱高炽:(公元1377~1425年),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洪熙皇帝

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宣德皇帝

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正统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 景泰帝或景帝(1428年-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明代宗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母亲是贤妃吴氏,明英宗(正统帝)即位后封他为郕王。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后,郕王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明代宗即位后,任忠臣于谦为兵部尚书,支持于谦反对南迁,粉碎了瓦剌的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明代宗善于重用正统朝时被迫害的忠臣,力挽狂澜于倾倒,并对明朝的经济恢复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朱见深:(明朝正统十二年~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47~1487年),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成化皇帝。

朱祐樘:(明朝成化六年~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470~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弘治皇帝

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

朱厚璁:(公元1507~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

朱载垕:(公元?~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隆庆皇帝

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
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年号万历。
明神宗,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岁以前,是裕王子与隆庆朝皇太子时期。从10岁开始登基到58岁驾崩,48年的皇帝生涯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0岁到20岁,小皇帝时期,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以后,亲政时期,他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虽然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就是明证。
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陵寝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63年),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历时六年,耗银800万两。1956年-1957年期间,中国大陆的考古工作者对定陵的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茸地上古建筑,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朱常洛:(公元1582年-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长子,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十一日生,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立为皇太子,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皇帝位。九月一日逝于乾清宫,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享年39岁。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九月四日葬庆陵。熹宗即位后,改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
光宗朱常洛在位29天,是明代享国最短的一个皇帝。他一生经理坎坷。首先,神宗皇帝不喜欢他,不愿立他为太子。其次,不重视他的入学问题,朱常洛13岁才入学。再次,郑贵妃不择手段的谋害。明朝后期三大疑案中的“挺击案”、“红丸案”即发生在这一时期。
皇后,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停尸宫中两年后在天寿山泰陵园后长岭之前建坟葬之。熹宗即位,尊谥“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
皇后王氏,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熹宗即位,尊谥“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附葬庆陵。
皇后刘氏,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光宗即位后,尊谥“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朱由校:(公元1604~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天启皇帝

朱由检:(公元1605~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

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南明永历皇帝

朱 聿:(公元?~1646年),南明嗣唐王绍武皇帝

朱以海:(公元1618~1663年),南明监国鲁王

朱聿镌:(公元1602~1646年),俗称小潞王,字中和,号敬一主人、敬一道人

朱常淓:(公元1607~1646年),明潞王,万历皇帝之侄

朱由崧:(公元1607~1646年),明福王,南明弘光皇帝

明代剧作家朱权: (1378—1448)
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善古琴。字癯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年十五,封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称宁王。朱棣迫其结伙,恃“靖难”之变有功,颇骄恣。年二十五,改封南昌。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之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隐逸学道,托志冲举。生平好宏装风流,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之。著作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并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道教专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其生平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教思想。卒谥献,又称宁献王。
朱权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朱元璋为防御蒙古,将朱权分封为河北会州(今热河平泉县南),称宁王,与燕王朱棣等王子节制沿边兵马。洪武三十一年(1983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进军南京,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前,曾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经过四年战争,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了政权,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棣即位后,非但只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还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朱权遭此巨创深痛,即求清静和韬晦,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多与文人学士往来,自号臞仙,又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朱权晚年信奉道教,耽乐清虚,悉心茶道,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了一卷对中国茶文化颇具贡献的《茶谱》。
明代宁献王朱权所制“中和”琴,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飞瀑连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古琴飞瀑连珠为明代四王琴之首(明代四王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应为:宁、衡、益、潞,传世宁王琴海内仅此一张,为宁王琴孤品),为明宁献王朱权亲制,到现在已有500多年。制琴人“云庵道人”便是明宁献王朱权的别号,此人多才多艺,是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琴学大师。他除完成了许多戏曲、历史论著之外,还广集古代琴曲,加以解说,著成《神奇秘谱》和《太和正音谱》。他还精心制琴,并流传后世。
明正统七年(1442),朱权在(今南昌市石埠乡)自建生坟,屡往游览。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前有南极殿,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有醉仙亭和一对6.9米高的八棱形华表,上刻道家符篆。宫后墓室隐于山中。墓室系采用青砖砌成卷拱结构,全长31.7米,宽21.45米,高4.5米,分前室、次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前室用自来石顶住,二门无自来石。中室之后,有券门通后室。后墙正中有一壁龛,两旁用红石作八棱柱,柱下有础,础上有正心坊,坊上有斗拱,以支持出檐。由于朱权晚年学道,道冠道袍入殓,口含一枚金钱,体压大小金钱二行,每行六枚。其他随葬品,有金、银、铜、锡、玉、瓷等器物,有些珍品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余者藏江西省博物馆内。
宁献王朱权,号涵虚子,一个相当出色的戏剧家,杰出的戏剧评论家。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八大山人朱统筌的九世祖。下面是赵晓红写的《明初皇室戏曲家朱有燉》对朱权介绍的摘录(部分改写)。朱权“从小在宫中长大”,禀赋特异,被称为“大明奇士”。 少年时就显露王霸才华,“受到朱元璋特殊的青睐,封藩在边地要塞大宁”,“曾被边塞将士们描述为‘文庙善战,宁王善谋’”——这里的文庙应该是指明成祖朱棣,宁王就是朱权了——得到“智掠渊宏”的赞誉。“ 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朱权被挟从燕军,并“时时为燕王草檄”, 为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汉马功劳,被史学家评论为“无宁安得有燕”。 朱棣也曾许诺事成与其中分天下,可是朱棣称帝后,朱权不只未得“半壁江山”,连请封苏州、杭州两个封地也没有要到,最后只能就封南昌,并且朱棣对他是“凡察藩王动静诸事皆命信”, 严密监视。永乐元年(1403),有人向成祖密告朱权有“巫蛊诽谤事”,幸后来“密探无验,得已”。经过此番惊吓,朱权从此大彻大悟,“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应该说,朱权是皇室斗争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但在戏曲创作和研究中,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留下了《太和正音谱》这一戏曲理论著作,另外,他还创作了十二种杂剧作品,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赵晓红对他的介绍还是比较生动详细的,其实朱棣对朱权这样才华横溢,功劳大,能力高的兄弟猜忌防范是可以理解的,三国时曹丕对曹值尚且如此,朱棣又怎么可能例外呢?朱权著《太和正音谱》是极为重要的戏曲文献,著录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际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种。并对这些杂剧作家和作品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评价和分析行者收集整理的名著介绍中对《太和正音谱》介绍的很详细“《太和正音谱》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 2卷。内容可分为戏曲理论和史料、北杂剧的曲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式”、“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七个标目,涉及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杂剧题材分类、古剧角色源流和对元代至明初戏曲作家的评价等,并有杂剧作品。在戏曲声乐理论方面,有关于歌唱方法、宫调性质的论述、歌曲源流以及历代歌唱家的片断史料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特别是曲谱部分,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从上面介绍的事实来看,朱权作为一个出色的戏剧家和戏剧评论家是当之无愧的。


剧作家、周宪王朱有燉 :(1379~1439)
号诚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他被称为明代戏曲巨擘,近代曲学大师吴梅赞誉朱有燉“气魄才力,亦不亚于关汉卿矣”。 郑振铎称他为“伟大的作家”。他是明代杂剧创作中最多产的作家,是明代杂剧创作中承先启后的枢纽,被视为明一代的冠冕。引用赵晓红写的《明初皇室戏曲家朱有燉》(稍有改写),对他介绍一下。从小朱有燉就显示了超群的能力,过人的才华,十岁刚过的时候,他父亲因罪被贬离封地,按照朱元璋的命令,朱有燉管理周王府的国政大事,在三年的时间里他管理的井井有条,因此明太祖对他欣赏备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也就是朱有燉才十三岁的时候,就册立他为周世子。 这种殊荣是其他世子所望尘莫及的,就连后来做了皇帝的堂兄高炽,虽然比他大一岁,但被册立为燕世子比朱有燉还迟了四年。)由于朱有燉的禀赋卓异,能力超群,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把朱有燉和秦、晋、燕三世子一同接到宫中(南京),亲自教导和训练他们治国用兵的本领。为了培养锻炼朱有燉,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十八、二十九年间先后两次派他出塞击虏。据《明史》卷三记载:“洪武二十九年春二月,燕王棣率师巡大宁,周世子有燉帅师巡北平关隘”,说明朱有燉曾于洪武二十九年春二月出塞北平关隘。据《明实录》记载:
  洪武二十九年春二月已丑朔,辛亥,宁王权言:‘近者骑兵巡塞,见有脱辐遗于道上,意胡兵往来,恐有寇边之患。’上曰:‘胡人多奸,示弱于人,此必设伏以诱我军,若出军追逐,恐堕其计。于是敕今上选精卒壮马抵大宁,全军沿河南觇视胡兵所在,随宜掩击,仍敕周王橚令世子有燉率河南都司精锐,往北平塞口巡逻。’这说明洪武二十九春朱有燉是第二次出塞北巡。根据明史,他第一出塞是洪武二十八年春,朱有燉的父亲周定王朱橚和伯父晋王朱棡分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周定王朱橚率总兵官周兴出辽东关塞, 朱有燉也参加了此次出塞。
  明人郑晓《今言》记载:“(洪武)廿一年,脱古思帖木耳为其下也速迭所弑,诸酋立坤帖木耳为可汗,而猛哥帖木儿为瓦剌王,是时虏数侵边,魏国公达、宋国公胜、凉国公玉、颖国公友德、西平侯英、成祖、晋王、周世子相继讨虏,虏亦扰我塞下,建文二年,虏中衰乱,其大酋脱列干等乃款塞。三年,坤帖木儿亦遣人款北平”。塞上患虏始于洪武二十一年,而诸王勋臣相继讨虏出塞者,为数众多。但这些人中,最年青和最得志的一个人,是当时尚为世子的朱有燉,他不仅出巡了北方边塞,而且还率领精锐部队独当一面。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青年王子,竟能担当如此重任,也真可说得上是叱吒风云,少年英武了。
  祖父朱元璋早于他人封朱有燉为世子,又接到宫中读书;父亲朱橚为他专辟学堂、延请名师;祖父和父亲安排他从军边塞,如此种种,都表明祖父和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在政治、军事上大有作为。
  “靖难”之役。朱棣从亲侄儿的手中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而朱有燉之父朱橚也被卷入“靖难”这场政治斗争中。《明史》卷一一六记:“建文初,以橚燕王母弟,颇疑惮之” 朱橚因为有和朱棣勾结的嫌疑,而且事实上应该也确实是勾结了,被建文帝下令囚禁起来;朱有燉此期间,四处奔走游说,托人开释父罪。最后和父亲一起被流放到云南。朱棣夺得天下后,特意制作“纯孝歌”褒奖他:“朕闻至孝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匹夫匹妇一念诚切,金石可贯,豚鱼可孚,载之方策,倍不诬也。矧于死生之际,所处尤甚。古今孝子欲代父死者几何人哉?建文用谗者,诬构尔父,逮尔父子至京,备极苦辱。朱有燉不忍父之无辜,遂自承伏言。父不知状,以死自期,略无怖色。建文由是窜尔云南,穷困万状,终无悔辞。兹非能处死生之际,庶几古人之至孝也。” 朱有燉成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族内部的权利争斗,骨肉相残;伴随着文臣武将和许多无辜者的人头落地。耳闻目睹这些宫廷斗争、鲜血淋淋的屠杀,他为之震动,深深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恐怖,不寒而栗,并产生惧怕和厌倦的情绪,痛定思痛,决定远离政治,开始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小,向他叔父宁献王朱权学习,潜心于戏剧和学术之中!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忧患得失,实在不必挂心,在这扰攘的世界里,虚诞的人生中,只有顺从天命,随缘而过,人才会得到快乐和幸福。散曲北调[山坡羊]八首,足以说明他以上的这种思想,现录其中两首如下:膏粱供奉,寰区知重,浮生自赏皆无用。德尊重,禄盈丰,浑如一枕黄粱梦,迷到老来才自懂。功也是空,名也是空。人活百岁疏狂一世,谢安携出东山妓。管弦催,洒盈杯,花前醉了重还醉。休使心机图甚的?花也笑你!人也笑你!最能代表他晚年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况的是他的《清江引·题隐居》:些儿名利争甚的,枉了著筋力。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靠蒲团坐观今古书,赓和新诗句。浓煎凤随茶,细割羊头肉,与江湖做些风月主。
  朱有燉为人仁厚、诚心向善,也颇值得称道。首先,他对自己的妻妾们爱惜有加,和正妃巩氏伉俪情深。他最喜爱的宫女夏云英去世,他在万分痛苦之际,亲自为其做墓志铭一篇。甚至对宫中的侍女们也非常关心,在他病重时,还上书朝廷请求在他身后下诏免掉夫死妻殉的这件人间惨事,并且让那些在他府中年少有父母的宫女们,回她们自己的家,被后人认为“英宗皇帝之除殉葬,概本于宪王有燉之奏也”。 足见朱有燉的宅心仁厚。朱有燉还关心下层劳动者疾苦的人间情怀。农民收麦子,遇阴雨连天,他就写[南曲柳摇金叹农夫],希望西风赶紧“先把满天云送”。朱有燉在戏曲史上的价值,主要在于他的剧本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语言朴素生动,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如探子报告等;他在体制上基本上打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本加一人主唱的成法,经常出现合唱、轮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二人对唱等形式,几乎把南曲中所有的唱法包括了。他的剧作曲词流畅,音律合谐,着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作杂剧有《牡丹品》、《八仙庆寿》、《小桃红》、《烟花梦》、《团园梦》、《豹 子和尚》等31种,总名《诚斋乐府》,被推为明代第一杂剧作家。另著有《诚斋牡丹百咏》 、《诚斋录》、《诚斋新录》等。他是最后一位北曲大家。在他之后,北曲作家虽不乏其人,象康海、王九思、徐渭等,但无人能象朱有燉这样,写下如此丰富多彩、艺术水平精湛的传世之作,也无人能象朱有燉这样如此执着地将北曲杂剧的创作与自己的生命相始终,也无人能象朱有燉这样再次将北曲杂剧发扬广大,使北曲杂剧的舞台生命得以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称朱有燉为最后一位北曲大家是当之无愧的。



朱载堉(1536-1610):
一位受世界瞩目的皇族文化巨人,明代大数学家,大音乐家,大物理学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天文历法学家。朱载育创作十二平均律震惊世界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又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朱载堉诞生在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城区的明郑恭王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载堉早年跟随何塘学习天文、算术。嘉庆19年,朱载堉5岁时,因皇族之间的权力纷争,其父朱厚烷被陷入狱。朱载堉亦受牵连,离开王府,另筑土屋独居19年,不问政治,避开尘世,一心钻研乐、律、数学和历学,后来其父冤情被昭雪,他七次上疏不愿继承王位,经皇帝批准,与儿子朱翊锡一起终身享受世子、世孙的俸禄。经过多年研究,朱载堉著书20余部,
  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位创立“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和音准的科学家,是我国伟大的音乐理论家、教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朱载堉敢于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和实验,呕心沥血,刻苦求真。他把多部算盘连接起来使用,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提出了“异径管说”,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朱载堉通过精密的计算与实验,创立了一种新律制“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程律、新法密律, “十二平均律”使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解决了几千年来前人一直未能解决的乐律难题。十二平均律一经出现,世界上有十分之八九的乐器发音和理论标准都是参照十二平均律的。比如说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就是依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发明的。17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根号2开12次方”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巴赫根据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如果把巴赫称为钢琴之父的话,朱载堉便可以称为钢琴之祖了。现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十二平均律仍被广泛应用。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是朱载堉对世界音乐理论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华人民族的骄傲。他还在我国历史上首创“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和舞图。他先后写出《瑟谱》、《乐律全书》、《律学新说》、《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等一系列音乐理论著作。其中《律学新说》是一部不朽的音乐著作,影响最大。但当在71岁时将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被朝廷束之高阁,未受到重视。朱载堉在天文、算学等方面也硕果累累。在天文学上,万历九年他完成了历学著作《律历融通》。之后,他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部新历《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他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和水银的比重,其精确度几乎与现在国际通用值相同。在算学上,他首次运用珠算进行开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朱载堉的理论是世界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在美术、哲学、文学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 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朱载堉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也是离不开十二平均律的。他用数学表达式,表述了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参数。400多年前,朱载堉就能把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24位有效数字。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有这样一个推算:现代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把这些数据按照朱载堉的方法再演算一遍,需要55年。55年,这是一个人的一生啊! 朱载堉不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数学家,还在天文历法、美术、舞蹈、哲学等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朱载堉的不少学术成果,在现代科技中还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中外学者惊叹他为“不可思异的异人”,尊崇为东方文化的“圣人”。朱载堉,是真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据说,载堉坟前先后立过三次碑。为什么呢?原来,据说载堉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是个精通医术的名医。曾为乡邻们治愈过噎食病(食道癌),许多人闻讯后千里迢迢来请医求药,可郑王已经去世。眼看治病无望,他们在坟上祭奠之后,就把载堉的墓碑敲了一小块,回去研成粉末,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真似灵丹妙药。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说是郑王碑显灵,病家都来载堉坟前寻药,就连过往的客商,也要捎一点回去,时间久了,你敲一块,他敲一块,墓碑岂有不碎之理?老百姓用传说来纪念一位王子,历三四百年而不衰,这除朱载堉而外,恐怕很难找到类同的例子。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学者的创造,把科学的智慧、艺术的魅力,解释成一种神奇的力量。旧时代的人对于自己喜爱、尊敬的人物,推到极致便为神为佛。朱载堉的丰碑矗立在人民的口头创作之中,这座丰碑在是朱载堉用自己的生命雕刻出来的。
  朱载堉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家、发明家。由于其一生布衣蔬食,礼贤下士,且高风让国,所以在怀庆府一带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爱戴,称他为“布衣王爷”、“郑贤王”。传统习惯如此顽固,对三分损益法无比虔诚,以致听到朱载堉新法密率的人几乎都认为此说荒谬绝伦。由清朝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虽然对明代乐律多有述说,但就是这样一部史籍,也未曾提及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乾隆皇帝该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暴君和昏君,但这个圣明的乾隆帝,在现代电视剧里领尽风骚,却把朱载堉的律学理论糟蹋得一无是处。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撰了《律吕正义后编》,共120卷。这本御制“后编”,条陈了朱载堉律学的“十大罪状”,以问答的形式将其斥为“臆说”。“(问曰)……明郑世子载堉,不宗黄钟九寸、不用三分损益、不拘隔八相生、不取围径皆同,何也?曰,此载堉之臆说也!”乾隆组织一帮文人,反驳朱载堉的主要理由,称之为十条“臆说”的理由,就是拿他的理论与古代相比,这样,古法自然没有与之相合者。在乾隆们看来,古人没有说过的当然不能说,古人没有做过的当然也不能做,创立新说,提倡新事,就是“臆说”,就是大逆不道。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也大多称载堉“文饰其词”。在《律吕正义后编》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影响下,19世纪的100年间极少有人敢说十二平均律的好处。即便是能够看出朱载堉十二平均律要义所在的乐律家,也仍然死守教条,认为它不如三分损益法好。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朱载堉音律理论受到冷落甚至遭到激烈反对的时候,实际上它又影响了清代几百年的乐律理论家,那些谩骂他最厉害的人,又恰恰是最受他影响的人。清康熙帝、乾隆帝前后编纂的《律吕正义》,“实系剽窃朱氏之唾余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对《乐律全书》的评价中,也说:“圣祖仁皇帝,备采其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专家戴念祖先生认为,至少在默森发现平均律前,朱载堉的研究成果已传到西方。从朱载堉完成十二平均律的1581年到默森完成同样发现的1636年,正是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兴盛期。1565年,耶稣会会士在中国澳门成立教会,训练传教士,研习中国书,从这个教会很快就发出一股书简的洪流,将中国文化的实质内容告知西方世界。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在澳门学习中文,此后,先后有葡萄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中不少人受到明朝的赏赐,当1600年利玛窦、庞迪我等人携带贡品谒见神宗皇帝时,神宗皇帝待以上宾之礼,允许他们在京师居住。在士大夫们向传教士们学习科技知识时,也不断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时正值朱载堉在1595年和1606年分别将其著作进呈朝廷时期,这样传教士们自然会得到相关信息。另外,金尼阁传教士曾于1613~1617年返回欧洲,在中国期间,他曾进入河南传教3个月,其后又不断往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而朱载堉居住的郑王封地怀庆府,正在金尼阁旅行传教的路上。明代修编《崇祯历书》,皇家天文机构曾先后聘请多个西方传教士参与编修,而当时参与编修的必须是通晓中西方数学和音乐的。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跨海越洋,走向西方。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传播到欧洲后,为欧洲学术界所惊叹。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则称:“平心而论,在过去的300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但是还没有得到传播的证据。第一个使平均律在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于中国。”比利时的马容说:“在管径大小这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王子载堉虽然没有解释他的原理,只把数字给了我们,我们不难推想而知,而且我们已照样制作了律管,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证明这学理的精确。”也许正因此,欧洲人称朱载堉为“神人”。在日本和东南亚,朱载堉则被称为“异人”。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僧人。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出家,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故又号八大山人。 朱元璋的十世孙,南昌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真名朱统筌,一般人误以为他叫朱耷。但实际上“朱耷”是八大山人在崇祯十三年为了应考秀才,避开皇族身份,由政府给的一个赐名,类似于考试代号。明朝规定皇室宗亲不能应试做官,后来政策放宽,但考试时仍旧不能用标志皇族的姓名,所以才有临考换名的现象。 朱元璋给他的众多儿子封王之时,分别颁赐了谱系字辈名录,给宁献王朱权这一支的谱系字辈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名字中的另一个字的偏旁则必须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序列轮回。八大山人是统字辈。 
朱耷一生字、号、别号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据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为避免满清的迫害出家当和尚,对满清的残暴统治痛恨入骨,有一度对清政府的态度缓和,可能是意图串联一些清政府官员,策反他们,进行反清复明的事业,但之后因为不明原因,很快疯掉,可能是怀疑意图暴露,故此装疯掩饰,所画动物如鱼鸟之类往往昂头白眼,倔强异常.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八大山人列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并用以太空星座命名,被国际美术界称为东方毕加索,他的画价值连城,拍卖时往往可以卖到几百万元的人民币

石涛(朱若极):
明末清初的绘画大宗师。原名朱若极,是靖江王朱守谦的第十一世孙.
据明史记载,洪武3年朱守谦和其它九个皇子受封,朱守谦得到的是「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20个字为谱系字辈名录. 石涛是若字辈.他父亲是亨字辈。石涛的父亲朱亨嘉,是第九代靖江王,清兵入关后的1645年,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想成为明朝最高领袖来反抗满清统治,结果满清没来打,自己家族的人反而来打他了,被打着服从唐王朱聿键旗号的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派兵攻打,兵败被抓,后来死于囚中。王府里的一个太监乘乱把朱若极救了出去,逃得性命。但当时满清对朱姓王族疯狂迫害,顺治三年下令:“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也就是要对明朝的皇族实行宗族灭绝政策。皇室宗亲的出路要么是投降被杀,要么就是反抗被杀,如果不想死掉,又不想穿上满清强制的胡服留辫子,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隐姓埋名,出家为僧。 所以朱若极1646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被迫当了和尚。为了逃避满清可能的捕杀,他不得不长年东躲西藏,来往于深山大川,讳言身世。心中愤懑忧苦,难以发泄,自称苦瓜和尚.后来对清政府态度有所缓和,似乎还和康熙见过面,说了一些拍马屁的画,但也有人认为他傲骨铮铮,从未低头,和康熙满清官吏等不过是虚与委蛇,所以没有给满清画过一副画。 从成就来说,石涛即朱若极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是一代大宗师。齐白石曾经写诗称颂他说:“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张大千则疯狂模仿石涛的画作,自称爱石涛、慕石涛、学石涛,他伪造了许多石涛的画,以至于真假难辩,鱼目混珠。石涛的画价值非常高,就算不是精品,一般性的作品或者临摹的作品都可以拍卖到几十万元人民币。

 

明清之际思想家朱之瑜:(1600-1682年)
字鲁屿,日本尊称为舜水先生,明县城城郊人。初从李契玄学,后寄籍松江,受业于朱永祜、张肯堂、吴钟峦等,精研六经,特通毛诗。弱冠后见国是非,绝意仕进。崇祯末两举征辟,均不就;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朱由崧两次诏征授职,亦不受。清兵占领浙江后,王翊于四明山结寨抗清,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援翊。顺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年),四次东渡日本借兵,以图恢复明室,均未成。途中辗转安南、交趾(均今越南)等地,历尽艰险。期间,南明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多次诏征授职,俱力辞不受。顺治八年八月十四日,王翊不屈而死,之瑜闻知后于八月十五日设祭,终身废中秋赏月。
顺治十六年,受郑成功、张煌言邀,返国抗清,败后复流亡日本。常面向故乡泣血,背朝北方切齿。1665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迎至水户讲学,德川光国欲为建新居,以"耻逆虏之末灭,痛祭祀之有阙,若丰屋而安居,非我志"4次力辞。1670年,日本初造学宫,绘画图纸,度量尺寸,亲临施工现场指导,事后撰《学宫图说》。又造古祭器簋、笾、豆、登等,率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详明礼节。1672年,德川光国设置彰考馆,由之瑜门生安积觉任主编,聘请之瑜指导编纂《大日本史》。1682年卒于日本,享年83岁,葬日本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依明朝仪式成坟,私谥文恭先生,德川光国辑《朱舜水文集》28卷,收之瑜在海外民撰文章和书札问答(国内今有中华书局版《朱舜水集》、华东师大版《朱氏舜水谈绮》行世)。留于日本遗物,今存水户彰考馆。为学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反对"专在理学研究";强调知识应从生活实践中求得;重视史学,认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则史近",与黄宗羲、顾炎武相似。其教育理论除一般儒者所谈"性"、"经世致用"外,具有爱国与睦邻相结合特点,强调国运兴衰与教育兴废相关,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为国家持久繁荣昌盛创造条件。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和后来明治维新有很大影响。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瑜长孙毓仁知祖父海外健在,浮海至日本长崎寻觅,未见归,康熙二十五年复至日本哭祭。
今余姚龙泉山南坡有朱舜水先生故里碑亭。1982年5月,为纪念朱之瑜逝世300周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朱舜水纪念会于龙泉山西坡建朱舜水先生纪念碑,沙孟海书,碑北建舜水亭,周而复题额。

清朝书画家朱耷:(1626-1705)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水墨写意画大师。

清朝学者朱柏庐: (1627~1698年 )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明诸生。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目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其所著《朱子治家格言》,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尤股炙人口。
朱柏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雍)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 )无余,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清代学者朱彝尊:(1629~1709)
清代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朱彝尊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与当时王士□南北齐名。他是清初一大词派的开创者,以他为代表的浙派(一称"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词坛并峙称雄。他经过 8年努力,于1678年辑成《词综》。此书选取唐、五代、宋、金、元词 660家,2250多首,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语,其中存录了不少优秀作品,至今还不失为中国词学方面的一种重要选本。
  朱彝尊认为词要"醇雅",不要多"硬语"、"新腔"(《水村琴趣序》)。奉姜夔、张炎为词坛正宗,他说:"词虽小技……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红盐词序》)这种论调在当时原是有为而发,所以他的词也有一些寄托兴亡之感的。朱氏又以为诗词有别,韩愈"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的话,只适用于诗,"至于词或不然,大都欢愉之辞,工者十九,而言愁苦者十一焉耳","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此学士大夫并存焉而不废也。"(《紫云词序》)这种观点,对浙派词人和朱彝尊本人的作品都起了不良的影响。
朱彝尊所作的词现存4种,共7卷,500多首。《江湖载酒集》3卷,《静志居琴趣》1卷,《茶烟阁体物集》2卷,《蕃锦集》 1卷,都已收入《曝书亭集》。风格清雅疏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为"疏中有密,独出冠时";并认为"《江湖载酒集》洒落有致,《茶烟阁体物集》组织甚工,《蕃锦集》运用成语,别具匠心,然皆无甚大过人处。惟《静志居琴趣》一卷,尽扫陈言,独出机杼……"。长调如〔金明池〕《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水调歌头〕《谒张子房祠》、〔金缕曲〕《初夏》等亦工,但比较地说,是以小令为长。如〔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近代况周颐推为一代"佳构"(《蕙风词话》卷五) ;〔卜算子〕"镇日帘栊一片垂,燕语人无语"。厉鹗表示"心折"(《论词绝句》之十)。但其词过分追求技巧,讲究声律,偏重词句琢磨,作品虽多,题材仍不免狭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病其"微少沉厚之意……托体未为大雅"。
  朱彝尊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

 

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又名杜溪,自幼聪颖过人, 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 20岁即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学派戴名世,结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不少作品,文稿现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文》等。50多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于京师。戴名世赞其“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一是“桐城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朱书与比他大一岁的戴名世偶然相遇于繁昌县江边,一番交谈,高山流水,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乡试,又与比他小14岁的方苞相识,二人情同手足。从此,三人你唱我和,开桐城文派一代新风,时人称之为“清初三才子”。朱书的文章,名重一时,有“脱称铅华始见真,萧疏淡宕杜溪文”之誉。朱书出身贫苦,即使身登龙门之后,依然粗衣布履,甘于清贫,为人率真,深得同辈敬重,被称之为“字绿之为人,天下无有出其侧”。朱书卒于1707年,享年54岁,葬于碎石鸡公咀,原墓毁于1958年,现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后,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号而遭劾下狱,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冤案”。此案牵连数百人,朱书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牵连入狱,后经上书房大臣李光地营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书也死后受累,其文集被禁。尽管如此,朱书所著《杜溪文集》、《游历记存》等仍传之后世。
二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为此,朱书亲撰对联“怀宁猛虎铜城不入潜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将安庆府六邑巧妙嵌入对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认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这种从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
三是参加了《佩文韵府》、《渊鉴类涵》等工具书的编纂。朱书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被康熙诏入武英殿,参加了当时著名的两部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佩文韵府》,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韵典,是研究古文时查找词语和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全书依韵分为106卷,收10252字,近50条词汇。“佩文”为康熙帝的书斋名之一,“韵府”有韵书之库含义,故命名曰《佩文韵府》。参加编书的共70余人,都是当时优中选优的宿儒,历时八年始成。《渊鉴类涵》是一部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它把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同一种事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便于查找。此书由张廷玉父亲张英任总裁,康熙在畅春园的书房有渊鉴斋,他便以此为书命名。这些书的编纂,虽非朱书一人之功,但参予的本身,就是对其才华最好的褒奖。

清代帝师朱轼:(1665-1737)
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帝师,皇帝的老师。帝,本文指的是清代为帝60年、创“乾嘉盛世”的乾隆皇帝,在这指的是乾隆皇帝的老师高安人朱轼。在高安,至今流传着和乾隆的故事。
朱轼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担任大臣,是三朝元老。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初入学,雍正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很严,边雍正也觉得过分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说,对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是说,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不教好他,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雍正见说得有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曾亲自到高安来问候朱轼,朱轼用四盘二碗宴请皇帝,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这种筵席,一直在高安流传下来,人们称为“朱公席”。朱轼崇尚节俭,以南瓜接待地方官为母贺寿,除暴安良的故事,同样脍炙人口,《南瓜记》演唱其事。
朱轼在高安可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显赫人物,他字若瞻,号可亭,公元1665年生于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他从小聪敏勤学,7岁时,有人指木匠锯板,叫他作“八股文”的“破题”,他应声答道:“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也。”破题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要为圣人立言,要提起下文,朱轼的破题从表面上看,讲的是锯板,送过去拉过来,使厚的木材变成薄板;从句里面的意思看,破题中活用了古人的话,也可理解为人情冷暖,随着地位情况的变化,深厚的友情也会变得淡薄,这就含有更多的哲理,为下文的展开铺了路,难怪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了。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就在30岁时,朱轼考中进士,担任潜江知县,有德政,以清廉审慎著名,后来又任陕西学政、浙江巡抚等地方长官。任浙江巡抚,上任伊始,便把“清吏治,正风俗”做为急务。他说:“查吏莫先于奖廉惩贪,厚俗莫要于云奢崇俭。”就是说,要考察官吏,没有比奖励廉洁惩办贪污更重要的;要使风俗淳厚,没有比禁止奢侈、崇尚更要紧的。他下令取消巡府衙门的额外摊派,精简巡府的出入仪仗队。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因为他自奉廉洁,以身作则,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号通国第一。特别是他治海水,更是功绩著显。
清代,海宁、上虞一带多是海患,海潮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在元代、明代筑提塘,提基尽是浮沙,多次崩塌。朱轼经过实地考查,反复研究,认为只有采用“水柜法”筑石堤,才能保持永久。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提别筑坦坡,高度大约为提身的一半,仍然用木柜为主干,外面砌巨石二三层,用来保护提脚,从此以后海担坚固,沿海的老百姓免除了水患。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任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雍正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这就是担任宰相的职责了。朱轼救济灾民,安定社稷,保卫巩固边疆,都作出了贡献,成为了一代名臣。

 

清代文学家朱筠:朱筠(1729-1781)
字美叔,号竹君,又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人。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进士,官翰林学士。书法一本六书,自然劲媚,作字兼篆体,有隋以前体。尤好金石文字,每喜以说文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见者辄不能句读。生平所过郡县名山水,凡足迹可及之地无不至,至则访摩厓旧刻,古刹残碑,不惮扪萝剔苏,每得唐以上物,辄狂呼宝从共往观之。欣赏笑乐之声,穿云度壑。已乃自书题名刻石。其文词简古,笔画苍劲,实足追踪古人。卒年五十三,著笥河集。《书林纪事》、《昭代尺牍小传》、《朱文正公集》

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1788-1858)
 清代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
博学多通,尤遂于《易》,精天算。曾综核汉、宋以来各家之易说,详论其短长。精研郑氏爻辰,古今占象征验,阴阳术数,又增订卦辞古韵等。易学著作颇丰,有《易郑氏爻辰文义》二卷、《易互卦扈言》一卷,《易章句异同》一卷、《易消息升降图》二卷、《易答记》四卷、《六十四卦经解》(又名)《周易汇通》八卷。
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著作甚多,刻板的只有《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朱红灯:(?—1899年)
原名朱逢明,山东泗水县柘沟镇宋家人。义和团最初领导人,主张“扶清灭洋”

近代实业家朱葆三:(1848—1926)
名佩珍,以字行,定海城关人。一说黄岩县城东门人,幼年随父朱祥麟(定海镇游击)定居定海东乡北蝉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赴上海协记五金店当学徒,勤勉好学,白天刻苦工作,晚上自学英语、珠算、商业尺牍等,深得店主器重。同治三年(1864)升任协记总账房,六年升任经理,几年内从商店盈利中分得“红利”。光绪四年(1878)自创慎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后兼任上海英商平和洋行买办。宣统二年(1910)与日商合资开办上海丝织公司,成为上海五金界“领袖”。陆续投资兴办金融、航运、公用、工矿等行业,成为清末上海著名实业家之一。先后独资或合资兴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法商东方航业公司、大连轮步公司、宁绍轮船公司、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华商水泥公司、广州自来水厂、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宁波和丰纱厂等企业30余家。辛亥革命后,沪军都督府成立,公推为财政总长,提出“毋苛捐,毋滥费,毋挠权”三条件,获同意后履任。时都督府财政困难,想提用原上海道台衙门在各钱庄存款,其时原道台已逃往租界,将存折交比利时领事保管,各钱庄不见道台印鉴和存折,皆不肯付款。最后由朱葆三出具收据,担保不累及钱庄才照付。故有“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之说。先后被推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商会会长、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定海旅沪同乡会会长等职。五四运动中,以上海总商会名义通电支持段祺瑞政府,受到舆论抨击,引咎辞去上述各会长职务。1912—1921年,曾先后运粮9批,计大米万余石救济定海灾民,还捐资兴办定海申义小学、定海公学,修缮定海南珍桥等。病逝后葬于定海县。后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专辟朱葆三路。

澳大利亚华裔政治家朱俊英:(1866—1923)
祖籍台山三合,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矿区。父亲朱百合是台山最早赴澳洲的“淘金客”之一,母亲是爱尔兰人。
朱俊英早年曾回家乡学习国文和粤语,返澳后在矿区任翻译,并加入自由党,走上从政之路。1909年当选塔斯马尼亚州议员,1912年连任。一年后当选联邦政府上议院议员,1917年、1922年两度连任,后被选为副议长,成为澳大利亚华人中唯一获得此殊荣者。他还担任过多个委员会主席职务,积极维护华人正当权益,反对种族歧视。他认为:“在澳洲的中国人,其言行、生活均与澳洲人无异,因而不应再受到歧视。”他还努力促进澳中两国经贸与友好,于1920年亲率商务代表团到中国考察。
朱俊英逝世时,澳大利亚联邦总理在唁电中赞誉他是“全澳大利亚最能干最忠诚的政治家”。朱俊英不仅是澳大利亚,而且也是海外华人参政的先行者之一。


分享按钮>>原焘
>>【沈氏名人】没有皇帝但有沈氏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