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园”寄啸山庄何园玉绣楼

    中华何氏网 2011年8月13日 扬州晚报


2011-08-13 10:43:00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

  在充斥着老市井生活气息的徐凝门街上,有一个门面看来并不显赫的园林。这座建于光绪九年的“晚清第一园”原名寄啸山庄,因为园主姓何,人们通俗称为何园。它的盛名,不仅在名树古木、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移步换景,还在两座糅合中西风格的建筑玉绣楼。

  玉绣楼位于何园西部。从南面楠木厅西巷向北,便可见一南一北呈直线排列、复道回廊相通的二层小楼。楼的主体为中国传统的串楼,四周以回廊围出宽大的院落。北面一栋曾是何家子孙的住所,现陈列何氏家族主要成员的生平史料,也是何家兴旺发达的历史画廊。每层楼都是六间。一楼过道铺着整齐的青砖,二楼为木地板。各门形状大小一样,均为双层,外是对开红漆木扇门,内是对开木平门。

  玉绣楼与中国传统住宅一进一院落结构的最大不同是,各房间上下整齐对称,南北通透,而且是三门一梯的独立户型。每个房间都采用日本拉门,设计成南北向的内外隔断。半圆形的拱券门窗,室内悬挂的旧式吊灯,墙上嵌入式的壁炉,房门上的装饰玻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欧式风情。从一楼拾级登上,二楼有小姐的书斋、琴房、卧室、梳洗化妆间及用餐间等。近看小姐卧室,海绵雕花衣橱与饰有小花的田园风格的白色矮柜相映成趣。西洋气息同样也弥漫在一家之长何芷舠的卧室中。后隔间设置阔大的梳妆台和小圆桌,置物架上摆放着洋酒,壁炉上的瓷砖也是西洋风格的花纹。陈列柜里的西式餐盘,照片上穿毛衣系皮带的何家公子,给玉绣楼增添了愈加浓郁的西洋风味。两楼之间被围成的四方庭院,种植着广玉兰和绣球。正如民俗中“庭有玉树,家道兴旺”所寓意的那样,何家后代不仅才俊辈出,而且浓缩着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中嬗变的历程。

  园主何芷舠的父亲何俊是道光翰林,仕途得意,可谓何家基业的开创者。其孙何声灏再次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殊荣。何芷舠之孙世桢、世枚兄弟,又双双成为美国密昔根大学博士,并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了持志大学,以民族自救的办学理念为中国培育了一批杰出人才。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倪征、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胡道静、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上影著名导演舒适皆出于此。其孙适斋与曾孙女怡如受国画大师黄宾虹提携,以笔墨丹青名扬全国。新中国的科学精英表姐弟院士王承书和何祚庥,更是谱写了何家新的传奇。韦明铧先生怀疑,“玉绣楼”可能是“毓秀楼”之讹。“毓秀”是孕育人才之意,唯此方能解释何家人才辈出之谜。
 

  我一边参观,一边对能汇集这么多西洋元素于玉绣楼的园主何芷舠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查资料得知,何芷舠生于安徽望江,二十岁步入仕途,历任盐法道、补任督粮道、主办军需局,后任洋务官员。在那个腐败无能的晚清时代,他空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失望之余,便在官运正旺的半百之年辞官,在扬州建造了这座可以“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名园。他虽怀归隐之心,却以开明的教育方法、包容的文化情怀,引领子孙完成了他未竞的事业。刘禹锡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可以再加上一句,“园不在大,有志则行。”从玉绣楼走出去的那些杰出子孙,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本文来源:扬州晚报)


分享按钮>>清末顺德首富何鸣石的宅邸——佛山鸣石花园(图)
>>海口“何家大院”:清光绪年间“海口首富”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