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瑞:从木匠到大匠

    中华何氏网 2012年4月22日 成都日报


2012年04月16日05:27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主持人语

  和齐白石相似,何夕瑞也是由木匠而至大学教授。他研制的“三圆琴”相较于传统的小提琴,富含浓浓的中国风度,被誉为“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中的大师”的克莱默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音色非常适合我。”盛中国把收藏的西洋名琴与三圆琴进行比较,给予三圆琴相当高的评价。

  本期嘉宾

  何夕瑞,1945年生于荣昌,“何氏三圆琴”发明人,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他初中未毕业即跟一乡下木匠学木工。现为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重庆首届艺术大师,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对话

  从天、地、人到木、音、弦

  命若琴弦发强音

  记者(以下简称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讲述两个瞎子,一老一小,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与你的命运近似,但你更坎坷……

  何夕瑞(以下简称何):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璐采访我时,就不相信我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木匠,她猜测父母对我有影响。我父亲何荣凯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国立音乐学院,后成为音乐教师。我12岁时,1957年,父母双双成了“右派”,发配仁义镇,全家10口立即陷入贫困,我只得辍学,扛起扁担成为“棒棒”,每天在仁义镇和荣昌县城之间奔波。挑60斤稻子进城,再挑100斤煤炭回来,来回100华里,每天挣8角钱。我是当地年龄最小且是最后一代“职业棒棒”。到了饥荒年,我们全家红头花色,无一个得浮肿病。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三弟有一双捉泥鳅黄鳝的神手,下田一次就可以捉一背篓。当地人说,“何大右派”的娃儿厉害,脑壳够用。

  记:你接触音乐就在那个时候?

  何: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生活逐渐稳定了,母亲教会我拉手风琴。但这并不能维生哪!母亲找到领导反映家庭困难,14岁,我到学校当杂工,月薪6元。1962年,我16岁,拜师学木匠,我肯钻,一年多就出师了。当地的犁头和水车生意被一个老木匠垄断,我找不到饭吃。我仔细研究了老木匠做的犁头和水车,发现关键是“千斤栓”,它与犁是平行四边形受力关系。而水车的关键是几十个“羊爪”,用旧了就有一个累积误差关系,要打坏“大雷公”。找到了问题,找我制作犁头和水车的农民就多了。那个老木匠气得吹胡子瞪眼。

  记:你制作第一把琴的过程还记得吗?

  何:20岁那年我被荣昌一家机械厂选中,搞模具制作。我会手风琴,三个月后就被调到宣传科。工厂要举办文艺演出,乐队缺少一把低音大胡,买不到。我想,可否照着二胡的样子制作大胡?我找来鼓皮、木料,在车间里捣鼓了几天,做出一把大胡。这把龙头大胡蒙上鼓皮后,因为气候潮湿,音色不亮,我拿到火边烘烤,同事笑称我是“烤鼓专家”。这把大胡是我制琴生涯的起点。

  1966年以后,文娱宣传显得尤其重要。当时在四川不容易买到小提琴,我开始鼓捣。我连提琴都没见过,看的是图片资料,依葫芦画瓢,四根弦用的是二胡弦。无知者无畏,我跑到川音请专家“指正”,一个教授接待了我,他试拉了几个曲子,说“还不错”。他转身拿来自己的小提琴,我一比较,脸就红了。教授鼓励我多看书、多听多看名家演奏,从音乐中掌握制琴技巧,“模仿不能制作出好琴!”教授的话令我茅塞顿开。当时觉得,凭我的悟性和对木头的熟悉,我一定会做出好琴。

  做中国韵味的提琴

  记:小提琴的制作木材是杉木,来自阿尔卑斯山麓的杉木被公认为制作小提琴的不二之选。你怎么做呢?

  何:我一边制琴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等,逐渐发现制作乐器的木材太关键了!木材的好坏与其生长的海拔、土壤酸碱度、气候、是否向阳等条件都有关。我把卖琴的收入都投入到寻找最好的杉木上了,几十年来我跑遍了国内的森林,从北纬20度到北纬45度,还到过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

  记:寻找良木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更是一种探险。

  何:对头!我独自在寂静的森林里跋涉,思考很多事。1983年我在西藏的原始森林中赶夜路时遇到了狼群。我身上仅有一把砍刀,怎么办?我突然想起身上的相机!我不断按动快门,闪光灯发出的光阻止了狼群的靠近,但它们决不放弃。闪光越来越弱,我拼命赶路,远远看到一间屋子透出电灯光,我大声呼救,牧民家里的狗猛吼起来,让狼放弃了追逐。此后,我前后购买了几十台照相机。1985年我到缅甸,在原始森林中我这个不速之客惊扰了一头大棕熊的睡眠,它窜出来,张牙舞爪。我在惊悚中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能乱跑。我木头一样立着,与熊对峙。几分钟后大棕熊晃动着庞大的身躯离开……这些经历是生命中难忘的插曲。

  记:每一把提琴使用的木材都是无法复制的,就像森林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你觉得中国最适合制作提琴的木材出在哪里?

  何:就在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沿线。一些地方具有与阿尔卑斯山麓十分接近的地缘和气候,那里的杉木具有绸缎一般的品质。提琴就是两块板:面板疏密适中,具有木实线;背板要有花纹,术语叫虎纹。其“弹性模量”极佳,我在中国找到了制作提琴最好的云杉。

  仅靠手艺不能达到至美

  记:你说“制作提琴不是手上功夫”,是什么意思?

  何:就是说,仅仅靠手艺不能使提琴达到至美。有很长时间,我走进了工艺的死胡同。我父亲有一天对我说,我不懂提琴,但我是学生物的,我觉得你应该从材料学思考材料与音质的关系。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回到材料学,我打开了眼界。提琴要上漆,漆是一些微生物的培养基。制琴木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也成了众多微生物的一个载体和繁衍场所,它们一代一代地新陈代谢,改变了木材结构,促使木材向利于琴弦振动的方向发展,增加很多谐振,产生更多泛音。我开始对不同材料做上千次试验,从结果看,新料与老料在音色上有明显区别。新料基频大,谐振少,老料基频适度,但谐振多,不难看出微生物的自然熟化、人工熟化与未熟化是有差异的。我写出“利用微生物部分降解木材在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论文,从而改变了“杨氏弹性模量”。

  我的执著和坚韧,终于在2007年得到了回报“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强烈丰富的中国色彩的小提琴,经受了世界声乐大师的严格检验,克莱默演奏完一曲后说:“非常好演奏,音色太美了。”翻译告诉他“这是中国的美女杨贵妃”,大师幽默地说:“真像维纳斯。”后来国家交响乐团也使用过“三圆琴”。

  续雷琴之音创“渝派古琴”

  记:你在2007年一次性向国家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小提琴。在你钻研制作小提琴的这几十年里,你也在研究中国古琴。

  何:无意中的一个消息,点燃了我研究古琴的愿望。1977年8月22日,美国两艘“旅行者”探测器携带了一张金唱片到外太空,唱片收录了世界级音乐家精心挑选的27首乐曲和55种地球语言,其中有中国古琴演奏大师管平湖演奏的名曲《流水》,时长7分37秒,是27首乐曲中最长的。这个新闻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中国古琴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认制琴最权威的是唐朝四川雷氏家族。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桐木那才是“国木”啊。我曾在一把小提琴上,使用过一半桐木、一半杉木构造,音色十分神奇。

  记:你历时近十年在“雷氏古琴”的基础上,终于制作并成功创立了“渝派古琴”。

  何:古琴的选材是川渝两地的结晶:江津或峨眉山的杉木、城口或巴中的土漆、秀山的桐油、荣昌的夏布。古琴集巴山蜀水精华,是典型的“川渝合作”。

  记:那神奇的“古琴增音桌”又是怎么出世的?

  何:古琴诞生3000年来,最大的遗憾是音量小,而麦克风使古琴音质产生变化。2003年我决心突破“瓶颈”,为古琴“增音”。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考证和思考,我将“增音”的用具锁定在琴桌上。我“增音”理念来自于小提琴原理,琴桌的外形要美观、典雅,要有中国古文化气息,因此我选择了明清琴桌造型。

  2010年10月,重庆市第三届工艺美术大赛上,我制作的“古琴增音桌”获得金奖。只要将古琴放在这张琴桌上,音量就能扩大三分之一,音色丝毫不变。“古琴增音桌”造型为圆角、双棱边、反马蹄、全镂空手工雕刻,内饰角拐子纹,材质上选择金丝楠,然后在桌面里层采用小提琴原理制作出发音板、音柱和音梁。如今“古琴增音桌”得到四川音乐学院专家教授的好评,并立项为2010年至2015年重点攻关项目。

  记:中国提琴制作水准如何?

  何:中国的提琴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八十,情况有点像人们说的“大路货”。手工制作提琴的名师国内仅有几十名。我非常感谢院领导以及系主任李开祥对我这个木匠的另眼相看,我会努力培养新人,提高提琴制作水平。

  采访手记

  2012年3月28日

  3月22日,我随四川省作协领导和作家采风团赴荣昌,拜访了被荣昌人尊称为“何大木匠”的何夕瑞。荣昌自古盛产夏布、陶器、折扇,被誉为荣昌“三宝”。如今由于何大木匠制作提琴声名鹊起,荣昌又有了第四宝“何氏提琴”。

  走到何大木匠的家门口,人们一阵惊呼。透过一个小花园,一栋红瓦白墙的洋楼峭拔其上。上下五层,共有上千平方米,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从外观到内饰,从窗子到梁柱、楼梯,俨然一座从西欧空运而来的大洋楼。建筑是严格按照声学原理设计的,每根栏杆的花纹都考虑过声音的传播,每块地板撬下来都能做把上好的小提琴。人在屋檐下说话,发出的回声伴随行走的步伐会发生变化。何夕瑞笑呵呵大步流星出来迎客。他身材魁梧,内力十足,看上去也就五十来岁,这只能拜艰苦岁月中永无休止的体力劳动之赐,以及他永不言败的性格。何夕瑞说,“房子不是给我自己修的,是给琴修的。”他的家,其实就是一个规划有序的乐器制作车间。

  何夕瑞说,房有56根罗马柱,60扇门,56根罗马柱标志着房子是他56岁时开始动工兴建,60扇门的意思是这房修了4年,一直到他60岁时才修好。

  2004年4月16日,何夕瑞被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起因也与他自己设计建造的这座房子有关。当时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参观了这座房子后说:“那是老何梦想的一个结晶,凭这座房子,他就有资格开建筑学讲座。”

  门前花园里,有几位世界小提琴制作大师的雕像,那也出自何大木匠之手。“我做提琴几十年了,有一天猛然觉得,我从未看见过先圣的尊荣。”何夕瑞口中的先圣就是小提琴制作的祖师爷阿玛蒂、瓜奈里和斯特拉底瓦利,演奏大师都以拥有他们制作的琴为荣。自然了,所有的制琴师都以他们为圭臬,就像中国木匠的祖师是鲁班。何夕瑞心中一直有着强烈的为先圣塑像的愿望。

  他阅读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综合各种资料,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雕像创作。经过反复琢磨修改,终于把三尊雕像塑好。何夕瑞拿着作品拍了照片去找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李开祥,当时就让李主任惊讶:“这正是我心中的瓜奈里、斯特拉底瓦利、阿玛蒂。”

  在众人眼中,何夕瑞是个鬼才,行事风格有点不可理喻,当地有关他的传奇有不少段子。何夕瑞说,做琴几十年,现在才把琴搞懂,触类旁通,也搞懂了中国的古琴奥秘,木、音、弦的关系,就蕴含在天、地、人的关系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还有很多事要做。

  有人说,近百年来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大学聘为教授,一是齐白石,一是何夕瑞。听着有点夸张,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是从“粗木作”开始与木头打交道的。白石力弱,逐渐从雕花细作发展为国画大师;何夕瑞五大三粗,直接从制作犁头、水车、打谷机的田野,冲到了西洋乐器皇后的身边。这就是命运,也是性格。所以说,性格即命运。


分享按钮>>【何氏求助】文昌鸡农何先生微博求"文昌鸡爱心团购"
>>严氏名人——严家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