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村落】文化名村——南高营村

    中华何氏网 2012年9月1日 光明网


 

2012-08-30 11:14:18 来源:光明网

 

作者:赵 懂

文化名村——南高营村

位于石家庄市市区东北角坐落着一个文化历史名村——南高营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打中山国夺取东垣邑后,派一高姓将军统兵驻守东大门,定名为“高家营”。起初仅是兵营,后来军属及居民逐渐增多,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日益繁荣昌盛。此地地势平坦,按照子午线经纬度建设,村落格局呈现棋盘形状,发展成为东垣邑的东关重镇。现今南高营村村址乃是高家营的南端。村里有陈、邢、郑、黄、杨、何等几个大姓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书画艺术璀璨、人才辈出、医学技术高超、文学创作欣欣向荣、戏曲创作种类繁多的红火场面。

书法绘画艺术,在南高营村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南高营自古文人墨客多,秀才多,现在知识分子多,且都能写擅画,代代相传,成为世家的不乏其人。历代留下了许多墨宝珍品。现在,虽然现代化的电脑打字已经普及,但南高营人仍迷恋传统书法。村民们以字美为荣,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五岁幼童,都在苦练书法。这一现象已成为南高营村的一大亮点。

书法家以及书法爱好者,都喜欢收集《字帖》做为练习书法的摹本。一般的碑帖,众家都有。现今南高营人尚存一套稀世珍品,即宋版《绛帖》乃明朝大书法家兼收藏家项子京所珍藏的原本。《绛帖》是北宋太宗赵灵,淳化五年甲午(公元994年)由驸马潘师旦奉旨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募临上石。其中包括:苍颉书、夏禹书、鲁司寇仲尼书、周太史史策书,秦李斯书及历代名人法帖。

墨迹,有嘉庆年间何梦璋(何梦莲之弟)手抄《道德经》五千言一本。为工笔小楷,字体流畅而工整、严谨而奔放、字字如珠丽、行行如线串、始终如一、完美无缺,堪称一绝。

幸存道光二十八年由邢文昭小楷书写的《邢氏家谱》,虽然不是以一个书法作品出现,但整个家谱28340个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笔法舒畅。

南高营向来以讲究礼仪、读书传家著称。就书法而言,解者不计其数,精者不乏其人。从古到今,村民们爱书法、学书法,达到痴迷状态,书法成家者不下几十人,甚至成就了何子丰、何善祥、何安良三个书法世家。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南高营村的书画艺术新秀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真可谓是:先辈书艺成遗风,争芳斗艳播文明。

杨金良、何书法、何冬舟、何志杰、李玉生、何彬杰、胡纪明、何文学、田新芳、田银喜、何文跃、姚 广、李 蕾、何彦欣、田云起、何云剑、何金哲、张立岭、邢德伦、田永清、李文欣、田云娜、邢 洁、何秀彩、王立华、赵立为、何洁敏、何国正、何毅然等都将在南高营的书法史抹上重重的一笔。

南高营的书画艺术过去是无比灿烂,而今更加辉煌,1987年群众自发组织了名为“南高营墨林书画社”并经常开展活动,切搓书艺。每年春节前为村民义务写春联。1989—1991年到省博物馆广场义务为市民书写春联。1990年在石家庄市第一文化宫举办“高营墨林书画展”,参赛者上至八旬老者下至四岁幼童,共86件作品,受到书法界的好评。1991年在本村举办了“望明月”书法展。参展作品140多幅。1989年利用学生放假期间举办了义务书法培训班,由何善祥、何安良、李英臣、杨金良、何世和、何玉柱任教,有65名儿童参加了学习。当时的市书协主席张松龄亲临现场做指导。在墨林书画社的带动下,高营的书法爱好者正攀登着书画艺术的高峰。

在原石家庄郊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评语:“金谈固,银白伏,玉石南高营”。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三个村最富有,谈固有钱,称金谈固;白伏富裕,称银白伏,而南高营最高贵,比作玉石。金银有价玉无价。说其高贵是因为他是有名的文化村,历史上曾出过三个御史。玉石和御史是谐音,是南高营的象征。

该村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除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外,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村村民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好传统。早在东汉时期,常山太守伏恭就在此“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由是北州多伏氏之学。”隋朝,正定出了一位“恒以教授为务”的教育家房晖远。到了唐代,科举取士成为定制后,正定已成为礼乐政教之乡。不仅创立官学,还有私办和官办私助的书院、家教、义学等教育场所星罗棋布。这种崇教尚学的风气对南高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代,南高营村曾培养出秀才406名,其中包括拔贡4名,贡生64名,监生66名,举人22名,进士7名。一名太仆寺卿杨时泰,三名监察御史苏天爵、杨恒南、何梦连,一名翰林院庶吉士何锡褆。

南高营村历史上曾出过不少名医。尤其是做为三大国粹的中医,在南高营更是出类拔萃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卫护着村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其妙手回春之术,惠及全市、全省、全国以及欧、亚、非三大洲,可谓杏林誉满天下。

主要有何瑞丰、何荣琪、 何树槐、何树勋四个影响较大的中医世家。

其中何瑞丰的祖父何印桂是前清秀才,因科举不中便弃儒学医。在高营首办“久安堂药铺“,坐店行医,一举成名。因此给次子取名为“成名”,字举臣。由于医术精湛,学有渊源,所以术有独至、手到病除,誉驰远迩。曾著有《十二经本草》、《行医论》、《行医格言》等医学专著,群奉为医家圭臬。

何瑞丰是经省有关部门考核批准的中医师。继承祖业,专攻易难杂症,对治疗肝炎、水臌、气臌创有绝招,治愈率很高。自治中成药多种,如:消臌丸、通滞药、去疟病、茵 栀饮、咳嗽丸等。医学著作有《中医诊断学》、《瑞丰医案集》、《防治肝炎经验介绍》,并多次在“河北省验方选编”中发表自创验方以仁术济世。

何树槐是中国中医学院教授,针灸研究所主任,其针灸医术在全国属于佼佼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曾多次应邀讲学。为叙利亚总统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病症。先后到过越南、缅甸、泰国、叙利亚、几内亚、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家,推广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针灸学。让这门传统医术走向世界 ,造福全人类。

南高营素以文化村著称,远近驰名。尤其是文学创作,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显赫一时的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业绩。

苏天爵(1294—1354年)字伯修,人称滋溪先生。元代文学家,祖居东古城东街。元文宗时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曾查处了多起当朝显贵们的亲信们贪脏枉法的案件。后为宰相所嫉被罢官。罢官后回归故里,在南高营村西北隅的高台上,是其祖上留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兴建房屋,亭台楼阁,种植花草树木,高台下由冶河溪水流过,鸟语花香,溪边垂钓,风景十分优美雅静。苏天爵在此隐居,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作: 《国朝名臣事略》50卷、《元文类》70卷、《诗稿》7卷、《滋溪文稿》30卷、《武宗实录》等。

何澄:《文集》、《何参议遗稿》一卷。

何梦莲:《东垣农歌》、《紫霞集》、《倚鞍集》、《记里鼓未定草》、《青云集》、《儒医圭臬》。

何诒霈:《四书酌注》、《易经酌注》、《书经酌注》、《诗经酌注》、《成周彻法演》4卷。

何玉茹:《爱看电影的女孩》、《太阳为谁升起来》。

南高营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各个方面,他们不仅在书法绘画、文学创作、医学医药等方面颇有成就,而且在文艺舞台上,戏曲之花更加争芳斗妍,优秀演员辈出,最出色的是京剧和昆曲,其次是河北梆子。

民国初年,京腔戏传入正定后,逐步被南高营人所认识,俗称“梆子二簧调儿”。农民们自发的跟戏班子学上几句,所谓“庄稼戏儿、两三句”,自唱自慰借以消除田间疲劳。京腔戏好听易懂,很受乡亲们喜爱,学唱的人越来越多。

近百年的发展,南高营京剧演唱水平不断提高,深受各级领导的关注,省广播电台多次来村采访录音,省市电视台也多次来村录像或被邀到电视演播厅录像,并反复在电视上播映。1992年省市新年联欢晚会上播出“智斗”一场。1994年初“通天路”新年联欢晚会上播出了京剧联唱。演出效果可与专业剧团媲美,高营人感到自豪。并且老少爱唱,人人开口,使京剧这门艺术,在南高营这片热土上迅速得到了普及。

高腔属于戏曲中的阳春白雪,而南高营人喜爱昆曲,而且还能演唱昆曲,足以证明南高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早在上个世纪初期,村民们就开始学唱学演。那时候,每年清明时节和秋后在何家家庙前的戏台上,演唱几天高腔戏,聘请北京著名昆曲老前辈韩世昌、白云生和主要艺人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白玉珍、魏庆林等人,多次来村献艺演出,并培训南高营村的高腔戏爱好者。后来,本村高腔戏爱好者自发组织高腔班不断进行演出,剧目有《林冲夜奔》、《醉打山门》、《昭君出塞》、《游园惊梦》、《洛神》、《断桥》、《单刀会》、《琴桃》、《棋盘会》等。乐器大多是大笛、唢呐、长笛、海笛、笙、筝等。常用的曲牌有《点绛唇》、《醉春风》、《宴桃源》、《鹊踏枝》、《油葫芦》、《石榴花》、《斗鹌鹑》、《上小楼》、《脱布衫》、《小梁州》、《快活三》、《混江龙》、《赏花时》、《要孩儿》等。

南高营高腔班的主要人员有何洛温、何维周、何筠亭、何子丰等几十人,特别是何玉柱(小名三儿)唱高腔简直入了迷。时时唱处处唱,干活时唱,休息时唱,人走到哪儿,高腔戏就唱到哪儿,因此,人送外号“高腔三。”吹笛的何二小,也是笛不离嘴,毫不厌倦。

当年,由于何玉柱的身传倡教,很快在南高营村掀起了学唱高腔的热潮。每年春节、庙会等重大活动都要演唱,甚至遇到农闲或阴天下雨,就自发地聚到一起唱上几段,过足戏瘾。解放后,随日转星移,岁月流逝,老艺人逐渐减少,青年人不喜欢拖沓冗长的老戏,使高腔这一传统剧种在南高营逐渐衰落下来,处于青黄不接的时代。现今健在的高腔老艺人已寥寥无几,仅有何耀章、何玉柱已组不成班子。但总算还有这些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南高营的戏曲艺术爱好者从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出发,重整旗鼓、走出低谷,让高腔这一古老剧目在南高营村重现新貌。

民国初年,村民戎士俊、何积善、郝连三人经常进城看河北梆子戏,之后,三人商量学唱河北梆子。并召集了董三常、金德荣、郝黑妮、戎贵生、董冬常、何荣秀、郝全福、戎 群、田喜保等人自发组织起南半天河北梆子戏班。村内一些比较富裕,思想开明、有知识有文化人给予了精神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梆子戏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过年过节,或遇到象结婚、庆贺之类的喜庆事,就应邀献技演唱。河北梆子戏班初始与车子会同为一体,车子会演员表演时唱的就是河北梆子。到40年代河北梆子戏班就能够登台演出。有时还应邀前往邻近几个村庄去演出。当时,南高营的河北梆子戏班在滹沱河南岸一带也很有名气。解放后再没有恢复活动。

总的来说,南高营是石家庄为数不多的有历史的村子中的一朵奇葩,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长足发展,南高营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内容丰富,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历史长河中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更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正定县志》、《南高营村史》(作家柳叶)、《定林寺碑记》、《陈氏家族题名石记》、《石家庄城市史》

(作者系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09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


分享按钮>>【何氏历史】石家庄南高营何氏家族史
>>娄氏骨病新疗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