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何万忠十年守护千年古祠-文昌村何氏宗祠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0月26日 千岛湖新闻网


 

(2012-10-25) 千岛湖新闻网 作者:见习记者 吕园苗
 

 

文昌镇有座千年古祠,巍然矗立在山脚下,她历经大劫小难,见证了文昌村的历史,记录着代代族人的故事。这就是文昌村何氏宗祠。

有一位八旬老人,每天自发清扫祠堂、检查安全情况,一有损坏及时修补,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何万忠,文昌村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

何氏宗祠始建于东晋,历经时代变迁,该祠几焚几建,现在看到的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十五年,自民国十五年修葺后直至去年才得以大修。1958年新安江水库形成,文昌村整个被淹没,而祠堂因高出水位7公分幸免于难。

2002年11月,一位萧山老板看中了祠堂,欲出资100万购买。村委召集村民开会,举手表决,巨资诱惑下,多数人赞成拆卖。

何万忠一听就急了,“老祖宗的东西都淹没了,就剩下这么个祠堂,怎么能拆了呀!”何万忠立马去找刚回乡探亲的妹夫程训坤。

程训坤是退休教师,知道祠堂是明清古建筑,是国家明令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村里不能草率决定,于是替何万忠给县里写了封信。何万忠又挨家挨户地跑,跟大伙儿说道理。当时70多位老人表示支持,还按了手印表示决心。

第二天一大早,何万忠拿着信和大伙的手印赶到县里,亲手把信交给了县领导。最终,县里明确指示保住何氏宗祠。

提起这段往事,老人依旧有些激动,眼中闪耀着欣喜与自豪。

祠堂终于保住了,但是面对着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的“老古懂”,他心里焦急万分。老人决定动员二十几位老人自掏腰包修缮。他把孩子给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还挨家挨户地“讨”,拼凑了七千多元钱。

由于文革期间牌匾均被毁,老人们重新做了大门匾额、7块直匾、4块横匾,6位老人抬着匾额,敲锣打鼓地抬到祠堂挂了上去。

宗祠的恢复工作具有极强的技巧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老人意识到自己力所不及。“我们向县里反映过,说咱们祠堂还不具备列入文保单位的条件,去年拨了一笔资金修理过,但是接下去还是没人管,我们几个老头子急啊!”

“我们那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我在祠堂念了一年半的书,就坐在这个位置。”说起往事,老人显得很兴奋,这里有着他最宝贵的记忆。

这两年何氏宗祠的名气大了些,慕名而来的人多了,何万忠隔三岔五的就要来祠堂查漏补破打扫。

孩子们都劝老人别操这心了,老伴总是和他吵架,说他把家里木头全拿去修祠堂了。

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他们一家人不容易啊,四兄弟看着祠堂十几年,现在就剩两个,老三去年回来的路上车祸过世了,老何八十多岁还坚持打理祠堂,让人敬佩。”

老人说:“我活一天就要管下去,祠堂是文化血脉,祖宗的遗产不能丢!”

 


分享按钮>>左氏宗祠主体工程竣工庆典仪式(图)
>>“何平九论”获中国新闻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