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故事】成都知府何宽大人治行推第一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2月3日 临海新闻网


 

作者:□李忠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12年11月29日 21:13:49

明朝嘉靖年间,初春的一天,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上,春耕春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忽然,庄严肃穆的府衙外,聚集起了无数的民众。他们许多人放下手头正在忙活着的活计,一大早从四里八乡赶过来,目的是要看一件案子的审理。这案子说起来,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案,而是极为寻常的民间纠纷。那么,这些民众为何对其如此关注呢?说来也许你会觉得不以为然,但是,这对当地民众来说,并非小事一桩。这到底是怎么一件事呢?原来,有两位农人的耕牛打架,造成一死一伤,双方争执不下,告到这里来了。要知道,耕牛对农家来说,那可是命根子啊!而耕牛打架造成死伤的事每年都有发生。这犟牛既不服从官府的刑罚处置,又不接受民众的思想教育,这“牛脾气”一发起来,也不管你什么场合,说打就打起来。这牛打架不光是牛们的事,其结果必然是人们的事。这种事情,官府处理起来也颇为挠头,既无妙计,也无良策。听说新来的成都知府何宽大人是由刑部郎中转任,善于断案,大伙纷纷赶来,一是要一睹何大人的风采,二是要看看何大人是如何审理此案的。
大堂内,当事人某甲、某乙跪于堂下。何大人让他们将详情一一道来,谁知两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吵嚷嚷,骂骂咧咧,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何大人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听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对他们说道:“你们且上前来。”何大人用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对他们轻轻说了四句话,顷刻,剑拔弩张对簿公堂的双方立马安静下来,片刻沉默后,两人一齐高声说道:“大人英明,我等诚心服从判断,并无异议。”随后双方握手言欢,磕头谢过何大人后,欢欢喜喜地走了。你道这何大人到底说了怎样的四句话,就让这红头面赤、挽手捋臂的双方心悦诚服、纷争顿息呢?原来,何大人说的是:“两牛相争,一死一伤,死的共着吃,活的共着耕。”静候公堂外的民众得知后皆佩服不已,齐夸何大人英明善断,纷纷说道:“我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参照这个方法来解决了。”这天府之国多少年遗留下来的一大难题,就被这何大人轻轻松松的几句话化解了。
说起这何宽何大人,还颇有些来历呢。何宽,字汝肃,号宜山,浙江临海城关人氏,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嘉靖二十九年(1550)36岁时考中进士,先是观政兵曹。“观政”,按现在的话说,是“见习”的意思,而“兵曹”,则是古代府、州一级管理兵事的官职。时值北方鞑靼民族入侵,铁骑直逼都城,朝廷震惊,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并无多少军事经验的何宽毅然请缨御敌。转年,授南京刑部湖广司主事。何宽“宅心平恕,听讼明慎,曲当情法”,即便是办案多年的老吏也不能及。何宽曾说:“朝廷制定法律,设置法吏,让我们来平息民众的纷争,如果我们办案有违于法,就是毁坏其职,便称不上忠了。”未几,升浙江司员外郎,后转广东司郎中。由于何宽见识广博,办事干练,处事公正,断案立决,手头竟无积案。不久发生的两件事,更使何宽名声大振:时有富室某某,杀人后用重金贿赂当道,竟得以逃避法办。宽何得知内幕后,严加追查,最终将其绳之以法。又有一幕员,依仗其亲属为大司寇,贪污不法,为非作歹,宽何不徇私情,照样秉公法办。
话还得说回到成都来。要说这成都嘛,说大不算大,说小,还真不小,当时辖下就有30多个县,多年来堆积案头的卷宗几可充栋。何宽到任后,除了其它公务,日夜阅卷,并且做到“剖决立尽”。很快,向来多事的成都竟无积案,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上司亦褒奖有加。不久,这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这事儿比耕牛打架要严重多了。
事情是这样的:与成都相邻的一个郡的库银突然被盗,这可是不得了的事,上头急了,滥捕乱逮,严刑拷打,并且累及成都,导致成都无辜被捕入狱者逾百人。何宽明知有冤,但苦无证据。说来也巧,不久盗贼竟然自己撞到枪口上来了。一日,有两人为遗金之事发生争执,告到何宽处。何宽见其银两数量巨大,而双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皆不像富家之人,心里便有了几分底。接着,细细打量两人,只见一人一脸横肉,一人獐头鼠目,关于银两的来历,两人既讲不清甲乙丙丁,也说不出子丑寅卯,何宽更加确定两人并非善辈。何宽并未立即发问,如炬的目光紧盯着两人,静默有一盅烟的工夫,依然一言不发,闹得两人不知何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更加慌乱不安起来。突然,何宽猛地一声断喝,声震屋宇:“大胆盗贼,竟敢盗窃库银,还不快快如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而两人却矢口抵赖,何宽不由虎眉倒竖,豹眼圆睁,大声喝道:“尔等祖上数辈非官非商,何来如此巨银,分明是分赃不均,引发争讼,如若还想狡辩,大刑侍候!”两旁衙役 “哦--”的一声,声如雷霆。到底是做贼心虚,两人吓得浑身乱颤,只得一五一十供出盗银经过,以及同伙十余人。至此,库银被盗案终于真相大白,无辜入狱的百余人尽数无罪释放,蜀人具感恩不已,皆呼何宽为“何青天”。
何宽在蜀五载,“杜嚣讼,惩豪右,逐贪墨,严干掫”,经巡抚和按察使考核,上疏推荐,吏部审定何宽治行海内第一,成为大明王朝西蜀地区政绩最为突出的官员,明世宗对其褒奖有加,于嘉靖四十一年(1580)擢湖广按察副使。任间着力整治屯田和盐务弊端。湖广为景恭王之国,其下人横行霸道,官吏多不敢治。宽独身按审,按律严惩,一时政令肃然。 后改任广西督学,晋河南参政,以治绩贤能,升湖广按察使。
由于何宽一贯政绩突出,“中外交章以异才荐,凡二十余疏”。未几,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久罹倭患,百姓苦不堪言。为抗倭守土,当地多招募外省兵员,但此举弊端甚多,除要提供食宿外,还要支付数量庞大的军饷,另外,这些客兵并不安分,时常寻衅闹事,难以约束。何宽入境后,立即挑选和组织当地精壮民众,进行严格训练,划分地域,落实职责,严加防守,并逐渐减少客兵,最后全部改用乡兵。如此一来,每年可减少饷银六万余两,减少丁米三分之一,既加强了防卫,又节省了费用,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当时,部议将此节余的饷银六万余两充当边饷。何宽上疏力陈福建穷困,此款必须留用,因而得免,造福了一方百姓。
何宽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胆略,在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中充分显示出来。时有贼称“欧老”的,为寇澎湖一带,占据岛屿,设伏水道,杀人劫货,烧船焚屋,百姓深受其害。何宽奉命按节漳(州)泉(州),除寇安民。何宽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趁贼不备,分乘小船,带领偏师潜入匪穴。贼人疑是神兵天降,四下惊散,溃不成军。官军桴鼓不闻,未损一兵一卒而一举捣毁贼窝,为当地百姓拔掉了一个为害多年的祸根。《明史》载何宽巡抚福建期间,所至廉察官僚,惩恶扬善,询民疾苦,海甸宴然。
隆庆年间,何宽晋大理寺卿,寻改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时长江防务废弛,特别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一带盗贼猖獗,震动朝廷。只因芜湖濒临长江,水岸线长,船匪出没无常,时而扮成船民,时而装成商贾,杀人劫货,焚船烧屋,为害一方。官府对其束手无策,朝廷也颇为头疼,撤换了几任负责江防的官员,仍无济于事。 何宽自知责任重大,未敢怠慢,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沿江各郡邑察访,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实地勘察,何宽发现芜湖竟然没有城墙,贼人上岸入户、下船离埠,极为方便。要想限制盗贼往来自如的活动,没有城墙肯定不行。于是何宽筹措材料,雇用工匠,动员民众,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芜湖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墙,为芜湖百姓添加了很大的安全系数。同时,何宽还增设水兵把总于荻港,增加水兵哨舟于各关隘,分布汛地,限定哨期,严查往来船只。这样水路陆路双管齐下,一时盗贼几近消声匿迹,渔船出入无阻,商船往来畅通,水上的治安大为好转。而城内民众的日常生活,也鸡犬不惊,安然无事。何宽同时还做到功罪必明,赏罚必信。为此,下属无不听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皆在所不辞。在一次抓捕行动中,属下舍生忘死,奋勇向前,曾一举捕获抢劫库银的盗贼60余人。不久,晋何宽为工部右侍郎。
时值淮河漫溢,漕运为之梗阻。何宽上书建议疏通草湾,筑高家堰、宝应等堤,终致淮河复归安流。接着,何宽又主持修葺乾清宫和京河桥,工程竣工之后,皇上赐给御膳、白金和锦锻,并晋南京刑部尚书。万历八年(1580),改任吏部尚书,期间何宽曾以内察之事与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意见不合,南京御史弹劾刑部某郎官违法之事时,株连何宽。事久真相大白后,何宽上书乞归,皇上极力挽留,无奈何宽去意已决,最终致仕回到临海老家。
何宽辞官归里后,依然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百姓的疾苦,凡是对家乡有益的事,总是不遗余力而为之。按现在的话说,叫“发挥余热”。比如,御史陈云奏减盐税,减免了税金三千七百金,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商人,皆受其惠,而此事奏疏的手稿,即出自何宽之手。极有可能,何宽还是此事的幕后推手呢。
万历十四年(1586)夏,73岁的何宽病逝于家乡。有史料记载,何宽“卒之日,无云而雷”。此说虽是一种牵强附会,但也是后人出于对何宽的敬仰和崇拜,将他的去世与罕见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从中也可以看出何宽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何宽去世后,朝廷念其生前功德,谥号“端裕”。何宽一生著有《宜山文集》十八卷,后人誉其“诗得盛唐风,韵文蕴藉典重,自成一家言”。乡人感其忠义,奉祀台州乡贤祠。


 


分享按钮>>何氏起源故事多 韩何一家亲
>>隗相与"江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