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源流】对何氏始祖问题的再认识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2月8日 何成


 

关于何氏得姓问题,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是韩何音讹之说;关于得姓始祖的问题,我们认为,以“瑊公说”可信度最高。
目前,对“瑊公说”质疑比较多的几个问题是:
1、 年龄辈份问题
2、 身份问题
3、 居住地和葬地问题
4、 出自的谱牒可信度问题
5、 《浈阳水木记》作者问题
我们对何氏溯源工作并不熟悉,但正如俗语说的,旁观者清,我愿从常识的角度,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何瑊公的年辈和改姓时间问题。何瑊公是韩厘王的庶子,桓惠王的兄弟,废王安的叔父,根据《史记》的记载,韩厘王自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73年在位,共秉政23年,其子桓惠王自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执政34年,韩王安自公元前237年~公元前229年在位(?数字差了一位)。瑊公生于东周赧王34年岁次庚辰,即公元前281年。秦始皇博浪沙遇袭(公元前218年)时,瑊公的年龄是63岁。而其寿算,据《浈阳水木记》的记述,是“夫妇同寿百岁”,“百岁”很可能是夸张,但比较长寿,一生跨战国、秦、汉三个时代,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瑊公因秦始皇博浪沙遇袭(公元前218年)改姓,这一时间节点和重庆培陵禹后姒改何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基本一致,从历史考证韩改何这一时间节点比较合理,其他改姓时间作为授姓始祖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简单的推敲!
2、身份问题。有人认为,瑊公名不见经传,作为何氏始祖,似乎有“资格”问题。的确,在《史记》等著名的史书上,没有记载过韩瑊其人及相关事迹。这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认定历史上没有瑊公其人的证据。像《史记》这样的史书,容量有限,所记载的只能是一些前代或当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何瑊公作为何氏始祖,对后代何氏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的;但在当时,他还不具备进入正史的身份条件,因此为史籍不载,是正常的事。但如果因为史籍上不记载,就说“此人子虚乌有”,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据史书记载,明方孝孺被成祖“诛十族“,全家无一幸存,但生活在庐江的一部分何氏,却奉方孝孺为始祖。了解这个情况的人,不会因为方孝孺之子不见于史籍,而认为他们冒认方孝孺为祖先。
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也行。来自鲜卑的地主豪强李世民为了附会自己是老子的后人,把道教立为唐代国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与朱熹结下亲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而且,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越是把始祖往某一个历史名人身上靠,那这个谱牒就越有问题。何氏始祖瑊公身份只国君庶子,为官不过大夫,姓名为史书所不载,反而证明了“瑊公为何氏始祖”说法实事求是,具有很高可信度。
3、居住地和葬地问题。根据《浈阳水木记》的记载,宋代名臣李光的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台湾、菲律宾等地的宗亲在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及庐江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经过长时间的查访,得出结论:始祖居住地为现庐江县城以东地区,庐江县白湖镇陶冲村“叶岗”就是“望淮岗”,“何家大坟园”就是“何坟岗”。始祖陵的寻址、重建工作历十余年,是十分严谨,慎重的。
近年来重庆涪陵禹后姒改何《何氏历代世谱》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不谋而合地佐证了何氏始祖居住地为现庐江县城以东地区的结论。姒改何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禹裔居庐江河已历224年之久。据庐江县地方志:庐江县,盖因旧郡而名,建县于西汉,建置始于梁,定型于隋。 庐江,古水名。秦始皇统一中原,推行郡县制,以境内有庐江水为名置庐江郡。时庐江郡位处长江以南(今江西全境和皖南部分地区)。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组建新庐江郡,置舒县(治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兼庐江郡治。东汉(25—220),沿西汉旧制。从禹裔居庐江河的地理位置描述和庐江县志的记载看,两者惊人一致。因此,何氏起源于庐江即今庐江县应是非常准确的。但何氏始祖究竟居住在现庐江县什么位置?这从姒改何后代的迁徙和回归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姒改何第四代禧公从庐江河徙汝南;第六代比干公公元前73年自汝阴(安徽阜阳)徙扶风平陵(陕西西安兴平县);第十一代敞公于公元92年免官退归,由扶风平陵徙家庐江冶父山,并于公元97年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于治父山;第49代继祀公复于公元991年建祠冶父,自号菊友,泛舟白湖(庐江县北有巢湖,东有黄陂湖、白湖),掘得敞公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第55代镕公、铸公均为继祀公6代孙,同在南宋朝廷为官,铸公任御史中丞,为最初审理岳飞一案的主审官,人品高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直言为岳飞伸张正义。镕公为礼部左侍郎,见桧必欲死飞,谓铸曰:“天下事,不可为矣,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无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余与兄,一叶巢湖,数杯笛浦,庶北风不致吹衣,雨雪不致沾裳也。”此处“一叶巢湖”和继祀公“泛舟白湖”均为同一地点,即现庐江县城东白湖地区。
有人对所谓何氏太始祖何瑊墓提出了怀疑,认为该墓应该是三国时曹操的驸马都尉、玄学家、尚书、南阳宛人何晏坟。证据是,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有这样的记载:“何晏坟在县北十七里,其墓高大,景云二年,有人发墓得砖铭,“是何公之坟。”
事实上,何瑊公的墓园与何晏坟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北宋初,当时庐江县城位置与今天大体相同(自隋代以后,庐江县治的位置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同书中有“冶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的内容作为有关方位的参证)。而世界何氏宗亲总会根据海内外宗亲考证、勘察确立的何氏始祖坟及重建后的何氏始祖陵园,位于现在的庐江县白湖镇陶冲村(见下图中用红笔标出的位置),位置在庐城东十五里,与《太平寰宇记》中的何宴墓方向明显不合(见下图),将何瑊公墓与三国何晏的墓混同,应当属于误会。
又:《太平寰宇记》中所提到的“何坟”的坟主“何晏”,也不是曹操的驸马都尉、玄学家、尚书、南阳宛人何晏。据《三国志 魏志 何晏传》,何晏因依附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并诛灭三族,时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而唐景龙年间出土的“何晏砖志”(拓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上标明的时间是“明帝五年”(公元231年)。经文史专家考证,这个为司马懿运送军粮,暴病而亡的“何晏”,只不过是与经学家何晏同名而已。
4、关于有关以瑊公为得姓始祖的谱牒的可信性问题。以瑊公为得姓始祖的宗谱多见于南方,有人提出,南方如广东等地的宗谱混乱,可信度低,所以瑊公为何氏得姓始祖的说法不可靠。其实,宗谱的混乱情况,何止是南方的广东。中国历史上,由于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多次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而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出来的家谱几乎一个面孔,其中所谓司马迁、刘向、王通、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
相对于战乱不断的北方而言,南方较为稳定的广东等地反而更有可能保存相对比较接近于“原生态”的家谱资料。何氏在岭南活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朝。而岭南何氏宗祠的修建最早在南宋,现存最早的何氏家谱的则为明初修撰,从时间上说,均早于北方。
岭南谱牒的可信度不可以一概而论。广东沙湾何氏在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大族。该族在沙湾的第五代,何子海,在明王朝首次开科取士就考上了进士,他在元末开始建立家庙形式的祠堂。后来他编了一本《谱图》,其序文曰:
余观诗礼之家,文献之后,莫不有族谱存焉。然或舍其祖而宗人之祖,或求其前代名贤以祖者,皆妄也。吾家自府判公积德百余年,迨于中叶,诸孙数十人,诗礼士宦,他族莫及焉……今祠宇荒基,祭祀缺典,未知振作而光大者谁欤。凡我子孙,观是图者,各宜勉之。
从“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谱图》的编写态度十分严谨,其可信度是不容置疑的。孔子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又说:“礼失而求诸野”,既然语言学家常常从岭南的客家方言中寻找古代语音的遗存,那么谱牒专家们也不妨到岭南去,很有可能那里就有真正的古谱的存在。

5、《浈阳水木记》的作者问题。瑊公为何氏始祖的说法,源于《浈阳水木记》,而《浈阳水木记》原作已难觅见,只能从传世的家谱上看到其节录,主要是有关始祖瑊公逃亡到庐江易姓为何的部分。其作者,谱载为阳山派始迁祖,何氏的第十代传人何颙。有人提出,“据《后汉书》《三国志》,何颙为[汉]末南阳(今湖北枣阳人),从未到过岭表,亦未做过荆州主薄,他只是到过淮南,不肯事袁术,而事袁绍为奔走友,他崇拜曹操,认为能一统天下者,必此人……说《浈阳水木记》为何颙所撰,纯属胡造……”把《浈阳水木记》的作者,籍贯为岭南阳山的东汉初的何颙,变成了三国时的南阳何颙,通过考证三国何颙的生平,得出的结论是:三国何颙没写过《浈阳水木记》,所以《浈阳水木记》是假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说法,逻辑上显然难以成立。
-----何成


分享按钮>>著名书画家侯德昌与《幽燕金秋图》
>>【何氏人物】走近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大学生村官何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