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论何氏修谱工作的必要性

    中华何氏网 2013年6月20日 网络


一、家谱是以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书籍

清代学者章学成在《文史通义》中说:“具在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壮志述,一人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家谱即“一家之史”,是关系某一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历史书。家谱又称谱牒,所谓谱:“布也,列其事也”(《史记正义》),即按事物类别系统编成的表册。牒:“纪系溢之书也”(《史记索引》),特指记载世系谱法的谱籍。谱牒的起源很早,人类确立了“单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以后,便形成了出自同一祖先的,先是以母亲,后是以父亲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人群,这就是氏族、家族。在氏族、家族的社会生活中,婚姻、权力等与姓氏,与辈分有关。所以区分姓氏,计算世系就很重要。氏族社会解体后,随着国家的产生、王位和贵族封爵传子的世袭制的确立,特别是商末周初时宗法制度的确立,人们对姓氏、世系的区分更加严格了。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里记录了禹至履癸(桀)的14条门系门帝,说明当时他是知道甚至或看见了夏朝帝王世系的完整谱牒档案的,也就是说自夏代便可能有了付诸文字的谱牒。商代的谱牒,则不仅可以从《史记殷本纪》中得到说明。而且可以从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据《周礼春官》等典籍记载,周代朝廷中已设有专门掌握谱牒的官员,即少史或小史以及太史、内史等。各诸侯国则设工、史等官来掌握管理宗族世系。战国时代我国大诗人屈原,就曾任楚国的三阁大夫,“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先秦的谱牒至今留存于世的,仅为《大载礼记》中的《帝系篇》和清人汇辑的《世本》(以茆泮林辑本为佳),《世本》记录黄帝至春秋(一说至秦)历代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他事迹凡15篇。研究者一般认为,《世本》完全体现了谱牒遵世系、辩昭穆、别贵贱、继世传统的功用,当为我国谱牒的开山之作。先秦时代,除王室盛行修谱外。民间大姓或富贵人家也有修谱的,从现在的《陈氏历代纂谱名录》看,河南淮阳陈姓早在周代就修有《宛丘谱》。西周的民间记谱报简,一般仅记户主极其所生儿孙,配偶极其女儿皆不入谱。战国时期,方才增记配偶,有的还增记生女数或女适(嫁)某姓等内容。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的氏族宗法组织逐渐瓦解,严格区分大宗、小宗的宗法制度也便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血缘宗法观念却得到进一步加强,谱牒因而亦随着世家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发展,并至隆盛。秦汉时期,出于维护王位世袭制度的需要,统治者很重视帝室及诸侯王的谱系,在中央设宗正,位居九卿之一,其职责主要是“掌系属”,编修和保存有关皇族的谱牒。以后宗正这一机构遂为历史各朝因袭,唐朝设宗正寺,元设宗正院,明清设宗人府。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皇帝下令“宗正寺以帝籍为王牒”,这样,皇族谱牒正式以“王牒”相称。汉代民间修谱,见诸记载的有《杨雄家谱》、《邓氏官谱》和颖川太守卿氏《万姓谱》,不过,当时民间谱牒尚未及兴盛。直迄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因推进“九品中正制”,形成门阀士族制度,谱牒于是成为门第的凭据,全国望族竟相修谱。与此同时,毕生从事谱牒编修与谱学研究的学者也有大量涌现。其中最著名者为东晋贾弼及梁王僧儒,称为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形成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入唐以后,包括刘知儿在内的许多著名史学家也纷纷参与编撰谱牒与谱学著作。进入宋代,欧阳修、苏询更各创谱式,并在理论上作了阐述,使民间家谱体例规范化,在谱学上形成欧体、苏体的两大流派,是为“欧谱法”“苏谱法”。宋代除欧、苏外,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大史家、大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与谱学的编著。入明以后,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所谓欧苏合体式的规范化的谱式。迨及明清,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各大姓大族,续修家谱的间隔时间短者五至十年,长者达数十年,多数三十年一修,称为“进谱”,皆在旧家谱基础上重修、增修和续修,以保持其家族历史的完整和清晰。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可是作这宗法“血脉文献”的家谱编修之风却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仅以北京图书馆现已清理出的2250种各藏谱为例,其中清人所修就达1160种,占总数的51.56%。民间私撰家谱的格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一、“序列”,有序文、凡例、目录等项;

二、“谱系”,记载族姓源流、世系图表、郡望派别和居徒始末;

三、“恩荣”,各述受命制浩、科举中式以及耆寿、贞妇烈女等人物;

四、“祠宇”,载祠堂、祠规、家训、族产;

五、“家墓”,记祖先坟莹所在及各之派墓地分布(多附图记)及祭祀规定;

六、“家传”,收录族中成员的传记资料和“自衍可书”者的历史,如行壮、志略、寿序、年谱、墓志;

七、“艺文”,收录族中人著述、诗文书画,著述要目等。

我辈今世不修谱,三代之后谁人知你?

 

二、历朝修谱诏、名人语

1、南宋宁宗修谱谕

朕开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非文儒贵戚之家,浸以伦湮而难考。然起自梨锄之卿相,降而为隶卒之世家,亦视子孙自立何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浸微,人家子孙面世之下,各宜自立,庶几无黍厥祖也,此联之所以致望于天下者矣!

2、明太宗修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蒸民,宵肝战竟,思难保义,咨尔亿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乃祖考,厥行径于前贤,敦厚本原茂昭上理,虽礼乐俟诸必世,而孝弟本诸人心,苟能克自振拔,则何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兴,亦何风之不古,率士钦哉,无辜朕意。

3、清朝圣谕十六条

敦孝娣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正业以定民志。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差。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4、光绪元年乙亥岁蒲月朔旬孙中山先生语

《族谱》论述中华民族“同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

5、毛泽东主席语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摘自1957年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

6、江泽民主席语

2005年5月4日-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家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分享按钮>>【何氏文化】何氏流传的尊称、谦称、亲人的称呼
>>【何氏家谱】湖北十堰市何姓家谱及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