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建标:为了让花儿变得更红更艳

    中华何氏网 2014年10月16日 右江日报


   花红小学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落后,距离百色市右江区政府所在地87公里。就在这艰苦的环境里,该校校长何建标20年如一日,甘守寂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9月10日,笔者来到该校采访。提起何建标,接待我们的韦正茂老师便滔滔不绝。他说:“花红小学原来根本没有校舍,长期在村公所的一排泥砖瓦房里教学。教室采光不足,师生宿舍跟教室混在一起,连厕所、食堂等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没有。何建标接任校长后,就跟教师拧成一股绳,带头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省下一些钱雇人烧砖瓦,准备盖教室的材料。他利用休息时间走家串户做宣传,征地做校址。1998年建起了教学楼后,又建起了宿舍楼,是龙川镇村级小学第一个有宿舍楼的小学,解决了师生住宿难的问题。何建标积极沟通联系,寻求帮扶单位,先后得到自治区团委、右江区工商局、地税局、水利局等单位资助10多万元,为学校修筑了围墙、水池,建立图书室、配套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办学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完善。”

   上个世纪90年代,要说教育的困难不仅仅是教学楼等基础设施,那些年,干部有时几个月都领不到工资,老师们的工资也是不能按时发放。“如果不是何建标老师卖牛卖羊来垫支我们老师的工资,可能很多同志都无法坚持到现在了。”回忆起那段往事,林文宝老师的眼眶湿润了。林老师说,那时何建标老师自家的生活也不富裕,可是他把学校另外5名教师当成自己的家人,老师们没钱,他想办法借给,没了油盐柴米,他从农村老家给他们拿来。

   2004年,花红小学率先在右江区试行“一村一校”寄宿制学校。学校由8个教学点全部并到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离开父母来到学校住宿很不习惯,他们自理能力差,何建标采取教师陪睡,中高年级对低年级一帮一地照顾,试行以来获得成功,原来全村需要教师15人,现在降到7人,解决了边远山区缺师资难题,也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教育资源。2010年4月,右江区教育局对各个乡镇常规管理进行检查,花红小学量化评分在龙川镇排列前茅,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何建标校长不仅关心学校工作,还关心解决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村民何建光说。

   花红村那界屯渡口由于没有桥梁,导致该村那报、六宜、那界等3个自然屯的1300多群众60多名适龄儿童出行难、上学难。2012年初,为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何建标利用节假日四处奔波拉赞助。在他的辛勤奔波下,深圳宏亿有限公司汇来4万元,百色锦华房地产捐4万元,广西高峰林场捐30吨水泥,右江区林业局、交通局各捐10吨水泥,百色市住建委、百色甘化公司、右江区糖办慷慨解囊捐水泥、水管等。钱物基本到位后,他利用夜晚休息时间带领六宜、那界、那报屯的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桥梁。2012年底,一座长60米、宽5米、总投资13万元的坚固的水冲桥横跨在河面上。

   教师韦正茂说:“过去每逢下大暴雨,很多学生都无法独自过河上学,全靠老师在河两岸接送,有时一个老师一天要背三四十人次。

   在那界桥头,笔者遇上一位正在拉运甘蔗的农民。他告诉笔者,以前过去没有这座桥梁的时候,若是遇上秋季大雨,村子里的300多吨甘蔗就会被这条河拦死,无法外运,村民损失惨重。如今好了,哪怕风雨再大,他们的甘蔗绝对不受影响,还年年卖得好价钱。

   何建标对学生倾注了无尽的爱,哪个学生有困难他总会热心帮助。花红小学罗建开同学从小失去双亲,在何建标的关心与帮助下,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1998年,为了解决罗建开同学的后顾之忧,何建标介绍他到山西大同希望学校就读。在罗建开同学读书期间,上学、放假回家往返的车费都是何建标捐助。2006年8月罗建开考上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高昂的学费让他一筹莫展。为了圆罗建开的大学梦,何建标奔波于民政部门等单位,筹集到赞助资金近万元,让罗建开顺利入学。

   近几年来,花红村有30多名家庭困难的同学,在何建标校长的联系下,得到团市委、右江区工商局的帮扶,解决了读书的问题,目前龙川镇花红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何建标,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唯一不平凡的就是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是教育战线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和先行者。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每日一读:正史上的周瑜恢弘大度
>>【季氏网新闻】方志中的季氏族人(十三,武进阳湖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