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源流】读《第三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宣传资料》

    中华何氏网 2015年6月20日 何立则


读《第三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宣传资料》

    国我有幸收到第三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发给的关于何姓起源的宣传资料。拜读一遍,获益良多。可退而省其私,我又对该资料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似乎不甚了然,越发不明白了。起初,我认定是自己愚钝。心想世界宗亲总会的文件都是有大学问的高贤,用旧时代的话说,他们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这样的人所写的,是我这村夫野老能读得懂的吗?然而,自己不甘心糊涂下去,所以大着胆子把自己读不懂的提出来,向世界何氏宗亲总会的诸位族贤请教。

    第一个问题是:何姓到底有多少始祖?

    按理说一个姓的始祖只能有一位。何姓也不能例外。但宣传资料中所列出的何姓始祖却不下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得姓始祖》一文列出十一位始祖,《庐江何氏溯源世传》中更列出五、六十位来。涉及的姓氏有费帝的公孙氏、颛顼的赢氏、后稷的姬氏、高氏、亚氏、韩氏、何氏……何氏真的有这么多的始祖吗?拿黄帝来说吧,我从没听说过黄帝姓何、《史记·五帝本纪》明明写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什么时候改姓何了?还是司马迁无知弄错了?这还不算奇特,更奇特的是“文王、武王”文、武这些用作帝王将相的谥号的字,也被当作姓名用,叫人摸不清这是哪朝哪代的文王、武王啊。其中有几位,如帝宏、度节、高围、亚围、古公十父、皇仆、季礼等人,这几位和黄帝、颛顼、尧、舜……都挂不上钩,与何姓没有任何牵连。就是这几位的大名,查遍群经诸子二十五史,也找不到。恐怕连野史里也难觅其芳踪倩影。而《庐江何氏溯源世传》一文里,却把他们都溯成了何姓始祖,不知根据何在?

综观以上两文所列,敢问世界何氏宗亲会的大贤们,何姓始祖到有多少?你们说得清吗?他们都愿意改姓何吗?如果他们说:“不”!你们是有乱改历史之罪的!

    探讨何姓起源,只能从何姓得姓之时作为源头,没有必要旁及他姓,即使牵涉到他姓,也只能一笔带过。而今把异姓上溯五六十世、七八十名人,当做何姓的始祖。把何姓下推到五十多世的孙子地位,这是喧宾夺主。

    或者说我们是在溯源呀。有这样溯的吗?各姓都这样东拉西扯找出几十个始祖,各个姓氏还能分得清吗?还用序家谱吗?往上溯也得有顶,各姓氏的得姓初祖就是顶,到此为止。若没个顶限,一直往上溯到二百万年前,到猿人时期,全世界都是一家一姓。连黄帝也别想姓公孙,都得改姓猢狲,岂不荒唐!

第二现在我要问在所列何姓始祖人中,谁个是始祖?

    当然,在两篇文章里列举了不少姓何的先人,有何侯、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还有又姓韩、又姓何的、瑊、咸、允三位,他们虽然都姓何无疑,可各位并非同时代同辈份的弟兄,若都是同辈同时代的弟兄,问题就好解决了,都把他们叫做何姓的始祖就可以了。至於那位排在前,那位排在后,各自发扬点风格,互相谦让谦让就行了。但是,他们这些人既非同辈,也不生活在同一时代。而始祖只有一个,头把交椅该给谁坐?问题实在不好解决。话又说回来,若是第三届世界何氏宗亲会诸公事先定了排坐次标准,面且说明了,谁排在前,哪还需要我们来管这些闲事!宗亲总会诸贤未说明,我辈只好以管窥之见,向诸公请教了。、

    以年代论,当首推何侯公了。这位老祖是陶唐尧虞舜时代的人,虽说此公是传说人物,然而山东省考古队发现的远古陶文上,确有何姓字样存在,殷甲又有“见何方”(何方指何姓方国)的明文记载。东汉大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也说:“归、有、胡、何……皆太古之姓也”。这可是铁证,说何侯的何姓在尧舜时代确实存在,是言之有据了。

    何侯坐何姓始祖头把交椅当之无愧!

    然而不幸的是,《何氏姓文化》一文提出不同意见说:“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术,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他放置酒中。全家族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院拔地而起,徐徐升入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入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

    据此,他们认为何侯全家都成仙走了,何侯就不能算得何姓的始祖了,何姓起源也不能从何侯算起了,此说看似有理。

    不过,我觉得此说不妥。我们不能因为传说何侯成仙就不承认尧舜时代曾有何姓存在之说,取消何侯做始祖的资格。这就同我们不能因为孔子死了,就说春秋时没有孔子这个人一样。历史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何姓也不会因何侯的仙去,而从尧舜时代消失。

但世界何姓宗亲会不承认何侯是得姓始祖,我们又能怎样呢。接着何侯往下的是何庶、何妥、何细胡、何稠、何铭这几位,资历远逊于何侯,更难为祖作宗了。能被宗亲总会看中的只有韩瑊、韩咸、韩允这三个。他们同时姓韩也姓何,条件相等。据说他们才是何姓的得姓始祖。他们是怎样得姓何的呢?这里有不少传奇故事,我们暂且不去探究。我们先要弄清楚:在韩国灭亡、何家将要得姓这重要关头,三位中是谁先挺身而出先得姓何的?有的说是允,有的说是瑊,有的说是咸,还有的说是张良……,版本太多,我们的篇幅有限,除了允、瑊、咸之外,其他版本恕不讨论。

    韩瑊、韩咸、韩允三位从何而来?据说他们是韩王安的叔父,有的说是韩王安,或横阳君韩成的兄弟,也是韩非执韩国国政的同事。口说无凭,必须查证。为此,我们查阅了《史记》、《韩世家》、《老庄申韩列传》却找不到有关瑊、咸、允的信息,连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真叫我大失所望。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历史上从没有记载韩非执掌过韩国的国政,说瑊、咸、允曾和韩非共掌国政之事,也打了水漂。再去查查司马光的《通鉴》吧。横阳君韩成《通鉴》确实有记载,而且因项羽看着韩成不顺眼,把他杀了,也是事实。只是没有说韩成被杀,成生前还有什么兄弟或宗亲叫韩瑊、韩咸或韩允的人跑了。难道司马光这老头儿记性不好,忘了记在《通鉴》上了?只因司马光没有在韩成的后面加个括号说明,我也不敢妄加猜测。总之《通鉴》里我也找不到韩瑊、韩咸、韩允的名字,这三人成了无据可查的虚构人物了。这该怎么办?

    有人不服气了,说:《浈阳水木记》这本书里是白纸黑字明明写着呢,怎能说无据可查?是吗?《浈阳水木记》是本什么书?我辈不学无术,当然不知这本大作了,不妨查阅《文史工具书词典》吧。这词典就是现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凡是古今中国文史名著这部词典都尽行收录。翻开词典的目录部分,细细查阅大半日,什么《元和姓纂》、《万姓统谱》……之类书,数不胜数,偏偏查不到《浈阳水木记》这本书。我想这是一本不被学界关注的无甚价值的杂书。它还没有资格入词典的条目。象《浈阳水木记》这些杂书在论姓氏方面,除了抄袭《元和姓纂》,就是抄袭郑樵的《氏族略》不会超出这一范围的,用它来研究何姓始祖,是很不可靠的材料。

    曾记得郭沫若先生说过:“无论作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为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果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没有更有害。”(引自郭沫若《十批判书》第2页)

    对研究何瑊、咸、允是否有其人这个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回答光依据《浈阳水木记》是绝对不行的。说这书不可靠,是因为它的内容是从《元和姓纂》这些民间姓氏书里抄袭来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辩证》,这三部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研究姓氏的书比《浈阳水木记》流传更广,在民间影响更大。正确地了解这三部书,就了解了《浈阳水木记》,这是弄清韩瑊、韩咸、韩允从哪里来的关键。

    《元和姓纂》是这三部书的根,《氏族略》、《古今姓氏辩证》是枝是叶。了解《元和姓纂》,郑、邓的两部书不用说。《浈阳水木记》不用讨论你也清楚了。且看古今学界对《元和姓纂》的评论:

18卷。《元和姓纂》唐林宝编。宝济南(今山东省)人。曾官朝议郎、太常博士。成书於宪宗元和(806-820)年间,故以元和为书名。此书以206韵为序,注出姓氏之源流出处。《四库全书总目》略谓:“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风俗通》,其他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不传於今者,赖其征引,也皆斑斑可见。郑樵作《氏族略》全祖其文。但也服其博见也。但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有讹谬。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宋洪迈《容斋随笔》已言《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此书至宋时渐有散佚。陈振孙《书录解题》已称绝无善本,仅存七、八。此本乃从《永乐大典》辑出。依原书体例,厘为18卷。并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所引各条补其缺佚。

    (引自《文史工具书词典》341页—342页)

    这段引文,包括了从宋朝到清朝到现在,学界的学者对《元和姓纂》的评价。可以用四个来概括,即讹谬、诞妄。尤其以下几点我们必须关注:

    ①《元和姓纂》成书后因社会动乱逐渐散佚,原书早已绝迹,现在的《元和姓纂》是后人重新从《永乐大典》等各种古书里辑录出来,又经过修改补充的,已不是原书。

    ② 郑樵的《氏族略》全抄自《元和姓纂》,邓名世的《古今姓氏辨证》也是引用了《元和姓纂》的资料,明朝凌迪知的《万姓统谱》等书均抄袭了《元和姓纂》,可见它的影响之大,《浈阳水木记》也是抄袭的,比起这几部书差的远了。

    ③ 《元和姓纂》的编写历史背景特殊,正当全社会矜尚门第时期,各姓氏争相擅改家谱,私家记录的家谱为了和帝王攀附上关系,往往编凑离奇古怪的传说。此书作者林宝就照抄私家谱牒编成此书,后人又抄袭《元和姓纂》象《氏族略》、《浈阳水木记》等。这些书都不能作为研讨何姓起源的证据,用这些书作资料,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我们只能以《史记》《韩世家》《老庄申韩列传》、《通鉴》这些可靠的资料作依据,或以出士文物如甲骨文、青铜礼器上的金文等也是可靠的科学的资料。依据可靠资料看,史上并无韩瑊、韩咸、韩允。这些人是何姓先人虚构出的人物,目的是用他们和韩王拉上亲族关系,使何姓成为上三品贵族世家,提高家族社会地位。这些已成历史,已成过去,这三个虚构人物对何姓已无任何意义。现在应该把他们除去,实际上他们也从来不曾存在过,

因此,所谓何瑊、何咸、何允根本不是真实的何姓始祖。何氏得姓也不是从公元前230年之后得姓,而是从以何侯这位传说人物为象征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得姓,早於公元前230年几乎近三千年,说象征人物何侯是姓何姓得始祖,名正言顺。

第三为了揭穿瑊、咸、允的肤浅的故事谎言,我们不妨对他们作粗略的分析,看看这些事故多么可笑。

    ①韩瑊是什么?

   “韩瑊象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引自《何氏何姓文化》一文)

啊,韩瑊原来是块玉石。不是人!这么一块石头就成了姓何的始祖了?姓何的和石头蹦出的孙悟空成了兄弟,你们信吗?

    ②何氏宗亲总会引《浈阳水木记》说,秦始皇在博浪沙被袭击后,曾下令在全国搜捕六国后人,要把六国后人杀绝,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我们就此事查阅了《史记》和《通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大搜十日是有的,也仅仅是十天,十天之后,没有说继续搜查。可并不曾说杀绝六国后代。秦始皇若在天有知,也要告《浈阳水木记》作者诽谤之罪,曰:“朕只下旨大搜天下十日,并不曾要专搜六国后人,更不曾说要把他们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些事司马迁,司马光都写得清清楚楚,他们二位可以为朕作证。尔等鼠辈竟敢妄度朕意,擅改圣旨。这还了得,再者尔等虚构出韩瑊、韩咸、韩允之类的人来攀附韩王安作祖宗,冒充贵族,朕不问尔等造假欺君之罪也罢了,为什么把他们冒姓何的原因归罪到朕搜查刺客之事上?这明明以捏造之词,污联残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决不饶恕尔等。若最高法院不立案,朕必派疠鬼赵高击尔等鼠辈之脑,以解朕恨!”

    ③秦吏大搜天下是暗察还是明访?据《浈阳水木记》说是暗察。

    我看记载有问题,应是明访。

    所谓暗察,是指不叫被查的对象知道,无所察觉。譬如查张三,不去直接问张三,而是去问张三的邻居李四或王五。反之,查王五,就去问张三或李四,现在秦吏要查韩国的后代,直接去问所谓的韩瑊、韩允。这是明访,怎能说是暗察呢!要造好谣言也得学学,别前言不副后语,自打嘴巴。

还有,前说秦吏暗察,又改口说秦令暗察。到底暗察者是吏,还是令?“令”其码是位县太爷,“吏”只是政府办事员的统称。官阶不同,喊错了,县太爷要一怒,屁股上要挨板子的,而且还露出了瞎编故事的破绽。。

    ④你相信何姓是在开玩笑,闹误会时得来的吗?

    在和别人开玩笑时因误会才得到何姓,这是世界何氏宗亲会引证《浈阳水木记》的一大功绩。你不信吗?且看:“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察方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的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乃拜何字为姓”。我以前听说何姓是从韩字音读错而来,又听说是什么韩允生来手掌心有何字纹才得姓何,又听说是张良改姓何……其实都不是,我现才知道,是韩瑊和秦吏开玩笑,秦吏弄误会了,瞎猜,韩瑊将错就错改姓了何。这故事真是够传奇的,同时也太荒唐不近情理。一个曾经做过国家总理一级的大官的韩瑊,不能说是无知的小民吧,他能如此不尊重自己,拿自家的姓氏开玩笑,任由秦吏乱猜。就是一个无知的文盲也不会在别人问他姓什么的时候,吊二浪当地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戏称即戏耍、开玩笑)地说你猜吧。如果他本姓张,问他的人说他姓李,他自己明知错了,却连个屁也不放,就承认自己姓李了?这样离奇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吗?假为我问你姓什么,你能指着水或别的什么物件说“此即吾姓”你猜吧。这种瞎猜十有八、九得猜错。你自己也能将错改姓了?何况别人因不知你姓什么才问你,你叫人猜,是无礼,也太不象话;更何况官吏查访,能容你开玩笑吗!如果是民警查户口问你姓什么,你吊二浪当叫他猜,民警斥责你一顿算是轻的。而秦吏如狼似虎,正在调查刺客,韩瑊说话支支吾吾,行迹可疑。秦吏必然心生疑虑,怀疑韩瑊是坏人,是刺客,不权不会在登记册上写上何姓,而且要把他抓起来,带回去严加拷问。韩瑊不但想姓何姓不成,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那才真是难免刀斧之苦了。你想想那些秦吏个个精得像猴似的,不会象你瞎编故事那样笨蛋!你如果轻信韩瑊开个玩笑闹个误会就得了个何姓,成为何姓的始祖,这才是天字第一号笨人,这也是对何姓莫大在的侮辱!世界何氏宗亲会的成员们都应该是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难道对这些荒诞的材料一点分辨的能力都没有了吗?他们除了盲目之外,还有什么呢?唉!蠢得——

    ⑤由此我再次联想到被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崇拜得五体投地,声称要给韩瑊、韩咸、韩允塑像、建祠这件事。这三个名是三个人,还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或者说这些人物是虚构的根本不存在?我们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是:宣传资料上都说他们在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时,是韩王安的弟兄,都是韩非的执掌国政的同僚,或者都是横阳君韩成的兄弟,都是得何姓的第一位始祖,这话可靠吗?是真的吗?你相信同地、同时,同样经历的第一始祖会出现吗?能在同时,同地,同样做第一祖的人,只有会分身术的孙悟空能做到,这可能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古时何姓分布在全国各地,居住分散,信息沟通不畅,一些何姓人听说何姓源於韩姓,是韩王的子孙,还有一个得姓的故事。这故事经过口耳相传难免走样。各地何姓人根据这事故的大体意思,各自编出一个自己认为圆满的故事来,其中的人物名字各不相同,甚至根据何姓源於韩姓的总原则,把韩国历史上的韩王安、横阳韩成、韩非、张良都拉出来,再虚构出一个人名,硬和这些人捆绑在一起,增加可信性,编出何姓源於韩姓的故事。这就出现了各地故事相差不多,而人名不同的事来。同一个韩王安的兄弟而有瑊、咸、允、张良之不同,恰恰证明这些人物虚构的随意性,恰恰证明何姓不源於韩姓,不必再找证据了,证据就是这些互相矛盾,又破绽百出的故事本身。

    谎言已经揭穿,总会诸公不知还有什么高见?

第四读完《第三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的宣传资料》后,我由此想起何姓得姓到底在什么时候?宣传资料中提出好多时间点,疑问重重,为什么?一个说法是久之又久论。说何是韩字音的讹读,或者说韩字音读长了,久之又久,慢慢变成了何音,彼消此长韩字本字也应渐渐地随何字音形的出现而渐渐消失了,可奇怪的是经过两千多年,韩、何两个字音形依旧并存。姓韩的也没有因为韩字音变何字音而消失,音讹这种说法难以成立。此说除了蒙混人之外,还有什么用呢。韩字错读讹音成何,排除了何姓与韩瑊、韩咸、韩允的任何关系。因为在讹音说中,没提到任何具体人物,只承认自然演变。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则何姓起源於何时无法确认,也等於否定了韩瑊、韩咸、韩允是何氏得姓始祖的论点,也等於承认了有关这三个人的故事全是瞎编胡造的。总会诸公然否?

    若承认韩瑊、韩咸、韩允是实有其人,则许多时间点无法解释。(久之又久论除外)。

    请看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韩允因掌心生来带有“何”字纹而改姓何,与秦始皇大搜天下十日,韩瑊在渡口迂秦吏相去二十余年,时间不合,名字也大不同,也与韩成被项羽杀后韩咸(或写作瑊、或写作允)逃跑改姓何也大有不同。

这些时间差异孰真孰假?恐怕暴露出来的真相是,都是假的,三者没有一个是真的。宗亲总会诸公然否?

读完了这份宣传材料,除了受益之外,还向诸位提出了以上这些不懂的问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斯之谓也。请总会诸贤赐教。

后    记

    写完读《第三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宣传资料》一文后,引起了我对中国姓氏文化的思考。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无不想弄清自家姓氏的起源,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的现实利益,很少家族能考证清自家姓氏源流。要想考证自家姓氏的到真象,就必须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史,剔除迷雾,诞妄。为此我写了这篇后记,希望后人能了解。我,不是异瑞分子。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秦汉之前。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世官世禄的风俗习惯,官员世袭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改变,但能突破习俗的并不甚多,后来秦通过商鞅变法,才大刀阔斧地作了改革。除秦国之外,其他各国改变并不大。那时各氏族的家谱掌管在政府手里,由史官记录,私家对自己的家史无权记录,无法改变。官府选用人材,只要史官查记录就可以了。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由于社会动乱、战祸连年,人口变动大,居处不定,政府对氏族谱牒无法管理。家族谱牒只能由私家掌管,私家记录。官府选用人才,除了问其本人,别无他法。这为私家为炫耀门第攀援附会,私改自己的家谱创造了条件。

    从六朝到隋唐这一时期,是中国门第观念最盛行的时候。那时政府推行九品中正制,将社会家庭分成上、中、下品,每品再分三寺来强化门第制度。凡贵族家庭都是上三品,既非上品,又非下品者为中品,普通百姓都属下三品,所谓寒门。

    出生在上三品贵族家的孩子,生就是做官的命,尽管他笨如肥猪,也能做官当老爷;中三品只能做小官,别想发展;出身下三品寒门的孩子书读得再好,才能再大,也只能劳苦终生,别想踏入官府的门。这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会习俗。比文革中唯阶级成份论还要严重几倍。

正如何雯公所说:

    “六代之时,士大夫以阀阅相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草泽下士,岂无奇才异能可陈於国者。贤路既塞,湮没而不彰,亦何可胜数耶?”

又曰:

    “魏晋以氏族相尚,选辟婚媾,稽之於谱,至矜重矣。”

    (引自何雯编《何氏大同谱》第一卷57页—61页)

    由此可见下三品家庭出身的草泽下士,官够不上做还算小事,在社会上,走到那都被人看不起,想找个老婆都难难的。中三品家族为了孩子有升迁的机会做大官,以及下三品家族为了孩子能在社会上抬起头做人,能象上品人家一样做官,都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唯一能改变自命运的捷径,就是证明自己的老祖宗曾经是帝王将相。想证明自己是帝王将相当然不容易,但是把老祖宗说成是帝王将相就很容易了。

    怎样能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和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拉上血亲关系呢?各家族的办法多的是,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附会攀援”了。而且把这些附会攀援之说记入自己的家谱。如此弄假成真,正合了“假作真时真还假”那句话。因为是无中生有编的故事,漏洞、破绽,不近情理之处必然很明显。唐林宝编《元和姓纂》时,就把各姓家族的家谱收集来,把私家编的可笑的故事不加修改地照搬照抄在《元和姓纂》里。《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各据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在所不免”宋洪迈讥笑它“诞妄最多”,可笑,是恰如其分的。所以何姓来源於韩姓之说,同样是诞妄可笑。

    说何姓源於韩姓,并且虚构几个人物作证,在当时社会来说是对的,那些虚构瑊、咸、允的人做法无可厚非。如果我们生活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我们同样会虚构出这些人物为自己家族利益服务,那是时势所迫,不得不如此。至于说以假作真,对不起祖宗,也顾不得许多了,现实利益才是硬道理。

    社会发展到今天,既没有九品中正制,也不必矜尚门第。大学生找工作,靠的是知识技能,夸你的门第,无益於招聘。因此,把何姓起源与韩国贵族联系在一起,早已失去了意义。今天何氏宗亲总会应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证据,来还何姓起源本来的面目,功德莫大焉。

    如果我们死抱着那些荒诞无稽的旧说不放,甚至有的人还要为那些虚构的瑊、咸、允塑像顶礼模拜,我相信这些更为荒唐的事必为将来年轻的何氏后生所笑。我相信早已为宋朝洪迈所讥笑的诞妄之事,后辈的年轻人具有高度科学知识的新一代,还会盲目崇拜,会不笑谈前辈们的行为失雅!

谓余不信,请塑像以待来者。

作者:何立则


分享按钮>>【何氏家谱源流】何姓源流初探
>>【弓氏文化古迹】永远的记忆——记我们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