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新:我心中的文化与“家”

    中华何氏网 2016年6月9日 中国科学报


何立新:我心中的文化与“家”


中国科学报(记者温才妃) 一进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楼门口,你一定会被其浓厚的文化氛围笼罩。正对楼口处是道桥专业成立60年时校友捐赠的青铜大鼎,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木质屏风。大到一个活动,小到一个盆景,该院党委书记何立新都会精心布置,认真组织,让这些活动和物件透着一股书卷气。

在他身上,浓缩了两个标签:一个是文化建设,另一个是“家”氛围。

人文的渗透比说教更有用

何立新是一个有趣的人

他在本科生中征集书目,精编了一本含有252个书目简介的《皕读录》,发到院里每位学生手中;在研究生复试中加入文化测试,测试的本意却不是为了“刷”人,他让每位考生读一篇《古建文萃》的文章,仅此而已。

“文化不是明天想要,今天就有的,靠的是积累。”这是何立新常说的一句话,“所谓文化建设,就是让人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注重每个小细节,我希望在点滴中注入他们对文化的理解”。

作为北京建筑大学的教师,对文化的理解也带有建筑色彩。学历史出身的他,原本和设计八竿子打不着。可他曾经管理过资产,对于教室改造、家具设计情有独钟。

采访中,他带着记者参观了由他参与改造的资料室,这间由半间洗手间、一间办公室改造而成的仅有10平方米的资料室,曾让评估专家感到“震惊”,5年来的毕业论文被整齐地罗列在高大书柜里,“s”型的设计不仅实现了空间利用最大化,还散发出雅致的书卷之美。

“学院办公室的很多家具都是我亲自设计的。”何立新还计划着在大兴校区办公楼内改造出一间读书吧、阳光房。“我想将这幢楼的管理交给学生,让他们做大楼的主人,体会如果有人在你家里不讲卫生、文明,你会怎么处理。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让学生在平常中更易于接受,因为人文的渗透比说教更有用。”

让学生学得有幸福感

在北建大土木学院,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一个保留节目——学生讲堂。白天上了高数、力学等课程,晚上由班里这门课程学得最好的同学,上台为大家串讲一遍,或是带着大家一起推导某道难题。

这名负责串讲的同学,要付出比教师还多的努力,积极“备课”,还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为同学们答疑。难度不可不谓之大。担心学生讲不好,任课老师曾悄悄“潜”入教室听课,回来后夸赞学生“讲得比我棒”。

一来二去,有些讲得好的班级人满为患,有些讲得稍逊的班级人数寥寥。最后10个班讲某一课程的同学一商量,干脆结成了“集体备课”。

私下里,他们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学霸联盟”。这项活动是土木学院2013年在何立新等教师的提议下创办的,取得了惊人的效果。2015级毕业生中,81个人出国留学或考上研究生,相当于全年级1/5的学生在深造。

何立新坦言,学霸联盟对于学霸和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有较大的用处,而对于成绩中段的学生用处有限。

“我们想扩大学霸联盟,不仅仅围绕专业学习,还将涉及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挖掘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人在某一领域成为学霸。”这是何立新的心愿,而在他看来,学生将来无论从事或不从事本专业,都要树立起自信心,在大学四年中获得幸福感,“我们有时候对外在要求得太多,往往忽略了内心,我希望学生、老师的努力是发自内心、自愿的”。

青年强则学院强

土木学院35岁以下的教师占到了61%,对于该院“青年强则学院强”。但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缺少实践环节,为此学院绞尽脑汁。

何立新提出了“五子登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换脑子——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青年教师头脑;结对子——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拜为师徒对子;架梯子——为教师的成名成才架设台阶;搭台子——为教师创设登台亮相、脱颖而出的舞台;压担子——对青年教师在各方面委以重任。

如今,该院很多教研主任、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实验室主任都是由青年教师承担,甚至学术委员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生科技指导委员会都让青年教师去做秘书。“让他们参与各项事务性的工作,会促使青年教师更有归属感,愿意在这儿,更有家的感觉。”何立新说。

在“五子登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驱动下,青年教师的冲劲很大。在研的29项自然科学基金大部分是青年基金。2012年刚来的许鹰博士,2015年在全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理工组第一名,而且是讲课和教案双料第一。

而作为学院的“大家长”,一旦教师、学生犯错,连带受罚,他总是主动领罚最多的人。有教师说,这些事跟您没关系。但他总是笑着说:“党管一切,如果大家心疼我,就少犯点错。”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金华学者科技大学侯建文
>>新蒲新区三渡镇何成昌用生命诠释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