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大石何氏祠堂“庆后祠”里何长池巧手传承非遗

    中华何氏网 2016年8月11日 广州日报


广州番禺大石何氏祠堂“庆后祠”里何长池巧手传承非遗

每年六七月,在广州番禺区大石街东联村,不时能看到有人骑着车穿梭在幽深狭窄的小巷,敲开村民家门收购灯芯花,再打好包装销往全国各地,车后座一叠叠高高摞起的灯芯花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成了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了解,大石灯芯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地不少农户几代人都以种植灯芯草和制作灯芯花为生,因此有“灯芯草养活大石人”的说法。

男子也手巧 制作灯芯花

大石灯芯草的制作工艺繁复而精湛,最常见的灯芯草产品是灯芯花。“挑灯芯前,需将暴晒后的干草浸湿变软,再晾晒一两个小时。”大石灯草文化协会秘书长何长池说。对灯芯草发展历程了然于心的他,有着一双灯芯草制作工艺的巧手。

在大石灯草协会会址所在的何氏祠堂“庆后祠”,何长池向记者展示了制作工艺,只见他手执专门的工具“草挑”,一把带有半圆状双钩的尖头小刀,对着灯芯草的表皮“哗”地一割,割出两道口子,两条细长的草壳瞬间脱落,露出一根白花花的灯芯。接着,他食指、中指并用,将带花的秆皮缠绕成球心,再用秆心包裹一层,后用灯芯缠绕十几圈扎成一个球形。当完成400个灯芯花,再将十个一排串好捆绑成一扎,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一千花”。

“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要求,最难的是挑草,灯芯柔软易断,绑成一扎也不是随便绑,要花多、够齐、多转,整体外观才漂亮。”何长池口中的“多转”,是指经他手制作的灯芯花成品缠绕的圈数,横8圈、竖6圈。他说,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否则无法使灯芯草药用价值最大化。

昔日:灯芯草经济效益高

灯芯草制作技艺绵延千百年,靠的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这种技能须长年操作才能熟练。今年55岁的何长池是大石何氏第25代传人,谈到大石人祖上几代种灯芯草、挑灯芯花的鼎盛景象,他说了一句俚语——“大石人做灯芯,头发尾都系金”,形容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加工灯芯草能发挥补充家庭经济收入的作用,昔日灯芯草经济效益之高可见一斑。

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场景是这样的:爸爸打包装、卖花(灯芯花),妈妈挑草,他们兄弟俩绕圈,妹妹则负责将花串起,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挑草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些年收购灯芯花的价钱分一级、二级和其他,一级价格最高。

为了卖个好价钱,小小年纪的他每天放学回家首先完成家里分派的任务才去做功课。“以前,800个(灯芯花)可以买5斤米,三千花(1200个灯芯花)够买一只鹅,我们小孩子都高兴坏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下,何长池从小就掌握了灯芯草制作工艺,长年累月的挑草、绕圈,使得他食指一侧留下了老茧,直到高中毕业前,绕圈、串串、捆扎都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制作日渐衰落

大石这方水土,滋养了灯芯草这一“禾秆里的珍珠”。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石灯芯草不仅濒临优良品种绝迹的危险,更面临传统工艺失传的危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石辖内种植灯芯草的农户只剩20多户,种植面积约50亩。

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灯草文化的大石灯草文化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携手大石小学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授相关知识及制作工艺,并尝试与高校合作,面向市场探索推广之路。

2016年08月11日  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黄惠玲 樊芸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广州番禺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庆后祠
>>【房氏寻源】房邦杰苦寻族源,未入书万般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