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吕氏论坛 >> 芳 名 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民国第一剩女 ——吕碧城 已阅:2894 / 回复:0(楼主)

民国第一剩女
                                                    ——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如今剩女已经成为一个时髦词。随着中国年轻人的婚姻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的大龄女子开始步入剩女一族。也因此,很多电视台的婚恋节目变的非常火热。大部分的大龄剩女都是由于女方有才,挑来挑去最后却挑成了剩女。而在民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剩女,她不嫁的原因也大致如此,她自己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这位心气极高的民国才女便是吕碧城,她的一生也非常传奇。

幼年不幸
    吕碧城,安徽旌德人,但是一生几乎就没有在家乡留下过多少足迹,所以当地的人对她并不熟知。他的父亲父亲吕凤歧,别号“石柱山人”,是光绪三年进士,其后在翰林院任职。
张之洞入主山西后,吕凤歧出任山西学政使。据《山大往事》记载,此时张之洞曾与吕凤歧共同开办著名的令德书院,“令德堂课士,仍为传统书院制,所延聘山长、分校都是对经史古学造诣颇深的儒生”,“其后通省人才多出于此”。这样的家学渊源,让吕碧城自幼就受到了非常好的熏陶。另外她本人天资聪颖,其在5岁时便学作诗,7岁就能作巨幅山水画,12岁诗词书画已颇有造诣。他的父亲有位同年翰林樊增祥是位很有名的诗人,在诗词上的造诣非常之高。他看过吕碧城的诗词后,情不自禁击节赞叹。吕碧城除了才能,还拥有娇美的外貌,樊增祥赠她诗一首: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
她与两个姐姐吕惠如和吕美荪均因才华出众而少年得名,章士钊曾赞其姐妹说“淮南三吕,天下知名”。其实她们姐妹共四人,之所以将她与两个姐姐并称“淮南三吕”,是因为它妹妹吕坤秀当时太小。后来其文才也极其突出,但英年早逝,27岁时就去世。

如此看来,吕碧城的幼年不应该不幸,但事情转折是在吕碧城12岁的时候。就在那年,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去世,因为他家没有男丁,只有四个女孩,所以族人便将其财产瓜分殆尽,还准备去。也正是因为此,他们一家只剩下的五个女人,一时便没了着落。吕碧城不幸的童年也就是在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由于家中没有男丁,族人除了将其家产瓜分之外,还将抓其母亲。这令家中四姐妹一时无了主意。虽说家中还有两位姐姐,但都拿不定主意,妹妹还小,更是不能做主。这时,拿主意的人便落在了吕碧城的手中。虽说要吕碧城拿主意,但此时的吕碧城也只有12岁。这时他想到了他父亲的生前好友樊增祥。那时候樊增祥正担任江宁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于是就去求他帮助把母亲救了出来。其救母之事一时很是有名,与其自由定下娃娃亲的汪家,因为她太有能力而退婚。出生于传统封建家庭的她,很多传统的观念在她的脑中非常的深,退婚一事对她打击非常的大。
其后,因为生活所困,一家人便随母亲前去前去投靠舅舅严朗轩。吕碧城由于受退婚一事打击太重,很多所谓的封建传统很是反对。不久之后,她便因负气而离家出走。
名震一方
那时西学东渐刚刚开始,男女平等的说法也是在此时有了传入了人中国。当吕碧城不断在家总说什么男女平等之事时,被她舅舅将她大骂一通。一怒之下,她便离家出走。此时的她已经20岁了,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大龄了。
身无分文的她选择的首站就是天津。当时的天津,很多的新潮思想都在那里汇聚,是西学东渐的前沿阵地。举目无亲的她,在得知舅父署中一秘书的夫人当时住在《大公报》报馆内时,便立即写信求援。
巧合就是那样,总会在谁也想不到的情况下出现转机。她给那位夫人的信,也不知道怎么就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给看到了,他对吕碧城的文才与胆识非常的赞赏。也这是由于这封的机缘巧合,她意外的在天津有了着落,成为了《大公报》见习编辑。
英敛之满族人,他在1902年创办了《大公报》。这封报纸后来几次转手,在民国时期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直至今日依然在香港出版,成为是我国发行历史最长的报纸。最为旗人中的开明人士,英敛之一直致力于介绍新知、倡导改革,他创办《大公报》的初衷也是因为此。
到了《大公报》的吕碧城,因为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卓绝的才能,很快就崭露头角。她其诗词格律谨严,文采斐然,早在幼年时就为众多的方家称赞。再加上对外来新思想的不断接收,她的诗往往可以别出新意。她的一阙流传很广的词《满江红·晦暗神州》这样写道:“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在教书先生还在不断的讲三从四德的时候,发表这样的词作,且作者又是一位女性,反响定然会很大。
就在这段时间,她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大量的诗词和政论文章,在京津文化圈中迅速走红。
结缘“鉴湖女侠”
秋瑾原名闺瑾,字珍卿,自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在看到吕碧城的文章之前秋瑾就曾以‘“碧城”为号在一些报刊上发过文章。由于当时她随丈夫王子芳恰好在北京时,常常能看到《大公报》,自然也常常能从报上读到吕碧城的文章。这位用与她同样姓名,同为女流,同样才华的女编辑立刻让秋瑾立刻就有了惺惺相惜之感。又由于有不少人,都以为这些文章出自秋碧城之手,使得秋瑾对吕碧城更加的感兴趣。

经过旁人介绍,秋瑾找到了《大公报》经理英敛之,希望能够见见《大公报》的碧城。当英敛之将此事告诉吕碧城时,吕碧城非常的激动,立刻就给英敛之的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所云秋碧城女史,同时而同字,事亦甚奇。惟伊生于名地.阅历必可,自是新学中佼佼者。若妹则幼无父兄指授,僻处乡隅,见闻狭隘,安敢望其背肩。然既属于同志,亦愿仰睛风范。”从信中可见,吕碧城称秋瑾为同志,可见二人神交已久。
    吕碧城与慕名而来的秋瑾在天津《大公报》馆里见了面。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人促膝而坐,风云谈开,所议之事皆为民族、女权等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之事。秋瑾当时劝吕碧城同她一同赴日去一起参加革命活动,但是由于吕碧城更倾向于政体改革而婉拒了秋瑾。当晚两人便同榻共卧,互视为知己。后来秋瑾一人去了日本,吕碧城仍然以文字为事。也就是在当晚,秋瑾取消了她曾用过的“碧城”。也是因为此,人称“南北两碧城”的文坛趣闻,也便就此停止。
后来秋瑾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女报《中国女报》,主要宣传男女平等,唤醒妇女加人革命运动。孙中山曾对秋瑾说:“你可以凭借你的特长,创造和运用宣传工具,宣传的内容是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吕碧城很快就成为《中国女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1907年秋瑾不幸遇难,鉴于统治者的淫威,所有的报纸全部噤声。吕碧城则用英文写了一篇《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了在美国的报纸上。在后来还曾作诗追怀好友,诗中写道:“尘劫未锁渐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字字句句满是哀愁。
创办女学
至今看来,创办女学这事依然是一件谈及就很难令人相信的事。一个以文字为事的女子尽然成功了独立创办了一所学校。
我们从她之前的行事风格中,很容易的会以为,吕碧城是一个激进的进步女性。实则不然,她主张女权但毫不激进。她推崇新思潮,反对革命;推崇新文化,反对白话文。对于此,英敛之对她的评价非常的中肯:“(吕碧城)能辟新理想,思破旧锢蔽,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独立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争于天演界中。”

她之所以要创办女学,其初衷也是为了女权。他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中说:“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使四百兆人合为一大群,合力以争于列强,合力保全我二万里之疆土。”
正在吕碧城要创办女学之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正在积极的推行新政,对女子教育非常的重视。同时,吕碧城在筹办女学过程中也结识了严复、严修、傅增湘等津门名流,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女学之事天津道尹唐绍仪的鼎力支持。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由她亲自担任总教习,恰在其时,她的长姐吕惠如与二姐吕美荪分别担任江宁女子师范学校和奉天女子师范的校长,一时间,吕氏三姐妹在教育界声誉鹊起。
民国后的诸多女杰,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等,都曾亲听过吕碧城的课,对她们的影响非常的大。这期间,最有意思的是,当年责骂她的舅父严凤笙后来因弹劾被革职。袁世凯指定让他协助吕碧城筹备女学,虽说无地自容,却也只好“忍气权从”。
大龄剩女,皈依佛门

    由于在办女学之时曾得到过袁世凯的大力支持,所以后来袁世凯搞“洪宪”的时候一直主张政治改革的吕碧城对此很支持。1912年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吕碧城便被聘为总统府秘书。正当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负时,黑暗的官场让她心灰意冷。在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她与外商合办贸易,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财富。不久后吕碧城便只身赴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其后曾短暂的回国住了些日子,又再度赴美,随后前往欧洲,足迹遍布英、法、德、意、奥和瑞士等。这段经历使她的创作的灵感不断的喷涌,词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极为可观,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难得的一位女词人。
    吕碧城同当时的一些名流如严复、樊增祥、易顺鼎、袁克文、费树蔚等都有往来,友谊颇深。但是她的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一直找不到到一个合适人而青灯独守一辈子。曾有人说她是袁克文的红颜知己,吕碧城听此笑而不答,少顷后说:“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1920年,吕碧城皈依佛教。1929年5月,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参加了维也纳国际保护动物大会。在大会中,她的风采和讲演,赢得各国代表的赞叹。其后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代表均邀请吕碧城去本国讲演。维也纳大报《达泰格报》在对这次大会的报道中说:“会中最有兴味、耸人视听之事,为中国吕女士之现身讲台,其所著之中国绣服堂皇矜丽,尤为群众目光集注之点。”足见其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吕碧城从瑞士回到香港,自号圣因法师。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因病去逝,享年61岁,其全部财产全部布施给了佛寺。

她去世后,众人按着她的遗嘱,将其骨灰和面团成丸,投在了大海之中。自此,这位“民国第一剩女”终于走完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闻名京津;作为一个词人,她极赋才华。作为南社的重要成员的她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作为教育家,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她为后人留下一道绚丽的幻影,却让我们怎么也看不到她的独守青灯。


作者:lvheng (2014/3/25 18:32:0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吕氏论坛  执行时间:777.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