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吕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吕留良后裔现状 已阅:14515 / 回复:20(楼主)

寻访吕留良后裔及吕氏故宅被毁记
几天前,接到北京中华书局的编辑俞国林打来的电话,他刚刚读到去年12月14日本刊发表的李兴盛的文章《吕氏故宅及祠堂亟待保护》一文,由于他本人常年关注对于清初著名思想家吕留良研究的课题,很想知道吕氏后人的情况以及故宅是否已修复。
吕留良(1629~1683),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清初著名思想家。明亡,散家财结客,图谋复明,事败家居授徒。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举博学鸿词,他誓死拒荐。后为僧以终。著述甚富,有《吕晚村文集》等数十种。他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推崇朱熹的种族思想,认为“夷夏之防”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卒后40余年,以此引发一场大狱。雍正六年(1728年)信仰其学说并与留良次子吕毅中等人来往甚密的曾静(湖南靖州人),遣其徒张熙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祺反清事败,清廷获悉留良的反清思想,藉此兴起一场震惊朝野、历时四年半的文字狱。结果留良及其已故的长子吕葆中被开棺戮尸,吕毅中与毅中之徒严鸿逵等多人斩立决,留良及鸿逵之孙辈全部流放宁古塔(今宁安)为奴。民间传说的女侠吕四娘刺雍正为祖父留良复仇的故事,即源于此。
   当时吕氏诸孙12户,男女老小及家人仆妇共111人,全部流放。后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诸孙之一的吕懿兼及其堂侄吕敷先、吕衡先、吕念先四支近30人,又因事改发齐齐哈尔。这些人在齐齐哈尔族属日繁,以诗书世其家,衍为大户,且多名人。如留良玄孙吕景儒就曾因善医“活人甚夥”而有名气。(引自李兴盛《吕氏祠堂与故宅亟待保护》)
他说,吕留良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尚有蔡元培为吕留良题写的墓碑及明朝的一位皇帝赐给吕留良的祖父的牡丹石(因其与城南郡主成婚)。当地对吕氏家族的文化遗存及研究非常重视,但对吕氏家族流放到黑龙江以后的情况知之不详。如果齐齐哈尔的故宅及祠堂一旦修复,桐乡市的市长及有关领导都会来参加揭幕仪式。
   得到这一信息,自然十分欣喜,便急忙给齐齐哈尔的有关部门打电话。不想,对方非常惋惜地告诉我:“吕氏故宅已经在一个月以前拆了,现在只剩下祠堂。”这犹如兜头一盆冷水,不禁追问:“怎么拆了?不是说已经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吗?”
  “原来是有这个计划,但后来市里一直没批下来,今年赶上扩道就拆了。”
  赶紧把这个消息通知李兴盛先生。这位老夫子惊呆了,他说:“这太不可思议了!太出人意料了!听了这个消息很伤心,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来就很薄弱,就这么一点还给拆了,让人实在无法理解。”
  李兴盛先生为了保护本省存留不多的文化遗址,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一趟趟跑规划局、旅游局等单位。滨江关道衙门旧址就是在他的呼吁下才有了修复的消息。去年11月30日,省旅游局以公文形式向齐齐哈尔转发了《关于转呈李兴盛先生关于齐齐哈尔市吕氏祠堂与故宅亟需保护与开发的建议的函》(黑旅函 2001 47号),但至今如石沉大海,却传来故宅被拆的噩耗,怎能不令他心痛。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6/29 18:33:55)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吕留良后裔现状 第 1 楼

吕留良的大名想来早已被国人熟知,即使不知正史,起码也会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吕四娘刺雍正为祖父报仇一事。若读过金庸,便知《鹿鼎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吕留良。那流放宁古塔、卜奎的史实却又与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吕氏故宅自有毋庸置疑的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为何非拆它不可?
  于是,我直奔齐齐哈尔,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吕氏故宅原址。
  耀眼的阳光下,那座20平方米的青砖祠堂孤零零地立在道边,屋脊边上的龙吻在蓝天上刻下很深的剪影。这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建筑,屋檐上的瓦当、滴水都已有缺损。但墀头(两侧山墙的突起部分)的戗檐上有雕刻精美的盘龙纹、上身也有精美的花卉雕饰。但右侧的戗檐已无存,据说是在拆故宅时被人偷挖走了(这些专业性的建筑术语是请教了中国古典建筑专家侯幼彬教授才了解的)。
  由于主人不在,无法进院内拍摄细部,正在门外探头探脑时,忽然背后有人发问:“你们是哪儿的?”这真是巧了,问话的正是吕家的媳妇张秀华,她是吕氏后人吕岩泰的妻子。
  但她并不住在祠堂里,祠堂乃公产,已租给他人。这座大宅院,是吕留良玄孙吕景儒从嘉庆到道光年间逐渐建成的,共有50余间房,两进院子,占地万余平方米。建国后公私合营时,吕氏房产上缴,被租与他人居住。在西城墙根也有吕氏家族另一支的20多间房,于六年前拆除。
  她的家就在祠堂西侧,原也是故宅中西侧的一套正房(原貌为祠堂在中央,两边一边一套正房),五十年代失火后翻修了房顶和外部,但墙体仍是原来的。她告诉我们,吕氏故宅除正房和祠堂外,都是没有屋脊的平房。这次被拆了东侧正房和东厢房,共20余间。现存的还有西厢房及房后的一溜房子,共三十余间。但基本看不出原貌,只有西厢房北侧的墀头上身的正面和侧面各刻着一个“一”字和一个“以”字。想起看过的照片上,东侧正房的左侧墀头戗檐位置刻着一个“庥”字。如此推测,每间房上应该都有刻字了。不知吕留良的后人在自家的宅院里刻下了怎样的愿望。在东侧正房正厅内,原有“泉林容我静”的匾额,拆迁时,竟被租住此房的住户拿走,他认为房子是他住的,房子里的东西也是他的。
  吕家屋内陈设极简陋,张秀华说,只有两个瓷瓶、两个青花瓷花盆和两个衣箱是祖上留下的。她热情地为我们捧出刻着“吕氏宗谱”四个字的木匣,取出排列着吕氏十五代世系的谱单。
  自始祖竹溪公起,到吕留良这一辈是第五代。在兄弟五人中,吕留良行五。在第八代即吕留良重孙辈中,念先、赓先、衡先三人名字旁边尚有“居龙江”的小字,并用朱笔标出。这几支便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宁古塔发配到卜奎(齐齐哈尔)的吕氏后人(《清史稿》中赓先为“敷先”,在谱单中亦有敷先之名,此为不解之处),他们在这里施教行医经商,对这里的发展贡献特别大。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念先之子吕景儒。据史书记载,一次卜奎城发生瘟疫,是吕景儒配了药投入井中,才控制了疫情。
  到吕岩泰这一辈已是第十五代,而吕岩泰五岁的小孙子吕博文,便是吕氏的第十七代传人。家谱只续到吕岩泰父亲吕观华的观字辈,泰字辈仅续了7人。这是由于续一次家谱非常不易,要有家族的族长负责,把各支的人都召集在一起。现在都天南地北的,聚一次谈何容易,况且还无处筹集旅费。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6/29 18:35:37)   回复此贴
  回复 1:吕留良后裔现状 第 2 楼

吕岩泰是齐齐哈尔衡器厂的退休工人,今年60周岁。为了生计,他每天还要早出晚归地打工。他的二弟吕林泰是齐齐哈尔造纸厂的工程师,退休后到辽宁省绥中县开幼儿园为生。三弟吕昌泰是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退休工人。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浙江石门县人,却不知崇德县乃石门原名,也不知如今改为桐乡市。对于这一点,中华书局的俞国林告诉我,浙江崇德县在1493年分为两个县,东面一半另设桐乡县,清朝入关后把崇德县改为石门县。解放后两县合并改为桐乡县,崇德县城改为崇福镇,1993年桐乡县改为桐乡市。他还说,民国年间吕氏后人吕相望出任浙江省省长,民间吕氏后人来函,希望他能将流放到宁古塔的吕氏族裔迁回浙江。吕相望曾就此事致函宁古塔的地方官员,但由于他下台而不了了之。
  与吕岩泰通电话时,他告诉我,齐齐哈尔现有十余户吕氏后人,哈尔滨也有几户。齐齐哈尔这一支有几户在五十年代去了吉林、陕西、重庆等地。十多年前,浙江的吕氏后人还来齐齐哈尔找过他们,但是与宁古塔的那一批人没有联系上。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李淑清向我介绍,去年,北京国家图书馆责成上海图书馆牵头,搞中国家谱总目,我省于去年4月开始本地区家谱征集工作。当时她为寻找吕氏家谱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保有家谱的吕昌泰当时已去海南,直到11月才与他联系上。今年春节吕昌泰返回齐齐哈尔时,把家谱及两册《吕氏宗谱》(其中记载了吕氏家族迁徙的历史)带回来,现已由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收藏。当时,吕昌泰也一再强调要保护吕氏故宅。目前,图书馆里还有吕氏家族的藏书,主要是医书,估计是土改时没收的。现在看来,宁安、海林还应该有吕氏后人。
  回到哈尔滨,又在电话中与正在辽宁的吕林泰、吕昌泰取得联系。据吕昌泰介绍,《吕氏宗谱》中记载着吕氏先祖曾为明朝驸马、武略大将军、锦衣卫指挥世龙等等。在美国也有吕氏家族的后人,并与他取得联系。他由此得知,清末吕氏家族的一支去了台湾。在北京还有吕氏家族的联谊会。他说,吕氏家族在清代、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做出很大贡献,这样的家族的文化遗产难道不应该保护吗?
  根据李兴盛老师提供的线索,我找到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部工作的吕观仁。原来,他便是流放在宁古塔的吕氏后人。这位观字辈的吕氏后人今年49岁,家住宁安县宁西乡岔路村,1975年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他的父亲叫吕月升,从小他就从父亲口中得知家族历史,自家原本也有家谱,但毁于文革。他也知道流放到齐齐哈尔的那一支,也知道那里的故宅,但从没有取得联系。听说齐齐哈尔故宅已部分拆毁,他心痛至极。他说:“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文物会被破坏!”
  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及其文化、经济方面的价值已经一说再说,我想没有人不懂这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可是我永远不懂的是,为什么那些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的老建筑被一拆再拆?
  我把联系到宁古塔吕氏后人的消息通知了俞国林和李淑清,他们都非常高兴。并且期待着赶紧挖掘吕氏家族的历史———这当然也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
  据此,呼吁有关部门,对吕氏家族现存故宅尽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吕氏家族在黑龙江的历史遗存应尽快立项挖掘整理;对落入他人手中的吕氏家族文物应尽快追回。这是一笔属于中华民族,亦属于全人类的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理当共同珍惜呵护。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6/29 18:36:28)   回复此贴
  回复 2:吕留良后裔现状 第 3 楼

黑龙江人
宁古塔的吕留良后裔及其先祖遗墨
去宁安古城试译吕氏家族二百七十年谜团
文\摄 曾一智
今年春天,忽然接到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一位名叫徐正的先生打来的电话,他说,他是从事吕留良研究的学者,不久前,黑龙江的吕留良后裔吕观濯带着一份《黑龙江日报》来先祖故乡认祖寻亲时找到徐正。
徐正看了报上刊登的《寻访吕留良后裔及吕氏故宅被毁记》(见本刊2002年8月8日)一文后非常激动,因为吕留良故乡始终重视对于这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的研究,但对在雍正年间因文字狱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吕氏后人却失去联系,对其在宁古塔后的境遇也不知晓。如今通过《黑龙江日报》了解到这么重要的线索,并且见到流落黑龙江的吕氏后人,自然感到其价值非同一般。他还说,今年恰逢吕留良逝世320周年,届时浙江省将召开学术研讨会以示纪念。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工作竟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篇文章可以穿越时空沟通断裂了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媒体真正重要的存在价值吧!当然,这里首先要归功于多年来致力于清史研究和流人研究的省社科院的李兴盛老师。
  不久前,我又接到宁安市吕双泰的电话。他是吕留良第十代嫡孙,即吕留良第三子吕宏中这一支的后代。他从黑龙江省社科院李兴盛老师处得知本刊在去年刊登的《寻访吕留良后裔及吕氏故宅被毁记》一文后,特意在6月来到齐齐哈尔市吕岩泰夫妇家中认亲,并且主动与我取得联系。早从李兴盛老师那里得知吕双泰家中存有记述吕氏流放宁古塔经过的文集,便与吕双泰定好时间,去宁安采访。
  在长途汽车上颠簸5个多小时(要转一次车),终于到了宁安古城,即经常在史书上看到的“宁古塔”。当然,这座古城如今处处都是现代化建筑,但城里也还能时不时看到典型的清代建筑。宁古塔是抗俄名将萨布素的家乡,萨布素曾任宁古塔副都统和首任黑龙江将军,现宁安城内还有萨布素的衣冠冢。吕双泰告诉我,吕氏故宅原在西关,人称吕家大院,但早在“文革”前便已无存。去市档案局查《宁安县志》时,发现楼后一大片平房中很显眼地矗立着几座大体量的青砖瓦房,一看便知这里曾是大户人家的旧宅。其中一座保存尚好的青砖瓦房,戗檐的花卉砖刻、屋檐的花卉滴水都很精美,只是所有的瓦当都失去了。屋脊上鸱吻位置有空缺,想来也是被什么人挖走了。档案局局长谭荣华说当地的老百姓都管这里叫“那大人住宅”,“那”是典型的满族姓氏。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在那一厚摞县志复制本中查阅关于吕氏家族的记载(后由李兴盛老师提供了《宁安县志》中关于吕氏家族记载的复印件)。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6/29 18:38:39)   回复此贴
  回复 3:吕留良后裔现状 第 4 楼

据谭荣华介绍,吕双泰的父亲吕观瑞生前曾为宁安县计划委员会主任,90年代初期,省政府参事室派人来宁安了解吕氏后人的情况,通过谭荣华找到吕观瑞。以后吕观瑞撰写了一些关于吕氏家族流放的过程和民国年间浙江省省长邀请吕氏后人回原籍等文章。
  来到吕双泰的家,他的一双儿女吕同强、吕丽丽恰好都在。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家世,刚刚被哈工大录取的吕丽丽还把她保存的祖父吕观瑞撰写的关于吕氏家族历史的文章拿给我看。吕观瑞有二子四女,儿名吕中泰、吕双泰,女名吕亚珍、吕亚琴、吕亚光、吕亚杰。由于吕观瑞生前清正廉洁,从未利用职权为子女做些安排,因此,这兄妹六人除吕双泰为干部外其余都是普通工人,过着普通百姓的简朴日子。
  从吕观瑞的遗像来看,这位吕氏后人的面容竟与其先祖吕留良的绣像十分相似。
  吕双泰非常信任地为我展示了他保存的《吕氏宗谱》、《吕宗武选录吕氏之集文》以及吕氏后人抄录的《吕用晦先生文集》等三部珍贵的文献。其中《吕宗武选录吕氏之集文》中除吕氏宗谱外,还抄录了民国五年(1916年)浙江省长吕公望就海宁县公民吕丕英呈请将吕留良及其戚当严鸿逵之后裔按名资遣回浙江一事,上呈内务部的公文,以及内务部批复后,同年11月19日吉林省长郭宗熙签署的吉林公署训令第一千一百六十号(警字第八四三号),令宁古塔等处官吏迅即查明吕、严后裔“现在共有若干户口,能否迁回浙江原籍。造具姓名清册呈候核夺”。
  民国年间的《宁安县志》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当时在宁安、五常、滨江、龙江的吕氏后裔共71户,498人,吕氏族人因考虑“人数虽多,均为数世难民,稍得温饱者不过数户而已,余皆饥寒交迫。”“先人原有财产已被前清查抄,今若空手言旋,虽蒙官府按名资送,到籍后又何以为生?”便向宁安县公署呈报:“可否请省长咨部或大总统代筹生计,或请发还原抄之产。”后因浙江兵变,吕公望辞职,此事便搁置下来。
  我在匆忙中翻阅着已经发黄的册页,一边激动着,一边逐一将上述文献资料解读给吕双泰和他的子女。
  《寻访吕留良后裔及吕氏故宅被毁记》于2002年8月8日发表后,因其中提到民国年间浙江省长曾有意将吕氏后裔迁回原籍,这一点曾被浙江的学者质疑,也许是由于当时错把吕公望写作吕相望而引起误会吧。这一疑点竟在吕氏家传的文献上得到证实,切实感到一种欣慰。
  吕双泰又带我来到他的母亲江淑清家里。这里有吕氏家谱(谱单)、吕观瑞题为《吕留良以文字狱戮尸及其后裔流放宁古塔轶事》的遗稿(与关魁合作),还有一份非常珍贵的横幅。从那已经黄里透黑与字迹差不多同色的纸张上费力地辨认着,这竟然是一位悼念亡妻范氏的吕氏先人所写的诔文。其中记述了吕氏家族在流放途中历经艰辛,又在宁古塔、东京城安身的过程。落款为“甲申年三月朔日匏舟老人自书,时年六十九岁”。这个匏舟老人是谁?在吕观瑞的遗稿中,认为此文系吕留良三子“吕宏中记述”。但甲申年乃六十年一轮回。明朝亡于甲申年即1644年,雍正六年(1728)吕氏家族罹难于文字狱,雍正十一年(1733)被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此文的甲申年只可能是1764年。这位自述“时年六十九岁的”老人不可能是吕留良的儿子。因为吕留良卒于1683年,不可能在81年后有一个69岁的儿子。况且吕留良生有九子,吕宏中为三子,在1764年时必定业已作古。这篇文章只可能是吕留良的孙辈也就是“懿”字辈中的某人。而在其宗谱中,从始祖竹溪公吕淇至懿字辈均标明妻子姓氏,懿字辈中只有二子吕时中(字无贰)之三子吕懿正(字君直)标明“娶范氏”。据我的大胆推断,此文当为吕懿正所写(已就此求教于李兴盛老师,李根据以往对于吕氏家族的研究,认为这一推断可以成立)。
  据我所能辨认的部分,描写了一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妻子在嫁入吕家后如何贤德持家,在流放途中、栖居宁古塔时对夫君、子女细心照料,以及流放途中和流放地的百般艰辛。是一幅十分具体可感的流人图:“……及天降灾而人遘祸,家已破,人已亡,流离颠沛,随地悲伤。视黄河之汹涌而目眩,瞻泰山之突兀而心慌。思亲也日洒千行之泪,思女也夜回九折之肠。宿孤庙而跼蹐,投野店而彷徨。氏犹且扶我病躯而肩负幼子,口衔食物而手挟衣囊。虽忍饥而冲夜雾,即葛屐而履晨霜。吁嗟乎!吾得苟延性命以至于今者,皆氏之彻夜看视,寒凉迭进,而使得离床。初则为贤良之内助,后则为患难之糟糠。细思其始末,吾寔(实)心痛恐至瞑目而犹不忍忘。哀哉久离桑梓之地,终焉沙漠之乡。难受者火坑之厄,邀恩者雨露之凉。赁屋于西关之侧,栖身于大路之旁。寒威透体,冻雪堆墙,冷风穿壁,微月当窗。氏则拥衾辗转,吾亦倚枕思量……饮冰茹糵,以至小康。拮据而寸心尽碎,操劳而食指皆僵。吾嗜醇醪而无端歌泣,挥翰墨而自为短长。卒至萍踪偶合,耕田筑室于东京者为安身立命之场……”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6/29 18:39:23)   回复此贴
  回复 4:吕留良后裔现状 第 5 楼

由于这篇诔文是目前发现的吕氏家族对于流放宁古塔后情形的惟一记述,因此犹为珍贵。但由于年代久远,吕氏后人对于此文有所误读,除误将懿正为宏中外,还有个别字句的错录。如断句、错字等比比皆是,最关键的亡妻的姓氏竟在括号内标注为“徐氏”,而在此文前部已明确写作“范氏”。据我推想,大约是吕氏后人认为这是吕宏中的遗墨,但对于原文辨认不清,而吕宏中的妻子在族谱中明确标明为“徐氏”,便如此标注了。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一件必须向读者更正的事:在去年8月写作《寻访吕留良后裔及吕氏祠堂被毁记》一文时,因未见到《吕氏宗谱》原件,根据齐齐哈尔吕氏后人介绍,写到吕氏先祖在明朝曾为“锦衣卫世龙”,这个使我费解的“世龙”被其后人介绍为一种官职。如今见到吕双泰家的族谱,才知道“世龙”原来是“世袭”,即世袭锦衣卫一职之意。
  据齐齐哈尔吕氏家族保存的家谱谱系分支来看吕双泰的先祖的确是吕宏中,更准确地说,是吕宏中次子吕懿刚次子吕衍先这一支。据吕观瑞记载,吕衍先的长子吕端儒在乾隆年间得罪了宁古塔副都统安临而被转迁至五常县黑牛圈(拉林附近)。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去浙江认祖的吕观濯便是拉林籍人士,并且他也证实自己为吕端儒之后。如此说来,这两支吕氏后人竟是同为吕衍先的后人。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6/29 18:40:1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0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吕氏论坛  执行时间:429.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