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与妈祖文化----施家源流

    中华施氏网 2012年1月4日 施建明搜编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施琅一生坎坷曲折,平定台湾的决心和毅力可歌可泣,而期间也与妈祖结下了不解之缘。施琅仔细洞察闽台人民对妈祖几百年来的敬崇心理,巧妙运用妈祖神威为水师鼓舞士气。他在湄洲、澎湖等地驻军、作战,与部下数次声称得到天妃保佑,妈祖实际上成为了施琅征台军队的保护神。
施琅平定台湾后,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間信仰的媽祖为“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

施琅将军也率将众赴湄洲致谢妈祖,捐金助帛,重修楼阁,以显灵惠。施琅积极扩建湄洲妈祖祖庙,为清代妈祖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涌泉济师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一月,施琅为了攻取台湾澎湖而将征兵大军驻扎于福建莆田平海卫,驻地为沿海盐咸地,因此寻找淡水水源相当不易。然而,据《靖海纪·襄壮公传》记载,施琅将军“替朕命,十月(应为十一月)公至军练兵整船,泊平海卫,以需大举。卫地斥卤,旧唯一井,仅供百家,以迁界,泉涸多年,军中艰于得水。公就井拜祷,甘泉立涌,足供万灶炊。因勒石曰‘师泉’,异也”。虽是咸盐之地,淡水断涸,但“就井拜祷”后,咸水即变为甘泉,说明妈祖护佑之灵验。

澎湖助战
澎湖之战是施琅入台平定的关键性战斗,是关系到能否旗开得胜的第一战。据《勅封天后志》记载:“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将军施奉命征剿台湾,洋洋大海,澎湖系台湾中道之冲,萑苻窃踞,出没要津,难以径渡。候于是整奋大师,严饬号令,士卒舟中,咸谓恍见神妃如在左右,遂皆贾勇前进。敌大发火炮,我舟中亦发大炮,喊声震天,烟雾迷海,战舰衔尾而进,左冲右突,凛凛神威震慑,一战而杀伤彼众,并淹没者不计其数。其头目尚踞别屿,我舟放炮攻击,遂伏堵驶舟而遁,澎湖自是肃清。先是未克澎湖之时,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其应如响。又是日方进战之顷,平海乡人,入天妃宫,咸见天妃衣袍透湿,有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及报是日澎湖得捷,方知此时即神灵阴中默助之功。将军侯因大感神力默相,敬缮奏闻。”“恍见神妃如在左右”,“梦天妃告之”,“天妃衣袍透湿”,“二神将(千里眼、顺风耳)两手起泡”,文中从首到尾凸显着妈祖神灵助威之奇、克敌制胜之功。施琅在《为神灵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事奏折》中同样描述到“臣在澎湖破敌,将士咸谓恍见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见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与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知为天妃助战致然也”。可见,施琅认为有妈祖助战才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因而为妈祖请封。后来,自清雍正时起,即出现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施琅为感谢妈祖神助破敌所奏而晋封天妃为天后之说。

妈祖 天后天妃天上圣母妈祖,真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多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祖文化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分享按钮>>施氏历史小故事----与孟氏
>>施姓的历史来源---世界临濮施氏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