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张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张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张氏名人录~~~ 已阅:13765 / 回复:15(楼主)

张 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秦武王即位,他入魏为相。  

张 苍(?-前152),汉历算家,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主四方文书,汉初,任代、赵相,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北平侯。迁为计相,以列侯主持郡国上计。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卒谥文侯。  

张 禹(?-前5),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初元年间,因其通晓并教授太子《论语》升为光禄大夫、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封为关内侯,官给事中、领尚书事。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改编今文本《论语》,合《齐论》、《鲁论》为一书,史称《张侯论》,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卒谥节侯。  

王莽新朝时期,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为宰相。张姓宰相1人。  

张 邯(?-23年),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东汉初依西汉之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为宰相。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不久又改司马为太尉,形成太尉、司徒、司马三公为制。建安年间,曹操罢三公制,设丞相一人为宰相。东汉历时196年,有宰相53人。张姓宰相13人。  

张 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 纯(?-56),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历仕西汉、新朝,东汉初以太中大夫屯田南阳,封武始侯。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由太仆任大司空。在位十年,效法曹参,无为而治,选取名儒参政,修建阳渠,引洛水通漕运,多有成就。中元元年(56)卒于相位,谥号节侯。儿子张奋曾任和帝宰相。  

张 酺(?-104),字孟侯,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以通晓经学、精于《尚书》入仕,官到东郡东郡太守,封同义男。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100)年罢相。十六(104)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 奋(?-102),张纯之子。明帝时封侍祠侯,历官中郎将,将作大匠、校尉、卫尉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拜为相,在位四年,政重礼乐,廉洁清白。九年(97)以病免相,十三年(101)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 禹(?-113)。字伯达,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任太尉。延平元处(106)改任太傅。永初元年(107)封安乡侯,再任太尉,至五年(110)以阴阳不和免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 敏(?-112),字伯达,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历任颍阳太守、尚书、校尉、议郎。安帝永初元年(107)拜相,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 皓(49-132),字叔明,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随大将军邓骘入仕,历官尚书仆射、彭城相、廷尉等。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以阴阳不和免相。元嘉元年(132)再任廷尉,虽为儒家,但对法家刑法多有研究,办案公平无错。  

张 歆,字敬让,东汉河内(今河南步骘一带)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由大司农任司徒。元年(151)免相。  

张 颢,字智明,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任太尉。同年以星象有变免相。  

张 济,字元江,东汉汝南细阳人,汉和帝宰相,张酉酺曾孙。灵帝光和元年(179)拜相,任司空。中平元年(184)以病免相。卒赠车骑将军、关内侯,封子张根为蔡阳乡侯。  

张 温(?-191),字伯慎,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任司空,次年任车骑将军,讨平北宫伯玉于美阳。三年(186)再次拜相任太尉,四年以农民起义而免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作者:张氏后人 (2007/2/27 21:24:38)   回复此贴
  回复:张氏名人录~~~ 第 1 楼

张 延(?-186),字公威,东汉河内人,汉木桓帝宰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五月拜相,任太尉,次年二月以病免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 喜,东汉汝南细阳人,张酉[甫]曾孙,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任司空,至建安元年(196)免相,在位四年。  

三国时,魏虽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但不与朝政,职由司尚书录、尚书令、尚书仆射分任。魏产国46年,有24位相,蜀汉初设丞相,后以尚书令为宰相,共立国43年,有8人担任过宰相。东吴有三公而不以为相,立丞相(间分左右)为宰相,其立国59年,有11人任此职,三国仅东吴有1位张姓相。  

张 悌(?-286),字臣先,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历官屯骑校尉、军师。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 华(232-300),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泰康三年(286),任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抚降纳叛,怀柔各族,保境安民。永熙元年(290)任太傅。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永康元年(300),被赵王司马伦陷害。太安二年(303)平反,诏复原职追封广武侯。著有《博物志》。后人辑其文为《张司空集》。  

唐代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多有变化,尚书省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等,中书省有中书令、右相等;门下省有侍中、纳言、左相等主要称呼。同时皇帝又选一些低品位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参政,使之成为宰相。唐代共290年,有推动73人,张姓宰相17人。  

张行成(587-653),字德立,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永徽四年(653)卒于相位。终年67岁,谥号定,生为两朝推动,死则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享受哀荣。  

张文灌(605-678),字稚圭,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贞观初年明经及第,历官并州参军、员外郎、云阳县令等,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12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仪凤三年(678)卒于相位。赠幽州都督,谥号懿。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与刘讷言等共注《汉书》。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曾任司农少卿、文昌右丞等。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 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灌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替其外甥李峤为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中宗时,复工部兼修国史,任哀都留守。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以工部同中书门下三品。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为绛州刺史,后累封平原郡公卒。  

张柬之,字孟将,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当太学生时,祭酒令德芬期为“王佐”之材。后中进士,任清凉丞。永昌元年(689)七十余岁,召为贤良,千余人对策,取第一。授监察御史,历凤阁舍人,合州、蜀州刺史,荆州大都府长史。武则天长安四年(704),以秋官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不久封汉阳郡王免相,为政深厚有谋,刚正直爽,能断大事。后被主席诬告,流放泷州。忧愤而死,终年82岁。景云元年(710)平反,憎中书令,谥号文贞。  


作者:张氏后人 (2007/2/27 21:25:01)   回复此贴
  回复:张氏名人录~~~ 第 2 楼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武则天当政时,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作战英勇,威振大漠。唐中宗复辟,于景龙二年(708)春任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为宰相,封韩国公。景云元年(710)免相。开元初,以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致仕,次年病死,赠太子少傅。其行为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伏”,与李靖、郭元振齐名,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 说(667-730),字道济、说之。唐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永昌元年(689),选贤良方正第一,授太子校书郎,曾以得罪皇帝流放钦州。中宗复辟,历兵部员外郎,工、兵二部侍郎等。睿宗即位,升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以与萧至忠不合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以平定太平公主叛普立功,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被姚崇诬陷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历任河北道、岳州、荆州、幽州等地地方长官。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以军功第三次拜相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改中书公,加集贤院学士。在位五年,整顿军备,与吐蕃和好,裁减冗弱之兵20万还农,多有政绩,且以善作诗深得玄宗宠幸,当朝大臣无人可比。开元十四年(726),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十八年(730)卒于尚书右丞相任上。赠太师,谥号文贞。有《张燕公集》。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以通五经举为平乡尉。历官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梁州、秦州都督,并州长史等。唐玄宗时任天兵军绥护使,安置臣服的突厥族九姓有功,于开元八年(720)拜相,后加银青光禄大夫,改任中书令。以议政不合,开元十一年(723)免相,历任幽州、台州、定州刺史,户部、工部尚书,封河东候。卒谥恭肃。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进士出身,历官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会、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副宰相。因受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排挤,四年后被罢相,改任尚书左丞相、荆州长史等。有《曲江集》传世。  

张 镐(?-764),字从周,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天宝中历官左拾遗、侍御史。肃宗至德二年(757)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兼河南节度使,都督淮南诸军事,主持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东西两京,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南阳郡公。其间发现史思明叛乱之迹,但肃宗听信与史思明勾结的宦官谗言,以“不切事机”罢免宰相。后来,史思明果然叛变。代宗即位,以为抚州刺史、洪州观察使,封平原郡公。广德二年(764)卒于江南西道观察使任上。  

张 镒,字季权、公度,苏州人。玄宗时以父荫任左卫兵曹参军、元帅帅府判官、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朝,累官至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任中书付款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以刚正不为同僚所容,次年免相改任凤翔右节度使。因与吐蕃结盟以改善关系,为叛将李梦琳所杀。诏赠太子太傅。  

张延赏(727-787),唐玄宗宰相张嘉贞之子,年仅两风,父亲即病逝,自幼“博涉经史,通吏治”,经父荫入仕,玄宗赐名延赏。肃宗朝官至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时历任河南君,哀都留守,淮南、荆南、剑南、川西节度使,扬州刺史,吏部尚书等。为政简约,“治行第一”。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以与同僚不和罢相。三年,再次拜相,支持德宗和好吐蕃的政策,并罢免全国冗官1500人,引起反对。同年卒于相位,谥成肃。  

张弘靖(760-824),字元理,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以父荫入仕,德宗时历官监察御史、户部付款郎、河中节度使。肃宗元和九年(814)拜为宰相,兼刑部尚书,封高平县侯。在位三年,治狱公平。元和十一年(816),因张宴案与肃宗意见不和免相。历太原节度使,吏部尚书,卢龙节度使,吉州、抚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卒于太子师任上。


作者:张氏后人 (2007/2/27 21:25:21)   回复此贴
  回复:张氏名人录~~~ 第 3 楼

张 浚(?-902),字禹川,河间(今属河北)人。性通脱,通经史,曾隐居金凤山学纵横家方术,口才很好,喜欢高谈阔论。曾任太常博士、度支员外郎等。黄巢起义后,他在汉阴帮助县令李康保境安民。广明六年(880)当攻入首都长安后,他被逃到汉阴的僖宗取用为谏议大夫,游说大将王敬修引兵勤王。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为政主张以强兵安天下,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宦官专权、节度使割据,力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与权臣李克用矛盾日深,受到排挤,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弃使。后来朱全忠想废唐自立,害怕张浚反对,遂于天复二年(902)派人将张氏一家一百余人全部杀害。  

张文蔚(?-908),字右华,河间(今属河北)人,进士出生身。唐昭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天复四年(904)初,昭宗被朱全忠至洛阳时,拜为宰相。挺身罅内部倾轧,极力维持残局。天佑四年(907),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他亦随之被任命为后梁宰相,制订各种制度。后梁开平二年(908)卒于相位。  
张文蔚,后梁太祖朝廷宰相两年,见唐举世张文蔚。  

张 策(?-912),字少逸,敦煌(今甘肃敦煌西)人。年少好学而通经史。初仕唐朝,官至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朱温(即朱全忠)建立后梁,历任工部、礼部侍郎。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郎。同年以病辞相,改刑部尚书致仕。著有《典议》、《制词歌诗》等。  

张延朗(?-936),汴州开封(今属河南)人。初仕后梁,担任租庸使,管理赋税。后唐明宗朝,任忠武军节度使,长兴元年(930),任三司使,掌管全国钱粮。清泰元年(934)拜相,兼吏部尚书,次年,因病改任三司使。为政工于心计,主张财粮之权归中央,制止石敬瑭等分方官自留储备。三年(936)十一月,石敬塘攻入京城,延朗被杀害。  

辽代设南、北宰相府总理军国大政,各设人,其中实权在北府宰相。南北府宰相通常由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但任。辽圣宗后,始有个别汉族官员跻身其列。辽代历210年,有宰相81人,张姓仅2人。  

张孝杰,辽建州永霸(今辽宁朝阳西南)人。家贫好学,重熙二十四年(1055)进士。靖害年间,官至枢密直学士,咸壅二年(1066)参政事同枢密院事,加工部侍郎。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为相八年,伙同太子耶律乙章陷害忠良。太康六年(1080)免相贬为武定军节度使。大安年间病死家乡。乾统初年(1101)被开棺扬尸,以平民愤。  

张 琳(?-1122),辽沈州(今沈阳)人。少有大志,道宗寿隆末任秘书中戏。天祚帝即位,官户部使,乾统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为金兵所败,从京中出走云中,留张琳与李处温辅佐魏国王耶律淳守南京。受李处温胁近迎立耶律淳为帝,封太师平章军国事,但无实权。同年忧郁而死。  

宋代初年,依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职,后来分领三馆,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次相监修国史,再次为集贤殿大学士。元丰年间改官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并以尚书左右丞相代替参知政事为副相。北宋末曾以太宰、少宰代替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改依汉制,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两宋共320年,有宰相33人,张姓宰相6人。  

张齐贤(943-1014),字师亮,北宋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迁居洛阳。太平兴国进士,历衡州通判、江南西路转运使。淳化二年(991)拜相,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993)罢相。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1000),以冬至朝会酒后失仪罢相,次年,任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后历任兵部、吏部尚书,太常卿分司西京,知青州等,以司空致仕。卒赠司徒,谥号文定。著有《洛阳缙绅旧闻记》等。  

张知白(?-1028),字用晦,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端择进士,历知剑州、判三司开拆司、权管司京哀转运使等。知审官院,工部尚书等。大中祥符九年(1016)任参知政事,因议政与宰相王钦若不合,称病辞职。仁宗皇帝即位,进为尚书右丞。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发兵对抗契丹。为相奉公无私,虽为显贵,但清俭如寒士。三年后卒于相位,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正。  




作者:张氏后人 (2007/2/27 21:25:43)   回复此贴
  回复:张氏名人录~~~ 第 4 楼

张士逊(964-1049),字顺之,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淳化进士,历官射洪、襄阳、邵武等县县令,为政“宽厚”,深得民心。荐为监察御史,累迁太子詹事,兼知审刑院、判史馆等。天圣六年(1028)拜相,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间事。次年,为曹利用开脱罪责被罢相,改刑部尚书,出知江宁府。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出判许州、知河南府。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位,封郢国公。康定元年(1040)罢相,以太傅、邓国公致仕。九年后病逝,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懿。  

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治平进士,知南川县。徽宗即位,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崇宁元年(1102)历尚右丞、左丞。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政。政和元年(1111),因与技郭天信往来,罢知河南府,时蔡京复为宰相,贬之为崇信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太学生为之请愿鸣冤,蔡京害怕,令其自便。不久官复原职。宣和三年(1122)病逝。绍兴中追赐谥号文忠。著有《宗禅辩》等。  

张邦昌(1081-1127),字子能,宋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进士出身,钦宗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州。  

张 浚(1097-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北宋政和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传檄勤王平定苗刘之变有功,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议经劳川陕,以保哀南,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五年(1135)拜相,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大举北伐。七年(1137)因郦琼兵叛,引咎辞职。秦桧执政,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南下攻宋,重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国公,隆兴元年(1103)再次拜相,督师抗金。次年,为主和派排挤罢相,忧郁而死。以抗鑫复国大志未酬,无脸见祖宗于地下,遗命葬湖南宁乡。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中兴备览》。  

金代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前用女真旧官制,此后改用辽宋官制,以领三省事、丞相(有左右之分)、平章政事为宰相。领三省事为首相,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兼领。丞相与平章政事主持国政,成为事实上的首席宰相。领三省事废置时,亦以尚书令为首相。金代120年,有42人出任首相,张姓1人。  

张 浩(?-1163),字浩然,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曾祖高霸仕辽,始改姓张。金太祖时,任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及第,任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任大理卿,详定朝廷内外礼仪程式,后历户、工、礼三部侍郎,升为尚书,行六部事。海陵五即位,任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天德三年(1151)主持扩建燕京(今北京)及皇宫。贞观元年(1153)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因功拜为左丞相。正隆三年(1158)又主持营建汴京(今河南开封),拜太傅、尚书令,进封秦国公。六年(1161),海陵王南下攻宋,留守主持尚书省事。大定二年(1102),入见金世宗,又拜为宰相,任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次年,自请以病辞职,卒谥文康。  

明代初年以中书省左右丞相为宰相。洪武十三年(1380)起罢国书省,废丞相制,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十五年(1382)仿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哀阁等殿阁大学士,任皇帝顾问或秘书,明成祖时命翰大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遂发展成“内阁”。到世宗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才真正位列六部尚书之上,成为真正的宰相。内阁大学士为宰相集团,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或元辅,为首席宰相,主持国政。明代277年,有宰相17人,张姓9人。  

张 璁(1475-1539),字秉用,后改名孚敬,改字茂恭,号罗峰,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次年世宗即位,议“大礼”,意见与世宗合,升为南京刑部主事,历官给事中、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嘉靖六年(1527),以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次年,升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嘉靖八年(1529),为内阁首辅,成为宰相。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但性情狠愎,报复不断。十四年(1535),以病辞职。四年后逝世,赠太师,谥号文忠。著有《谕对录》、《奏对录》、《张文忠集》等。


作者:张氏后人 (2007/2/27 21:26:04)   回复此贴
  回复:张氏名人录~~~ 第 5 楼

张 璧(?-1545),字崇象,明石首(今属湖北)人。正德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以尚书兼哀阁大学士,次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病逝,谥号文简。性情雅直,不近流俗,爱好文学,著有《阳峰家藏集》。  

张 治(?-1550),字文邦,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授编修,历官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次年,加太子太保。为相慷慨有志,奖进士类,明习典章,究辨时务及治乱光衰之故,想有所作为而不得志,不久病逝。赐祭葬,谥号文隐,隆庆年间改谥文肃。有《龙湖文集》。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属湖北)人,因而又称作张江陵。12岁中秀才,16岁考取举人,人称“神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仅23岁即成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右侍郎,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元月穆宗逝世,年刚十岁的太子登基做皇帝,史称神宗,他接任内阁首辅,成为中央行政首脑。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取得了重大成就(详细情况见名人录)。  

张四维(1526-1585),字子维,号凤磬,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编修。隆庆年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万里得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三年(1575),为内阁首居正引荐,以尚书兼哀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辅助改革,累进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拾人心。次年,以父丧离职。卒谥文毅,有《条麓堂集》。  

张 位,字明成,号洪阳,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编修,参加撰写《世宗实录》。万历元年(1573)以救吴中行等,忏张居正,出任徐州同知。十一年(1583)复为国子监祭酒、右侍郎。十九年(1591)任吏部侍郎兼哀阁大学士,次年入阁,参预机务。力荐杨镐主持朝鲜抗务,并以镇压甘肃农民起义之功,加封太子太保,迁吏部尚书、文渊阁及武英殿大学士。为相果敢善断,但弄权示威,终被弹劾。二十六年(1598)因杨镐兵败朝鲜,削职闲住。后以主谋撰写“妖书”除名为农。天启年间,平反复官。卒谥文端。有《问奇集》、《词林典故》、《闲云馆集钞》、《丛桂山房汇稿》、《老子注解》、《警心类编》等。  

张瑞图(1576-1641),字长公,号二水,明晋江(今属福建)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士,授编修,历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六年(1626),以尚书、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因阿奉宦官魏忠贤,累升文渊阁、武英殿、中极殿大学士,晋左柱国、吏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为言官弹劾罢相。后入逆案,赎身为民。遂转攻书画,长于山水,尤工书法,与刑侗、米万钟、董其昌齐名,时称刑张米董。有《白毫庵集》。  

张至发(?-1642),字圣鹄,号宪松,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玉男、遵化知县,主事,河南按察御史等,以厌恶党争称病辞职。天启元年(1621)起为大理寺丞。三年(1623),又以终养归。崇祯五年(1632),再起为顺天府丞,进光禄卿,厘正积弊。八年(1635),以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时明王朝经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击,已近灭亡,为政维持则已,无大作为。次年,因他人牵连罢相归家。十四年(1641)诏用,坚辞不就。翌年病逝,赠少保。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进士出身,由庶吉士任检讨。崇祯初年,官历礼部侍郎,十二年(1639),以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年(1642)退休,后降清。
张 瑞,山东掖县人。明末进士,选庶吉士。李自成攻入北京,降归大顺政权,清兵入官,继降清。顺治初任弘文院栓讨,历升为侍郎。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作者:张氏后人 (2007/2/27 21:26:2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5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张氏论坛  执行时间:1,035.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张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