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秦武王即位,他入魏为相。 张 苍(?-前152),汉历算家,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主四方文书,汉初,任代、赵相,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北平侯。迁为计相,以列侯主持郡国上计。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卒谥文侯。 张 禹(?-前5),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初元年间,因其通晓并教授太子《论语》升为光禄大夫、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封为关内侯,官给事中、领尚书事。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改编今文本《论语》,合《齐论》、《鲁论》为一书,史称《张侯论》,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卒谥节侯。 王莽新朝时期,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为宰相。张姓宰相1人。 张 邯(?-23年),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东汉初依西汉之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为宰相。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不久又改司马为太尉,形成太尉、司徒、司马三公为制。建安年间,曹操罢三公制,设丞相一人为宰相。东汉历时196年,有宰相53人。张姓宰相13人。 张 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 纯(?-56),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历仕西汉、新朝,东汉初以太中大夫屯田南阳,封武始侯。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由太仆任大司空。在位十年,效法曹参,无为而治,选取名儒参政,修建阳渠,引洛水通漕运,多有成就。中元元年(56)卒于相位,谥号节侯。儿子张奋曾任和帝宰相。 张 酺(?-104),字孟侯,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以通晓经学、精于《尚书》入仕,官到东郡东郡太守,封同义男。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100)年罢相。十六(104)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 奋(?-102),张纯之子。明帝时封侍祠侯,历官中郎将,将作大匠、校尉、卫尉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拜为相,在位四年,政重礼乐,廉洁清白。九年(97)以病免相,十三年(101)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 禹(?-113)。字伯达,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任太尉。延平元处(106)改任太傅。永初元年(107)封安乡侯,再任太尉,至五年(110)以阴阳不和免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 敏(?-112),字伯达,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历任颍阳太守、尚书、校尉、议郎。安帝永初元年(107)拜相,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 皓(49-132),字叔明,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随大将军邓骘入仕,历官尚书仆射、彭城相、廷尉等。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以阴阳不和免相。元嘉元年(132)再任廷尉,虽为儒家,但对法家刑法多有研究,办案公平无错。 张 歆,字敬让,东汉河内(今河南步骘一带)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由大司农任司徒。元年(151)免相。 张 颢,字智明,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任太尉。同年以星象有变免相。 张 济,字元江,东汉汝南细阳人,汉和帝宰相,张酉酺曾孙。灵帝光和元年(179)拜相,任司空。中平元年(184)以病免相。卒赠车骑将军、关内侯,封子张根为蔡阳乡侯。 张 温(?-191),字伯慎,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任司空,次年任车骑将军,讨平北宫伯玉于美阳。三年(186)再次拜相任太尉,四年以农民起义而免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