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权历史

    中华孔氏网 2011年9月21日 万家姓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显赫一时的豪门大户,但是,只有孔氏家族能够历经两千五百年,谱系井然,世受封爵,至今而不衰。历经几千年流变,孔子和他家族的悲喜剧,折射出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


从没落贵族子弟到被称为无冕之王“素王”:政权统治文化的载体

  孔子的地位自汉代起日益尊崇,从一个没落贵族的子弟到被称为无冕之王“素王”。孔子个人也被一再追封加谥,由“尼父”、“褒成宣尼公”一直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与先祖地位共同进阶的,是嫡传子孙。


  从公元72年到124年东汉有3位皇帝先后谒孔子故里,祭祀圣人。以后历代王朝的帝王继续提倡对孔子的崇拜,这为曲阜的孔家人带来了无上的光荣,为这个特殊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朝更迭总是充满了杀戮,使得孔家人逃离曲阜,而每当新王朝建立,朝廷就会下令寻访孔子后裔。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封孔子9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自此孔子的嫡系长支子孙便有了世袭的爵位,先后有“关内侯”、“褒亭侯”、“崇圣侯”等多种称谓。唐玄宗十二年,皇帝将孔子三十五代孙封为文宣公,此后世代承袭,并有一系列的优渥政策。到了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是为“衍圣公”之始。


  事实上,除去官方的认可和贵族的徽号外,历来的帝国政府还赐给了衍圣公及其近亲丰厚的地产、可观的薪俸、昂贵的赏赐、世袭的佣工,并免去他们的赋税。1956年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孔府保管地契册籍的地方发现了起于明代中期的“孔府档案”,档案显示“历代帝王封赠孔氏奉祀祭田共大顷三千六百顷,每顷一百大亩。”


  在世代传承中,家谱更成为文化的载体。孔氏族人早期重要的每一次迁徙,都清楚地记录在家谱之中。据孔子世家谱记载,自孔子以下,八代单传。从三十五代开始,因后世人数众多,逐渐因居住地被划分为十派。


  孔氏嫡孙则世代住在曲阜,外地子孙在四十二代以前,分为以上十派。到了四十二代时,孔氏家族发生了一场大动乱。


  
从“孔末乱孔”到南宗北宗之争:族权和行政权的高度统一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五代残唐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


  五代时期,孔氏传至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孔府有个洒扫户刘末,进府当差后仆随主姓而姓孔,称孔末。梁太祖乾化三年,孔末杀死孔光嗣,并想斩草除根,连同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一同杀死。


  孔仁玉恰好被母亲带回姥姥张家。孔末追杀至张姥姥家时,张姥姥有个年幼的儿子与孔仁玉年龄相仿,相貌相似。为保圣人独苗,张妈妈含泪舍子,给自己的儿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


  之后的故事宛如戏文:孔仁玉隐姓埋名,发愤读书,金榜题名,被封太学士。他才将孔末乱孔之事奏明皇帝。孔末被诛,孔仁玉复任文宣公,被孔氏家族称为“中兴祖”。孔庙的崇圣祠里至今还有中兴祖孔仁玉的牌位。


  孔仁玉之后,孔氏家族的谱系便不按过去的十派划分,而是开始以孔仁玉的子嗣繁衍形成家谱。它还导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习俗的形成,就是区分出内院孔和外院孔——前者指孔仁玉的后代,后者指孔末的后代,又被称为“伪孔”。


  这与后来南宋期间的南宗与北宗之争后,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后代最终被南宗后人主动让出爵位有异曲同工之处。

 

衍圣公:位极丞相,公主下嫁

  曲阜以外的孔氏相当多被排除在外,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从15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依赖衍圣公来决定谁可以作为孔氏家族的成员,从而享有减轻赋税和免除徭役的特权,如果把这些特权扩展到更多的孔姓人中,朝廷就会觉得它们过于繁重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衍圣公在曲阜以外的孔姓社区中只挑选了一小部分,允许他们享受这些天恩。


  对整个孔氏家族来说,衍圣公是最高统治者,拥有中央特许的超经济统治权,而族权和行政权的高度统一有时也会让中央政府和一些言官们担心,但在清朝,中央政府对孔家表现得相当宽容和器重。


  那时候,“衍圣公”地位之高相当于丞相,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这是别的王宫贵族难以攀比的。乾隆皇帝甚至打破了满汉不通婚的规矩,在文武百官中选定了一位汉族达官让公主认其为义父,以于家闺秀的名义下嫁到衍圣公府。并曾八次驾临曲阜,始终礼遇不衰。孔家和曲阜知县为争利而激烈争执最终相互控告时,皇帝“对孔勿问”,直接把知县调走了


分享按钮>>京城四大名医孔氏家族的长寿绝学
>>[卢氏宗亲家族YY聊天室](筹建中)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