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曹雪芹与昌邑姜氏的血缘关系的探讨

    中华姜氏网 2008-11-21 18:20:36 姜氏宗亲网


曹雪芹与昌邑姜氏的血缘关系的探讨
------------------------------------------------------------------------------------------------------------------------
2006-07-04 09:25:48 (潍坊市档案馆) 

昌邑市档案局 穆效彬 张葆海


在昌邑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套完整的《姜氏族谱》,据查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母是昌邑人。说到这一史据,必须先从康熙年间的肱股元良、显宦名臣李士桢说起。

姜姓在昌邑是望族大姓,民间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昌邑县,姜一半,天地不变姜不乱”的乡谚俚语。李士桢本姓姜,1619年生于昌邑城东隅村。钱仪吉《碑传集》卷六十六中载:“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今山东昌邑)…..生于万历己未岁四月二十三日亥时。”《李士桢、李煦年谱》则写道:“一六一九,己未,明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亥时,李士桢生。”同是昌邑人的张志栋在《李大中丞政录序》中也明确写道:“中丞李公,为都昌望族,世有隐德。”许多材料都充分证明,李士桢为昌邑人是确凿无疑的。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年),即1642年,清兵数万围攻昌邑城,城内官军民众奋起抵抗,誓死守城,“虽牧童稚子,咸奋不畏死,登城樱守。”经过八昼夜的激战,昌城陷落,上至县令、县丞,下至一般百姓,大都壮烈殉国。城内大街小巷,血流如川,尸骨成垛。这就是昌邑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壬午之变”。就在这场惨变中,昌城东隅人姜士桢在其父姜演被清兵杀害,其兄为守城战死之后,却心甘情愿地归顺了清王朝,并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为子,入籍旗人,改为李姓。据王利器先生编著的《李士桢、李煦士父子年谱》记载:“一六四二,壬午,明崇祯十五年…..李士桢归旗辽左,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即以为氏。”乾隆七年《昌邑县志》卷六《人物》则记道:李士桢,字毅可,本姜姓,从龙辽左,寄旗籍,以李为姓。”是年,李士桢23岁。

李士桢自幼熟读经书,才思敏捷,学识鸿博,加入旗籍后,在众多的旗人中自是佼佼者,深为其义父李西泉所赏识。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李士桢29岁。这年八旗抡才,士桢参加贡生庭对,以第十六名中选,被授为长芦运判。自此以后,李士桢凭着自己的精明干练和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在政治舞台上一路升迁,官运亨通。清顺治六年,李士桢31岁时,被提升为安庆知府。乾隆六年《江南通志》记载:“安庆府知府,李士桢,昌邑人,贡生,顺治六年任。”到顺治八年,李士桢33岁时,又晋升为两淮运同。顺治十四年,李士桢39岁时,调任延安知府。同年十月,又随即被调升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巡岭东道。《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载:“顺治十四年丁酉,冬十月丁亥,升陕西延安知府李士桢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巡岭东道。”不到两年,顺治十六年四月,李士桢又提升为山西阳和道副使,第二年,即顺治十七年九月,李士桢升迁为山西布政司参政,分巡冀宁道。清康熙六年,即1667年,李士桢升为河南按察使。前任按察使治案诖误,株连无辜,士桢到任后重新审案,为无辜者平反,救了数千人,从而在中川一带有“青天”之称。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李士桢晋升为福建布政使,时年55岁。康熙十四年,又任浙江布政使。康熙二十年,李士桢由浙江布政使晋升为江西巡抚,定兵乱,灭其渠魁。同年十二月,李士桢调任广东巡抚。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李士桢69岁,经吏部议复,退休赋闲。在任期间,“廉介奉公,宽仁待下,既久任,精详时事,声望甚隆。”因而在退休离任时,“士民辍耕罢市,无不奔走哀号而不能舍。”李士相退休后,赋闲在家,颐养天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以77岁高龄寿终。

李士桢终其一生,对清王朝忠心耿耿,惮精竭虑,勤政爱民,政绩卓卓。从一个小小的长芦运判扶摇直上,一路升迁为权势显赫的封疆大吏,成为清初最有声望的名臣之一。既为清王朝政权的稳固、国运的兴隆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同时也创立了一个钟鸣鼎食、声震朝野的李氏家族,从而为李家与曹家联烟奠定了门当户对的基础。

李士桢一生共有6个儿了,3个女儿,长子李煦官至苏州织府织造。此时的江宁织造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李两家同是康熙皇帝的肱股近臣,共同的政治利益,加之门第相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曹、李两家的联姻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士桢的一个女儿许配曹寅为妻,这便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母。

后来,李熙与其妹将苏杭织府绸的工艺传到故乡。从此,昌邑柳疃一带的丝绸业揭开了繁荣的历史,以其质地柔软、色泽鲜艳而赢得了中外客商的青睐。

李煦任苏州织造数十年,宦绩斐然。但是“公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犁园”。仅《长生殿传奇》一戏的衣装就花费数万,从而造成库银亏空,加之在任期间,躬适康熙四次南巡,李煦、曹寅等大事铺张,因而导致库银亏空额高达数十万。康熙在世时,自然多方面遮掩呵护。而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元年,即1723年,总督查弼纳首先发难,奏摺称“李煦亏空银三十八万两”,以全部家产抵补外,“尚亏空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二十三两余。”此后雍正降旨:“李煦亏空官帑,著将其家物估价,抵偿欠银,并将其房屋赏给年羹尧。”雍正四年,又查明李煦在任时与雍正的政敌“阿其那”(即其八弟胤祀)有牵连,经济案转为政治案,更一发而不可收拾。刑部判“奸党李煦为监斩候,秋后斩决。”后来雍正念李煦父子曾有功于朝廷,给予宽免,将其发配边疆打牲乌拉。雍正七年,即1729年,李煦在贫病交煎中辞世。临死之时,“囊中无一钱……亲识无一人在侧。”此前不久,江宁织造也以相同的命运遭到朝廷革职查抄,威势显赫的曹、李两家刹时间“呼拉拉大厦将倾”,真正“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摘自潍坊市档案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