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3

    中华喻氏网 2009-5-18 15:10:36 秘书处


第二章 喻姓来源


第一节考辨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自然之理。喻氏之祖为谁,历代皆在考究。然则历史演绎,人类繁衍,朝代更迭,战乱祸连,人口播迁,史料有续有断,故万千姓氏,均在究查稽考,岂独我喻氏。历史演进到今天,躬逢盛世,举国各族皆在纂撰族谱,欲寻根脉,喻氏族人亦有机有缘有幸撰修《中华喻氏通谱》,自然而然要将根脉查清。举国族人,乃至港澳臺、海外华人华侨中的宗人,同一呼声查清祖脉根柢。现查阅全国各地所送谱书和相关权威著述,兹将喻氏祖脉撰述。从历史角度看,喻氏虽未有位尊九五的帝王,也未有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但出于黄帝血统,以德赐姓,勿庸置疑。

据《姓苑》云:“喻氏出汝南,其先帝颛顼(黄帝曾孙)之苗裔,周文王之裔绪”,周为姬姓。据安徽旌德《仕川喻氏宗谱》(明万历年间修)序云:“尝阅喻氏考而得知,喻氏之得姓自轩辕氏(黄帝)传27世祖,有相如公者祭公谋父之子,周天子嘉其能以德教喻人,因之赐姓其食耳!”又据湖南《宁邑喻氏支谱》云:“喻姓之来尚矣,其先帝汝南颛顼周文王之后”。又据浙江《剡shàn北喻氏宗谱》云:“喻姓出自黄帝支子姬姓也”。按史志规定,专著应当可信,而且记事,一般以与距事时近者为准,专著《姓苑》和明代谱牒,可信,足见喻氏出于黄帝血统。

一、喻姓源头及发脉

根据史典和谱书考证,有两大源头、四大发脉。

第一源头—春秋郑公族之后裔赐姓喻

又分四大发脉:

(一)、第一大发脉—出于郑公族由谕改喻。

相传周宣王姬静,封其弟姬友(庶母子)于棫yù林(在今陕西华县东,汉以后称咸林),为郑桓公(元年,即宣王22年,公元前806年),其子武公几代以后,分支赐姓,其中一支姓谕。到东汉和帝时谕猛(有的旧谱作孟),字骄孙,永元己丑(公元89年)官苍梧太守,为清白吏,以“谕”与“喻’’相近,而且读音常常混淆不清,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因而改姓为喻。到唐开元喻迪冲,字赳夫,号伯洪,武德三年(620)为关西道团练观察使,后被加封为都统天下大元帅,其后裔派分两支。到宋代有从政(又作闻政),字成夫,生子九,再衍九派。关于这一支的源流,各地旧谱中所载详略虽有不同,而且有关从政九子之说也有歧异,但源出郑桓公之后,最初得氏为谕,而后由谕猛改姓为喻的说法是一致的。这种说法与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清王相笺注《百家姓》等古代姓氏书籍所载完全相符。

(二)、第二大发脉—郑武公之后,传到东晋谕归由谕改姓喻。

这一发脉前期与第一发脉相同。相传周宣王姬静,封其弟姬友(庶母子)于棫林(在今陕西华县东,汉以后称咸林),为郑桓公(元年即宣王22年,公元前806年),其子武公传数代以后,分支赐姓,其中一支姓谕。到东晋元帝司马睿(317)时谕归,任曲阜令,后升任侍御史,著《西河记》二卷。北宋初年陈彭年撰《广韵 遇》载:“喻同谕,姓。东晋有谕归,撰《西河记》二卷。何承天云:‘喻音树,豫章人’”。罗泌《路史》称:“谕郑公族之后,《晋书》有谕归,撰《西河记》”。宋末王应麟《急就篇巨楼谕喻聚住豆注》亦云:“谕氏,东晋有谕归,撰《西河记》”。就将谕归作为了谕姓代表,甚至有的姓氏书籍中,谕、喻二姓都将收之入编。既然姓氏书籍及旧谱直接间接地窥出他由谕改喻,那他是改姓喻支系中的一支始祖,真实可信了。

同时,谕归过去姓氏典籍与旧谱,都未单列,只在先贤传或名人表记有他的事迹,少数在源流或得姓之类的文章中,称他是喻猛之后,并言自此两姓才完全统一,此之说法也与史实不符。因为南宋时还有谕姓,《陆游诗集》卷16就有“汪给事太夫人程氏挽辞太恭人谕氏挽辞”,《通志 氏族略五》的记载有谕姓存在就更加明显,直到南宋后再也未出现谕姓,证明此时谕改喻才完全截止了。

(三)、第三大发脉—源于郑公族,直接得姓为喻。

得姓之祖是周宣王弟姬友,其子武公掘突,直接得姓为喻。

在此一脉的旧谱中,关于得姓经过的记载通常都比较简略,对于具体是什么时间、由谁、什么原因或者以什么为依据而得姓为喻,往往语焉不详。其所记的内容,大抵都相传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咸林为郑伯,其子武公名掘突,得桧huì、虢guó十邑。其后子孙繁盛,遂分出郑氏、蔺氏、俞氏、喻氏等数十姓(有的说是五十姓),喻姓即其中的一支(有的说是列二十七)。而后就是到某个朝代有某某,或者截止多少世而有某某,居于某地,几传以后有某公,由某迁至某地而为本支祖云云。因对早期源流不甚了了,所以闪灼其词,推其原由为《路史》所致。又另有一说,是讲武公第二子彬恶其无君,别立为喻氏。罗泌《路史》、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都有俞、喻同为郑公族之后裔的说法。虽然有些族谱说得不够具体,如湖北黄陂族谱,而江西新建义渡、久驻就说得具体。但这二者都说源于郑公族,在前几支发脉中也是出于郑公族认可,而此支发脉也不能定其非,何况有史为凭呢。

(四)、第四大发脉—源于郑公族,由渝弥赐姓喻。

此一脉讲郑桓公的后人中有一个叫渝弥的,曾担任周王朝的司徒,其子孙因其字而别立为谕氏。此乃何天承《姓苑》中讲:“《左传》郑公子渝弥,为周司徒,后立别族为渝氏”。

据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所引《芸阁姓苑》对来源有相同的记载:“喻氏出汝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文王之裔绪,《左传》郑公子渝弥为周司徒,后立别族,为渝氏。至汉景帝,皇后讳字阿渝,中元二年(148)避讳,改水为口,因为喻氏。”对于这一支的源头,族内族外都曾有所怀疑。因为《左传》只有宣公三年载:“郑文公娶于江,生公子士泄堵;娶于苏,生子瑕和俞弥。俞弥早卒。泄堵恶瑕,文公亦恶之,故不立也”。《左传》鲁僖(应为厘)公二十四年载:“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等。因人、事混淆,前后抵捂,时间有误,不但族人等有疑,史家也不苟同。南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怀疑,江西新建、新塘谱所载清人喻震孟《书家谱喻氏得姓源流后》也认为有误。不过,因为宋代罗泌《路史》卷八载:“郑后有渝氏,通作喻”。该书三十二卷“喻氏条”载:“郑后五十姓有渝”,对其真实性,江西新建、浙江黄岩也有辨误。虽《路史》成书时间比较早,抑或有其依据,按史家惯例应予保留。然渝姓至今还有其姓,据陈明远、汪宗虎合编《中国姓氏大全》载,渝虽是罕見之姓,但现在成都、武汉仍有。

对这一发脉主要争论有三:一是从时间上看有矛盾,鲁厘公24年就是郑文公37年,即周襄王16年(前636年),追溯到周桓王23年(前697年),相距62年,渝弥不可能帅师。二是《左传》鲁厘公24年载“帅师”;鲁宣公三年载“生子弥,弥早卒”;邓世名《续通志 氏族略》“郑公子渝弥,周桓王时为郑司徒”几种说法互相矛盾。三是《左传》“郑有俞弥,无有渝弥”等诸疑。喻氏旧谱多有引用,又多辨疑,究其原因皆由史典文献之所从出,无论怎样万变不离其宗,虽有诸疑仍不离郑公族。所以既出于典,不能武断否定,亦可在姓氏融合中以存疑对待。

经推究考证,喻氏得姓是两大源头、四大发脉。四大发脉主要指郑公族后裔中,有两脉佐证强,肯定认作为喻氏得姓之始祖;另一脉有史有籍也有谱,不作否定,应依是否有传承而取舍;只渝弥一脉争论很大,疑点也多,族内也有辨误,既如此,就无法认定为得姓发脉之祖,而作存疑为当。

第二源头—西周古祭国之后改俞为喻

祭公谋父,是喻氏得姓最早的始祖。从史籍等考察,喻氏得姓乃在西周前期。因为祭公乃黄帝之裔绪,追溯世系为:黄帝生玄嚣,玄生蟜极,极生帝喾,传至28代(亦说27代)的后稷,稷为周卿士,封畿內侯为祭公,从周康王子昭王南征攻楚,回师之时与昭王同舟溺死于汉水。其子祭公谋父,克笃前烈,作《祈招》(注1)以止穆王(昭王子)讨伐犬戎,能宣上德,达下情,举遣逸,喻德政,赐姓曰谕。赐姓时代在西周初期(刚六代),还无公元纪年;谋父之子相如食采于江夏,后因之以为氏。还有谱书记载,那时此一发脉世代相传,至南梁俞药,梁武帝赐药姓喻,后世承传中南宋喻樗属此发脉。

古祭国,本系商王朝一个邦国,甲骨文多次提及。周灭商,也就灭了祭,成为周的诸侯国,仍称祭。周武王封其弟蔡叔于此,祭又成姬姓小国。管、蔡之乱(注2),周成王把周公旦的第五子(在史书中未载名字,故只好以祭公名之)分封于此,属姬姓小国,仍然称祭,这之前属周朝初期,仍无公元纪年。之后世代相传,直到东周初年,才在郑庄公(郑桓公子,桓公元年即周宣王22年,公元前806年)开疆拓土中被灭,其地则被归于郑国大夫祭仲。据文献载,祭国故城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祭城村。从喻姓发脉角度看,这一发脉应是最早一脉。尽管谱书上说法不一,然自周代得姓则是一致的,今安徽的旌德、歙shè姓属此之脉。

其实,这一脉还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医官俞跗fū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良医,也是俞姓第一大发脉的祖先,其人其事见于《史记》和《通志氏族略》。但后世之谱中未提及此人,而是以俞药为受姓之始祖。

俞药,在《南史 陈庆之传》(附传)、《宋史 儒林 喻樗chū中都有记载,前者的记载尤为详明。俞药在梁武帝时曾任云旗将军、安州刺史。只因他出身寒门,没有当时享有世官世禄特权的豪门背景。而“俞”与“榆”又同音,榆树在春天长叶前,先在枝条间生榆荚色白成串,俗称“榆钱”,梁武帝就对他说:“俞氏无先贤,世人云‘俞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这样,就使得俞药成为了又一支喻姓源头之祖。因为年代久远,其他文献又缺乏记载,虽然根据相关旧谱所载,可以确定俞药为喻氏得姓之祖,但到底是黄帝时医官俞跗之后,还是春秋时的郑公族之后,已难确知,故独立为喻氏得姓源头。

俞药改姓喻,本在南朝,但在有些谱中误为五代后唐、后晋,江西、湖南各地谱中就如是记载,而且还说第一次修谱在南宋时期,第二次修谱在明朝万历年间,如是记载,可见其误由来已久。浙江剡北喻氏本是俞药之后,但其谱中误记其源出渝姓,汉景帝时避后阿渝讳而改姓喻,以唐代重华、迪冲父子为远祖,世系则以迁桐庐的启元为第一世,对启元以前传承无记载,根本未有提到俞药。俞药的子孙现在主要聚居于江西的万载、分宜、上高,湖南的平江、浏阳,四川的内江,浙江的建德、桐庐,江苏的常州等地。在江西的称南梁堂,在湖南的称安州堂,在四川的称江夏堂,在浙江称萃涣掌。近现代杰出人物喻培伦、喻杰、喻缦云等即出本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俞药后裔谱中将谕猛列为祖先,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谕猛后裔的谱中才把他记为喻药、喻乐、愈药,排在唐朝的喻迪冲之前,实际上是基于传说误混之故。

另外,南宋高宗时喻樗,是喻姓历史上一位有气节而又善于识才的名士,为俞药后裔,在《宋史 儒林传》中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但有些族谱的源流或者序言,依据某些姓氏书籍或者《百家姓》注释之类的资料,误将改姓之事记为俞樗。说他聪明好学,于建炎三年(1129)考上了进士,而且多才多艺,精通世故,并善于识别人才,所以深得皇帝喜爱,以其所谓样样知喻(也作“佯佯知喻”,意即明白晓喻,无所不知)而被赐姓为喻。其实,该传明明白白是喻樗,不是俞樗,其原文为:“喻樗,字于才,其先南昌人。初,俞药仕梁.位至安州剌史,武帝赐姓喻,后徙严,樗其十六世孙也”。其中所说 “武帝赐姓喻”,是指南朝梁武帝赐药姓喻,而不是说宋朝的皇帝赐俞樗姓喻。再说,宋朝的皇帝在史书中都称“祖”或“宗”而不称“帝”,更没有什么武帝。现在也有一些新的姓氏资料中采用了这一材料,甚至有说是依据《姓苑》,却没有注意到《姓苑》一书写在喻樗之前,甚至还在俞药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有此记载。当然,从俞药到喻樗,历时六百年左右,是不是只传了十六代,似有可疑。尽管有疑似,但正史《南史》和《宋史》都有记载,应属可信,所以俞药为梁武帝赐姓,应依史而厘订。

附:《喻氏得姓源流考辨系统表》

第三—其他姓氏改为喻

姓氏来源,达30余种,自然喻氏得姓渠道较多焉又能例外。除前述两大源流外,还有其他改姓为喻,如吕、芈姓之喻。

1、吕姓改姓喻。

明人陈±元《姓觽xī 七遇》云:“吕佗为俞侯,后有喻氏”。吕佗为西汉开国功臣吕婴之子,《史记吕太后本纪》、《惠景间侯者年表》载,荫袭而被封为俞侯,到吕后八年,参与诸吕叛乱被诛,封邑当废,后人改姓喻,依据《姓源》而定。但有疑议,盖因封地隃在今山东夏津县,为什么不改姓隃而姓喻呢?《姓心寻源》卷八“氏条”引《姓苑》称:“隃,在清河,有隃氏”,清河喻氏应该属此。这里需说明,凡遭诛戮改姓徙居避祸常有,如岳飞被冤,后人避祸改姓乐、岳(此岳字上下颠倒),后人远徙四川南江县等地。如是之情,只能依实际认定。

2、芈mī姓改姓喻。

先秦时期的楚国公室芈姓,后来有一个公子受封于南阳,食采邑于豆亭,因而改姓俞豆氏,其后人再改姓为喻。《通志氏族略》云:“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豆亭,因氏焉”。虽然在《通志》有俞豆氏之说,且《路史》亦称:“颛帝后有愈豆氏”,但《通志 氏族略》并未言及改姓,各地喻氏族谱中,也找不出相关资料,未知网上所传依据何出。

综上所述,喻氏得姓,虽有种种来源和说法,但经过此次纂修《中华喻氏通谱》,查阅了数百本新旧族谱,并参核其他文献、著述等,可这样讲:喻氏得姓,嫡出黄帝,始得姓于周,续得于汉,主要有两大源头,四大发脉,还有其他源头。但谕、俞两姓是可靠源头,又各有始祖。致于其他改姓喻(或出喻姓),万事纷呈,何可喻姓。哲人有云:“存在即是合理”,应以现实实际而认可。总归一句:大海不辞涓滴,中华喻氏在历史长河大融汇中体现了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

二、出入喻姓。

出于某种原因,如有为避难而由喻姓改作他姓,亦相反有由他姓改为喻姓;也还有其他缘故而入喻姓或出喻姓;现今实行计划生育入赘喻姓或被招赘改成他姓等。

三、喻姓追踪溯迹。

喻源出姬姓,是讲与周代王室是同宗,根脉之祖乃黄帝轩辕有熊氏。换言之,喻姓是从周王朝宗室中衍生出来的。最早姓姬,后周王朝“裂土分封”,才直接或间接被另立为氏。据此还可上溯:

传说黄帝娶西陵国女嫘祖生二子:长玄嚣(即青阳),为诸侯姓姬,移居江水—生蟜极—生高辛;次子昌意被封侯,姓祁,移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有圣人品德,继黄帝之位,号颛顼。

堂侄高辛继位号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jū訾zī氏女—生挚,继位。

放勋德义卓著,诸侯归服,挚禅位放勋,为帝尧,号陶唐—禅位颛顼六世孙重华,号虞舜。舜命帝喾之后大禹治水,有功,传位于禹,别号姒氏,建立了夏朝。

其后商、周继位,始祖契、弃都是黄帝之后。周始祖弃为帝喾嫡长子,为黄帝嫡曾孙,所以源出姬姓之喻,最初也是出于黄帝嫡传。

喻氏,渊虽长而流细。中华民族姓氏很多,据权威部门统计,现达一万二千余个,且还有新的姓氏出现。喻氏虽是因德而受姓,所受之姓始于周代,然却又人数较少,渊虽长而流细。宋初编的《百家姓》,其中著录438姓,喻姓被排列在36位上。就人口数量而言,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喻姓被排在100个大姓之外,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还在200以外。现在新编《百家姓》中,喻姓巳被排在247位。

四、记载喻氏姓氏典籍。

喻姓起源等地研究,不外乎四类,即史籍、姓氏书籍、谱牒及稗官野史,通过查阅、考证,然后厘订。

1.史籍类

关于喻氏得姓源头的史籍记载,只有俞药一支见于正史,那就是《南史 陈庆之传》中梁武帝言“俞氏无先贤,世人云俞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药曰:“当令姓自于臣。”后药历任云旗将军,安州刺史。另外,在《宋史儒林 喻樗传》中,也谈到了俞药改姓之事,称喻樗的先世是南昌人,传到南朝梁代的俞药,被梁武帝赐姓为喻,迁徙到严州。

但明代王世贞《宛委馀编》却另有表述曰:“俞姓在江东最为寒族,梁武欲加俞药以口为喻,力辞而止。且曰:‘江东俞钱无君子,姓不可不改也’。”这段文字就与《南史 陈庆之传》有矛盾:其一说俞钱在江东无君子,早在汉代就有钱让为江东都督;其二表述自身矛盾,既然“力辞而止”,那就应是没有改,哪有什么“不可不改”之说。

还见于别史或杂文,言及喻药改姓的,有南宋孝宗时罗泌所著《路史》卷十九载:“宣王封庶弟友于棫(又作咸)林。郑,为司徒,死戎难。子武公名掘突,得赐虢、郐十邑,徙拾,爵伯,二十有二世被韩灭之。有郑、蔺、语、京、渝、俞、喻、谕……五十姓。”其中列喻为第二十七姓,并注“渝通作喻”。喻姓中很多旧谱在溯源时,都或详或略地采用了这种说法。

此外,在南宋郑樵的《通志 氏族略五》有“喻氏又音树,望出南昌”。《姓苑》云:“‘南昌有喻氏,东晋有喻归,撰《西河记》三卷’,又有谕氏,今喻氏多作谕氏’”。这些记载,一则没有说明尊姓的由来,二则还把到宋代谕氏写成喻,虽系典籍,但在阅读或引用时,应当审慎。

2.姓氏书籍

喻姓虽然不是大姓,但是在大多数姓氏书籍中都或详或略的记载,其中比较具体而且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

最早的是南朝刘宋时,何承天所作的《姓苑》。原书本有10卷,但已亡佚,今只存清代王仁俊辑佚本《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一卷,收录了《姓苑》,但关于喻姓的记载没有采收,现只在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八和南宋时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可见。林氏引得比较简略,只“喻氏,见《姓苑》。《姓苑》云:‘南昌有喻氏,东晋有喻归,撰《西河记》三卷”。吴氏则详“《芸阁姓苑》云:“喻氏出汝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文王之裔绪。《左传》郑公子渝弥为周司徒,后立别族为渝氏。至汉景帝,皇后讳志字阿渝,中元二年(148)避讳,改水为口,因为喻氏”。何承天是南朝刘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宋书》、《南史》中都有传,只是都没有记载他的文字。《芸阁姓苑》一书在各种目录学书籍中都没有,然何氏的这一说法,依据虽不可考,但因是现在关于喻姓由来最早的记载,影响很大,故尔在一些喻姓旧谱中被引用。

另外,清代张澍所编《姓氏寻源》卷二十七载:“喻氏,《姓苑》云:‘东晋有谕归,谕与喻同音树。今谕氏多作俞氏,南昌有喻氏’。澍按:《晋书》作俞,《前凉录》亦作俞,《隋经籍志》作喻。《南史》梁俞药初为武帝左右,帝谓曰:

“俞氏无先贤,世云俞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宋史 喻樗传》:“樗,梁安州刺史俞药之后,赐姓喻。史书俱作俞,而《氏族略》、《宏简录》、《江西通志》、《南昌府志》均误作愈”。所引《姓苑》与其他书籍所引都不同。《姓苑》早佚,也不知道张氏所据是不是转引致误。不过,对于谕、喻、俞、愈的分辨,则是过去各书中都没有的。

还有一种只见于姓氏书籍,而在喻姓旧谱中均未涉及的,是明代陈士元《姓觽 七遇》所载:“喻,一作渝,《姓源》云:‘吕佗为俞侯,后有喻氏。’《千家姓》云:‘南昌族。《宋史》有喻凫、喻汝砺、喻良能’。”其中所引《姓源》,别无所见,不知有何依据。今见于清张澍《姓氏寻源》卷八隃氏条所引的《姓苑》:“隃,在清河,有隃氏。”出现如上情形纂时不惟不慎。

3.族谱

此次纂修《中华喻氏通谱》,收集了各地送来的各式版本的新旧族谱,有的旧谱保存特别好,珍贵之致。经对比排查,也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其一,也是主要的,对得姓源流不清楚,误将两大源混为一谈,如将俞药记为喻药、喻乐,误列于喻猛之后,从而将两支合二为一;其二,前后抵捂,举如俞药生活年代,多数旧谱是梁武帝,而《万载喻氏族谱先祖源流世系》(明万历戊戌年季秋月十六世生喻圣谟、喻圣诚撰修)则记为南唐:“生天复二年壬戌九月十二午,原姓喻,世居桐庐,任南唐大保大将军,功高德显,钦镇南梁,有功于帝,因赐姓喻,遂郡不曰江夏,而曰南梁。后,仕宋封侯,谥忠义”;其三、对于源流记载或有或无,或详或略,差异很大。此固然因时代久远资料缺乏,有误采误信之故。但责任之所在,务必考证厘订,力求不留少留存疑;实在无法结论,只有按江西新建新塘支清雍正时人喻指所说:“考之史志,载者固多,缺者亦不少。将据以为实,而考核无征;将疑以为虚,而流传有自”,列在疑似之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