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7

    中华喻氏网 2009-5-18 15:15:12 秘书处


第三节 名字庄严


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此与彼之区别代号,还表明了它的庄严,尤其是古代:一是取表字必行冠礼;二是生前有功勋者,在封建社会时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还要追封赐名,即谥号。这些礼仪,一直沿袭到清季,从喻姓旧谱中瞥見其痕迹。

一、冠礼。是古代为成年男、女所举行的一种礼仪,男子称冠礼(又称加冠),女子称笄礼(又称发笄)。

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行加冠的礼节。《礼记 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又《仪礼 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弁,古代贵族一种帽子,有皮弁(武冠)、爵弁(文官),这是加冠礼节中的一项仪程,举行了仪式才表示成年结婚。

笄礼,《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是发笄,举行了此仪式才表示到了婚嫁之期。《礼记 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讲古代待嫁之女,称之为字,如“待字闺中”。兹将二○○九年二月,湖南衡山《喻氏五修族谱》卷一辑清乾隆三十七年谱《礼仪》冠礼和笄礼摘录后。

男子冠礼,古人非常看中,程子曰:“冠所以责成人之事,冠礼废天下无成人”,朱子曰:“古礼惟冠,礼最易行”。其礼议程,约为两:

第一、秉先祖礼

1、预备。择日礼祖,男年15-20岁时,择吉日、嘉宾(古称筮日筮宾),三日前,主人率子诣祠告于先祖。一般在祠堂举行,家若有先祖牌位者亦可,备有香、烛、酒醴,阶右备一盥洗盆。由家长主持,只请亲友一人作赞礼(主要是读祝告文)。

2、仪式。主(右)宾(左)两序站立;主人(即祖与父)出序面龛请出神主(即近前四代先主)后复位;降神(两序共同四叩拜);主人盥洗后到香案前下跪,上香,酹酒(倾酒案下暗祈神)、叩首,起立复位;参神(两序共同四叩拜);主人出序跪神位前,祭酒(少酒倾地代神祭)奠酒(安酒盏于神位前),读祝文(预先写好放案上,赞礼人读),叩首,起立复位;辞神(两序共同四叩拜);焚祝文;主人奉神主于椟(木匣)中;礼毕。祝文如下:

(时)维

某年某月某日,孝元(玄)孙某,敢昭告于

显高祖(考某翁、妣某氏;并列书写)

显曾祖(考某翁、妣某氏)

显祖(考某翁、妣某氏)

显(考某府翁、妣某氏)

某之子某(或某亲之子某),年渐长成,将以某日加冠于其首,谨以酒果虔告、谨告。

第二加冠礼

1、预备。请嘉宾(有品位1人为主宾,2人礼赞即引赞通赞各一);至期将新冠新服置于阶右的桌上;届时,主人序立于厅右,迎宾至厅左序立,宾主交拜后,各就各位(古人以右为尊,称西宾,客人也可在堂右);执事者布毡,一毡在右向宾位,一在左向主位;主宾向加冠者一礼(揖)领至房中易服(冠者身着新服,头顶旧冠),再领出。

2、仪式。首先始行加礼。礼赞唱“主宾就位”,主宾揖(行礼)冠者,冠者入位;主宾盥洗後复位,接过执事者用盘奉上的新冠,到冠者前,冠者跪,主宾跪而加冠(去旧戴新),主宾致祝词(以敦孝悌勤、学业为要),主宾起而复位,冠者起;

再行易服礼。主宾领冠者至房易服(再换上斑斓衫),主宾揖冠者即席行再加礼。执事者以盘进雀顶冠,主宾降阶到冠者前,冠者跪,主宾亦跪,换下新冠戴上雀顶冠,主宾致祝词(以敬业、乐群、亲贤为要);

行三加礼。执事者以盘进朝冠,主宾降阶到冠者前,冠者跪,主宾亦跪,换下雀顶冠戴上朝冠,主宾致祝词(以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为要),主宾起复位,冠者起;

行醮礼,(《仪礼 士冠礼》:“酌而无酬酢曰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简单仪式,用于加冠和婚礼),执事者进酒于主宾,主宾奉酒于冠者前,冠者跪,主宾亦跪受酒给冠者;冠者祭酒(倾少许于地)、啐酒(饮少许酒),主宾起而复位;冠者向主宾拜谢,先向主宾拜,然后主宾为冠者以字(若巳有,主宾始则称呼),再向引赞二宾拜(宾亦答拜);

最后,请主引赞三宾入席;主人领冠者见先祖,主人颂告词(词云:某之子某,今日冠毕,方敢见告先祖云云)毕;主人立右,冠者四拜,主人复位,以酒酹神主;然后依次见父母、尊长、诸亲;礼毕。

二、笄礼

女子将嫁,男家报吉日。行笄礼,先期请姻亲中其贤者之妇为主宾。至期(以男方报之吉日),主妇将主宾迎至中堂交拜,将笄者引领出房,主宾迎至席前,随之行加笄礼(仪式如加冠礼,只一次加笄);主宾祝词﹝以孝顺宜家为训);行醮礼,笄者饮后拜主宾,主宾答拜;主妇领笄者见先祖、尊长、诸亲;礼毕。

古人行此礼节,目的与用意,朱熹讲:“冠昏之礼,当使冠昏之人,知晓其言乃为有益,如三加之词,出门之戒”。

三、追封谥号

古代社会普遍重视亡者之礼,正如《论语 学而》云:“慎终追远”,即是说“亲终既葬,日月巳远,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孝也”,故演绎出一套礼节—谥法。

谥法,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始于西周中叶。周文王、周武王至懿王,王号皆自称,孝王后才有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晋书 职官志》:“王公以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除帝王王公大臣者,对儒学大师也有谥号,甚至历朝历代都不断加封谥号,比如孔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汉书平帝纪》:“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之后很多朝代追谥。此外还有私谥,始于东汉。夏恭卒,诸儒私谥曰宣明君;陈寔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

一般在追谥名号同时,还加封官职爵号。如《后汉书 公孙述传》:“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

如此谥法,激励着有识之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多少耆宿硕彦,为了名节,隐居不士;芸芸士子为“立功、立言、立德”啼饥号寒,穷困终身。喻氏先贤圣哲,亦在此谥法召感下,谱写了洋洋篇章,为喻氏光耀门楣、增添光彩,乃金山银山无可替。

(本文的主要参考书为喻几凡《喻氏史话》)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