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会--与族人的一点商榷

    中华喻氏网 2010-6-20 22:35:53 喻泽先


与族人的一点商榷


湖南澧水流域《喻氏族谱》编委会:

尊敬的喻氏宗亲:

你们惠赠“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会”的谱书收到。谢谢!

为了熟悉并了解中华喻氏各支的情况,在校对《中华喻氏通谱》书稿的工作之余,展贵谱予以拜读。望着厚厚的三本谱书,辛苦非同寻常,你们为了湖南澧水流域《喻氏族谱》的编辑出版,真是殚精竭虑,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谱书的编纂,受资料有限等因素的制约,疏忽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现将贵谱中不准确之处提出商榷。

鹿山支系源流考

41页第一行:“查证:明成化末年(1487)因世乱由猛公第六十代传人(即从政公后14代,作者注)太洪公携子仲华公,号文智,孙伏祥公(亦作伏庆,字派廷)于江西省今丰城市董家镇南神桥村举家迁湖北省江陵市定居,湖北江陵、监利以及四川内江及澧县鹿山,后世修谱同推文智为新一世祖”。

同页14行:“但原居湖北江陵,或迁公安、监制以及四川内江同祖宗亲”。

同页25行:“虽居处分散,但康熙三十九年(1700)湖北江陵、监利、四川隆昌、内江统修宗谱立派‘抱道光宗德,崇忠培祖勋,穆雍世泽益,孝友家风成’,字派未乱”。

这三处的错误有二。

一、四川内江大洪公一支和湖南澧县鹿山太洪公一支不同祖。要说同祖,只能追到猛公的46世传人从政公去了。

二、康熙三十九年,四川内江喻氏没有参加湖北江陵、监利、四川隆昌的“统修宗谱立派”的活动。

我是四川内江三大房中,第三房文敏公的后裔。据内江《喻氏世仁堂族谱》记载,我们是从政公(46世)第七子大洪公(47世)后裔,均善公之子信可公的三子:文教(时用)、文敬、文敏所构成的四川内江喻氏望族。

喻大洪,从政公第七子,移居江西永丰,以子尚书均善贵,诰赠资政大夫。

喻均善,元庚辰(1280年)进士,累官大宗伯,礼部尚书,生一子信可。

喻信可,均善子,元进士,官重庆知府。生三子:文教、文敬、文敏。

大洪公是大纲公的同父兄弟,与鹿山支系中的太洪公(60世)显然是各自二人,因此,不能“同推文智公为新一世祖”。再则,从政公九子分派后,大洪公从丰城移永丰,其后再移泰和,显然,大洪公未离江西故土,其后裔居蜀之内江,是信可公官重庆知府,才“宦籍”内江,两支祖居地都不一样。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同祖宗亲说”,“同推新一世祖说”是不能成立的。祖国族人在不了解从政公九子的名字和分布的情况下,把内江的大洪公和澧水鹿山的太洪公(一点之差)误作一人,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点,康熙三十九年,四川内江参加“统修宗谱立派”之事,也是“空穴来风”。内江《喻氏世仁堂族谱》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内江二房中的能介公合全族重修,如果在80年前,内江参加过统修活动,那么,在此次重修之时,会对那次“统修”有所记载。这种涉及全族人的大事,不可能是“过眼云烟”,只字无记。也就是这次修谱,内江喻氏统一了字派,其字派是十六个字,按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不能相克排列,以“锡”字当头,余下是“汝松熙培钟,泽懋勳再锦,深果为基钦”。这一字派,至今还在三大房中使用。如果在1700年已统一立派,就不会有再立字派之事。由此可以推定,内江喻氏没有参加那次“统修立派”活动。至于四川隆昌参加与否,我不知道,只听说他们的字派与鹿山支的20个字相同。没有详查,只是听说而已。

提出上述三处之错,毫无责怪之意。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厘清老祖宗留下的一些疑点,或者说是历史,时代留给喻氏的遗留问题,从而正本清源,达到“天下喻氏一家亲”的目的。

不揣冒昧于书,敬请宗亲海涵。


族人:喻泽先

2010年6月17日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