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修祠记

    中华潘氏网 2011-11-9 10:19:45 万家姓


梅州侨乡村田唇前潘氏家族修葺祖屋的故事,为保护老民居这个文化遗产难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本

10月11日,潘铁昌和他信仰基督教的新娘,带着各自从上一段婚姻中留下的孩子,举行了一场婚礼。

  对梅州郊外三星山下侨乡村居住在围龙屋兰馨堂的潘姓客家人来说,潘铁昌的再婚婚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是家族祠堂修复后举行的第一场婚礼。

烧了“天子扇”,荒了祠堂

  兰馨堂上一次举行婚礼还是在6年前。当时,新娶的媳妇可能有些紧张,碰翻了香烛,祠堂祖龛后的大屏风“天子扇”一下子被烧掉了一半。

  “天子扇”被烧去一半之后,兰馨堂显得破败不堪。虽然每年春节的祭祖仪式还不得不在这里举行,但婚丧喜庆仪式几乎完全停止了。最让族人们痛心的是,祖宗牌位也不得不存放在别处。

  兰馨堂曾经让族人们非常自豪。

  侨乡村位于距梅州城区30公里的南口镇。村子背靠着三星山,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流过大片大片的稻田。整个侨乡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潘。在历经几十代的繁衍生息之后,远近亲疏地形成了不同的宗族。

  田唇前这一户姓潘的人家,统共100多人,居住在一座完整的围龙屋中。围龙屋被称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在梅州城区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座围龙屋。一座围龙屋通常有一个名字,听上去像只有一间房子,但其实是一组围成一片的房子的总称。田唇前潘氏围龙屋的第一片瓦可以上溯到康熙十年(1671年),当时此一支潘氏的族长潘瑞生,号兰馨,是本地的望族,率领十个兄弟,修起了在当地数一数二的兰馨堂。

  相隔不远的南华庐、南华又庐以及东华庐,虽然名号比兰馨堂大,但是它们的历史都只有100年左右,论资格不如兰馨堂老。最重要的是,由于新一代的族人搬离祖屋的越来越多,这几个庐眼下人丁寥落。而兰馨堂不同,直到今天还热热闹闹地住着一大家族人,门前有稻田,有鱼塘,人丁兴旺,鸡鸭成群。即便是兰馨堂,族人也已经搬出去了近一半,还有不少移居海外。

  坐北朝南的兰馨堂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前有半月形的池塘,后有半圆形的“化胎”,围起来就是一个圆形太极图。

  虽然围龙屋的大小不同,但是住在同一座围龙屋的都属于同一个宗族。围龙屋的核心就是祠堂,祠堂里摆着祖龛,里面供奉着老祖宗的牌位。后人们守着老祖宗建立自己的家,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成弧形舒展开去。人丁不旺的家族,围龙屋只有一进,人丁兴旺的家族,老房子外会一圈又一圈不断地添加新房子,铺张出四五进的规模。大家拥着祠堂住,紧密地团结在同一个老祖宗的周围,守着脉络分明的家谱。

  从1980年代开始,潘氏一族里的老人们提出:要重振潘氏的祖业,从祠堂翻修开始。当时第15代族长、后来人称为叔公的潘雄发,曾经表示要牵头重修祠堂。

  300多年的老房子,祖上并非没有修缮过,当地人回忆,100多年前曾经修过,71年前也曾经修过。但都是小修小补,最多将屋顶上子孙瓦的残片换新片,或者祠堂桌背后“天子扇”多刷一遍油漆而已。

  翻修祠堂,困难是明摆着的:整座围龙屋,除了各家的住房之外,其余的公用面积都是归大家共同使用。当时住在兰馨堂的潘氏族人接近20家,100多人。这么多人家,各有自己的算盘,一旦哪家少出了钱,哪家多占了地方,都会变成棘手的事。因此,修葺祠堂的呼声一直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人敢来牵头组织,计划一推再推。

  后来,搬离兰馨堂的族人越来越多,甚至连辈分最高的潘雄发也搬离了田唇前,住到了离兰馨堂2里远的地方。离开的人们有一个忧虑:即便参加了修祠堂,祖宗的神灵也不便劳师动众的跑到别人的地盘上保佑自己的子孙,如此想法的人一多,热情也眼看着渐渐的淡了下去。

亲情牌的号召力

  2003年下半年,在梅州市工作的潘志华退休了。他退休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家族搁置多年的修葺祠堂计划重新操办起来。但他上面还有健在的潘氏15代和16代后人,潘志华不敢贸然牵头,就找到了叔公潘雄发,商量将修葺兰馨堂一事重新策动起来。

  这一建议很快获得了潘氏家族内的响应,不光是居住在兰馨堂里面的住民们,迁居到梅州市里、移居到广州的族人也积极响应,后来在祖屋修葺过程中,还有族人从河北、新疆赶回来。

  2003年10月9日,大家开了修葺祠堂的筹备会,确定尽快召开整个田唇前的潘姓家族大会,各家都要有代表来参加,并逐家逐户发送会议通知。通知发出之后,整个田唇前立时热闹起来,修葺祠堂成为家家户户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话题。3天后,兰馨堂前集合了各家各户的代表共40多人,是田唇前有史以来集合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由辈分最高的潘雄发主持。在会上,潘雄发委托潘志华全权代表他来组织家族工作,潘志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主持修葺工作。这次会议还通过几个建议:成立修葺祠堂的理事组和顾问组;明确资金的来源,向海内外的潘氏宗亲发出倡议书,号召捐款;各家报“户口”,建立田唇前潘氏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的族谱;春节期间敬祖公活动,期间可以借族人齐全之际再次号召捐款。

  2004年1月4日,田唇前修葺兰馨堂筹备小组正式成立,组长潘培兴,牵头的潘志华任副组长和执行人。

  2004年春节祭祖,仪式结束后,潘志华宣读了《修葺兰馨堂倡议书》。倡议书以情动人,提到兰馨堂“由于历史原因”祖宗牌位遗失,厅堂神龛以及“天子扇”早已面目全非,为了“缅怀宗功,承前启后”,将择日动工修葺祠堂。倡议书的最后一段,提出了捐款的要求。其实,在发布这个倡议之前,已经收到了大概2000元的捐款,包括潘志华、潘雄发以及牵头的这十几个人在内都捐了钱,但是对于修葺祠堂的工程来说,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筹备小组在祭祖当天的现场特别设了一个大红的募捐箱,捐资100元以上的族人,将按款项多少的顺序在祖堂内刻上大名。倡议书上说“祖宗将庇荫其裔孙安宁昌盛”。

  这次活动,当场募集到1300元,表示要捐助的数目加起来有2700多元,加上之前的各笔款项,已经足够让修葺的工程启动起来了。到了2004年的11月,资金累计已经达到了1.5万元。于是筹备小组按部就班着手有关事宜。

  第二年春节祭祖的时候,现场再募捐到了近5000元。同时,筹款公开信也陆续发到外地和海外的族亲手中。信中强调修祠堂并非一人一家所为,应该“大众的事情要靠众人来办”。

  打亲情牌,对离开祖屋的族人特别管用,他们的捐款总额占了所有捐款的一大半。在香港经商的族人潘培林捐弛3万元。在修建资金即将告罄的时候,这样的一笔资金缓解了最让人头痛的财政压力。潘培林的名字也用了最大的字号镌在兰馨堂的捐款名录上。

大红电灯高高挂

  最初,修葺工程筹备小组的设想是见烂补烂,小修小补,只要将残破的“天子扇”补好,把祠堂粉刷一新就可以了。随着工程越做越大,十里八村内有修建祠堂打算的其他家族也纷纷来观摩。

  事情越来越大,亲情牌的效用也越来越明显,各地汇来的捐款越来越多,修一个祠堂绰绰有余,多出来的怎么办?小组成员碰头商议了一下,决定连同堂口的池塘以及屋顶,中厅的地面,还有两边的侧堂也进入修整的范围。工程扩大了,人工也要相应增加,又从本乡请来其他乡亲来帮忙。

  到了2005年的6月,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现场观察的乡亲打电话给负责整个工程的潘志华,说工程的速度开始变慢,很难按照规定的进度结束工程。

  潘志华从梅州市区匆匆赶来,一个上午就看出了端倪:因为施工队的成员都是侨乡村本村人,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使用的是计时的付酬方式。当地有喝茶的习惯,每天早上8点上工的时候,大家首先要喝杯茶,一晃就过去了半个钟头。上午10点钟还要休息半个钟头,下班再提前半个钟头,这样一来每天实际的工作时间比计划打了个八折,原本半天就可以做完的活,被慢慢腾腾地延长到了一天,付出的工资自然也要翻上一番。负责监工的是家族中出了名的好好先生,怕得罪人,不敢大胆管理。

  本着“大众的事情要靠众人来办”的宗旨,筹备小组决定成立一个临时的施工组。施工组每天坐镇现场,全程监察施工过程。新的作息时间表订了出来: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开工,用10分钟的时间来交代任务,然后立刻分头干活,上午10点钟的时候,休息10分钟。下午2点准时开工,5点收工。

  习惯了悠闲懒散的作息时间,一旦紧张起来,大家都不太习惯,一开始也有很多怨气。潘志华就从负责泥瓦和木匠的工头潘祝庭、吴森胜开始做工作。思想工作的核心还是亲情:毕竟这是宗族里大家的事情,大家都要齐心合力。工人都住在侨乡村,所以不供应午饭,工人们都要回家吃饭。潘志华就让自己的女儿每天去买两次点心,在上下午休息的时候拿给大家吃。

  亲情最终战胜了惯性,大家的情绪被安抚下来后,工作的效率显著提高。兰馨堂的堂联都是刻在木柱上再描金的,之前,木匠师傅每天只刻7个字,“安抚”之后,一个上午就完成了8个字。小组对“安抚”前后的工作效率进行过对比:全部算下来共节省了300多小时的计时工资。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2005年9月26日),兰馨堂前人头攒动。潘氏宗族里面经会议研究挑选出来的16位男丁,小心翼翼将祖宗的牌位从别处请来。整个仪式有一个气派的名称叫“安龙转火”或者“陛龙转火”。火就是供奉祖宗的香火,安龙转火就是将宅子里面的龙位安顿下来,将祖宗的香火从暂时委屈安放的别处正式供奉到祠堂正中的位置。整个仪式持续了1个多小时。

  每个族人都想参加这个仪式,让祖宗的香火来荫庇自己,但是想要获此殊荣并不容易。首先,属羊属鼠的就不能参加,还要远远的回避。其次,必须是夫妻二人都健在的才有资格。此外,辈分要够,家里最好四世或者五世同堂,子孙绕膝,俗话说的“财丁两旺”的族人来主持,才是表现了对祖宗的尊重和敬畏。

  安龙转火的仪式有前后3天的节目,第一天放烟花,引得附近镇上的小孩都跑过来看。第二天从镇上请来了木偶戏班子,搭台唱戏。第三天拉起了白幕放露天电影。自此,田唇前潘氏的祠堂修葺工作就算正式告一段落。

  沿着花台修建的主体房屋群,挂起了12盏红灯,这意味着一年12个月,月月平安。如果逢闰年,还要再挂上一盏。平时这些灯是不亮的,但是从今年的9月24日开始,这12盏灯连续亮了3个通宵。因为这3天,对于兰馨堂和整个田唇前来说,是非常隆重的日子,不能有半点马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