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韦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红水河边白马山传奇与广西韦氏祖源 已阅:2527 / 回复:0(楼主)

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东兰红水河一带,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只有零星的土著居民。有一年,一位将军带着大队兵马沿红水河上来到一条小河口,小河流过的坝子平旷,他们燃放一颗冲天炮,随着有三声回音,就在此安营扎寨,給此地命名为都邑峒。驻扎一段时间,水源太小,不足大队兵马饮用。又开拔沿红水河上溯二十多里,到又一小河口(即今坡豪坡照屯),便在此建设衙门。这位将军就是开辟东兰的“头人”,管12个哨(“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镇,辖区又比现在的乡、镇大)。壮语把头人叫“布岁”。多年后“布岁”去世时,请风水先生勘察墓地,风水先生是两父子,父子俩分两路勘察,父亲到了一个叫拉垅的村屯前一座土坡,坡上茅草丛生,风水先生拨开茅草放下一枚铜钱,又将茅草扶好,走到旁边歇气。不久儿子也到这里,父亲有意考考儿子的功夫,说:“你观察观察,墓穴在哪里好。”儿子举起手杖朝茅草丛一戳,“就在这里。”拨开茅草,手杖尖正好戳在那枚铜钱的眼中。 “布岁”就安葬在这里。从此,这山坡就叫“坡堤岁”,壮话“堤”就是“坟墓”, “坡堤岁”即头人的坟坡。不久,墓旁长出两棵葡萄,葡萄一天天长大,藤蔓跨过红水河,爬满对岸高大的石山。就在葡萄藤爬满大山的同时,山后长出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一年,一队官兵来到“坡堤岁”,要砍断墓旁的葡萄。原来,就在葡萄藤爬满对岸石山时候,远在京城的皇帝,每早起床漱洗,就有一片葡萄叶从南边飞过来,飘进洗脸盆,宫殿里没栽有葡萄,葡萄叶从哪里飘来?皇帝好生纳闷。就叫侍从、大臣、术师来探究竟,术师说:“这葡萄叶是从南方飘过来,而且不偏不斜飘进皇上的洗脸盆。这是上天向皇上喻告,南方长这棵葡萄的地方可能要出威胁王位的能人,皇上不可掉以轻心。”皇帝派人南下明察暗访,终于找到“坡堤岁”的这棵葡萄,就回朝廷向皇帝汇报。于是就有前面提到的要砍葡萄的官兵。再说这些砍葡萄的官兵,一伙人挥动斧钺,砍了一天,才把粗大的葡萄树砍断。第二天要班师回朝请功,经过坡堤岁,看见昨天砍断的葡萄树又完好如初。只好停下继续砍,一连三天,砍了又合。第三天晚上,他们留下几个兵卒守着砍断的树桩,要看个究竟。深夜,兵卒听见葡萄树悄悄耳语:他们这么砍一辈子也砍不断,除非砍断了马上浇上狗血。这悄悄耳语泄露了天机。次日,官兵再砍断葡萄树,朝断茬浇狗血,就在狗血浇遍茬口的刹那,红水河对岸爬满葡萄藤的那座大山轰然一声崩裂,跃出一匹巨大的白马,长嘶着消失天外。山崩的飞石砸死了砍树的官兵,崩裂的大山,形成一壁高峻的悬崖,状似一匹腾跃的白马。再说山后那片竹林,棵棵竹树也同时迸裂,每个竹节藏着一个手执兵器的武士。从此,当地人把这座山叫“岜浩马”。壮语“岜”即“山”,“浩”即“山崖”, “浩”在壮语中还表示“白”颜色,石山崖多为灰白色, “岜浩马”译成汉语即“白马山”。现在,小比例的地图上,就标有红水河边这座“白马山”。站在白马山对岸远眺,白马崖酷似一匹奋蹄腾跃的白马。
    这个带有风水文化色彩的神话传说,一直在东兰县红水河一带的“布岁”后裔中流传了数百年,是在告诉“布岁”后裔,“坡堤岁”是块风水宝地,护佑着“布岁”后裔代代繁昌。这个传说虽有神话演绎色彩,然而神话中那位将军,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据《广西东兰韦景岱宗支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记述:韦景岱父韦大猷,字山涛,号云郎,北宋时任参将。宋皇祐三年(1051年)……宋皇下诏樞密副使狄青率部南下讨伐(农智高)。山涛从狄青为参将,携景岱、景明(宁)、景宗、景福、景文、景武六个儿子,率以族人宗亲为主的1700铁骑军,于1053年正月初三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狄青委韦景岱部为急先锋,大败侬军于昆仑关,侬军残部由其弟侬日造带领,经上林、安定,沿红水河向贵州、云南溃逃,侬智高建立的”大南国“被荡平后,狄青于当年二月初五在邕城开庆祝大会,论功行赏,犒劳将士后,班师北归。皇上对韦大猷尤为嘉许,口喻其为“千岁”。民间俗称其六子顺序为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庆祝大会后,千一景岱奉命率部追歼农智高弟农日照残部,屡建战功,领兵到都彝时,招抚守边,奉授木兰安抚司,辖平林、都彝、三旺(六里)、东院、长江、武篆、凤山等内外十二哨。
    这就是东兰土司制度的开始,也是东兰韦景岱世系的由来。

作者:布兰虽 (2011/9/21 22:16:4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韦氏论坛  执行时间:148.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