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祖源考证(一)

    中华马氏网 2009年3月14日 刘心长


         饮水思源,重根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炎黄子孙不论走到世界各地,都会心念祖国,不忘先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前三个文明古国都已中断了它们古老的文化,只有中国的文化不但没有中断,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世界民族之林出现的这种奇观,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不忘祖、不忘根的基本素质分不开的。
        马氏是中国当今前19个大姓之一,人口有136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5%。马氏同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马氏中的英杰人物,群星璀灿,彪炳史册。马氏的家族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本文拟对马氏祖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考察探索。
        马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大的姓氏,历史悠久,渊源远流长。历史文献记载,马氏始祖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军赵奢。《世本》记载:“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世本》是中国先秦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司马迁撰写《史记》,曾把《世本》作为重要依据史料之一。不仅如此,《世本》还是研究古代姓氏的重要史料。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
        那么,《世本》是谁撰写的呢?晋代以后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左丘明所作,有的说是楚汉之际好事者所著。这些说法都似难成立,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是不能记述战国末年赵奢事迹的。我认为,比较靠得住的说法,应该是赵国人所作。著名史学家陈梦家先生已在《六国纪年》一书里《世本考略》一文中说:“余考之,《世本》之篇,盖战国末赵人所作,其成书于赵政称帝前十余年。”陈梦家先生在考证中举出一个史例很有说服力。这个史例是,南朝宋代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记载:“《世本》云孝成王丹生悼襄工偃,偃生今王迁。”《世本》称赵王迁为“今王”,所以,“《世本》为赵人之书,而成书在王迁卒之前”。早于陈梦家先生之前的,清代张澍在《{世本)辑本序》中也推断,《世本》的“作者犹值赵王迁时”。秦始皇称帝在公元前221年,由此上推l0年为公元前2 3 1年。赵奢在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此外还有武安县西50里阏与山,山西省潞州阏与聚城等几种说法)之战大败秦军是在公元前270年,此后四五年赵奢去世。这样算来,《世本》成书的时间距赵奢去世只有30多年,书中关于赵奢的记述应该是相当接近历史实际和相当真实可靠的。所以,《世本》是我们考察马氏祖源的主要依据史料。
        记载马氏祖源的另一个历史文献是王俭的《姓谱》。《姓谱》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及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王俭是南朝齐代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东南)人,学识渊博,仕宋官至吏部郎。入齐,为尚书右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撰有《古今丧服集记》、《元微四部书目》,仿刘歆《七略》作《七志》。所以,王俭的《姓谱》当是依据了他收藏的古代丰富文献撰写的。这部书也是我们考察研究马氏始祖赵奢的重要历史文献依据。此后,历代姓氏著作和史学著作关于马氏祖源的记述,都主要参考了《世本》和《姓谱》的记载。唐代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卷六记载:“马,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徙咸阳。”林宝这部书完成于唐宪宗七年(公元8 l 2年),书中论述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姓谱》、《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书,其中许多姓氏书现在都找不到了,林宝却进行了征引。《元和姓纂》也是考察古代姓氏的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著作。林宝在书中关于马氏祖源的记述,可作为《世本》、《姓谱》的印证。
        宋代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三位姓马的宰相马周、马植、马燧的表前文字中说:“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之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引文中略去的部分是介绍马兴以后的马氏家族从汉代到唐代十二世孙马岫的情况。《新唐书》关于马氏祖源的记载,除了与《元和姓纂》相同的部分外,还增加了赵奢儿子、赵兴父亲赵牧以后的有关内容。可能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又参阅了其它史料。宋代陈彭年、邱雍等重修隋代陆法言的《广韵》时,在《广韵.上声.马》中记载,马,“亦姓,扶风人,本自伯益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秦灭赵,徙奢孙兴于咸阳,为右内史,遂为扶风人”。《广韵》的记载中又增加了奢孙兴徙往咸阳扶风“为右内史”的内容。上述史料表明,赵奢是马氏的始祖。从赵奢的孙子兴起改姓马,由邯郸徙往咸阳扶风。这支马姓后来繁衍发展,成为中华马氏大家庭中的主体部分。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考察研究,就是赵奢的后人是什么时候改为马氏的?为什么由赵氏改为马氏?这个问题对考察马氏祖源至关重要。我认为,这件事与赵奢的马服君的封号有关,也与赵奢“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长平惨败事件有关。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奢原来官位并不高,只是赵国一位主管征收田赋租税的低级官吏,由于秉公执法的胆气才能和以国为重的远见卓识受到平原君的器重,推荐给赵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赵奢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因而也有了施展自己更大才能的机会。秦国攻打韩国,军队围困了阏与。赵王召将军廉颇和乐乘,征问是否可救。二人都认为道路险狭,难救。赵王又召赵奢,赵奢回答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于是令赵奢为主将率军救援。赵奢率军走到邯郸以西30里的地方,也就是紫金山、堵山一带,就驻扎下来不动了。他让军士们在这里修筑防御工事,造成要在这里打防御战的假象。还下了一道军令:“有以军事谏者死。”实际上赵奢在运用高超的军事谋略,密切注视战局发展动向,积极寻找捕捉战机。这时秦军在武安以西发动了强大的军事攻势,擂鼓呐喊声使武安房屋上的瓦都振动起来。中国有句成语名叫“武安瓦振”,就是指这件事。赵军中有一位侦察员建议火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赵军在紫金山、堵山一带修筑营垒,停留了28天,不出动,而且继续加大构筑防御军垒工事的力度。如果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紫金山以南的堵山连绵如堵,象一道长长的墙垣,形成了防卫邯郸的天然屏障,紫金山是堵山北部的制高点,是理想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赵奢的统帅部有可能就设在紫金山一带。据《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奢与田单论将的对话内容来看,赵奢统帅的抗秦军队至少在10万人以上,甚至达到20万人。这时,秦国的一位间谍来了,赵奢盛情款待,然后才送走。秦国间谍从赵奢那里得到的只是坚决在邯郸西部打防御战的假情报,秦将听后十分高兴地说,赵军离开邯郸30里就停下不再前进,只忙于增筑防御军垒,看来阏与就不再属于赵国了。赵奢打发走了秦军间谍以后,立即下命令全军卷起甲衣,急速行军,两天一夜就赶到了阏与前线,抢占了北山上的军事制高点,顶住了秦军猛烈的进攻,然后纵兵出击,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这是秦赵军事对峙以来赵国取得的一次最重大的胜利,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这次特大的军功,赵奢被赵王封为马服君,成为与廉颇、蔺相如级别相同的赵国最高官员。这场战争以后,邯郸很快成为东方六国的政治中心,纵横智谋之士云集邯郸,策划对付秦国的谋略。赵奢当年驻军修垒的紫金山、堵山一带,也由于这场抗秦战争的胜利而知名天下。过了几年,赵奢去世了,埋葬在紫金山。紫金山由此改称马服山。应该说,赵奢墓地的选择,紫金山是首选的地方,赵奢生前有遗嘱把墓地选在这个地方也是有可能的。紫金山这个地方除了山川雄奇秀美和是赵奢的封地以外,更主要的是赵奢率军在这里运用谋略,从这里出奇兵打了一场秦赵对峙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战争,赵奢一生的功业也在这里达到了顶峰。赵奢长眠紫金山,是有象征纪念意义的。
        赵奢冢所在的位置,在紫金山东南山坡的一块台地上。这块台地约有二三亩地,背靠耸拔雄伟的紫峰,左右有坡体拥围,象稳重气派的罗圈椅一样。台地右前方有一道雄伟的山梁,当地人叫作“龙脉”,这条“龙脉”向东南方向伸延,直到邯郸市郊明朝兵部尚书张国彦的墓地。台地左前方也有一座高大的山峰, 山腰有“王乔洞”古迹,王乔是古代长寿仙人,知名度很高。台地位势高敞,视野开阔,站在台地上可以清楚看到邯郸市人民路上往来奔驰的车辆。如果按古代“因山为陵”的选墓标准来衡量.这里的位置是相当好的。我们认定赵奢冢墓所在的位置有以下四个依据:一是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赵奢冢在邯郸界西山上.谓之马服山。”南朝宋代裴骃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集解中引述了这条史料。《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张华是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南)人,范阳距邯郸较近,邯郸的古迹轶闻他应该了解熟知,并具有可信性。二是明、清时期《邯郸县志》引述张华的说法,指认赵奢冢在紫金山上,故又名马服山。三是明、清时期《武安县志》记载,赵国名将马服君死后葬紫金山,故又名马服山。四是当地民间传说。民间传说赵奢冢在这个地方并有古代纪念祭祀遗物左证。因此,邯郸紫金山是依据充分、历代公认的马氏祖源地。
        赵奢去世后,秦军再次大举进攻赵国,赵国老将廉颇在长平顶住了秦军的强大攻势。这时秦国间谍来到邯郸,用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散布流言说,秦军不怕廉颇,真正害怕的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这时赵惠文王已经去世,继位的赵孝成王竟然听信了秦国间谍的流言,任命赵括为主将,代替廉颇。赵括从小在父亲赵奢身边学习兵法,读了不少兵书,谈论起军事问题来,头头是道,认为天下没有谁能抵得上他的,不过赵奢并不认为赵括的话可行。赵括的母亲问为什么这样看,赵奢说,战争是要死人的,可是赵括夸夸其谈,把战争说的太容易了,赵国不用赵括则罢,如果一定用赵括为将,使赵军倾败的一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牢牢地把赵奢的话记在心里,所以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将,在赵括率军队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母上书给赵王,申说不能派赵括为将。赵王问为什么,赵母陈述了理由,还举出赵括与赵奢为将的种种不同表现。赵王说,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赵母说,大王既然已经决定派赵括为将,假如有不称职的事,我该不会受到连累吧?赵王答应不会牵连赵母。真是知子莫如父,赵奢不幸言中了。赵括到了长平前线,立即改变了廉颇的作战部署,更改军纪号令,撤换军官。老谋深算、善于用兵的秦将白起听到后,假装大军败走,暗派两支骑兵载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于是赵军军心涣散士气动摇。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全军缺粮挨饿。赵括派出精锐部队突围,他亲自带领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杀了赵括,赵军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白起把他们都活埋坑杀了,赵军前后死亡官兵共计45万人。赵王因为赵母有言在先,终究没有杀她。赵母不予追究,自然赵奢的家族也就保全下来,其中也包括赵奢的孙子后改姓马的马兴。赵母不护子短,为国为家,处事果断,深明大义,受到后人的颂扬。赵括长平之战的惨败,给赵奢一家带来了奇耻大辱,也招来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可以想象,几十万阵亡将士们的家属会怀着怎样的悲愤怨恨的心情来仇视斥责赵括。在这种情况下,深明大义、处事果断的赵母毅然决定把赵氏改为马服君封号的马服氏,后来简称马。考察历史文献,赵括时赵奢家族尚姓赵,证明不是从赵括改姓氏,而是在赵括之后马兴时改姓氏的。而改姓氏这样的举族大事,只有在赵母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下才可以来办。所以应该得出结论,是在赵括长平之战兵败后赵母在邯郸把赵氏改为马氏的。
        秦灭赵,赵奢的孙子马兴从邯郸徙往咸阳。到西汉时,又有一位邯郸的赵奢后人叫马权的,他做了二千石的官吏,于是把家由邯郸迁到了咸阳扶风。马权是在马兴徙往扶风后又一次徒往扶风的赵奢后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马权是马兴的曾孙,时间相隔大约一百二十三年。马兴是否在秦亡后曾迁回邯郸还是马权留在邯郸的后人,历史文献没有记载。这支马姓在西汉因马何罗、马通谋刺汉武帝被诛,马氏家族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长期遭压抑,直到东汉马援时期才重新振起。
        东汉时期,马氏英杰人物骤然涌现.真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灿。这是马氏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东汉马氏的光辉历史是从扶风茂陵马援开始的。《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唐李贤注:“马服者,言能驭马也。《史记》:赵惠文王以奢有功,赐爵号为马服君。《东观记》徙茂陵咸欢里。”《后汉书》的记载明确了马援是赵奢的后裔,马援的祖上从邯郸徙往扶风茂陵。唐代李贤注明确了赵奢被封马服君的“马服”含义,又明确了徙扶风茂陵的地方是成欢里。马援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他从小立志壮烈,长大后有勇有谋,很能打仗,立过很多战功,曾经征讨交趾(现在越南境内)。马援有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句话后来成为有名的“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马援家教很严,在征讨交趾时,曾写过有名的《诫兄子严、敦书》。这封书信是中国家教史上的名篇,与诸葛亮的《诫子书》齐名。马氏家族后来由于有很好的家教, 出了许多有作为的人物,可能和马援的这封诫侄书信有关。马援的夫人蔺氏也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女姓,对于教育马氏的子侄晚辈也付出了辛劳。马严有七个儿子,知名的有马绩、马融。马绩博览群籍,奉诏与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了《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的续写工作。马融少有俊才,博通经籍,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东汉很多著名学者都出于马融门下。《后汉书.马融传》记载:“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干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一次相请,鲜有人人其室者。”马援的小女为东汉明帝明德皇后。《后汉书.皇后纪》记载,这位皇后不但衣着朴素,不爱游乐,好读诗书,而且不信巫祝。明帝去世,章帝即位,尊为太后。太后其年寝疾,不信鬼神小医,数敕绝祷祀。至六月.崩。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余。


分享按钮>>《中华马姓》第二版已出版发行
>>中华马氏祖源考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