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近代、当代马姓文化名人简介

    中华马氏网 2012年5月30日 马明


中华近代、当代马姓文化名人简介 三
  马本堃(物理学)
  马本堃(1933-——),江苏省苏州市人。1951年入南昌大学物理系学习。1953年入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5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中国当代著名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
  195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6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79年任副教授。1984年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8年为加拿大Waterloo大学访问研究教授。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低温与固体物理研究室主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是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固体物理编审组成员。从事固体理论与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声数学与研究,主要涉及超导理论,玻璃转变和热场动力学等方面,共发表论文10多篇。培养博士与硕士10多人,有已出国深造的,有已成为教育科研骨干或取得高级职称的。
  专著有《势力学与统计物理学》(1980年合著,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译著有《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1986年)等。
  马兰香(艺术界)
  马兰香(1931-——),女,原名尚兰香,河南省新乡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女豫剧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9岁时拜豫剧名旦马双技为师。改名马兰香,习花旦。1943年12岁时登台首演《双头马》、《双玉私访》、《跳花墙》等,一举成名,群众被誉为“十二岁红”。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8岁时在兰州新光剧团桃粱主演,并应邀加入“香玉剧社”,与常香玉合作演出《花木兰》,扮演花工蕙。先后在西安、宝鸡、天水、兰州一带搭班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1年应宝鸡市人民政府之邀请,组建“宝鸡市民众剧社”任社长,并受聘为宝鸡市第二届人民代表。1952年再次应邀回“香玉剧社”,赶排《花木兰》,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3年随赴朝慰问团尉问演出半年之久。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香玉剧社编为一团,任演员队长,长期与常香玉合作。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演出《血泪仇》,在香玉剧社带头上演《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轰动古城西安,在河南豫剧院一团期间先后在《金沙江畔》、《红色种子》、《母亲》、《刘兰兰》等现代戏中施展才华。其中多数剧目有的被录成录像,有的灌制成唱片广为流传。从艺50多年中,演出的主要剧目30多部,其中在被称为常派名剧的《拷红》中饰演莺莺、张生、《白蛇传》中饰青蛇。在许多保留剧目中,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颇受观众好评。在扮演《大祭桩》中的彦龙妻,《断桥》中的青儿,获演出一等奖、演员一等奖。《杨八姐游春》的杨八姐,《五世请缨》中的穆佳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玉虎坠》中的王娟娟。还先后排演了《朝阳沟》、《金沙江畔》和《李双双》,分别扮演了银环、金秀和双双,颇受群众欢迎。1976年起调河南省戏曲学校任教。1980年参加庆祝常香玉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活动,再度与常香玉同台合演《拷红》和《断桥》,《拷红》由河南电视台录像,《断桥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为纪录片。传略辑入《中国艺术家辞典》、《华夏妇女名人词典》、《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名录》口及《豫剧小戏考》中。
  先后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获得先进工作者和河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马永泽(农业科学)
  马永泽(1957-——),河北省昌黎县人。1982年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1985年获生物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生物学院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青年生物技术专家。
  1988年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博士后研究人员。1989年2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化教研室任教。主要从事高等植物机肉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首次证明了高等植物(豌豆卷须)的肌球蛋白与肌肉球蛋白一样,都由两条重链和四条径链组成,具有相同的ATP酶活性特征。证明了高等植物花粉中的肌动蛋白与动物肌肉动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相似性。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收缩运动)在高等植物的运动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此项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与好评。是植物收缩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者之一。
  198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著作有《Actin and Myosin in pea Tendrils》(1989年)、《花粉中的收缩蛋白与细胞质流动》(1988年)、《玉米花粉肌动蛋白与兔骨骼肌动蛋白的比较研究》(1989年)、《花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及其在花粉管伸长中的作用》(1985年)等。
  马汉麟(语言学)
  马汉麟(1919-1978.9),江苏省泰州县(今市)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从外文系转学进入中文系,因而很擅长英语。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抗战期间被征召为盟军作翻译。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是当时语言学界年轻一代屈指可数的才俊之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在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举国学习前苏联,对高校动大手术,实行“院系调整”,清华不设文科,被调至北京马列学院。1954年调至南开大学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文学会理事等职。早期专攻中国音韵学,在文字学、训诂学、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诸方面,也都有深入的研究。还以其学术造诣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仅59岁。主要论著有《语法概要》、《古代汉语读本》(主编)、《古汉语语法提要》(遗著)、《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罗敷”考音》、《杨雄方言中有切音》辨、《关于甲骨卜旬的问题》、《论武丁时代的诶祀典刻辞》等。
  马光天(艺术界)
  马光天(1939-——),号文暄阁主,法名释延天,河南省原阳县人。大学文化,中国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翰墨书画院院长、中国龙文化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
  解放战争时期,自幼酷爱书法。1946年7岁时开始求教于私塾先生习写柳体楷书。年复一年遍习王、欧、颜书体基本功法。平时亦默记钻研现代书法大师的书体与功力特点,博采众长为其所有,取其精华丰其筋骨。久而久之形成了其浑厚潇洒的独特书体,其作品被书界誉为“大气阳刚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翰墨书画院院长,中国龙文化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等职。用一技之长积极服务社会,逢年过节积极参加对公安、武警、医院、贫困山区的文化下乡献爱心活动。每到一处,求书着络绎不绝,不得不延时挥毫,随身力劳顿。但大家欢喜,则乐此不疲。2001年6月欣闻郑州市公安干警艰苦奋战,一举破获连环持枪抢劫银行大案,群情振奋,疾书“人民卫士,破案功臣”、“警魂”等四幅作品献给立功干警,受到市公安局、中原公安分局领导的重视。大河报社即派新闻、摄影记者现场采访。
  其组品荣获《东方红》全国书画大奖赛金牌、《长江魂》全国书画比赛金奖、全国政协《中华纵横》杯书画大赛二等奖、郑州庆澳门回归书画大赛一等奖。不少作品收录河碑刻在《全国毛泽东诗词书画精品集》、《中国前年文化碑林工程》、《中国书画名家博览集》和河南省人大、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编的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优秀书画作品《光辉的历程》大型文献书画作品中。
  马廷英(地学)
  马廷英(1899-1979),字雪峰,辽宁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人。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14年在金州中学毕业。1927和1929年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和东北帝国大学。1936年获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中国海洋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
  1936年从日本回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1945年去台湾,负责接收台北日本帝国大学和重建台湾大学及其地质系的工作,任地质学教授。1946年创建台湾省海洋研究所,任所长。主要致力于珊瑚化石的生长节律、古气候、大陆漂移和石油生成理论的研究,是中国系统研究大陆漂移说、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理论的先驱。主要贡献有(1)发现古今珊瑚的生长节律和生长率及其与赤道变化、水温的关系;(2)利用海相化石详细论述了寒武纪和奥陶纪以来每一个地质时期的气候与变移;(3)依据海相化石系统地论证了“大陆漂移说”,列出了古今各大陆的相对位置和漂移程序;(4)1956年提出邻近中国的东海、南海有良好的贮油层及其相关的石油生成理论。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论著有《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大陆漂移及亚洲东缘现在的湮移速度》、《由珊瑚礁年生长值看三大洋发展史》、《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之研究》(1-19册)、《新生代地壳变动与西太平洋之石油》等。
  1979年9月15日因病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0岁。
  马师亮(工程学)
  马师亮(1904-——),陕西省米脂县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2年去美国留学,1933年获康乃尔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密歇根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回国后,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1941任浙江大学电机系中英庚款讲座。1943年起先后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和天津无线电厂厂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任国立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1949年任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教授。是电机工程师学会会员,电子学会会员。合作研制成功“高频水改器”,使锅炉内不结水垢,节省燃料。
  主要论著有《超高频功率测量》、《电抗调频的数字分析和设计》等。
  马师曾(艺术界)
  马师曾(1900.4.2-1964.4.21),字伯鲁,广东省顺德县桂洲(今佛山市顺德区容奇镇)人,世居广州。早年从艺曾用过关始昌、风华子等艺名,后一直用马师曾本名。中国近代粤剧艺坛上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当代著名粤剧演员。
  民主革命时期,1907年其父因经商失败,随家人离开广州避债,往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因此有机会攻读四书五经和学习书法,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1911年因武汉爆发辛亥革命,11岁在兵荒马乱之中又随家人辗转逃离武汉,回到广州住在西关曾家大巷,并入读清平两等小学,15岁毕业后考入敬业中学读书。在小学和中学年代,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戏”演出活动,并偷偷到东堤观看著名艺人新华、朱次伯等人老倌演出的粤剧。中学毕业后遵父母之命,离开广州到香港一个远方亲戚开的铜铁店里当学徒,因不堪老伙计欺侮老板的无理责骂,做了3、4个月学徒便离开香港回到广州,后进入陈圹南的教戏馆学戏,起了个艺名关始昌,并与老艺人师傅佳签了“头尾名”,从此便开始了粤剧艺徒的生活。1917年到广州太平春教戏学馆学戏。1918年去新加坡,在尧天彩班做第三小生,改名为风华子。1919年被新埠的平天彩班聘为第三小生,立志勤学苦练,献身戏剧事业。先后做过店员,拉黄包车、矿工、卖过膏药、在戏班打杂。1923年回香港加入“人寿年”,经过一番波折后观众承认了他的技艺,独特的“乞儿腔”亦大受好评。
  大革命时期,1925年加入“大罗天”,并到美国演出。根据自己洪亮而欠圆润的嗓音特点而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泼滑稽的唱腔,人称“马腔”。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变化程式为已所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时,常常巧妙地使用广州方言俚语作唱词。是开创粤剧通俗化的巨匠。唱腔尤其是唱“中板”,自然活泼、滑稽突兀;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新颖奇特,顿挫分明,送音悠远,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马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回香港加入太平剧团,与罗兰卿合作,首创香港男女同班之先例。引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粤剧伴奏音乐。他还吸收了电影、话剧某些表演手法,融化于粤剧的表演之中。其表演,台风豪放,动作鲜明准确,出奇制胜,塑造人物逼真生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敢于拒绝敌人的威肋利诱,毅然返回内地,组织胜利剧团,并与红线女结婚。在粤西和桂林、柳州、广州、香港以及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演出,后又辗转回香港。以扮演粤剧特有的角色行当丑生为主,也演小生,须生、花脸。善于吸收文明新剧与电影的表演艺术,对粤剧敢于作改革的尝试。苦心独创了粤剧的新声“乞儿喉”,并在演《苦凤驾怜》一剧中的义丐余侠魂而一鸣惊人,在国内粤语地区、港、澳、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中,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粤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等职。并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最擅长演丑生戏,后期则多演老生、须生戏。在《关汉卿》和《搜书院》中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的生动形象,和搜书院掌教谢宝的生动形象,甚得观众好评,并均已拍成电影。
  1964年4月2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64岁。
  马师儒(教育学)
  马师儒(1888-1963),陕西省米脂县人杨家沟村人。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该校附中任教。1921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习教育学和理学,获博士学位。后转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心理学及哲学研究所,并专门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回国后,应杜斌丞先生之约,任榆林中学校长。1928年到上海劳动大学任教授兼教育系主任。以后又任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等校教授,并兼任陕西省政府委员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4月29日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9月21日辞免。1949年应四川大学之聘,赴川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54年西安师范学院成立,任教育研究室主任及校务委员等职,兼任政协陕西省西安市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委员等。毕生从事教育学研究。
  1963年因病逝世,终年75岁。著有《哲学概论》、《世界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等。
  马竹梧(控制学)
  马竹梧(1931.6-——),广东省广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当代著名控制学家。
  先后在**公司、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院)等单位工作。后历任中国金属学会、中国仪表学会理事,机电部科技委委员,宝钢集团客座专家,全国工业测控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主要成果:负责或作为主要工作人员研制的“全自动膨胀仪”、“加热炉退火炉重油燃烧调节系统”及“材料工业技术政策”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大型液压厚调模拟技术”、“多点巡回检测装置”、“太钢炉卷轧机液压微调装置”、“中板轧机APC、AGC自探系统”,“多束激光热轧带钢板形测量技术研究及装置的开发”。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等。
  先后分别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获部级优秀党员称号。1993年被评为部级归侨侨着先进个人,冶金工业部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出版译作4本,出版合著《冶金自动化仪表应用手册》、《工业自动化仪表手册》(第四分册)、《自动化工程技术与经济手册》、《现代大型高炉设备及制造技术》、《钢铁工业自动化(炼铁篇)》等,发表论文100多篇(1960-1992年先后3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
  马仲魁(生物学)
  马仲魁(1911-——),河北省清苑县人。1933年医学院毕业后,入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进修解剖学。中国当代著名解剖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到陆军军医学校任解剖学助教。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晋升为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到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作研究工作。先后获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先在武汉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教务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调天津医学院任教授。主要研究内分泌腺的形态学。1964年对显示肥大细胞提出了一种银染法,以后被应用于电子显微镜术中。
  主要论文有《人眉间稍上与大腿内侧上部皮肤内弹性组织之研究》、《狗胰工区内有无甲细胞的初步探讨》、《腊片上显示大鼠组织肥大细胞的银染法》。译著有《组织化学》。合著有《组织胚胎学》、《组织学教学参考书》等。
  马仲蕃(数学)
  马仲蕃(1933-——),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组合与优化研究室主任,《应用数学学报》、《运筹学》杂志、《军事运筹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最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荣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网络上两类物资联合最大流的极流特征》、《关于有向图上的最小树形图》、《关于拟阵的最小限制基问题》、《具有上界限制的线性规划对偶算法》、《竞赛图中弧不相交树形图的最大数目》等,参加编著《最优化方法》、《运筹学讲义》、《数学规划讲义》、《整数规划初步》、《图与网络流理论》等。
  马齐彬(法学)
  马齐彬(1922-),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中国共产党党史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师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先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结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任教。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社会科学教研室中共党史组组长、理论部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合著有《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浅谈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等。主要论文有《对领导机关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合写)等,还参加编写《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讲义》等。
  马如纯(医学)
  马如纯(1936-——),江苏省人。1959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1964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82年赴美国在芝加哥罗优拉大学医学院进修。中国当代著名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专家。
  任安徽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从事交感神经电生理和递质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豚鼠腹腔神经节细胞也存在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并应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高压液相沉析及免疫组化等技术,从电生理、药理、生化与免疫组化等不同角度,证明5 一羟色胺为其递质,明确提出5 一羟色胺不仅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也是一种外周神经递质,从理论上对外周递质的分类与作用,作了有价值的补充。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马如纯为所在美国实验室建立了哺乳动物离体脊髓薄片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电生理特性与中枢递质的研究,观察到5 一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兴奋而不是抑制,为阐明脊髓下行单胺能纤维的机能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其科研成果“交感神经电生理和递质的研究”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刺抗休克作用及原理实验的研究”获1981年安徽省科委科技四等奖。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马如璋(物理学)
  马如璋(1923-——),河南省孟津县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1955年获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1950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并留校任助教。1951年赴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55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北京钢铁学院(现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理化系讲师。1979年任副教授、物理化学系副主任。1981年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0年任理化系副系主任。在我国较早地开展穆斯堡尔谱学在冶金和材料科学中应用的研究和教学。主要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金属与合金中的相变,穆斯堡尔谱学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高温超导体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多年来教授固体物理,金属与合金的物理性质,金属物理专题和穆斯堡尔谱学等课。培养博士生6人和硕士生20余人。
  先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有《钒对硅锰钢性质的影响》、《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钢在中国海中的锈层》等,编著《穆斯堡尔谱的计算机拟合技术》等。合译有《金属与合金的物理性质》、《物理金属学》等。
  马约翰(体育界)
  马约翰(1882-1966),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1895年13岁才蒙亲友帮助,在鼓浪屿福民小学读书。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春田大学体育硕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体育界的元老、近代杰出的体育家、著名的体育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1904年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成为学校的体育选手,是足球队员、游泳队员、田径队员,此后又加入网球队、棒球队。在学校运动会上囊括了田径中长跑的冠军。1910年被选派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获得880码跑的金牌。1914年开始左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体育助教。1919年赴美国斯普林菲多德体育大学深造。1920年9月担任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前两届主任都是由美国人担任)。第三届主任由中国人任职,从此立志要超过美国人。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再度赴美国斯普林菲多德体育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获得教授衔头。1929年华北足球赛在天津举行,遂率队征战并荣获冠军。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十分讲究科学性,以增强人的体质,为国争光为目标,致力于体育的普及和提高。根据我国青少年体形特点,编出100多套徒手、器械体操,制定体能、体力测量法以及各种纠正体形法。在长期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编写出许许多多的教材和田径、球类等项目训练法。多次被委任为运动会、奥运会选拔委员会主任并率领中国代表队参加远东运动会。1936年担任中国田径队总教练赴德国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随后到欧洲和苏联等国考察和讲学。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学佼迁往大后方云南昆明。积极动员地方官员和社会名流来支持和赞助,举办比赛或运动会。还为流落大后方的难民举行义赛。比赛和运动会,都亲自筹划,亲临现场指挥,他的活动使沉寂的昆明体育界活跃起来。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成立江津体育专科学校,为了在社会上树立声誉,扩大影响,欲用高薪聘请其任校长。然而他说:“我一不贪官,二不贪财”而谢绝。后任全国体育协进会委员,第1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田径队总教练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学校又迁回北平。1948年秋北平解放前夕,人们纷纷撤走,却表示坚决留下迎按解放。体育界人士听到谣言,忧心忡忡。关键时刻胸有成竹地对同仁们说:“我虽然不了解共产党,但我深信,世界上无论哪个党、哪个社会,都要体育,请大家不要疑虑,共产党也得要搞体育”。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安定了人们的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体育越来越有劲,虽已快70岁了,仍然精神奋发,满怀热情地投入新中国体育事业中。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体育教研组主任。深入群众,经常下厂矿、机关、学校等基层宣传体育,开展活动。现身说法,以其健壮身体为示范。积极筹备全国运动会。并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总裁判。为新中国体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深有造诣。提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培养完全人格的手段”,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1949年、1952年两度被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国家体育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并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后又连选为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被任命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坚持体育锻炼几十年如一日,80岁时俯卧撑还能连续40多次,还能游泳、打网球等。冬天不穿棉衣,夏天在烈日下站也不头晕。他对周恩来总理说:“我要活到150岁,为祖国体育工作终生奋斗”。马老在清华大学学生中倡议:“毕业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6年因病逝世,享年84岁。著有《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
  马吉星(文学)
  马吉星(1925-——),河北省行唐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文艺工作队当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任创作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1963年起历任武汉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1964年创作四幕话剧《豹子湾战斗》。
  主要剧作有《工人万岁》(又名《黎明之前》执笔,集体创作)、《高原战士》、《旱鸭子过江》(执笔,与田庄、孔诚合作)等,电影文学剧本有《林海雪原》(与刘沛然合作改编)等。
  马吉溥(数学)
  马吉溥(1935-——),安徽省人。1956年在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中国当代著名应用数学家。
  1956年为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60年任厦门大学助教。1961年任福州大学助教。1964年起在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数值气预报的研究,提出四种方法:高度场客观分析方法、流场的客观分析方法、自动补缺测资料的数值方法、具有气象特点的不规则网点的统一差分方法。在气象界被称为马吉溥方法。1980年被授予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称号。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他人合得)。
  主要论文代表作有《流场客观分析》、《高度场客观分析》、《不规则网点的统一差分格式》、《次正算子、近次正常算子的一个充要条件》、《A+X广义逆连续的特征》等。
  马杏垣(地学)
  马杏垣(1919.5.25-2001.1.22),祖籍河北省乐亭县人,吉林省长春市。早年先后就读于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毕业时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做地质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当代著名地构造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刚刚小学毕业就不得不流亡关内,先后就读于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1935年发生“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毅然参加南下请愿团,与大家一起卧轨拦截火车,后辗转抵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加入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并在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培训。从此就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在白区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以“马蹄”为笔名在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一幅表现八路军战士的木刻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底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起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曾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席及主席。研究领域广阔,尤其是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获“李四光荣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国家图书奖一等奖1次、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全国科学大会和地矿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有10部论著,影响较大。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1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主要著有《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地质构造形迹图册》、《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1∶400万)及说明书》、《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及说明书》等。
  马克昌(法学)
  马克昌(1926.8-——),曾用名马克,河南省西华县人。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中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
  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法律系任教,历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受委托担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吴法宪的辩护人,并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历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法学评论》杂志主编。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中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兼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长和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法学学科小组成员等职。在《法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上卷,1984年副主编)、《论共同犯罪》(1987年合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的《犯罪通论》和《刑罚通论》分别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主编的《经济犯罪新论》获中国图书奖;任主编之一的《刑法学》和《中国刑法学》(1989年副主编,分别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完成的“着重提高研究生素质,培养刑法学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马连良(艺术界)
  马连良(1901-1966),回族,回回名尤素福,字温如,北京市人。1910年9岁时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艺。受业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岁时即登台演出老生重头戏。1918年17岁时,学艺10年期满出科后,继续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家学习,并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919年18岁北返,声誉鹊起。1922年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登门求教于王瑶卿。
  大革命时期,1926年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挑头演出,名挂头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4年赴武汉演出。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后以赴伪满演出事受诬,返北平病休。1947年受诬事得以澄清,在北平义演十余场。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连续演出四个月。同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1日滞港三年多后,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赞扬。1952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任团长。1956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等。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4年仍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1965年排出《南方来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一剧受到残酷打击。
  1966年12月26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5岁。
  马肖云(教育学)
  马肖云,原名马星九,河北省新乐县人。1930年毕业于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教育管理专家。
  新中国成立前,历任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副主任,中共黄龙地委、大荔地委宣传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部主任,新疆教育厅副厅长,《教师报》总编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共中山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中共华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马伯煌(经济学)
  马伯煌(1913-——),曾用名马彭騵,辽宁省海城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6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任沈阳东北大学法商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东吴大学法商学院教授。1952年在上海财经学院从事经济史学教学工作。1958年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员。1984年兼任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外经济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就。
  主要著作有《二十四史·宋史》(1875年定稿人之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中、下册,1981年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中、下册,主编)、《历史的峰谷和走向》等。主要论文有《宋初军事行动的经济目的与策略》、《论旧中国刘鸿生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等。
  马名驹(哲学)
  马名驹(1939-——),甘肃省天水县人。天水市一中毕业。196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自然辩证法学家。
  196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西北师大附中任教。历任甘肃省教育厅教研室视导员。后分别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在甘肃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甘肃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所长、副研究员,兰州大学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政府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分院副院长、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策划专家团副总裁,香港科学院顾问等职。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系统观与现代思维》、《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大西北开发》(主编)、《现代决策入门》(主编)、《系统科学》(合著)等,主要论文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层次进化》、《微观、宏观和宇观范畴探源》、《试论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工具——科学语言》等,译著有《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人体·精神与科学》、《科学的突破》等。


分享按钮>>历史上的马姓名人
>>中华近代、当代马姓文化名人简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