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马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马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竹溪寻觅之50--玉杆金芽翡翠叶之续一 已阅:2265 / 回复:0(楼主)

竹溪寻觅之50
                                                  龙舞马家三百年
                                               --玉杆金芽翡翠叶之续一

  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岭祠堂规矩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只是,把马的舞龙与那两家放在一块,似乎不大协调,是不是?
  中峰甘家岭自康熙年间平定叛乱后,一家独大。而郭家的拳术,却也是竹溪独一份的。相传其祖先体为少林传人,后流落竹溪深山老林,打猎为生,一身修为本不为人知。一次与众多猎户进山时,偶遇虎群,才现侠踪。几日后又有众盗抢其虎皮,于是,顺手操起猎棚中的板凳。那手板凳拳把几十个大盗全都打翻在地,名声由此而显。上世纪八直年代初,读初中时,一次见过当代郭家拳术传人——郭隆杰,已经八十余岁了,身手灵活如少年。
  当然,不仅仅如此。
  竹溪旧有习俗,过节逢年,必舞龙玩狮踩高跷。

  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竹溪则多为竹龙,舞龙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在中华民族中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利的象征。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花样百出,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真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艺术于一身的文化艺术。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舞龙时,一人持龙头,其他人持龙身,还有一人持火球引龙捕捉,称作“龙戏珠”(简称龙珠)。由龙珠领先引龙起舞,龙摇头甩尾,装着千方百计抢珠的样子,因而有盘、翻、滚、游、跳、戏、咬、抓、踏等几十个套路。
  “舞火龙”的高潮则是“烧龙身”,舞龙者必须赤膊上阵,用香油涂抹,而周围的参观者随时可能用烟花爆竹来袭击舞龙人,

  舞狮有路数的。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醒狮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
  以轻灵敏捷见常,刚柔相济,舞动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

  高跷,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木棍支身,高则丈余,低也有三尺多。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如戏剧中有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每逢过年,龙必上街头,狮随其后,而高跷居间。只不过,龙须有白黑红绿之分。这每年必龙之尊者,其须为白。每每夜色未起,城周群龙齐聚,青石板路面上,烟花与火龙共舞,笑声携孩子波荡。
  甘家,郭家,马家,三家龙多选白色。一家无三尊,于是,开打成为必然。在舞龙过程中,这打却有规矩的,那就是在舞动龙身的过程中,不能损坏舞龙的美感。如此破坏这一规则,你就被踢出这一舞台。
  换一句话说,在众金舞龙者的竞争中,是必须在正规的玩法中,在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时,进行自身技艺的表演中,让大家比较出谁最狠。
  早先,选择白龙者极多的,只是在舞龙时,年年在三家面前大丢面子,遂成三家独大这局。
  每年最后的胜利者,必然是菜园子马家。

  只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日常娱乐活动日益增多的情况上,舞龙玩狮踩高跷,渐渐没落了。
  现在,似乎没有多少人记得那些欢乐的日光,包括我们这些人。



作者:马佾 (2010/2/14 12:48:0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马氏论坛  执行时间:59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马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