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是汉代三辅之一,是光武帝开发之地,也是马姓发祥之地,孕育了马氏子孙后代优秀杰出人才,涌现出马援、马融、马皇后、马棱、马日磾、马超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从而奠定了马姓“扶风堂”祭祀祖宗、祈福免灾,以寄理想,托情感的神圣殿堂。马文化:扶风马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扶风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马氏文化。这些看似过去又象是今天的蕴藏的传奇故事让人激动,让人感奋,让人沉思……。之所以扶风马文化的精神支柱,其实质来源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鞍不离马,甲不离身,为朝廷建立了不朽功勋。马援不说空话。建武二十四年(48年)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马革裹尸”的誓言。马援“马革裹尸还”一句名言激励着无数将士保家卫国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建立功勋,光宗耀祖;也同样不知有多少军人在它的激励之下舍身赴死、为国捐躯,名垂万代。尤其马援后裔扶风郡王马璘,马英九湖南远祖校尉马成中以及江西永新籍广西布政史马铉等,读汉书至新息侯,传涕泣三复,诵烈祖男儿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此列公之夙志,自期待也。”还有许多英雄男儿,马姓子孙在“马革裹尸还”的鞭策下在不同年代为国家战死沙场,青山处处埋忠骨。绛帐文化:以施绛帐为代表的绛帐文化,其基本内涵为风趣开朗,达观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展现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又懂音乐,善于鼓琴吹笛这使他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他的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弟子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他还打破成见,招收了一批女弟子,这是在历史上都很罕见而且大胆的;他的教学方法很有特点,因为弟子多,他不可能一一亲自传授,他创设了助教制度,由“弟子以次相传”,这样就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和范围。马融知识渊博、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右扶风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马融“绛帐授徒”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件事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也成为骚人墨客最喜爱使用的典故之一。铜柱文化:以马援平定交阯(越南)立铜柱为代表铜柱文化,其基本概念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界线,是国家领土范围的地理界线;是保证一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的最基本的条件。她的铸造是东汉政权妥善处理南边国与国纷争的历史见证。其马总,唐元和年间为安南都护,“于汉所立铜柱之处,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该柱经历了自建武二十年(44)至明永乐十三年(1415)漫长岁月;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兴衰,见证了交阯人民过去的苦难与辉煌!在漫漫的边防线上,你会看到一些让人仰慕的墓碑和坟茔。许多英雄豪杰长眠在这里,伴随着界碑走过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他们远去了,但他们像一座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新一代戍边人的心中。马文化、绛帐文化以及铜柱文化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铸成为“铜柱堂” 及“绛纱堂”的民俗风情,并逐步形成了以“儒门为本”为内核的扶风文化,就成为“扶风堂”的文化源头的支柱。如今,“扶风堂”这一神圣殿堂,犹如茫茫夜色中的一盏明灯仍然照耀着全体扶风马氏后人前行的道路。它的宗族文化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开科取士的栋梁之材。我们喜欢这座神圣的殿堂,这里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对未来的呼唤,我爱这座神圣的殿堂----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