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马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马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浅谈扶风发祥地 已阅:2813 / 回复:0(楼主)

扶风生活轨迹

扶风,古来有之。但是,有古今之分。一者郡府右扶风;一者县府扶风。前者始于汉武帝至于三国魏;后者起源于唐代沿用至今。看扶风马氏始发地是古扶风茂陵县(今兴平市东北);还是宝鸡市扶风县。我们拭目以待:
一、右扶风与扶风县
右扶风: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至东汉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其中槐里、安陵、平陵、茂陵四县属今咸阳管辖,其冲鄠、郿县、武功、陈仓(宝鸡)、汧、渝麋、雍、枸邑、美阳、漆、杜阳属今宝鸡市管辖。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三国魏为扶风郡。相当于今咸阳市一部分和宝鸡市一部分地域管辖。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湋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二、茂陵县与茂陵村
茂陵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改废丘县为槐里县(陕西兴平市),属右内史。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析槐里县东部于茂乡(今西吴乡窦马村)置茂陵县,同属右扶风。东汉右扶风治由长安迁至槐里县。三国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槐里县仍为治所。西晋扶风郡改称扶风国,治所由槐里移至郿县(今眉县东北15里)。直属右扶风管辖。
茂陵村:原隶扶风县五泉乡,位于扶风县东南部,现隶属杨凌区五泉镇,位于杨凌区西北。五泉镇境北有茂陵行政村,村境有马超岭,为超屯兵处。又名茂陵山。然而,这里记载的茂陵为一个行政村级别。茂陵村在西汉时隶属于右扶风美阳县。
三、据史籍记载:
1、《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
2、《 东观汉记 卷十一,传六》记载: “(一)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二) 世说新语言语篇 、御览卷二0,远祖徒茂陵成欢里”。
3、《后汉书.马援传》载:“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后汉书.公孙述传》载:“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
4、据东汉时期的行政建制介绍: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右扶风:秦、汉、魏、晋、南北朝,大约四百年,基本上是设郡县二级制:右扶风一级行政区划,职掌相当于郡大守。茂陵县为二级区划。右扶风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和天津市直辖建制,三国魏相当于省市级建制。右扶风治茂陵县二级地方行政建制,即今咸阳兴平市一样地县二级行政建制。
5、《扶风县历史沿革》述:扶风县:汉时为美阳县、邰县,属右扶风管辖;三国魏为美阳、武功县治未变,归扶风郡辖领。直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川县。太宗贞观元年(627),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改川县为扶风县。元时少有变更。之后,沿用之今。
据史籍记载的名人传记,各记载籍贯为某郡某县、某州某县,或某道某县,或某省某县。比如: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白帝”公孙述,字子阳,人称茂陵公,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县人。
纵观马通、马援、马融、马超等籍贯所记载的扶风为右扶风,其县为茂陵县。若二者相比,右扶风是省级地方行政建制,职掌太守;扶风县是县级地方行政建制,职掌县令。若扶风县内有茂陵名,即乡便村。还有右扶风始于汉武帝至三国魏,而扶风县为唐贞观八年(634)改川县为扶风县。沿用之今。两者行政建制名称之间相距几百年。
上述人员,马通、马援、马融、马超所经历年代为西汉、东汉和三国魏。故而他们的居住地全称为右扶风茂陵县成欢里,即今陕西兴平县人。


作者:mjmja (2010/9/14 6:22:0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马氏论坛  执行时间:1,966.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马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