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祖宗者子孙之本根也,子孙者祖宗之枝叶也。欲枝叶畅茂必先培其本根,欲子孙发达必先尊祖敬宗,而尊祖敬宗莫善于修谱以收族。吴尝闻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盛世要修志,太平应续谱,乃世之常理。饮水思源,重根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氏是中国当今前19个大姓之一,人口有136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5%。马氏同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马氏中的英杰人物,群星璀灿,彪炳史册。马氏的家族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马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大的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献记载,马氏始祖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军赵奢。《世本》记载:“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世本》是中国先秦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司马迁撰写《史记》,曾把《世本》作为重要依据史料之一。不仅如此,《世本》还是研究古代姓氏的重要史料。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记载马氏祖源的另一个历史文献是王俭的《姓谱》。《姓谱》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及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奢原来官位并不高,只是赵国一位主管征收田赋租税的低级官吏,由于秉公执法的胆气才能和以国为重的远见卓识受到平原君的器重,推荐给赵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赵奢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因而也有了施展自己更大才能的机会。秦国攻打韩国,军队围困了阏与。赵王召将军廉颇和乐乘,征问是否可救。二人都认为道路险狭,难救。赵王又召赵奢,赵奢回答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于是令赵奢为主将率军救援。赵奢率军走到邯郸以西30里的地方,也就是紫金山、堵山一带,就驻扎下来不动了。他让军士们在这里修筑防御工事,造成要在这里打防御战的假象。还下了一道军令:“有以军事谏者死。”实际上赵奢在运用高超的军事谋略,密切注视战局发展动向,积极寻找捕捉战机。这时秦军在武安以西发动了强大的军事攻势,擂鼓呐喊声使武安房屋上的瓦都振动起来。中国有句成语名叫“武安瓦振”,就是指这件事。据《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奢与田单论将的对话内容来看,赵奢统帅的抗秦军队至少在10万人以上,甚至达到20万人。这时,秦国的一位间谍来了,赵奢盛情款待,然后才送走。秦国间谍从赵奢那里得到的只是坚决在邯郸西部打防御战的假情报,秦将听后十分高兴地说,赵军离开邯郸30里就停下不再前进,只忙于增筑防御军垒,看来阏与就不再属于赵国了。赵奢打发走了秦军间谍以后,立即下命令全军卷起甲衣,急速行军,两天一夜就赶到了阏与前线,抢占了北山上的军事制高点,顶住了秦军猛烈的进攻,然后纵兵出击,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这是秦赵军事对峙以来赵国取得的一次最重大的胜利,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这次特大的军功,赵奢被赵王封为马服君,成为与廉颇、蔺相如级别相同的赵国最高官员。过了几年,赵奢去世了,埋葬在紫金山。紫金山由此改称马服山。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赵奢冢在邯郸界西山上.谓之马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