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墓今昔----致《鲍氏文苑》一封信

    中华鲍氏网 2008年12月16日 齐愿朴梅成诗


 

鲍氏文苑编辑部:

        正当纪念鲍照逝世1540周年之际,我受贵刊鲍俊盛先生之托,前往鲍照墓地拍摄图片。5月30日下午,我和本诗社秘书长胡清炎先生一同来到鲍照墓地,此时,心情非常沉重,只见杂草丛生,荆棘满地,幸好事先帶了柴刀,否则无路可进。墓地面积大约40平方米,四周有三方是民宅,一方是水塘,十分隐蔽,真是被遗忘的角落。

         据传:古时鲍照墓也曾辉煌过,从西边禅宗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所在地的东禅寺经俊逸亭到鲍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谒拜,可现在却无人知晓。因此,有必要将鲍照其人、其事、其宅、其祠、其墓、其亭告知于世人。也让鲍氏后裔能了解鲍墓的现状。

        鲍照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有浓烈感情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有的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有的揭露了钻营富贵的官宦为私利日夜奔走的丑态;有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在赋役战乱之下的不幸与痛苦;有的则描写了边塞风光,表达了卫国壮志;有的还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等。在七言诗的发展上,鲍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在此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曹丕《燕歌行》为纯七言,但每句都用韵,而且一韵到底,韵脚过密。鲍照加以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使诗歌音节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由于鲍照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李白的歌行豪迈奔放,抒情浓烈,显然是受到鲍照诗风的沾溉。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可见其影响之巨。可称鲍照是发展七言诗之祖鼻也!正因为鲍照诗歌有俊逸风格,黃梅邑人在鲍墓西边曾建有俊逸亭,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瞻仰。

        鲍照在黄梅百姓中影响很深,为了纪念鲍照,黄梅县城内曾建有鲍公祠、鲍母祠,黄梅古县志载:“鲍公祠祀刘宋鲍参军照字明远,旧在鼓楼门外,后改建仪门右,每岁春秋戊祭及朔望必临焉,行一跪三叩礼。”又载:“鲍母祠,在县署后,署內东北偏旧有塚。因建祠供女像,甚灵异,相传为参军妹令晖,后考正:实系其妻张文姬,故称鲍母。有辨见艺文。”鲍照在黄梅城内有宅居,元初时,改为黄梅县署。志载:“县署在城西南隅,为宋鲍参军宅故址。”城西用鲍照命名的鲍照路一直沿袭至今。这都说明鲍照在黄梅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深受黄梅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鲍照墓在清初时,曾一度荒芜,俊逸亭也面临衰败。清人吴铄《鲍明远墓》诗曰:

“戎马关山日暮云,飘零书剑一参军。

坏土何年蜕仙骨,衹今传得寓公坟。

遗恨芜城重怊怅,俊逸亭下春风扬。

落花芳草杂青苔,夜来疑有幽魂唱。”

 

清乾隆已酉拔贡、长阳教谕喻钟《俊逸亭怀古》诗曰:

“当年余韵至今存,小立亭前别地春。

六代烟花消王气,半生戎马老诗人。

草埋荒塚魂犹恋,碑勒参军字颇真。

到此俗情都洒尽,春风载酒往来频。”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黄梅知县俞昌烈(直隶宛平人)、教谕宋赞元(汉阳举人)、训导王彝(江夏拔贡)、千总黄世璋等人领衔,重修鲍照墓,得到很多知名人士的赞扬。清人陶梁写有《梅尹重修参军墓纪事》诗:

“长眠唤起六朝人,志乘流传未失真。

名士飘零依幕府,荒坟寂寞向江滨。

表彰碑碣留前代,俊逸诗名迈等伦。

难得使君高义在,几番培土辟荆榛。”



自清代俞昌烈知县重修鲍墓至今有160年了,目前,鲍墓亟待维修,为了抢救文物,建议有识之士共襄盛举,修墓建陵,使这一文人景点重辉异彩,早日对游人开放。笔者拍完照片后心情难以平静,特写一首《摄鲍照墓感怀》:

“三方住宅一方塘,欲觅鲍坟越院墻。

荆棘无情侵土塚,古槐有意荫眠床。

孤魂夜伴西池月,圣母朝传佛殿香。

为摄参军碑上刻,挥刀劈径对焦光。”



(注:西池即黄梅十景之一名曰“西池望月”位于鲍墓之北;圣母即五祖弘忍母亲,建有佛母塔寺,与鲍墓相距百步之遥。)

上述几段文字不知当否?请编委们批评指正。

祝编安!

                                                        湖北省黄梅县八角亭诗社:齐愿朴 梅成诗上

                                                                                      2006年


分享按钮>>寻找鲍叔牙之墓(网络摘录、网络摘录)
>>山西长子县发现西汉司隶校尉鲍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