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广鉴构筑无愧人生.

    中华鲍氏网 2010年2月25日 网摘


 
                                   鲍广鉴构筑无悔人生

鲍广鉴,男,1940年12月5日生于上海,安徽寿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大学兼职教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全国劳动模范,深圳建升和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05年4月,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劳模、深圳建升和钢结构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广鉴再次登上科技殿堂的领奖台,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现“零”的突破

提起鲍广鉴,外界总是将他和钢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鲍广鉴先后主持建设了代表我国现代钢结构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系列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中国钢厦第一人”、“钢结构之王”。
从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到上海国贸大厦,从深圳地王大厦到澳门文化中心,从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工程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从深圳会展中心到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这一幢幢超高层、大跨度钢厦,凝聚了鲍广鉴的汗水与智慧。多年来,他既当施工专家,又当技术人员;多年来,他手中崛起一座又一座钢铁大厦,在中国钢结构领域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在“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央视大厦两项世界级工程的钢结构竞标过程中,鲍广鉴去年三次远赴日本,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业主洽谈,并为央视大厦工程专门策划了一个营销案例。为了完成这两项“高难度”的工程,今年初,年逾花甲的鲍广鉴乘飞机近30趟,不停奔波在工地上,解决技术难题,向我国建筑业更高端的领域冲刺。

追赶国际水准

“胸怀祖国,用钢铁构筑无悔的人生。”这是鲍广鉴的人生格言。
我国的钢结构工程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在建设时,需要焊接127—130毫米厚的钢板,这不仅在中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当时美国、日本的钢结构专家提出质疑:中国人能行吗?
面对高难度的施工要求,鲍广鉴决心打破外国人的偏见,他带领10名焊接工赴日学习先进的焊接技术,用一个月时间学完了四个月的课程。施工中,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130毫米超厚钢板焊接难关,其施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标志着我国钢结构建筑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追赶上了几十年。
1994年,鲍广鉴担任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主楼钢结构工程项目经理。该大厦钢结构装总量达2.45万吨,仅螺栓、栓钉就达100万颗。鲍广鉴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创造了两天半一个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该工程施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氧化碳立焊、斜立焊技术经国家权威技术中心检验确定为国际首创。
特区拓荒牛
1981年,鲍广鉴在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援外工地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认定“人生有比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事业,就是奉献”。
在深圳工作20多年来,鲍广鉴难得有空闲时间,一直忙于工作。1997年3月,慈母病危,恰逢他洽谈的一项业务正处在节骨眼上,处理好公务急忙赶回老家时,老人家已经含笑九泉。他长期患贲门失弛症,吃饭经常要靠喝水才能下咽。尽管他早就知道山东淄博有一家医院可以治愈该病,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去治疗,直到1998年7月他利用洽谈工程的机会去了一趟淄博。按照医生的要求,他必须在一个月内做8次喉管扩张手术,为了节省时间投入工作,他在一个星期内仅做了3次手术后便匆匆离开,另外5次手术至今还没来得及做。周围的同志们对他既关切又崇敬,称他比钢铁还坚强。


分享按钮>>鲍德润茶号与苏州茶文化
>>...鮑辉烈士....